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遼地寧,地處中國東北的遼寧是一片寫滿傳奇的土地。這里既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匯地帶,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遼寧省博物館“古代遼寧”展覽以歷史脈絡為主線,上啟史前社會,下至明清,以豐富的文物資料,深厚的歷史積淀,先進的科技輔助手段,生動地展示了這方北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與歷史的發(fā)展演變,各時期不同的歷史文化風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劃省而治 蒙元一統(tǒng)</p><p class="ql-block">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為主體建立的大一統(tǒng)帝國。蒙古族以其特有的進取精神推進了中國歷史疆域形成與中華民族族體镕鑄的新進程。遼寧地區(qū)雖飽受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但在元政府勸農(nóng)政策的推動下,通過遼陽行省的管轄,以及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農(nóng)耕、商貿(mào)及手工業(yè)等經(jīng)濟逐漸恢復和發(fā)展。疆域的擴大和驛站的開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與交流,使得遼寧地區(qū)的文化展現(xiàn)出獨特風采。</p> <p class="ql-block">遼陽行省,元設遼陽行省,轄東北三省和內(nèi)蒙古一部外興安嶺以南。元遼寧作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區(qū),驛站四通八達使貿(mào)易繁榮,大量名瓷的輸入,反映了元代遼寧與國內(nèi)外地區(qū)之間有非常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p> <p class="ql-block">銅權,權,即秤錘,又叫秤鉈,與衡(秤桿)相佐,用以稱重。權作為衡器,最早統(tǒng)一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元朝統(tǒng)一全國后,繼承唐宋的度量衡制度并加以完善和發(fā)展。遼寧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元權見證了這一過程。權有橢圓形、六面塔形等,權身常鑄、刻有文字。材質以銅為多,鐵質較少。元代各式銅權。</p> <p class="ql-block">陶瓷器,遼寧地區(qū)出土的元代瓷器,除本地生產(chǎn)的一些民用粗瓷外,有很多來自中原和南方名窯,最常見的是磁州窯、鈞窯、定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等產(chǎn)品。另外,還有少量來自海外的高麗青瓷。大量名瓷的輸入,反映了元代遼寧與國內(nèi)外地區(qū)之間有非常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p> <p class="ql-block">高麗青瓷</p> <p class="ql-block">黑釉兔毫紋碗·元,綏中元代沉船遺址出水,綏中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藏</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龍鳳紋罐,元,綏中元代沉船遺址出水</p> <p class="ql-block">多元文化,隨著歷史上規(guī)??涨敖y(tǒng)一局面的形成和蒙古、漢、女真、高麗、回回等民族間密切的交流,遼寧地區(qū)的文化蓬勃發(fā)展。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藝術成就是墓室壁畫,反映了這一地區(qū)的文化與生活習俗。元朝統(tǒng)治者對各種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遼寧境內(nèi)各教派呈現(xiàn)興盛的景象?;浇毯鸵了固m教開始傳入,佛教影響日益深廣,道教全真派勢力則在遼西迅猛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花押,花押又稱"押字",始于唐,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花押印多為長方形,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難以摹仿從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p> <p class="ql-block">元代陶俑,建平縣出土,侍女俑和文官俑,服飾衣褶簡練概括,人物五官比例準確,反映出元代服飾時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張三豐像。