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口述修改1小時 1067字</p> <p class="ql-block">甘熙宅第又名甘熙故居位于南京熙南里,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中國大城市中現存規(guī)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這里還有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也是中國首家民俗、非遺“雙博館”,收藏、陳列著南京各個地區(qū)的民俗物品。</p> <p class="ql-block">甘氏家族重視家庭教育和家風傳承,他們遵循《左傳·文公十八年》中所闡述的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明確了每個家庭成員需要遵循的原則,傳導家庭成員之間和諧相處。</p> <p class="ql-block">走進友恭堂,正對大門最前方有一桌兩椅,右邊是甘家主人坐的。而左邊則是坐著前來拜訪的貴賓。兩旁側放的椅子,依次坐著家中的老二,老三,老四……其余的人可以站在椅子的后方。</p><p class="ql-block"> 老師在這里教會了我們上門拜訪之禮,我們的國家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在傳統(tǒng)社會里,廳堂的座次是非常重要的,待客之道也是為人之道。唐朝大將郭子儀待人十分恭敬友善,每次有客人到訪,他都會帶著他所有的兒子出來招待賓客。可是唯獨有一次,一位客人突然到訪,他卻讓他的孩子們一起躲起來,不要露面,是不是很奇怪?事情是這樣的,這次來的是一個長相奇丑的人,名叫盧杞。盧杞雖然官不大,可是皇帝很喜歡他。郭子儀猜到他以后定會登上高位不想得罪此人。于是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了盧杞,讓他很是感動。果真不出郭子儀所料,沒過多久盧杞便當上了大官。而那些之前嘲笑他丑的人看不起他的人,都因此遭殃。而郭子儀的家族卻因為之前對盧杞的恭恭敬敬而保得平安。這也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外表丑陋就去嘲笑他,無論身份高低都要懂得尊重他人。</p> <p class="ql-block">甘熙院里有幾尊銅像。描繪的是兩個婦女抬著一根棍子,棍子上掛著個鉤子,旁邊椅子上還坐著一個人好像在等待什么這。這類銅像通常是在展示過去的習俗。我以為“它們”在稱雞鴨鵝,可事實上老師告訴我們,這其實是為了稱小孩的體重。每年一稱,稱給長輩看,告訴他孩子今年吃的不錯,又長大了,好讓長輩們放寬心。</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們來到了非遺館。我看到了許多非遺物品,比如:陀螺,竹蜻蜓,陀螺,滾鐵環(huán),抖翁等等。最讓我驚嘆的就是抖翁,它實在是太神奇了,好像是施了魔法一樣,一會兒在空中盤旋;一會兒像是長了手一樣從底下往上爬;一會兒跑到竹竿子上,停一陣休息休息,忽地又飛上天空,最后落在繩子上。實在是太奇妙了,讓我拍手叫絕。</p> <p class="ql-block">甘熙故居“津逮樓”前有一塊厚重的石碑,上面刻著一行字 :“金陵甘氏,郡望出于渤海,東吳始居江寧。身既名門,世多賢者??私B箕裘,詩禮延傳。”甘氏家族幾代人的努力才創(chuàng)造力了我們今日所見的甘熙故居。史料記載,甘家人用經商賺來的錢做了很多慈善。我覺得也正是因為他們祖祖輩輩行善積德,才有這樣的福氣,讓甘熙故居得以完整的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家長手記:(共1114字)</p><p class="ql-block">此前曾兩次前往甘熙故居,領略了甘氏族人風采,體驗過民族非遺文化。這次跟著何導前來,更像是一次解惑之旅。</p><p class="ql-block">甘熙故居為何坐北朝南?</p><p class="ql-block">甘熙故居,包含了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46號,俗稱“九十九間半”。甘熙故居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南京市三大明清建筑,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住宅。</p><p class="ql-block">甘熙宅第的正門位于南捕廳15號,也就是現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北門。通常住宅都是坐北朝南,而甘熙宅第為何坐南朝北而建?</p><p class="ql-block">有兩種說法:</p><p class="ql-block">其一,據津逮樓碑文記載,“金陵甘氏,郡望出于渤?!?,可以推斷,甘氏祖先從北方南遷,有感念祖先之意。</p><p class="ql-block">其二,風水學中有西金東木,南火北水,土中央之說。 “圖宅術”有云:商家門不宜南向,因商為金,南方為火,火克金為兇,而北方為水,金生水相生則吉, 因此甘熙故居坐南朝北設置可以生水、避火,以防祝融之災。</p><p class="ql-block">這樣巧妙運用風水學打造的建筑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風俗習慣,也反映了金陵侍紳階層的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世多賢者,為何以甘熙命名?</p><p class="ql-block">甘家可謂世代名門,上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的秦丞相甘茂,其后有三國時期的吳國名將甘寧、東晉初年的甘卓均為戰(zhàn)功顯赫的名將。</p><p class="ql-block">清嘉慶年間,甘方棟父子做絲綢生意,在兩代人的努力下,家境逐漸殷實,初建宅院。甘家注重子孫教育,后人多考取功名。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甘熙,他博學強記,曾考取進士,在清朝時期考取進士的難度比考上北大清華還要難得多。除此之外,甘熙也是晚清的文學家,藏書家,還著有《白下瑣言》,對南京歷史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積極貢獻,甘熙故居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歷經滄桑,何以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歷經晚清時期的歷史動蕩,藏書萬卷的津逮樓在太平軍的戰(zhàn)火中慘遭毀滅,而甘熙宅院主體依然保存完好。這與其自身的建筑質量和工藝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得益于現今南京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其的重視和保護。除此之外,我們更愿意相信長期行善之人必有善報。甘氏族人向來秉尊家訓,樂善好施,廣行其善不落長輩之后?!恫毁M錢功德錄》詳細記載了甘氏家族人員長期行善之舉,《白下瑣言》中記載了甘熙修繕夫子廟魁星閣的事跡。甘仲琴還曾是南京著名慈善機構崇善堂的負責人,對地方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甘家后人亦將津逮樓中少量幸存古籍贈予國家,現藏于國家圖書館和南京圖書館中。甘氏家族憑借其在商業(yè)、慈善和文化領域的卓越成就,對整個南京地區(q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深信長此以往的行善積德,不僅能夠福澤天地,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與后人創(chuàng)造無限福報。</p><p class="ql-block"> 聽完解讀,再回看甘熙故居,它不僅是一座古民居建筑,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見證了甘家的興衰榮辱,也傳承了家族的家風家訓。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甘家人對歷史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傳承,以及他們對南京城的一份厚愛仍在延續(x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