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新與舊的較量,就像時間長河里的水與朵朵翻騰的浪花。而堅守與追求,就像一棵大樹上的根與向著天空伸展的頂顛,都有著各自的方向??此撇粺o沖突,實則卻有著既無可替代,又不可分割的意義。在新與舊面前,在堅守與追求之中,父親與母親,父親母親與他們的兒女們,共同展現(xiàn)出來的生活畫卷,也都濃淡相間,粗細混雜;又有多少與人相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十年,是父親母親歲月靜好的一段時光。沒有什么大的病災病痛和生活壓力。但依然是每天雷打不動地早起,一天到晚忙個不停。</p><p class="ql-block">他們熱愛和滿足自己普普通通的農家生活,也不舍和保留著屬于自己的所有東西。不只是文家灣子這個家,還有家里的每一樣大小物件,包括很久不用,以后也不可能用上的。如犁、耙、戧、沖擔(一種挑擔用具、兩頭尖處包有鐵殼,所以有“沖擔兩頭尖,拔出現(xiàn)銅鈿”之語)、秧馬子(在水田扯秧苗時的坐騎,兩根弧形底板的特殊小板凳)、蓑衣、斗笠、板籃子、馬籠(寬篾織的大洞眼筐子),父親過去搞篾匠木匠的轉花子、刨子、勻篾刀子等各種用具,還有“跑日軍”時被日本鬼子砍壞的神柜等,一句“又不要飯把它吃”,成為一個沒有容不下它們的硬道理,幾乎從不丟棄和淘汰任何一樣。</p><p class="ql-block">每每見到那些老舊物件,我們一邊覺得它們又占用空間又影響環(huán)境,一邊卻又生出像見了老朋友或稀奇物一樣的興致興趣,為它們拍照留影。其實其中不少東西,在我們這輩人手中也曾經同時擁有過,且比父母的要新要好,差不多都早被我們棄之如敝屣了。我們沒有父親母親那樣的戀舊情結,而是對新的追求遠勝過對舊的留戀,而且不只是追求東西的新,更追求生活的新。</p><p class="ql-block">就在父母回家后的這個春節(jié),2003年正月十一,我們舉家冒雪搬往常德。緊跟著就是城里買房子,老家那邊賣房子,不留后手。不像有的人在城市有了家,農村老家仍然保護得好好的。小弟他們靠近家鄉(xiāng)的目的沒有達成,倒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進城的契機?,F(xiàn)成的直接可住的出租屋,現(xiàn)成的接手可做的事情。后面一點尤為重要。雖然只是權宜之計,不見得真能成為一條生存之道,實際上也正是這樣。但至少當時給了我們因國家嚴格控制煙煤使用而間接受到影響的生計一個轉機。加上已進初中的小女可到更好的學校就讀,還有城市向所有人都張開了懷抱,戶口進一步放開,農民也可以分分鐘成為城市人,只需達到一個條件,就是在城里買房。當然,能不能融入城市生活則另當別論。住在鄉(xiāng)下小鎮(zhèn),生活節(jié)奏和城里其實沒什么兩樣,還有進城就不可能再有的大房子,小菜園。特別是離娘家近,可以真正常回家看看。每年的采茶旺季,母親一心撲在茶山上,我也喜歡回去幫幫手,有時候甚至是連續(xù)多日每天都去。早上忙完家務,給長女往學校送完早餐,騎單車帶上小女去摘個三兩小時,送完午飯再去摘上幾小時,然后回自己家做晚飯。進城就意味著遠離,即使是縣城,也不可能再有這樣的便利。所以在我的一再堅持下沒有去成縣城。想不到這次說搬就搬到了市城,我們也由此見證了城市的發(fā)展之快。進城當年,已是初中生的小女,第一次去看自己家新買的房子,站在主臥衛(wèi)生間向東的小窗前,望著窗外滿眼雜草叢生的荒野,不無失望地說:“搬來搬去還是個鄉(xiāng)的”(農村)??僧斔呖纪戤叄覀儚乃龑W校附近的租住房搬進自己的新家,窗外已全是眼光透不過去的新小區(qū)在建和已落成的高樓。</p><p class="ql-block">晚一年,與我們和二妹妹兩家做鄰居,租房過起近地打工生活兩年多的幺妹和妹夫,將剛開始讀書的五六歲兒子留給家中的爺爺奶奶照顧,也雙雙去深圳謀求新的生活之路。而他們的落腳點龍崗,雖然也屬深圳市,但還是一個比娘家復興廠都看不出強哪兒的地方,到處可見雜草叢生。