道教興起,張三豐是遼寧懿州人,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xiāng),距阜新縣城55公里,距阜新市區(qū)70公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關東風雨 大明氣象</p><p class="ql-block">隨著明朝的建立,遼寧結束了自遼金元以來游牧、漁獵民族統(tǒng)治達四百余年的歷史,重新納入到以漢人為主體的大一統(tǒng)政權之下。塞外蒙古、女真勢力的威脅,促使明朝的軍事重心逐漸向東北轉移。對遼寧而言,這是一個邊患日甚卻又相對安寧的時期。明政府通過"筑城關、辟馬市"等措施,使遼寧成為中央政府抵御北方民族南進的重要屏障和控制東北亞地區(qū)的經(jīng)略中心。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經(jīng)營開發(fā),遼寧地區(qū)呈現(xiàn)出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宗教興旺、文化多元的局面,為女真的再次興起奠定了基礎。</p> <p class="ql-block">李成梁明遼東總兵,屢退蒙古女真侵擾,保一方安寧,其子李如松官至總兵,是遼東將門之家。</p> <p class="ql-block">王治道墓石像生,錦州東郊紫金山西的王治道墓,王治道遼東副總兵,嘉靖的封土已不見,石像生僅存翁,仲兩座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明故明威將軍宋國忠墓志銘,此墓志銘是繼崔勝墓志后發(fā)現(xiàn)又一塊有關努爾干都司歷史記載的出土文獻。</p> <p class="ql-block">萬里長城東端起點,遼寧境內(nèi)的明長城,是遼東鎮(zhèn)和薊鎮(zhèn)邊防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東起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全長近1000公里,為萬里長城的最東端。遼寧的這段長城可分為西段丘陵邊墻、中段平原邊墻和東段山地邊墻。三段長城迂回曲折,在遼寧大地上形成一個"凹"字。錐子山長城位于"三龍"交匯地,南至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東至虎山,軍事體系重要部分,與九門口長城臨近,關門有九故稱"九門口"。</p> <p class="ql-block">定遼大將軍銅炮·明</p> <p class="ql-block">義州衛(wèi)守軍銅令牌,紫銅,正面"令""洪武二十三年造""義字九號"背面"夜禁嚴肅巡輯奸邪""義州",為明洪武年間義縣軍用令牌。義州衛(wèi)守軍銅令牌,明,義縣頭道河鄉(xiāng)馬三溝村河套出土</p> <p class="ql-block">東北通衢,洪武中葉,明政府實行"寓兵于農(nóng)"政策,大興軍屯,促進了遼寧農(nóng)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遼東防御體系建立后,大批戍邊官兵聚集于此,巨大的物質需求帶動了冶鐵、燒瓷、制鹽等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繁榮。遼寧是明政府同蒙古、女真、朝鮮貿(mào)易的主要地區(qū),沿邊廣設馬市或木市,商品交流廣泛。在白山黑水、朔漠草原與中原內(nèi)地之間,海陸運輸網(wǎng)絡密集,貨物輻轉,四通八達,奠定了遼寧成為東北亞地區(qū)交通樞紐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青花赤壁賦碗瓷青花人物紋碗·明永樂</p><p class="ql-block">青花花鳥小碗·明永樂</p><p class="ql-block">青花荷塘水禽紋蓋罐·明,遼寧撫順市章黨八寶溝出土,撫順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遼東馬市</p><p class="ql-block">明政府修筑遼東邊墻后,為滿足漢、女真、蒙古經(jīng)濟交往的迫切需要,于永樂四年(1406年)始沿邊墻一線先后開設馬市(含木市)14處,其中廣寧、開原、撫順三處并稱"遼東三大馬市"。馬市貿(mào)易促進了長城內(nèi)外民族間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滿足了遼寧地區(qū)各民族自身的經(jīng)濟需求,客觀上也為女真的復興創(chuàng)造了條件。</p> <p class="ql-block">鐵風鐸,遼陽廣佑寺白塔上懸掛之物,正德三年,隆慶五年是修塔時間,廣佑寺是遼東名剎,也是遼陽都司僧剛司所在,負責管理遼東宗教事物。</p> <p class="ql-block">陶戧獸·明</p> <p class="ql-block">千佛銅板·明,遼寧遼陽市新城永壽寺出土,遼陽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兼容并蓄,明朝統(tǒng)治者實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遼寧道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并存,佛教和道教在教義!