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吃水不忘打井人<br>教育家劉漢的崢嶸歲月<br> 作者 特立(TERRY)</h3> <h3>蘇虎街小學紀念劉漢的廣告</h3> <h3>(1)據(jù)呼和浩特政協(xié)文史資料《百年歷程——歸綏師范學堂》記載:早期綏遠省立歸綏師范學校校長劉漢(1894-1973)字倬云,漢族,內(nèi)蒙古涼城縣人,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1929年11月至1937年10月,1943年8月至1947年劉漢先生任綏遠省立歸綏師范學校校長;抗戰(zhàn)爆發(fā),歸綏淪陷,師生星散,劉漢輾轉(zhuǎn)于陜壩(今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于1943年主持陜壩師范學校工作。<br>抗戰(zhàn)勝利后,綏遠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復(fù)校時,學校已是滿目瘡痍,校園荒蕪,房室破損,教學設(shè)備蕩然無存。劉漢帶領(lǐng)師生克服一切困難,使學?;謴?fù)舊觀。他任職其間曾兩次擴建校舍,1930年至1931年擴建校舍99間,校園擴展到98畝;1946年擴建校舍31間,校園擴展到350畝。<br>在擴建中劉漢先生親自采購木料,親自監(jiān)工,工程質(zhì)量好。1932年,劉漢先生創(chuàng)辦師范附屬小學,從師范畢業(yè)生遴選優(yōu)秀者到附小任教,教學質(zhì)量為歸綏市各小學之冠。劉漢先生治校有方,為師范學校校長任職最長(累計13年),在舊綏遠省和歸綏市的教育界頗具影響。除此之外,劉漢先生還兼任過綏遠城的干部子弟小學(即新城蘇虎街小學——培養(yǎng)內(nèi)蒙古領(lǐng)導干部的搖籃)的校長。1948年國民黨"國大"行憲后,劉漢先生當選民國政府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翌年去臺灣。從此有關(guān)劉漢先生的蹤跡在大陸消失。</h3> <h3>劉漢先生的標準照片</h3> <h3>(2)經(jīng)查閱臺灣有關(guān)歷史資料,1939年6月12日經(jīng)由民國教育部核準,在戰(zhàn)時綏遠省省會陜壩,正式成立國立綏遠中學,由時任綏遠省教育廳廳長閻偉兼任綏遠中學校長;聘請原歸綏中學訓育主任李衰任教導主任。綏遠中學從初一到初三年各級都有,不過初三和初二各一個班,初一分為甲乙丙丁4個班,另有一個補習班。當時教師大都來自國內(nèi)名牌大學,像北大、清華、南開、山西大學等。但他們都是從日本占領(lǐng)區(qū)逃亡出來的,其中就有來自歸綏師范學校的校長劉漢先生。<br>1941年,綏遠國立中學由巴盟的陜壩,遷移至大后方米倉縣,三道橋的梅令廟。同年暑期,學校增設(shè)簡易師范一個班。1943年8月綏遠省立師范學校在陜壩成立,9月后期開學授課。校址設(shè)在陜壩國立綏遠中學舊址,由原歸綏師范學校校長劉漢出任,劉漢之后由張淑良先生繼任校長。<br> 建校初期,任命為綏遠省立中學校長的劉漢一心為綏遠省教育事業(yè)辛勤工作,當即招收“簡易師范一個班,學生50人,并開辦短期師資進修兩個班,學生88人”。1944年校長劉漢增設(shè)簡易師范一個班,普通師范一個班,連前期招學生共有三個班,學生150人。至此,劉漢先生在綏遠省,陜壩地區(qū)建立的中學和師范學校,并為小學畢業(yè)生能繼續(xù)深造及邊地師資的充實提供了有利條件,培養(yǎng)了一批邊地建設(shè)的中堅人才。</h3> <h3>劉漢的妻子張美人</h3> <p class="ql-block">(3)有資料記載,在抗戰(zhàn)期間綏遠省的辦學求學歷程及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經(jīng)歷了難以言表的艱難困苦。他們臨危受命,在短期內(nèi)收錄了年齡不等的男女學生50余人。學籍由初一至高三,學生參差不齊,互不認識。這支雜牌學生隊伍,由劉漢與張淑良先生率領(lǐng),從五原縣出發(fā)輾轉(zhuǎn)寧夏銀川、甘肅東部、穿越黃土高原,翻過六盤山。</p><p class="ql-block">他們在強敵肆虐,生靈涂炭的抗戰(zhàn)期間,歷盡艱險抵達西安,在劉漢校長與張淑良先生等人的精心培養(yǎng)下完成了學業(yè)。