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借著春日晴好天氣,剛走了幾個城內(nèi)的公園,今天想到與三坊七巷相鄰,同樣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朱紫坊”走走,這里已是隔了很久沒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朱紫坊雖然游離出了三坊七巷,但與三坊七巷也僅隔著一條“八一七”路。三坊七巷是以南后街為主軸的東西兩側(cè)坊巷,西側(cè)為三坊游,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東側(cè)為七巷,分別是楊橋巷(現(xiàn)楊橋路)、郞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和吉庇巷(現(xiàn)吉庇路)。上個世紀,三坊七巷還沒開發(fā)前,被南后街的繁華掩蓋了,這里手工制品很出名,尤其燈飾等,記得當時縣里鬧元宵搞花燈展,都是來南后街選購。我在南后街黃巷字畫裱褙就來過好幾次。</p> <p class="ql-block"> 朱紫坊過去也同樣不出名,也因這一條內(nèi)河安泰河之故,被安泰樓的名聲涅沒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常來這里,安泰這里屬八一七路中段,南門至東街口之間,商業(yè)也較繁榮。我早期在公社廣播站工作,因有無線電電器修理技術(shù),經(jīng)常幫助他人修理電視機、收音機和音響設(shè)備,但需要購買無線電元器件三極管、二極管、電阻、電容和配件,都是來安泰樓這里選購,這里電子元件品種最齊全。來安泰樓有時也會到安泰河走走,印象最深的是河邊高大的古榕,幾百年、上千年之高齡,遮天蔽日,炎熱天氣在此乘乘涼是最佳的選擇,加之河邊朱紫坊的大厝,庭院深深,感覺到這里歷史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 朱紫坊前期開發(fā)時我也曾來到這里參觀,當時就只知道參加甲午海戰(zhàn)的幾位將領(lǐng)就成長在這里,名人甚多。</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從八一七路入口,一路漫游觀賞,只見朱紫坊沿河古屋幾乎都是文物保護單位,從全國到區(qū)級的都有,還有很多古屋尚未整修對外開放。我徐行其間,有開放的廳堂我都進入觀賞,拍拍照。我時而也從小巷道深入坊間,原來許多名人故居還位于這些坊巷內(nèi),令人感嘆朱紫坊歷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原來朱紫坊一個重要的景點就是芙蓉園了,此前我對它並不了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歪打正著,今天我從小巷道深入坊間,向右行觀看了古代教育府學里等之后,就返回到花園弄,看到芙蓉花園前有一個稍為寬長的小廣場,才注意到這座古屋不凡,顯眼的門邊掛有一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和門口豎有一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但大門閉著,僅見雙扇大門上開著一個小洞門。做為全國的文保單位,讓我好奇,就想看個端詳,故獨自貿(mào)然跨入門洞。</p> <p class="ql-block"> 入內(nèi)僅見似是一處普通的并未刻意修飾的古民居,天井與廳堂模樣一般,兩邊似是還加蓋的兩排供之工作人員辦公的場所,雖不見有人阻攔,我亦不多問,拍了照也俏然地退出,但心中感到十分的疑惑,我想也許這是一處名人故居吧,但也不見掛壁上有任何的介紹,頗感失望。</p> <p class="ql-block"> 當我原路返回,退至安泰河邊,來到這座故居前方,紅牌匾的“沈紹安漆藝博物館”赫然醒目,細看之旁小燈箱上有全國文保單位芙蓉花園的字樣。</p> <p class="ql-block"> 我進入博物館,見右邊墻面即是介紹沈紹安漆藝博物館的前言,沈紹安漆器作品獲獎榮譽等。</p> <p class="ql-block"> 左邊是芙蓉園大事記,主要介紹自宋以來的風云人物。其中有明朝重臣葉向高等十余位歷史人物。當我看到第一位創(chuàng)園者陳韡時,即吸引了我的 濃厚興趣,條目上稱:芙蓉園最早稱為“芙蓉別館”,以其第一位主人,南宋參知政事(副宰相)、侯官縣人陳韡(1180-1261)在此遍植芙蓉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侯官人陳韡,梅邑史書記載,他曾為我的家鄉(xiāng)閩清辦了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南宋時期,閩清白云山上的白云寺盛極一時,聲名遠播,有“第一叢林”之稱,聞陳韡曾專程來此造訪。后經(jīng)陳韡呈奏,宋理宗皇帝趙昀為白云寺親筆題寫了“白云山”三個大字,並制成大型御碑立于寺前,使白云寺大放光采。御碑上刻制精致,紋理清晰,至今保存完好。而且巨碑非本地花崗巖材質(zhì),考證似為海石之類,除了求得皇上御書,御碑的制作、運輸,在當時宋代如何完成,至今仍為一大之謎。</p> <p class="ql-block"> 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原來芙蓉園有此輝煌的歷史,曾被譽為“福州四大園林之首”,始建于南宋,現(xiàn)占地3660平方米。如今芙蓉園只能從朱紫坊安泰河方向進入。但在過去,芙蓉園是從花園弄正門進入的。所以現(xiàn)在的文物保護的碑牌依然立于正門,但正門現(xiàn)在也許僅是管理人員處所,顯然與園內(nèi)景區(qū)不至相通。</p> <p class="ql-block"> 隨后我漫游了一趟芙蓉花園,觀賞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與環(huán)境。只見穿庭過院,別有洞天。處處曲廊迴轉(zhuǎn),相聯(lián)呼應。粉墻黛瓦、花園假山、亭臺樓閣、水池雪洞、古榕垂影,結(jié)構(gòu)精巧,令之驚嘆,讓人留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見一株荔枝樹長于庭院,刺破青天,據(jù)了解是福州少見的晚熟品種糯米糍荔枝,傳為明朝內(nèi)閣首輔葉向高當年親手種植,距今已經(jīng)有三四百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1991年,芙蓉園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名人故居”。1992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2020年,福州市為將古厝活化利用,擇址朱紫坊芙蓉園打造福建省沈紹安漆藝博物館。該館集藏品收藏、博物展覽、學術(shù)研究、漆藝推廣、科普教育等于一體,展出了自明朝至近現(xiàn)代的近千件漆藝精品。</p> <p class="ql-block"> 漫游朱紫坊,走進芙蓉園,在感受福州園林文化魅力的同時,又欣賞了大漆技藝與文化,領(lǐng)略福州作為“中國漆藝之都”的輝煌與榮耀,深感不虛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