上雖無太多發(fā)展,但對民間的影響很大,已目漸融入民日常生活。伊斯蘭教在元代傳入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傳播的范圍和規(guī)模都在擴大。在統(tǒng)治階層與廣大信徒的熱信仰之下,大小寺廟宮觀遍布遼寧各地,成為官穩(wěn)定,民間渴望安居樂業(yè)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三彩佛龕·明</p> <p class="ql-block">香柏雕金漆圣賢·明,遼寧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馬上樂俑·明,遼寧省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三彩樂人俑·明,遼寧省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儀仗俑·明,遼寧省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銅鎏金接引佛(阿彌陀佛)像·明</p> <p class="ql-block">道教女官銅像·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氣東來 清皇祖地</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在遼寧東部山區(qū)不斷發(fā)展壯大,拉開了明清鼎革的序幕。女真杰出首領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皇太極,經(jīng)過五十余年的奮戰(zhàn),由遼左一隅,長驅西進,開創(chuàng)大清王朝三百年基業(yè)。康雍乾時期,清政府滅南明、平三藩、收臺灣、定新疆,成功抵制沙俄的入侵,迎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最后的輝煌﹣﹣康乾盛世。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有清一代,遼寧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全面發(fā),繁榮富庶程度遠超前代。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數(shù)次東巡祭祖,其間,盛京城(今沈陽)又幾經(jīng)重修擴建,更加雄偉壯觀,彰顯陪都的繁華皇家氣派。</p> <p class="ql-block">滿族崛起,世居白山黑水的女真民族,沉寂近四百年后再度崛起。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撫順關外的蘇子河畔登基稱汗,定國號為金,史稱"后金"。其子皇太極繼位后,改族稱為滿洲(簡稱滿),改國號為大清,厲改革,使?jié)M族走向強大。順治元年(1644年),滿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統(tǒng)的專制帝國。作為清王朝開國肇基之地,遼寧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由地區(qū)性的行政首府逐步向全國第二大政治中心過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興王肇基</p><p class="ql-block">費阿拉城遺址,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造甲起兵,開啟了統(tǒng)一女真的歷史征程。四年后,在呼蘭哈達崗(即煙筒山)筑費阿拉城,頒法制,創(chuàng)滿文,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1603年,遷都赫圖阿拉,修武備,定國政,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建國稱汗,建元天命。兩年后,又以"七大恨"告天,正式開始與明王朝對峙,"需露興王地,風云莫可攀;瀠洄千曲水,盤迭百重山",蘇子河畔的赫圖阿拉老城成為努爾哈赤的"興王肇基"之地</p> <p class="ql-block">1583年,努爾哈赤13副遺甲起兵4年后建費阿拉城,1603年赫圖阿拉,建八旗制度,1616年稱汗,在撫順關外蘇子河登基,號建元天命?;侍珮O改國號大清,順治1644年入主中原。</p> <p class="ql-block">八旗禮服甲胃·清,遼寧省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八旗甲胄包括頭盔、戰(zhàn)褂、戰(zhàn)裙等部分,服色由八旗制度決定,即根據(jù)將士所在之旗的不同而形成八種顏色的甲胃。八旗儀仗隊列按左右翼排列,左翼為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右翼為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這八套甲胄為禮服,大閱兵時穿用,平時則收藏起來。