沒幾年,大運村開建,一路高歌猛進,如今早已是名副其實的大城市模樣,而且到了副中心級。</p><p class="ql-block">不讓孩子做留守兒童,是幺妹進城打工后的第一大愿望,兩年后得以實現(xiàn)。趕上國家好政策,也多虧朋友幫助,孩子就讀公立學校不要借讀費。但沒戶口讀高中得買學位,公辦學校也要3萬,卻是個不得不早做考慮的問題。有一天,幺妹打來電話說,他們想籌款買戶口,一家三口需三四萬。據說過去不乏有人花十萬甚至更多錢給孩子辦戶口的,相比而言那是相當便宜了。但深圳消費水平高,他們打工帶孩子讀書,手頭本就捉襟見肘,買戶口大多得靠借錢。我說幺妹,要不你們再等等?孩子讀高中也還早,國家政策現(xiàn)在變化快,之前讀書要借讀費,現(xiàn)在不要了,戶口以前那么貴,現(xiàn)在便宜多了,看新聞大城市戶口也還在改革中,說不定到時就不用買了呢?說是這樣說,但事關孩子未來,他們自己自然不會一味只是觀望等待,像我說的那么消極。更有住房這個大問題需要解決。深圳房價漲速非凡,一個十多萬的通間小房,首付三萬,等一年,翻倍漲到6萬,再過一年,漲到快趕上開始的總價了。所以,為一家人的長遠計,也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深圳一棵樹上,哪怕它是一棵大樹。所以,稍晚兩年,還是未雨綢繆,選擇了退其次回家鄉(xiāng)小城常德買房,對孩子以后讀書工作甚至結婚有了一個初步的安排。</p><p class="ql-block">父親母親都非常高興,常德雖然也不近,但與深圳相比卻像回到了家門口,而且與哥姐都近。所以不管幺妹他們在深圳怎么邀請也不答應去,而當這里的房子裝修好后,卻滿心歡喜地前往。幺妹說他們自己近些年還不會回來,想讓父母長住這兒。父親表示:“我臘(哪)些都折是(可以),你們姆媽搞不好(不適應)喋,她要摸菜園的(di)”。父親的內心是很想在城里住住看的,但以歷來對母親的了解,知道肯定不行。果然,住了一晚,母親對幺妹說“蠻好,列我就蠻落意打(了)”,然后就催著回去。</p><p class="ql-block">幺妹一家,也果然至今沒離開深圳,而是在那里住得越來越穩(wěn)了。從戶口到兒子上高中、讀大學、找工作、以及家里后來的廉租房等生活中的大事,用她自己的話說,都恰有好運罩著,有貴人相助。在我看來,這些好運與他們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都是息息相關的。而戶口的解決,還真的再次等到了好政策的出臺之機。</p><p class="ql-block">也是電話中,我分享了到幺妹的歡欣:姐,深圳現(xiàn)在積分入戶,我有80多分,排上隊了!到時候孩子可以隨遷,三年后他爸爸也可隨遷。知道這是件事有多么不易,才能能體會她是有多么的高興。積分來源:大學畢業(yè)證、社保、年齡、體檢、做公益、獻血、榮譽證書、技術資格證等。作為一名沒有進過大學門的最普通的打工者,她從走進深圳的那一刻起,就一開始以與父母一脈相承的秉性和積極向上的學習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著光和熱,獲得的成績與榮譽,已為積分入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以后更是加倍努力,次年便增至115分,躋身優(yōu)秀窗口;還有獻血的三分需去血站打證明,考慮夠分而放棄了。2012年兒子上初二前,戶口也隨媽媽順利落實,僅花了600元檔案管理費。2013年,更是有幸成為了第二屆“夢想與力量—感動龍崗人物”中的一員。一家人的生活,從此與深圳越來越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她也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成績和喜悅,點點滴滴的報告和分享給父母。</p><p class="ql-block">2010年,小侄兒和姨外孫先后出生,小弟弟小弟妹得子,大妹妹大妹夫添孫。