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歷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寧夏銀川市西部30公里賀蘭山東麓,東臨銀川平原的西干渠,陵墓北起泉齊溝,南至銀巴公路,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5公里??傉嫉孛娣e約為50平方公里。海拔1150米至1200米之間,地表遍布礫石和粗紗,地基承重力大,保水性差,自然排水條件好。良好的地基使西夏王陵成功度過了西北地區(qū)歷史上的多場大地震。陵園所處位置常年降水量偏少,山洪爆發(fā)的可能性很低,利于陵園的整體保護。初建時每個陵園均有地下陵寢,墓室,地面建筑和園林,獨立占地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形制與布局大體相同。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西夏王陵營建年代約從十一世紀(jì)初至十三世紀(jì)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是漢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族文化有機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西夏王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gòu)成的景區(qū)。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黨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景區(qū)占地面積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區(qū)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yán)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正長方形的獨立建筑群體,規(guī)模同明十三陵相當(dāng)。吸收自秦漢以來,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筑影響,構(gòu)成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227年西夏為蒙古所滅。此后,西夏王陵被蒙古軍隊嚴(yán)重破壞。明代洪武年間,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發(fā)現(xiàn)并且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認為這里是西夏王陵的論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8年西夏王陵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6年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預(yù)備名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11年啟動西夏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11年7月,國家文物局與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簽署了《合作加強寧夏文化遺產(chǎn)工作框架協(xié)議》。在此基礎(chǔ)上,國家文物局進一步將西夏王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作為2015年重點扶持項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11年11月,中國政府正式啟動西夏王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shè)項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12年,西夏王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yù)備名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18年中國黃河旅游大會上被評為“中國黃河50景”。</span></p> <p class="ql-block">陵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西夏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西夏史話藝術(shù)館</p> <p class="ql-block">西夏帝王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