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在國益酒店南,有一株大柳樹,樹下是我們的祖墳。這里葬著我們家祖上三代人。地名叫“火地",共十七畝。開闊平展,是祖上的地產(chǎn),墓園占了其中二畝。童年時常跟著大人們來這里上墳祭祖,逮螞蚱,拍蝴蝶,拾地皮菜,摘栽栽面花,后來我父母又在此靠祖坅墳,連了起來,所以對這里很有感情,曾賦詩曰:</p><p class="ql-block"> 百載佳城芳草綠</p><p class="ql-block"> 一株巨柳著蔭翳</p><p class="ql-block"> 柯頭每每鳴鶯燕</p><p class="ql-block"> 樹下幾度族人集</p><p class="ql-block"> 葉拂長空酌寒暑</p><p class="ql-block"> 根植厚土禮天地</p><p class="ql-block"> 和風吹來天氣暖</p><p class="ql-block"> 又見老椏發(fā)新枝</p> <p class="ql-block"> 墳瑩的立祖人是我的 曾祖安六漢 ,他本是壽陽人。是哪一年、為什么千里迢迢來懷仁定居,具體原因已不可考。但據(jù)我推察,他一不是經(jīng)商,二不是宦游。彼時朝廷也無移民之舉。唯一的原因只有逃荒。</p><p class="ql-block"> 查了一下曾祖大約年輕時的年月,壽陽連年荒旱,伴發(fā)疫情,并有狼出沒傷人。二年內有兩萬多人斃命。這似乎佐證了我的判斷。當時肯定是餓殍遍野,道殣相望。民眾生活十分艱難。曾祖從這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中走出,觸發(fā)了我的同情和想像,便寫了幾句不倫不類的句子,來描述曾祖當時所處的悲慘境地:</p><p class="ql-block"> 枯樹,凄鴉,寒風</p><p class="ql-block"> 野犬,路殍,荒墳</p><p class="ql-block"> 無可奈何離故土,</p><p class="ql-block"> 家山回望淚沾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坎坷,雨雪,泥濘,</p><p class="ql-block"> 腰酸,腿痛,腹空。</p><p class="ql-block"> 前路茫茫知何處,</p><p class="ql-block"> 斷根蓬草任飄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憑猜想,為這位經(jīng)歷了多種苦難的祖爺畫像。但并未把祖爺畫成頭戴六合一統(tǒng)瓜皮帽、留著長須的那種形像。因為他大約未讀過書,不會那樣斯文。而是畫了祖爺年輕時可能的樣子:腦后拖著大清朝的辮子,一張粗獷而結實的臉。面容善良,并不失執(zhí)著,表情沉郁,卻也顯堅韌。正如他一生只用了乳名“六漢"為名那樣,是一個勤勞堅毅的莊稼漢,一亇普通的農(nóng)民。他在大災之年,獨自索求尋找出路,最終選擇在懷仁落腳,做了高鎮(zhèn)村一戶人家的上門女婿。</p><p class="ql-block"> 妻子去世后,祖爺把獨生女嫁于本村成家,獨自進了縣城謀生。又先后與管姓、馬姓二位女子成婚,想生子嗣繼承香火。但在出生于祖院、己故去多年的高壽老人張步禹的記憶中,祖爺就是個單身漢,并無配偶。我猜想祖爺?shù)倪@二位妻子在很年輕時就去世了。而家住高鎮(zhèn)村祖爺?shù)挠H生女兒一直和我爺爺奶奶往來,祖爺對女兒這兩位在世短暫的“后媽"就不再提起,后來才收養(yǎng)了已是有記憶年齡的爺爺,而爺爺對自己養(yǎng)父的兩位配偶從未見過,也沒有什么情感,所以在后輩的記憶中就徹底把她們丟失了。直到這次遷墳,才發(fā)現(xiàn)了她們曾經(jīng)的存在。這件事也折射出彼時人的生存狀態(tài),很多人因生活條件太差而壽命不永。如我大姑和父親的第一個妻子都是二十多歲歿了。而曾祖卻在那亇食物醫(yī)療極度貧乏的年代,竟然活到了九十高齡,成了當時縣城的知名人物,為人樂道。我亦為之感嘆:</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七十古來稀</p><p class="ql-block"> 壽逾九旬更稱奇</p><p class="ql-block"> 五角六張從容過</p><p class="ql-block"> 三災八難志不移</p><p class="ql-block"> 斷魂壽陽未認命</p><p class="ql-block"> 落腳懷仁從頭起</p><p class="ql-block"> 勤奮一生終有報</p><p class="ql-block"> 后輩兒孫樂安居</p><p class="ql-block"> 我要贊曾祖幾句:</p><p class="ql-block"> 災歲求生獨索尋</p><p class="ql-block"> 飄泊千里擇懷仁</p><p class="ql-block"> 篳路藍縷啟吉瑞</p><p class="ql-block"> 立業(yè)齊家傳子孫</p><p class="ql-block"> 曾祖!