父親母親又是雙喜臨門,又當爺爺奶奶又升級當老姥了。小重重(孫)近在眼前,可以每每天天都看到,小孫孫卻遠在福建,想去看看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到2015年小侄女出生,大家都已經不用說父母去不去的話了。母親平時走路,腰已彎得像撲在水田里插秧那樣,手放背后,臉幾乎朝著地面。從小看著老姥走路長大的小重重,剛會走路就彎著小身子,兩只小胳膊像翅膀一樣伸在背后,令人見了忍俊不禁。我以為他在模仿小鴨子,他奶奶解釋說,哪里?是在學老姥走路。在近處走親戚,母親也常說不好意思的話,還加上嚴重暈車,坐一次車就難受一次,得好幾天才能完全過去。</p><p class="ql-block">年齡越大,畏懼越大,而包容著自己一切習慣的家,才是最適應最安心也最喜歡的地方。所以,一大群兒女孫輩的老年的父母,也從來不喜到哪一家住上幾日。從2009年我家長女結婚到2018年大侄兒結婚,又一個十年之久,風格依舊不變,都是從出門就開始叮囑和關注車子回轉時間,生怕把自己落下,當天就跟著回去了。而一年之后,大病痊愈,八十有一的父親和整八十歲的母親,迎來了他們重孫的降臨。我們都以為在長孫結婚參加婚禮就承諾下次添了重孫再來的母親,一定也會和以前一樣克服暈車同大家一起前往的。不想幾天前坐車去小妹家,二三十里車程暈得特別厲害,一想要坐那么遠的車就怕了,最后決意要父親跟家里的兄弟姐妹們一道去,自己一個人留在家里。過后提前還說,幸虧先去了小妹家,不然興許黃里黃昏(糊里糊涂)地就去了,還不知道會怎樣?很顯然,在母親心里還是特別想去看看的,只是不敢,怕自己出狀況,更怕給大家添麻煩。</p><p class="ql-block">不過,令大家欣慰的是父親母親到底也有過幾次開心的出游。在常德,大弟弟大弟妹安排了太陽山、漁樵村、關山小鎮(zhèn)、科技館等旅游景點的參觀游玩。最值得一提的是,還有過一次又是火車又是飛機的遠行。那是2000年,接父母過去玩。父親有心去,母親就是“不去,不去”。大家一起好不容易才把工作做通了,小弟弟趁公司在長沙開年度總結會之機,終于得以成行。在廈門,沒有炎熱但又不失溫暖的初冬季節(jié),穿著棉起襖戴著冬帽出門的父親母親,只穿著夾衣、馬夾到沙灘看大海、撿貝殼、放風箏、曬太陽,游覽坐落在大海邊上的全國最美校園廈門大學。那時母親腰還沒那么彎,還爬得動200米左右海拔、象征著山水相連,與大學相依相偎的五老峰,拍照還可以站得筆挺。在海邊環(huán)島路上用望遠鏡看臺灣那邊的島嶼。去與廈門島隔海相望的鼓浪嶼聽海濤,踏海礁,拍照留影。走在沙灘上,父親感慨道:“沒想到這輩子還有機會到這種地方來!”</p><p class="ql-block">母親的記憶永遠在細節(jié)上略勝一籌:“克(去)的時候在臨澧火車站上火車,還過打(了)一夜。我是一路睡(躺)起克的,在臘些(哪里)停還是曉扽(得)?;貋碚f一還坐火車,曉君說,'就要坐飛機,就要坐飛機'。夜改(里)的飛機(票)便宜些,后來還是坐打日的(白天)的,日的貴些”。小弟說,已記不得在哪里上火車,坐飛機是自己提議,開始確實是準備坐晚上的,白天機票貴很多。哥哥說晚上什么都看不到,白天還可以看看外面。就這樣,父親母親不僅坐了飛機,也領略到了云天勝景。那頭小弟弟送到機場,這頭大弟弟接到機場。而這些經歷和喜聞樂見,都成為了父母與人家長里短時的開心談資。</p><p class="ql-block">那些年,父親母親也已經用起了手機,開始是我們淘汰的二手機,后來是新的老人機。再逢母親撿谷要去接不知道方向,或是母親摘茶葉不知道到哪片橘子樹下去找時,父親便給母親打電話,再也不用盲目地一個個地方去找。但他們一天到晚忙自己的事情,極少打電話給我們,一般都是我們打回去。手機上有個功能母親特別喜歡,就是顯示時間和日期。電話中和我們說的也是與它們有關的話題,今天是某月某日了,又是某某節(jié)氣了,再引出關于節(jié)氣的農諺,或者誰誰誰的生日,出生當時的故事,以及天氣情況、鄰里消息等,總之不會冷場。許久之后,我突然想到母親不是不識字嗎?怎么會看這么多的東西?一天問起父親,父說教母親認了一些字,數(shù)字和母親自己的名字都能認了。