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丹布勒是斯里蘭卡中部城市,與錫吉里耶(獅子巖)毗鄰并同屬中央省,西南距首都科倫坡約150公里,南距圣城康提約60公里,因始建于2100年前的皇家石窟金寺而被譽為緬懷過去之城。</p> <p class="ql-block">高30米的金佛貌似金寺標(biāo)志,這里本是金寺石窟群正門入口,旁邊就是停車場。但現(xiàn)在售票處已搬離此間,需繞行至山的南側(cè)購票,并從那里攀登近400級臺階才能進入金寺石窟群,參觀完畢再從這里出門上車返程。據(jù)說這一耗時費力的游覽路線安排是兩個僧團爭奪石窟寺控制權(quán)的結(jié)果,而這尊標(biāo)志金佛則是2000年由日本捐建的現(xiàn)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這是丹布勒石窟寺山門,按小乘佛教規(guī)制需脫鞋赤腳進入,且不能著裙裝短褲無袖衫。佛教誕生于公元前5世紀(jì)左右,由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境內(nèi))凈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屬釋迦族故尊稱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佛滅百年后因?qū)塘x的不同理解,僧團逐漸分化為因循舊制的上座部和順應(yīng)時勢的大眾部兩大部派。上座部宣揚以自我完善和解脫為宗旨,認(rèn)為世上只有釋迦牟尼一位佛,修行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大眾部則強調(diào)自利利他,普度眾生,認(rèn)為十方世界有佛,人人皆可成佛,修行果位分阿羅漢、菩薩和佛三級,終極目標(biāo)是成佛。大眾部宣稱自己為大乘佛教,乘是載人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的舟船,大乘就是大船,比喻能度無量眾生至彼岸。相對而言,上座部因自度而不度人的修為,就被稱之為小乘佛教了。小乘佛教是公元前3世紀(jì)由印度傳至斯里蘭卡的。</p> <p class="ql-block">一進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參天菩提樹。菩提樹本名畢缽羅樹,原產(chǎn)印度,是桑科榕屬的常綠喬木,因釋迦牟尼在樹下冥想七日七夜悟道,成為佛教圣樹,故名菩提,在梵語中就是智慧、覺悟的意思。佛教于公元前5世紀(jì)左右起源于古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中誕生最早的,大致有3條傳播路線:①公元前3世紀(jì)印度阿育王派其王子摩哂陀將小乘佛教向南傳播到斯里蘭卡,以后又漸次傳到緬甸、泰國、老撾和柬埔寨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云南南部的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這就是所謂南傳佛教,因其經(jīng)律論三藏多用巴利語(原稱摩揭陀語,是一種與梵語相近的中古印度流行語言,也是佛陀說法時使用的語言)寫成,又稱巴利語系佛教。②公元前1世紀(jì)后盛行的大乘佛教通過中亞地區(qū)和帕米爾高原于公元1世紀(jì)(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以后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這就是所謂北傳佛教,因其經(jīng)律論三藏均已系統(tǒng)譯成漢語,又稱漢語系佛教。③所謂藏傳佛教形成于公元7~10世紀(jì),是印度密宗佛教與藏地本土苯教融合的產(chǎn)物,在國內(nèi)先后傳至川西、甘南和內(nèi)蒙等地,向外又傳到蒙古國和俄羅斯的一些地區(qū),因經(jīng)典多用藏語又稱藏語系佛教。</p> <p class="ql-block">“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碑?dāng)年慧能在蘄州黃梅縣東禪寺禪宗五祖弘忍處做雜役小沙彌時口占的這個偈子,將佛教緣起性空中的“空”字闡釋到無以復(fù)加的程度,甩上座神秀(五祖首席弟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辟首影耸畻l街不止,以致五祖弘忍破例將衣缽傳予他并安排他連夜逃往南方,最終在韶關(guān)南華禪寺創(chuàng)立禪門南宗,成為禪宗六祖??