這批學生畢業(yè)后,有的去了延安,有的分別就讀于西安、武漢、四川、云南等諸大學,歷盡千辛萬苦成績顯赫。如今海峽兩岸、世界各地都有他們培養(yǎng)的卓有建樹的傳人。</p><p class="ql-block">1949年綏遠省“9·19”起義前夕,國民黨綏遠省一些黨、政、軍高官要員見大勢已去紛紛離綏設(shè)法赴臺,劉漢就是其中之一。這些滯臺綏籍人員客居異鄉(xiāng),海闊天高,一別四十余年。時至今日,不少老人客死異鄉(xiāng),墓木已拱。</p><p class="ql-block">半個世紀以來,這些做客滯臺綏籍人士的生活工作情況如何?海天茫茫,音訊杳然。二十世紀末頁,隨著海峽兩岸交往日漸增多,大陸人終于對其略知一二……摘自臺灣綏遠文獻出版社《綏遠名錄》和《張淑良先生在1938年》。</p><p class="ql-block">另有記載:四十年代后期時任綏遠省立歸綏師范學校校長劉漢,兼任綏遠城(新城)干部子弟小學(后來的蘇虎街小學)的首任校長,中央立法委員國大代表。1949年劉漢赴臺后,始住臺北市羅斯福路,后居立法院配給的新店宿舍。立法院凡召開會議劉漢先生從不缺席,二十余年始終默默耕耘于臺灣的教育事業(yè),對教育行政之興革,頗多建樹,并撰有《劉知幾年譜》一書。劉漢先生1973年病逝臺北,享年79歲。</p> <h3>劉漢與同僚在臺灣</h3> <h3>(4)民國37年(1948年),由于劉漢先生對綏遠省的教育事業(yè)貢獻卓著,當選為國民政府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同年給他的大兒子劉樹人操辦了婚事。翌年,54歲的劉漢隨蔣赴臺,撇下比他大三歲的老伴,一別就是二十四年,再沒見著家鄉(xiāng)親人直到在臺灣去世。<br>劉漢的老伴張美人1891年生,中等身材,五官端正,一臉天花的國字臉,頭輕微有點搖晃;一頭烏發(fā)罩在一頂黒色大絨繡花寬邊老太帽里;上身穿一件黑大絨,腋下系著布扣的大襟襖,下身穿一條紅布褲帶系腰,褲襠肥大,黑色寬布帶緊扎褲腳的深色燈籠褲;穿一雙深色襪子的纏足小腳攏在小巧黑色大絨尖頭布鞋里,鞋底干凈,八字碎步走起路來輕飄飄有點兒晃。<br>自1949年劉漢先生從建設(shè)廳街23號大院離開大陸,這個大院所有家庭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除了東房居住的楊世儒一家人和后來劉漢的大女兒一家在文革前搬走,劉漢大兒子一家和院里的其他住戶都經(jīng)歷了解放初的‘鎭反’、‘三五反’、‘反右’、‘大躍進’、‘三年自然災(zāi)害’、‘四清’運動和后來文化大革命的瘋狂年代!<br>這個院里的居民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在舊社會工作過。有的當過師范學校的國文教師,有的當過警察,有的當過機關(guān)職員,還有國民黨“9·19”起義后的軍官和醫(yī)官。他們在解放后的歷次政治運動中都經(jīng)歷過不同程度的“運動”,劉漢身患殘疾的大兒子劉樹人一家更不例外。就因為其父是國民黨“國大代表”,卻一輩子吃盡了苦頭!</h3> <h3>劉漢的大兒劉樹人</h3> <h3>(5)劉樹人生來患有小兒麻痹癥,一年四季穿一條特制棉褲,褲膝和膝蓋以下,貼一層膠車輪內(nèi)胎做成的護膝護腿。每當他下地活動、去房后的廁所或去大門口瞭望時(這是他一生唯一的消遣方式),雙手戴著手掌貼有軟膠皮的雙層厚手套著地支撐前胸,拖著護膝護腿的雙腿用四肢在地上吃力爬行,所以遠近街坊鄰居習慣叫他“爬爬”。他一生爬行,呼市新城人幾乎都知道。<br>劉樹人的妻子郭素貞更是一個身世凄慘的苦命人。她三歲父親去世,七歲時其母改嫁后,跟著十八歲的已婚叔叔相依為命。叔叔由于生活所迫不久把十幾歲的侄女郭素貞嫁給了先天殘疾的劉樹人??上雱h赴臺后兒子劉樹人一家的生活有多慘淡!<br>1951年冬,劉漢的老伴過60大壽,大兒劉樹人傾其所有勉強在院里雇人搭棚操辦了三桌酒席,把親朋好友和院里的住戶全都請去。1953年秋全市市民接到上面的指示大查老鼠洞。履組會(居委會前身)查找劉樹人家的老鼠洞時,劉漢的老伴兒張美人受到驚嚇,沒過多久去世,劉樹人請來鼓匠吹吹打打大辦了一場喪事。從此其家的生活每況愈下,沒有經(jīng)濟來源,僅靠每月收十幾元房租,過起朝不保夕的苦日子。