想不到這個年紀的母親還能跟父親學識字。父親也愿意教母親,一不覺得沒必要,二不覺得沒意思,更不打擊母親的興趣愛好。我心中萬般感慨。他們畢竟不是城市老人,一天到晚忙進忙出的都是活計。當然,父親也有說好幾遍母親聽不清楚不耐煩的時候,但母親不但照單全收,還陪笑臉。所以也不影響母親下次還要不恥下問,父親繼續(xù)當母親的掃盲老師。</p> <p class="ql-block">父母七十歲前后,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機,不僅是二手貨,還是經過孩子們和我兩輪淘汰的。我想對父母來說也足夠了,除了打電話,不過就想讓他們用下手機拍照,多點玩的樂趣。雖然這個目的沒達成,手機并沒有讓父母少做一樣事情。父親也提不起學的熱情,但母親卻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也就用一個電話功能加一個相機拍照鍵功能而已。視頻難拍,都沒教,不過也怕按鍵多了分不清,還有占空間。哪知沒幾天就顯示出差太多了。初級的智能手機內存本來就小,母親手指不靈活,常弄出連拍或點錯了地方拍出亂七八糟的視頻,幾天下來就動彈不得了,急得四處打電話求助。雖然學會了刪除,但凡是拍到的又都舍不得刪掉,所以隔不了多久就又滿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自己的QQ相冊上建了“母親拍攝”,后來又為母親申請了QQ相冊,只教會母親打開瀏覽,就沒想過教上傳照片。因為母親不識字。是一大不可逾越的障礙。</p><p class="ql-block">父親識字,但對這些一點也不感興趣,接受能力也明顯差于母親。這兩個問題又相互逆向成為因果;所以,在教父母用手機時都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每次就教那么一點。所以開始玩微信幾年也沒教給父母,想不到母親居然很快就學會了發(fā)語音、圖片,打視頻,看朋友圈、群消息,不過純文字消息除外。早知道這樣,學會上傳QQ相冊圖片那還不是輕而易舉?好在自己也沒花多的功夫,因為不多久就換了空間足夠大的二手機,母親拍拍照片用個微信,再也不存在裝不下的問題,QQ相冊也就不了了之了。而微信視頻,則成為了母親特別喜歡的功能,每次打視頻,都呵呵呵呵地笑個不停,還一定不忘又是贊嘆又是感慨一番:“咧才之好巴”,“咧就好哦~”“不是咧手機哦,哪門說看就看到得你們的人嘍”“咧就是得的你們跟(給)我弄的手機噠!”。</p><p class="ql-block">前幾年,都已八十出頭的母親,還在為自己又學到了一樣東西而喜不自勝。那天晚上,母親喊我快看天氣預報,這是她和父親最關注的電視節(jié)目。我說我不需要看電視,手機上一天24小時隨時都有看,并且未來一個星期都看得到。母親一臉驚奇:“但真話(真的)?”我頓時后悔自己怎么沒有早一些教給母親?但又一想,那上面那么多的東西,要怎么教一個不識字的人看懂?再一想,能看一點是一點,母親肯定開心。于是馬上拿過母親的手機就下了個“中央天氣預報”,于是便有了母親前面的歡喜。</p><p class="ql-block">自從有了手機,母親就是機不離身,白天在衣服口袋里,晚上在枕邊帽子里。所以母親的手機是最好打的。但凡事總有例外。有一次我去桔山上找母親,從遠處就開始喊叫“姆媽~姆媽~”,一直叫到母親身邊蹲下。母親坐在一棵茶樹邊摘茶葉,一點反應都沒有。我想開個玩笑,看母親轉身突然發(fā)現(xiàn)我的樣子,便默默蹲在一旁等待。蹲累了又站起來,反反復復。母親入了神似的,摘完一蔸居然頭都沒抬一下,往旁邊稍稍挪了挪又坐定摘另一蔸,而且把我完全挪到了背后。看來這玩笑是開不成了,也不知道是和自己還是和母親較勁,只在母親身后高一聲低一聲地叫,叫一陣停一會又叫。最后還是自己主動敗下陣來,伸手拉住母親的胳膊。母親一邊嘿嘿嘿地笑著趕忙站起來,一邊就取下別在衣服上的助聽器撥弄,說電池又不行了,一點聲音都聽不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