纯?、性空,但佛所言之“空”也絕不可簡單理解為“沒有”,而是“妙有”,即非有之有。神奇吧?這就是佛教…</p> <p class="ql-block">言歸正傳,我們?nèi)豚l(xiāng)隨俗光腳走在這座石山斜坡上緬懷過去,丹布勒石窟寺的5個洞窟寺廟就開鑿在右邊長170米的巖壁上,洞口外面還建有帶窗的白墻,墻里是一條通向各個洞窟的長廊。丹布勒石窟寺的故事還要從兩千多年前講起,因南印度泰米爾人入侵,當(dāng)時的瓦拉加姆巴國王從都城阿努拉德普勒逃到丹布勒山中,這里的佛教僧侶收留了他,把他藏在山洞中避難,使國王躲過一劫并得以重新積蓄力量進行抵抗,終于在14年后光復(fù)國土并奪回了王位。為感謝丹布勒僧侶的救命之恩,瓦拉加姆巴國王在公元前89年將他曾經(jīng)避難的山洞建成布滿佛像和壁畫的洞窟寺廟,使之成為佛教徒的朝圣中心,這就是現(xiàn)在5個洞窟中的2號窟。公元12世紀(jì),波隆納魯沃(公元10世紀(jì)后至13世紀(jì)的僧伽羅王國都城,公元993年因南印度泰米爾人再度入侵,原國都阿努拉德普勒被毀)的尼??R拉國王又將石窟寺貼金,還把此地命名為金色巖石,這就是丹布勒石窟寺被稱作金寺的緣由。公元18世紀(jì),康提王朝的蓋爾遞·斯里·拉杰辛赫國王又建造了3號窟。石窟寺修造工作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jì)以后,又相繼建成了4號和5號窟。丹布勒石窟寺(金寺)在199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批準(zhǔn)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該委員會給出的評語為:丹布勒金寺是一個享有22個世紀(jì)歷史的朝圣圣地。丹布勒金寺里有五大圣堂,是斯里蘭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穴廟宇群。這里珍藏著面積達2100平方米的壁畫和157尊雕像,極為珍貴。</p> <p class="ql-block">1號窟建于公元前1世紀(jì),與2號窟幾乎同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該窟面積不算大,卻供奉著1尊用整塊巖石雕成的長達15米的臥佛,令人驚嘆。上圖是從佛腳向佛頭方向拍攝的,可看到佛頭處還有一小神龕,但龕門經(jīng)常是關(guān)著的,有點秘不示人的味道,據(jù)說里面供奉的是印度教的守護之神毗濕奴。</p> <p class="ql-block">相傳1號窟乃毗濕奴法力所化生,而毗濕奴又是印度教三億三千三百萬個神祇中的三主神之一,故1號洞窟名萬神之王寺,又稱天王寺。</p> <p class="ql-block">1號窟內(nèi)光線特別暗,又不能打閃光燈,也不愿把感光度開得過大,就只好適應(yīng)一下暗調(diào),保持一種神秘感了。</p> <p class="ql-block">從佛腳逐漸往佛頭處看過來。</p> <p class="ql-block">臥佛一般用于表現(xiàn)釋迦牟尼圓寂時的情景,也就是涅槃像。</p> <p class="ql-block">佛的枕頭也雕刻得很細(xì)膩。</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佛腳,俗話說: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即使是佛腳,雕鑿也是十分精美的,腳板上繪有各種花朵,腳趾上的貼金也熠熠生輝,只不知是公元12世紀(jì)波隆納魯沃的尼??R拉國王貼的金保存至今,還是后人重貼的。</p> <p class="ql-block">佛腳后面站立著阿難尊者,他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貼身隨侍佛陀二十有五年,聞聽佛陀在不同場合對不同人等的幾乎所有說法,謹(jǐn)記無誤一言一語,被譽為多聞第一,而且受公推于佛圓寂彌留之際趨前請益并聆聽最后教誨。佛滅度后,首座弟子迦葉尊者在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結(jié)集大會,由阿難尊者逐一頌出釋迦牟尼生前所說之法,經(jīng)眾弟子討論確認(rèn),形成了佛教三藏中的經(jīng)藏?,F(xiàn)在每部佛經(jīng)開頭一句都是“如是我聞…”,意思就是阿難說:“我聽佛這樣說…”,在經(jīng)前加上這一句,表明此經(jīng)是阿難尊者親于佛前所聽所受,可破后世疑惑。</p> <p class="ql-block">在阿難尊者身邊還有另一尊塑像,沒有介紹是否首座迦葉尊者。