<p class="ql-block"> 秋雨,淅淅瀝瀝不斷地下著。放眼望去,遠處煙雨中的掃葉樓在滿是秋色的清涼山懷抱中,像一個正追溯往事的詩人獨立山腰,凝視著茫然遠方……我一人在清涼山的山脊小路上徘徊,尋覓著昔日龔賢登臨清涼臺那“臺高出城闕,一望大江開”詩句的意境。暮雨中,不覺想起剛進山門見到的一幕情景。</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下,一群作畫的人,因迫于秋雨而蜷屈于山側(cè)的亭廊間。此時,獨見一青年與眾不同地鋪紙于一株大樹下的石桌上,一手持傘遮在畫稿上,一邊專注潑墨寫意,全不顧細雨淋著自己。我被這一情景怔住了——這本身不是一幅絕妙的當(dāng)代青春圖嗎?我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佇立在這個年輕人旁邊。呵,確實畫得不錯,宣紙上白色的掃葉樓,宛如一輪明月微出樹梢;一條小路繞過一棵大槐樹,像一道流水坡下山來……我沿著這位青年人的畫中小路緩步拾級而上,又不時地回顧著那個仍在雨中作畫的青年。</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掃葉樓得名于清代隱居于此的龔賢自畫像,其舍原名乃“半畝園”。園內(nèi)第一個正廳“同堂畫軒”,登堂入室一眼便可看到滿布四壁的詩書畫稿,中間是歷經(jīng)明末清初時變、自號野遺的掃葉老人自畫像。老人持著長帚,于此舊朝故都,不斷掃著被秋風(fēng)吹落的樹葉。然而,與彼色調(diào)截然不同的是雖運交華蓋,但這位掃葉老人依舊為后人留下了滿屋的詩書畫稿,滿屋的盎然情趣,龔賢生平的勤奮!我流連在這一幅幅詩、書、畫之前,欣賞著古人的情趣氣節(jié),竟不覺地被龔賢《登清涼臺》一詩吸引了。我暗自思忖,豁然開朗“這境界就在清涼山”。于是,油然產(chǎn)生了登山尋覓這一境界的念頭……</p><p class="ql-block"> 秋雨不停地下著,我一直彳亍在這蜿蜒的山脊小道上尋覓。</p><p class="ql-block"> “踏破鐵鞋無覓處”竟在崇正書院門前的遠眺中,欻然身臨其境了“臺高出城闕”的境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現(xiàn)在已見不到那昔日已改道而去的“一望大江開”景致了,這使我兀立山頭惋惜不已。但不虛此行的是,此刻又看到了眼前被樹叢簇擁著的如畫掃葉樓,而由此想到了下午剛進山門時那位在秋雨中作畫的年青人。登掃葉樓,我不僅看到了明末“金陵八大家”之首的龔賢生平創(chuàng)作,更意外地目睹了一位當(dāng)代年輕人忘我追求事業(yè)的青春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作者,圖片選自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