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今天是8月1日建軍節(jié),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之際,重發(fā)美篇《參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旨在重溫歷史,知曉由來。98載,人民軍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浴血奮戰(zhàn),披荊斬棘,從勝利走向勝利,2027年,建軍百年奮斗目標就在前方。全軍官兵團結一心,攻堅克難,行進在充滿光榮和夢想的偉大征程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b></p><p class="ql-block"><b>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為紀念南昌起義而設立的專題紀念館,成立于1956年,195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380號,占地面積5903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基本陳列陳展各類圖片、圖表509幅,文物展品407件(套),藝術品51件;陳展內容主要有:新館大樓南昌起義、人民軍隊光輝歷程以及舊址復原陳列等。</b></p><p class="ql-block"><b>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是全國文明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先進集體、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雕塑《一代英豪》</b></p> <p class="ql-block"><b>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的前身為“江西大旅社”。1927年7月下旬,參加起義的部隊包租下這幢旅社,在“喜慶廳”召開會議,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8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動了南昌起義,后又多次在此舉行會議,成為領導起義的指揮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軍旗升起的地方--江澤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雕塑《八一南昌起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參加南昌起義將領的雕像(按本人參觀順序拍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周恩來(1898-1976)江蘇淮安人。南昌起義時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中共前敬委員會節(jié)記。新中國成立后任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顏昌頤(1898年-1929年),湖南省安鄉(xiāng)縣人,1927年7月中央做出舉行南昌起義的決定,聶榮臻、賀昌、顏昌頤組成臨時前敵軍委,南昌起義后,任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黨代表。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1929年8月30日顏昌頤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b></p><p class="ql-block"><b>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人。南昌起義時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黨代表。新中國成立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b></p> <p class="ql-block"><b>彭湃(1896年-1929年),廣東海豐人,參加了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1927年11月,領導建立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府。1928年11月,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奉命赴上海,任中共中央農(nóng)委書記、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共江蘇省委軍委書記。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賣而被捕,8月30日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b></p><p class="ql-block"><b>李立三(1890年-1987年)湖南醴陵人。南昌起義時任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革命委員會委員、政治保衛(wèi)處處長,農(nóng)工委員會委員。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委員、勞動部部長、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等職。</b></p> <p class="ql-block"><b>朱德(1886年-1976年)四川儀隴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副軍長、軍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b></p><p class="ql-block"><b>賀龍(1888年-1969年)湖南桑擅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三方面軍代總指揮兼第二十軍軍長。新中國成立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55 年被授予元帥軍銜。</b></p> <p class="ql-block"><b>葉挺(1896年-1948年)廣東惠陽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代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后任新四軍軍長等職。在皖南事變中被扣押,經(jīng)中共中央不斷與國民黨嚴正交涉,1848年獲釋。由重慶返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劉伯承(1892年-1986年)四川開縣人。南昌起義時任軍事參謀團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惲代英(1895年-1931年)江蘇武進人。南昌起義時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宣傳委員會代主席。后任廣州蘇維埃政府秘書長、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等職。在上海遭敵逮捕,就義于南京中央軍人監(jiān)獄。</b></p><p class="ql-block"><b>譚平山(1886年-1956年)廣東高明人。南昌起義時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后與鄧演達一起組建中華革命黨。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職。</b></p> <p class="ql-block"><b>賀昌(1906年-1935年)山西寓石人。南昌起義時任中共前敵軍委委員。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紅三軍團第五軍政委、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等職。在江西會昌河畔遭敵伏擊,壯烈犧牲。</b></p><p class="ql-block"><b>吳玉章(1878年-1988年)四川榮縣人。南昌起義時任革命委員會秘書廳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教育工會主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b></p> <p class="ql-block"><b>蔡申熙(1906年-1932)湖南醴陵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參謀長。后任紅十五軍軍長、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員和軍委副主席、紅二十五軍軍長等職。在湖北河口鎮(zhèn)地區(qū)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b></p><p class="ql-block"><b>李井泉(1909-1989)江西臨川人。在臨川參加南昌起義部隊。先在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當宣傳員,壬田戰(zhàn)斗后編入第九軍,隨軍轉戰(zhàn)贛南。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兼成都軍區(qū)第一政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b></p> <p class="ql-block"><b>趙爾陸(1905年- 1967年)山西崞縣人。參加了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后任第二、第一機械工業(yè)部部長、軍委國防工委副主任、國務院國防工辦常務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楊至成(1903年-1967年)貴州三穗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第三師第六團第六連連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jiān)察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b></p> <p class="ql-block"><b>許光達(1908年-1969年)湖南長沙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排長、代理連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粟裕(1907年- 1984年)湖南會同人。