</p> <p class="ql-block">在漢傳佛教寺廟的大雄寶殿中,阿難尊者是熟稔之人,他和迦葉尊者總是脅侍于主尊釋迦牟尼左右。這里的阿難與我們印象中的在形象上判若兩人,說明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差別還是蠻大的。小乘起源于上座部,而且比較因循守舊,規(guī)制上應(yīng)更接近于原始(早期)佛教。</p> <p class="ql-block">阿難尊者旁邊的壁畫表現(xiàn)釋迦牟尼涅槃時眾弟子在為他祈禱。</p> <p class="ql-block">這是1號窟的天頂壁畫,模糊斑駁說明年代的久遠(yuǎn),兩千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2號窟坐北朝南,東西長52米,縱深23米,頂部南高北低,最高處7米,是丹布勒金寺最大、最壯觀的洞窟。因該窟為公元前1世紀(jì)在此避難的瓦拉加姆巴國王發(fā)愿建造,公元12世紀(jì)尼??R拉國王又為它貼金,故名大王寺。</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2號窟有40尊打坐的佛像和16尊站立的佛像,還有臥佛以及4尊印度教神像和2尊國王雕像。這些塑像在洞窟四周和中間部位都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這些是北面正中站立的佛像。小乘佛教廟堂中的造像非常單一,無論坐臥站像皆為釋迦牟尼佛,不像大乘佛教有時空上的各個世(如橫三世和縱三世)和各種身(如法身報身和應(yīng)身)的佛像,以及龐大繁復(fù)的菩薩和羅漢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北面最中間這尊釋迦牟尼佛站在雕龍的門洞下,右手施無畏印,寓意以無邊法力消除眾生畏怖。但小乘此手印與大乘略有不同,大乘是手心向外的。</p> <p class="ql-block">上圖及以下5圖為2號窟精美斑斕天頂壁畫的局部,主要描繪釋迦牟尼生平事跡和傳說故事。</p> <p class="ql-block">2號窟東面坐佛,身后壁畫精美。</p> <p class="ql-block">2號窟西面坐佛。</p> <p class="ql-block">西面坐佛身后都描繪了彩虹光華。</p> <p class="ql-block">坐佛基本上都是手結(jié)禪定印,表心無掛礙,禪思入定。</p> <p class="ql-block">這尊佛顯得更滄桑古樸。</p> <p class="ql-block">2號窟東南面的臥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涅槃像。</p> <p class="ql-block">臥佛后面的壁畫表現(xiàn)釋迦牟尼的眾弟子在為他祈禱。</p> <p class="ql-block">2號窟西北面的一組大小佛像,最遠(yuǎn)處兩尊戴尖帽的是印度教神像。</p> <p class="ql-block">兩尊印度教主神,毀滅與生殖之神濕婆和守護之神毗濕奴,右手結(jié)說法印,背景是精美的花卉圖案。其實印度教的神和佛教也是有淵源的,濕婆在佛教中被稱為大自在天,又名色究竟天,梵語音譯摩醯首羅天,居色界天最高層,為三界諸天之主,在佛教密宗中甚至是釋迦牟尼佛法身大日如來的化身。毗濕奴則稱那羅延天或遍入天,居六欲天之頂,乃欲界天主。印度教和佛教的手印也是相通的,在佛教中手結(jié)說法印象征佛正為眾生宣說佛法,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zhuǎn)*法*輪時使用的就是這樣的手印。</p> <p class="ql-block">2號窟西北角的一組佛像,中尊坐佛結(jié)禪定印,兩邊站佛施無畏印。</p> <p class="ql-block">2號窟西部中間有一尊貼金大佛像站在精美的龍門下施無畏印,他兩側(cè)還各有1尊印度教神像和1尊坐佛。</p> <p class="ql-block">這是西側(cè)的印度教神像和坐佛。</p> <p class="ql-block">2號窟西南靠窟門處,有一尊裝扮成印度教神祇的雕像,正是公元前1世紀(jì)曾在此洞避難,重返王位后又把該洞建成恢宏石窟寺廟的瓦拉加姆巴國王。</p> <p class="ql-block">瓦拉加姆巴國王旁邊是公元12世紀(jì)為該石窟寺貼金的尼桑卡馬拉國王,他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裝扮成打坐的佛像</span>。正因為2號窟先后受到這兩位國王的眷顧,所以才被稱為大王寺,成為丹布勒金寺中最著名最精美最壯觀的洞窟寺廟。