</p> <p class="ql-block">撫近門額·后金,遼寧沈陽市盛京城遺址采集</p> <p class="ql-block">旗民分治</p> <p class="ql-block">天眷盛京,清政府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勸民務農(nóng),鼓勵關里漢人出關開墾。在"招墾令"的推動下,大批移民來到關外開荒種田,奠定了遼寧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基礎。隨著人口的增加,皇家宮苑的大規(guī)模興建,關內(nèi)外手工藝人匯聚,加之西方某些技術的傳入,推動了遼寧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繁榮。在盛京(今沈陽)鐘鼓樓之間,形成了大型商業(yè)街區(qū),商號鱗次櫛比,人流熙攘,百貨云集。遼寧地區(qū)以其特殊的地位和便利的交通,逐漸成為東北亞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p> <p class="ql-block">漢、滿、蒙文"寬溫仁圣皇帝牌"·清。</p><p class="ql-block">天聰十年(公元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沈陽皇宮(今沈陽故宮)大政殿正式祭告天地后稱帝,受"寬溫仁圣皇帝"尊號,并將女真族改為滿洲,把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的后金政權改為大清,統(tǒng)治全中國長達268年,跨古代、近代兩個歷史時期的名副其實大清王朝由此誕生,而"寬溫仁圣皇帝信牌"即為皇太極派遣使臣時的專用信物,屬于17世紀清朝回鶻式蒙文牌符的珍貴文獻。</p> <p class="ql-block">上:滿漢文"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之寶"玉印·清,下:滿蒙文哲里木盟長銀印·清</p> <p class="ql-block">大清寶鈔</p> <p class="ql-block">乾隆寶刀,瑬金馬鞍,馬蹬。</p> <p class="ql-block">文武官員官服補子·清。"補子"源于宋、元時期的動物織錦,為明、清兩朝繡于官員常服胸、背部的禽獸圖案,是以文禽武獸來區(qū)分官員品級的標志,常以金絲彩線繡制,裝飾有補子的官服,明朝稱為常服,清朝稱為補服。</p><p class="ql-block">文武官補子,彩線繡制,石青色,官服前后各一塊,等級象征,皇室貴族圓形,文武百官方形,文官繡飛禽,武官繡猛獸,成語"衣冠禽獸"由此而來。一品文官繡仙鶴一品武官繡麒麟。</p> <p class="ql-block">黃瓦窯遺址,海城析木鎮(zhèn),由侯氏家族世代督造,遺址出土100多件瓦當,有的刻有永陵、福陵銘文,為廢品。</p> <p class="ql-block">崇教維治,清政府從維護政權統(tǒng)治出發(fā),對各種宗教均予大力扶持,遼寧地區(qū)依然是多種宗教并存。為了"恩養(yǎng)"蒙古諸部,"合內(nèi)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清朝對于蒙人所信仰的喇嘛教格外推崇。有清一代,遼寧興建了為數(shù)眾多的喇嘛廟、塔,成為喇嘛教的東方圣地。清朝以宗教思想構筑起一座無形的長城,徹底改變了漁獵民族、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民族對立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上:銅金剛撅·清,下排自左至右:金剛鈴、金剛杵、金剛塔·清</p> <p class="ql-block">遼寧出土清朝佛、道宗教文物,漢、藏佛教鎏金佛、菩薩、弟子、金剛、度母、護法、章嘉若必多吉、宗咯巴大師像·清</p> <p class="ql-block">嘎巴拉碗藏傳佛教常用法器之一,灌頂儀式時使用,嘎巴拉是顱骨,多用高僧頭蓋骨,依照生前遺愿制作。</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文三足爐</p> <p class="ql-block">海棠山摩崖造像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境內(nèi),山上現(xiàn)有摩崖造像260余尊。清道光八年(1828年),來自西藏普安寺的四世活佛丹畢道爾吉來到海棠山主持鐫刻。造像最高有500厘米,最矮僅為30厘米,有的10尊佛像為1組,有的一組群像有26尊之多。在眾多的佛像中,以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彌勒佛、紅綠度母、金剛力士、歡喜佛、天王佛等佛像為代表。其中,藏傳佛教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造像雕刻在一塊高大凸起的巖石上,格外醒目。海棠山摩崖造像與瑞應寺一起,成為藏傳佛教黃教東方中心的現(xiàn)存代表。</p> <p class="ql-block">滿風華韻</p><p class="ql-block">清朝統(tǒng)治者積極吸納漢文化,入關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即于興京(今赫圖阿拉)、盛京(沈陽)等地建文廟、祭孔子,在研讀經(jīng)史、尋求治國之道的同時,也意在消弭文化上的隔膜。