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黑龍江東寧到吉林汪清綿延不斷的老爺嶺群山的褶皺中,在國家東北虎豹保護區(qū)內,隱藏著一條神秘的鐵路。這條鐵路就是1937年至1940年建成通車的汪清新興至東寧鐵路,全長216.1公里。加之綏西至東寧鐵路,雞西至密山鐵路,構成了中國最早的沿邊鐵路。所謂的沿邊鐵路是指平行于邊境線一百公里以內的鐵路,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不包括垂直于邊境線的鐵路。</p> <p class="ql-block"> 雞西至密山鐵路是1934年5月開工建設,1936年12月竣工,1945年被蘇聯紅軍轟炸。部分橋梁不能使用。后來搶修通車。1946年春天,蘇聯軍隊動用了工兵大隊,對綏寧和興寧兩條鐵路進行了拆除,對橋梁和隧道進行了炸毀,甚至包括通訊的電話線桿也進行了爆炸式拆除,能運走的機車、鐵軌和枕木全部運回國內。有人說蘇聯為了掠奪鐵路物資,為了經濟效益進行拆除的。近日筆者獲得了一本南滿洲鐵路株式會社鐵道總局建設局于昭和十五年12月印制的,屬于極密級的《興寧線建設概要》,對中國最早期的沿邊鐵路建設進行了詳盡介紹。</p> <p class="ql-block"> 本人聯系好友,按圖索驥,沿著興寧鐵路線路進行了踏查。對當年蘇聯軍方徹底拆除中國最早期沿邊鐵路的行為,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那就是蘇聯軍方絕不是為了經濟掠奪才拆毀中國最早的沿邊鐵路的。原因很簡單,這條鐵路線能拆到這種程度,他的拆除成本遠遠數倍高于剩余殘存物的價值。蘇聯軍方到底想得到什么?</p> <p class="ql-block"> 我們還是先通過查找歷史資料來尋求答案。老爺嶺是長白山向東北方向延伸的余脈,1905年日俄戰(zhàn)爭之后,這里成為日俄勢力在中國東北的分水嶺,以南是日本的勢力范圍,以北是沙俄的勢力范圍。老爺嶺的天然阻隔把沙俄勢力,尤其是俄羅斯的過激派的輸出革命。所謂的過激派就是指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后來叫布爾什維克。</p> <p class="ql-block"> 老爺嶺既是天然屏障,也是政治上的隔離帶。1910年朝鮮爆發(fā)三一起義,大量朝鮮革命義勇軍沖破天然障礙涌進東寧和綏芬河。這里成為反日斗爭及聯合俄羅斯過激派的融匯區(qū)域。多方矛盾越來越尖銳,終于在1920年10月爆發(fā)了影響極深的琿春事件,至此日本軍隊正式駐扎到琿春的頭道溝和六道溝。突破這一地區(qū)交通上的不連續(xù)點成為日本軍隊的長期戰(zhàn)略目標。</p> <p class="ql-block"> 終于在1934年到1940年先后建成了中國最早的沿邊鐵路,雞密鐵路、綏寧鐵路和興寧鐵路。另外,從鐵路功能定位上查找原因。密山經雞西、下城子、東寧、小汪清到圖們,連接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半島,鐵路平行于海參崴、雙城子國境線,為雙方一旦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提供強有力的戰(zhàn)爭通道支撐。而此段國界線蘇聯一側,也早早修建了沿邊鐵路,還在邊境布置了三排到四排永久火力點,在雙城子部署了四個引擎的大型轟炸機二十六架?,F在我們看到的是直徑24.4米的老黑山機庫轉車臺,當年的機庫庫房只剩下房屋地基。1940年4月,汪老線(汪清至老黑山)各站發(fā)送木材8466立方米。橋梁的墩身徹底被炸毀的是目前保留在東寧境內段的興寧鐵路,炸毀墩身意味著蘇聯不想讓中國重新修復,達到自己在軍事和政治戰(zhàn)略上不可告人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直徑24.4米的老黑山機庫轉車臺,當年的機庫庫房只剩下房屋地基。1940年4月,汪老線(汪清至老黑山)各站發(fā)送木材8466立方米。橋梁的墩身徹底被炸毀的是目前保留在東寧境內段的興寧鐵路,炸毀墩身意味著蘇聯不想讓中國重新修復,達到自己在軍事和政治戰(zhàn)略上不可告人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現在我們看到橋梁墩身保存完好的部分,是1947至1974年,吉林省用了27年恢復建設的118公里,不難看出鐵路重建的艱難。1963年窄軌鐵路恢復到荒溝,1966年到雪嶺,1968年修到金蒼。至此中國最早的沿邊鐵路只有東寧境內段沒有修復。1974年到狼溪1975-78年小鐵路的平均運量是42.5萬立方米木材。2007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 當前戰(zhàn)爭的陰霾已經散去,和平的曙光已經來臨。中國最早沿邊鐵路還有沒有修建的必要?2015年黑龍江省政府提出了修建沿邊鐵路的規(guī)劃,得到了國家批復。沿邊鐵路的功能除了軍事戰(zhàn)略需要,興邊富民固邊作用非常突出。尤其是東寧境內段對應俄羅斯海參崴遠東超前發(fā)展區(qū)、國際自由港區(qū)、遠東最大陸港和冰上絲綢之路起點,是打通環(huán)日本海經濟圈交通不連續(xù)點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加快這一地區(qū)沿邊鐵路建設,為該區(qū)域面向遠東太平洋區(qū)域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動能和路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