</p> <p class="ql-block">3號窟與2號窟雖僅一墻之隔,但在年代上卻要晚很多很多,它是公元18世紀(jì)康提王朝國王蓋爾遞·斯里·拉杰辛赫建造的,故稱大新寺。</p> <p class="ql-block">3號窟的塑像、壁畫和天頂畫都具有典型的斯里蘭卡18世紀(jì)藝術(shù)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3號窟天頂畫局部。</p> <p class="ql-block">將具有斯里蘭卡18世紀(jì)藝術(shù)風(fēng)格的3號窟天頂畫打亮一點看。</p> <p class="ql-block">3號窟規(guī)模不算小,有大約50尊各類塑像,主要是站立和打坐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3號窟站立佛像,施無畏印。</p> <p class="ql-block">3號窟打坐佛像,結(jié)禪定印。</p> <p class="ql-block">3號窟坐佛和壁畫。</p> <p class="ql-block">3號窟也有1尊精美的臥佛,就是釋迦牟尼的涅槃像。</p> <p class="ql-block">3號窟臥佛上半身。</p> <p class="ql-block">3號窟塑像和18世紀(jì)壁畫,左邊合掌者是18世紀(jì)振興佛教并建造本窟的康提王朝蓋爾遞·斯里·拉杰辛赫國王。</p> <p class="ql-block">蓋爾遞·斯里·拉杰辛赫(Kirti Sri Rajasinghe 約1747~1782年在位)是斯里蘭卡最后一個王朝康提王朝的大概倒數(shù)第三位國王,他此時正依托山地與占領(lǐng)沿海的荷蘭殖民者拉鋸抗衡,亦打亦談。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由于絕嗣的原因,作為僧伽羅族裔最后王朝統(tǒng)治者的康提王朝最后4位國王,竟是兩千年來都是僧伽羅人敵對民族的南印度泰米爾人。當(dāng)然泰米爾人要成為僧伽羅王朝統(tǒng)治者是有一定條件的,首先要使用僧伽羅姓名,還要由印度教改宗佛教,并按古僧伽羅王國的傳統(tǒng)方式來治理國家。為籠絡(luò)廣大僧伽羅民眾人心,泰米爾血統(tǒng)的蓋爾遞·斯里·拉杰辛赫國王于1750年8月從暹羅請來24位法師在康提傳授具足戒,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佛教中的暹羅派,振興了島國斯里蘭卡的佛教事業(yè),并且在丹布勒金寺創(chuàng)建了3號窟大新寺???號窟中蓋爾遞·斯里·拉杰辛赫國王塑像皮膚黝黑,這是符合實際的,斯里蘭卡北方的泰米爾人的確要比僧伽羅人膚色更黑一些。</p> <p class="ql-block">4號窟面積不大,佛像不多,具體開鑿年代也沒有介紹,但不會早于3號窟是確定的。</p> <p class="ql-block">4號窟以中間這座小小的佛舍利塔著稱,據(jù)說里面藏有Somawathie王妃的珠寶,因而曾被盜賊破壞過。另外4號窟的壁畫是比較艷麗璀璨的。</p> <p class="ql-block">5號窟位于所有洞窟最西端,公元19世紀(jì)才由一個儲藏室改建而成,因而被稱作第二新寺。5號窟面積很小,主尊就是這尊精美的臥佛,釋迦牟尼涅槃像,表現(xiàn)佛陀入滅時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5號窟內(nèi)除臥佛外,還有其他幾尊佛像和印度教神像。整個洞窟塑像雕工細(xì)膩,壁畫裝飾精美,常有各地藝術(shù)家前來觀摩學(xué)習(xí)。</p> <p class="ql-block">按朝覲路線,要到參觀完5個洞窟下山出門時才能看到金寺這尊標(biāo)志金像。本篇開頭曾介紹過,金像是2000年由日本捐建的現(xiàn)代塑像,高30米。</p> <p class="ql-block">看出來了吧,樓門是獅口,樓梯有獅爪,而金像正是盤坐在獅子背上以白云藍(lán)天為襯托的金佛。獅頭處有一牌匾,上書Golden Temple(金寺)。只可惜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斯里蘭卡》分冊對這尊標(biāo)志性金像評價有限,給它加了個“精美而俗氣”的定語。</p> <p class="ql-block">2000年由日本捐建的除金像外,還有這座象征性的金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回顧一下來時在上山路上所看到的景色,莽莽叢林,巍巍群峰…</p> <p class="ql-block">…云起云落,有風(fēng)光無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