<br>劉樹人與郭素貞結(jié)婚后生有四女一子:大女兒取名翠蘭生于1949年,由于先天不足在驚嚇中活到八歲過世。劉樹人雇人把她的小臉蛋涂滿鍋底黑,穿上簡便葬服放入小棺材里埋在郊外;小兒子耀星也由于先天不足早年夭折。</h3> <h3>大兒媳婦郭素貞</h3> <h3>(6)此后劉樹人夫婦與三個女兒過活,除了收房租還得靠全家人糊火柴盒貼補家用勉強度日。文革前期,有人檢舉劉樹人半夜三更在自家房屋后墻藏匿什么金條。紅衛(wèi)兵翻箱倒柜、刨墻挖地查抄他的家也沒有找到金條和其他值錢物品,于是一連幾天他被戴高帽掛大牌在大門口跪地批斗,1971年連病帶嚇死于家中。<br>正如劉樹人的女兒后來述說到:想起那個年代政治上的無形壓力和生活的無比艱難我的心就發(fā)抖。我們姊妹從小自卑感壓得喘不過氣來,尤其文化大革命中我都不能出去玩。別人提到劉漢就好像自己做了虧心事,犯了法。我的父母更是天下最可憐的人,除了經(jīng)濟窘困,還頂著無形的巨大政治壓力。我爸去逝后我媽怕我們遭罪,咬緊牙關(guān)把我們拉扯成人。一想起過去的苦難歷歷在目,不堪回首,以淚洗面……<br>斗轉(zhuǎn)星移,隨著上世紀90年代海峽兩岸關(guān)系緩和,大陸和臺灣開始通航,好多兩岸有親友關(guān)系的人都實現(xiàn)了幾十年夢寐以求,探親互訪的夙愿。然而劉漢先生和他的兒女們都先后去世,永遠失去了這一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這是他們的終身遺憾。<br>劉漢先生及其兒女們到死沒能相見,永遠失去了這一機會。但劉漢先生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為綏遠省和歸綏市的師范教育和中小學教學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服務(wù),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絕不能忘。<br>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不能忘記教育界勞苦功高的先驅(qū)和老前輩劉漢先生在中國二十世紀前中期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做出的巨大貢獻;要對劉漢先生在歷史上在教育事業(yè)和對他的后人受到的不公正對待給予正確評價,要吃水不忘打井人!</h3> <h3>左起二兒,大女兒,三兒</h3> <h3>作者簡介:熊崇岐,筆名特立(Terry),1978年考入內(nèi)蒙古師范學院外語系,1982年畢業(yè)后先后在中學中專任英語教員,后期在內(nèi)蒙古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仍然當英語教員,職稱副高。在幾十年學校任教期間他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滿園桃李。擅長俄語的他曾在內(nèi)蒙古供銷學校兼任俄語課,并幾次赴俄羅斯當俄語翻譯。<br>他熱愛文學藝術(shù)和音樂,寫過詩作過畫也創(chuàng)作過歌曲,曾經(jīng)讀過不少世界名著,退休后又拿起筆桿開始寫作,已刊出《歐洲夢幻之旅》《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新疆旅游日記》《荒毛地》《歸綏市》《歸綏市的城門》《青城電影》《抓壯丁》《藍寶石的故事》《圖瓦的祭奠儀式》《伊爾庫茨克奇遇》《圖瓦中醫(yī)診所》《老三屆的考學之路》《母愛永恒》《難忘的學校樂隊》《墓葬文化》《果戈里故事簡介》《劉漢及其家人》《師生情》《珠海圓明新園》《惠州打工》《五十年代綏遠城》《龍的故事》《綏遠城西街》《神游深圳》《煉獄》《大串聯(lián)》《士兵之歌》《冰海沉船》《悲慘世界》《陳年往事》《教育的詩篇》《綏遠城的滿族》《鄉(xiāng)村女教師》《話說歸綏城門》《從歷史走來的青城》《經(jīng)典電影的魅力》《齊納爾巴圖》《遠去的歐洲系列》《戰(zhàn)爭與和平啟示錄》《復(fù)活》《共產(chǎn)黨員》《草原戀》《唐·吉訶德》《山西大院》《呼喚真善美》《臺灣三叔》《伊爾庫茨克火車站》《哈姆多瓦農(nóng)莊》《滿族服飾》,再寫一篇《吃水不忘打井人》以饗讀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