值得我們紀念?。?!</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隨爺爺一起被收養(yǎng)的還有他的妹妹,我們只能把她排在親姑奶的后面,稱二姑奶。二姑奶后來嫁給了東關孫金仙,生了四個兒子。(現(xiàn)健在的孫汝賢是二姑奶之孫)</p><p class="ql-block"> 我沒有見過爺爺,他也未留下照片。據(jù)老輩人講,爺爺過日子十分節(jié)儉,他和奶奶推碾,不讓奶奶像別人家女人推碾桿的“大頭",原因是嫌奶奶動作粗放,常把糧食弄到了地上。他的節(jié)儉程度可見一斑。沒留下照片也很可能是不舍得花錢照像。</p><p class="ql-block"> 我問過父親,爺爺長得什么樣?父親說長得和他自已最像。這話我信。因為我見過二姑奶兒子孫林的照片,和父親非常相像。常言道養(yǎng)兒多像舅,他像他的舅舅,也就是我的爺爺,所以也和我父親長像差不多。這就邏輯自洽了。于是我依據(jù)父親的形像給爺爺畫了像。同樣,也沒讓爺爺有一派家主的樣子,正襟危坐,而是把他畫成一亇挎著糞筐的“拾糞老漢"。</p><p class="ql-block"> 在幾千年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背景下,公認的農(nóng)民形像就是“拾糞老漢"。</p><p class="ql-block"> “火地"地下水位只有五尺深,適合種瓜菜,所以爺爺是當時知名的瓜農(nóng)。為了瓜萊長得好,他當然注重積肥。效益比一般種大田要好一點。</p> <p class="ql-block"> 過去的豬狗都是散養(yǎng),隨便活動,到處便溺。道路上的牛驢騾馬的糞便也隨處可見。有五個多月農(nóng)閑時間的農(nóng)人,大多會在這時挎著筐子拾糞。所以“拾糞老漢″是多少年來公認的農(nóng)民形像。這一形像一直延續(xù)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至為了宣傳當時懷仁的全國農(nóng)業(yè)勞動模范馬益遷,人們竟然為他編造了“一夜間拾了十二擔白狗糞"的神話??纯?!還是未跳出“拾糞老漢"的巢臼。</p><p class="ql-block"> 但我畫爺爺?shù)男蜗裰?,面容少了一些木訥,動作多了點靈活。因為爺爺是一個“不安分"的農(nóng)人,他還有一些美術和音樂的天賦,自己設計印冥幣的木版印冥幣賣,耍孩兒道情都會大段大段地唱。孩子們大多都繼??了這些基因。他眼光獨到,有自己的想法。認識到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雖然生活節(jié)儉,但卻毫不猶豫地花錢讓兒女們讀書。他的子女除了大女兒,都先后進了民國學堂。尤其是讓女兒讀書,在當時社會中是鳳毛麟角,只有富俗的家庭才有這個可能。而爺爺卻也舍得花線給女兒。爺爺?shù)耐顿Y見到了成果。父親說,每到學校放榜時,爺爺就挎著糞筐在校門前轉悠,那時他不是在拾糞,而是向人們炫耀自己的兒女們個個名列前茅,他心理滿足,他從中看到了身邊安于現(xiàn)狀的鄉(xiāng)親們未意識到的希望,覺得已經(jīng)走進了讓兒女們能過上日子比自己好一點的夢想。</p><p class="ql-block"> 好夢成真了, 后來兒子忠厚成了民國中將,女兒如林是縣城學校校長。在縣城內小有名氣。兒女們的光景都好,書法也都不錯,忠厚還是當時的書法家,曾為東城樓題了“列遠岫"牌匾。</p><p class="ql-block"> 爺爺應該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位成功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此次遷墳之際,我想讓爺爺?shù)木裨俅位钇饋?,因而我寫了四句紀念曰:</p><p class="ql-block"> 身在垅畝心志高</p><p class="ql-block"> 心耕書田育兒曹</p><p class="ql-block"> 瓜豆如愿得善果</p><p class="ql-block"> 后昆名聲里中曉</p><p class="ql-block"> 他本是一瓜農(nóng),他在家族發(fā)展方面亦是隨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遂人愿,讓后人感嘆!</p><p class="ql-block"> 再說說大姑,老輩人都說她天性聰慧,裁剪針織做工一流,而且精于計算,還會彈正琴和三弦。她為家中老大,未能讀書也許是當時家境之故,實為憾事。</p><p class="ql-block"> 曾祖和祖父雖己離世八十多年了,但我覺得他們仍值得后輩人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