此外,新老滿文的創(chuàng)制以及滿文翻譯與著作的出現(xiàn),都極大地促進了滿漢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清朝統(tǒng)治全國奠定了文化基礎??登瑫r期,大批文化流人的到來,使遼寧出現(xiàn)了邊塞詩、地方志與紀行筆記的創(chuàng)作高潮。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滿漢文明相互影響,民族間融合日益加深。</p> <p class="ql-block">藍碧璽朝珠,朝珠源自念珠,清君臣命婦朝服吉服上飾物,區(qū)分等級的標志。皇帝戴東珠或珍珠,皇太后及皇后一盤東珠兩盤珊瑚,王公大臣不許東珠珍珠,多見琥珀、蜜蠟、象牙。</p><p class="ql-block">這件朝珠出土喀左嘉慶御前侍衛(wèi)丹巴爾濟墓中,108顆藍碧璽圓珠,象征12月,24節(jié)氣,四層表示四季,頸后正中大碧璽"佛頭"與葫蘆形"佛頭塔"銜接。</p> <p class="ql-block">金鑲玉領約·清,遼寧朝陽市喀左南公營子丹巴多爾濟墓出土。"領約"是清朝皇后、貴妃、妃和嬪套于頸間用以區(qū)別身份的飾物。</p> <p class="ql-block">鍍金嵌珠寶石帶頭·清,遼寧朝陽市喀左南公營子丹巴多爾濟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東巡序曲,清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世祖第一次提出東巡盛京,他說:"朕仰承天眷,統(tǒng)一區(qū)宇。深惟我太祖武皇帝肇造艱難,太宗文皇帝大勛克集,誕佑聯(lián)躬,以有今日。自登基以來,眷懷陵寢,輒思展謁。"</p><p class="ql-block">清世祖福臨畫像</p> <p class="ql-block">清帝東巡,清朝歷代皇帝均非常重視祖宗的發(fā)祥之地,在入關后的二百多年里,先后有四帝十次東巡盛京(今沈陽)。清帝每次東巡,不但拜謁山陵、瞻仰舊宮遺物以展孝思,而且舉行筵宴、賞賜等慶典活動,還要體察地方風土人情、巡防邊疆、安撫蒙古諸部。清帝東巡穩(wěn)固了國防,促進了遼寧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清太宗皇太極吉服畫像、清太祖努爾哈赤吉服畫像。遼寧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分水嶺的蘇子河畔,是努爾哈赤及皇太極二位帝王的出生地,也是大清王朝的開疆擴土發(fā)源地。</p> <p class="ql-block">興起于遼寧的滿族所建立的清王朝,經(jīng)過前幾代帝王的南征北戰(zhàn),奠定近代中國的疆域版圖。清朝的領土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西迄巴爾喀什湖,東至臺灣、澎湖、釣魚諸島。清朝三百年的恢宏歷史,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遼寧省博物館古代遼寧展的第五展廳~元明清時期的最后是石藍緞地繡五爪金龍袍?!豆糯|寧》展到此結束。</p><p class="ql-block">石藍緞地銹五爪金龍袍 ·清,遼寧省博物館藏。清代皇帝的龍袍屬于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是皇帝在重大吉慶節(jié)日、鴛宴以及祭祀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清代龍袍以明黃色為主,有時帝后也會按照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定制其喜歡的龍袍顏色,有醬色、香色、紅色、藍色、米黃、藕荷等二十多色。龍炮上不僅有龍紋這一具有強烈專屬色彩的紋飾,還繡有以五彩云紋、編蝠紋、十二章等吉祥圖案。這件龍袍石藍緞地,領、袖片邊緣繡金線,肩、前后心正龍各一,襟有行龍四,間繡五彩云蝠八寶紋,下擺加立水紋,集織繡工藝之大成,反映了封建集權社會的正統(tǒng)審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先后三次走進遼寧省博物館,參觀了遼博的《古代遼寧》展一至五展廳,從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戰(zhàn)國至隋唐時期、遼金時期至元明清時期。時光荏苒,古代遼寧歷史上各路英豪逐鹿中原的硝煙已消散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之中,他們遺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chǎn),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生動的教材?!豆糯|寧》生動地展示這方土地上文明的起源、特色與歷史的發(fā)展演變,各時期不同的歷史文化風貌。帶著滿滿的收獲,走出展廳,讓我們"知遼寧、愛遼寧、建家鄉(xiā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