南昌起義時在軍事參謀團警衛(wèi)隊任班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效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b></p> <p class="ql-block"><b>朱克靖(1895年-1847年)湖南醴陵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黨代表。后任新四軍軍部戰(zhàn)地服務團團長、新四軍聯(lián)絡部部長、蘇北參政會副議長、蘇浙行政公署主任等職。因叛徒出賣被殺害于江蘇南京。</b></p><p class="ql-block"><b>郭沫若(1892年-1978年)四川樂山人。南昌起義時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宣傳委員會主席、起義軍總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文聯(lián)主席、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林伯渠(1886年-1960年)湖南臨澧人。南昌起義時任革命委員會財政委員會主席。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b></p><p class="ql-block"><b>廖乾五(1886-1930)陜西平利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黨代表、革命委員會宣傳委員會委員。后任中共湖南省委、軍委書記等職。被何鍵逮捕,秘密殺害于湖南長沙。</b></p> <p class="ql-block"><b>陳毅(1901年-1972年)四川樂至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指導員。新中國成立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b></p><p class="ql-block"><b>陳賡(1903年-1961年)湖南湘鄉(xiāng)人。南昌起義時任政治保衛(wèi)處成員、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第六團第一營營長。新中國成立后任西南軍區(qū)副司令員、云南軍區(qū)司令員、中國人民志愿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b></p> <p class="ql-block"><b>蕭克(1908年-2008年)湖南嘉禾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第七十一團第八連指導員。新中國成立后任國防部副部長、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等職。1955 年被授予上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周士第(1900年-1979年)海南瓊海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師長。新中國成立后任西南軍區(qū)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jiān)部副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b></p> <p class="ql-block"><b>陶鑄(1908年-1969年)湖南祁陽人。南昌起義時任國民革命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第七十一團第六連連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州軍區(qū)政委、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兼中央宣傳部部長等職。</b></p><p class="ql-block"><b>段德昌(1904-1933)湖南南縣人。參加了南昌起義。后任紅軍獨立師師長、紅六軍軍長、紅三軍前敵委員會委員兼第九師師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等職。在肅反中被錯殺于湖北巴東。</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一聲槍響,拉開了我們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幕。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也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b>南昌城頭的槍聲,像劃破夜空的一道內電,使中國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副了奮起的力量。南昌起義建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其他許多地區(qū)的武裝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開端,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b></p><p class="ql-block"><b>--摘自2017年8月1日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前言(上圖文字)</b></p><p class="ql-block"><b>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積極開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逐步開始了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探索。1927年春夏,正當國共合作的北伐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工農(nóng)運動蓬勃發(fā)展之際,國民黨右派蔣介石集團、汪精衛(wèi)集團相繼背叛革命,血腥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敗。</b></p><p class="ql-block"><b>在極為嚴峻的形勢下,要不要堅持革命?如何堅持革命?這是擺在中國共產(chǎn)黨面前的兩個根本性問題。黨以武裝起義的實際行動,對此作出了明確的回答。8月1日凌晨2時,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的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掌握和影響的軍隊2萬余人在南昌舉行起義。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zhàn)斗,起義軍殲滅守敵3000余人,占領南昌城。</b></p><p class="ql-block"><b>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用血與火的語言,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不畏強暴、堅持革命的堅強決心,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起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革命戰(zhàn)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b></p><p class="ql-block"><b>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人民軍隊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歷盡千辛萬苦,戰(zhàn)勝千難萬險,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已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fā)展的鋼鐵長城,成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力量支撐。</b></p><p class="ql-block"><b>南昌起義永垂青史!</b></p><p class="ql-block"><b>八一精神永放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一部分 危難中奮起</b></p><p class="ql-block"><b>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后,逐步開始了早期軍事探索,為后來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1927年春夏,國民黨右派蔣介石集團、汪精衛(wèi)集團相繼背叛革命,血腥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英勇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并沒有被大屠殺所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指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b></p> <p class="ql-block"><b>1926年底,中央軍事部改稱中央軍事委員會。圖為中央軍委委員周恩來。</b></p> <p class="ql-block"><b>根據(jù)共產(chǎn)黨人的建議,國民黨一大決定創(chuàng)辦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軍校于1924年5月正式創(chuàng)建。中國共產(chǎn)黨人承擔軍校主要的政治工作,并從各地選派大批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到軍校學習,培養(yǎng)了一批軍事骨干,開始了軍事活動。圖為黃埔軍校舊址。</b></p> <p class="ql-block"><b>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隨后,將黃埔軍校校軍和駐在廣東的粵、湘、滇軍先后改編為國民革命軍6個軍,共8.5萬人。共產(chǎn)黨員周恩來、李富春、朱克靖、羅漢分別擔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的副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林祖涵擔任第六軍的黨代表兼政治主任,擔負起國民革命軍中的政治工作。圖為慶祝國民政府委員暨軍事委員會委員就職閱兵典禮盛況。</b></p> <p class="ql-block"><b>北伐進軍形勢圖</b></p> <p class="ql-block"><b>1926年11月,北伐軍經(jīng)過2個多月作戰(zhàn)終于攻克南昌。圖為北伐軍部分政治工作人員在南昌合影(前排左2郭沫若,左3朱克靖,左4李富春,后排左2李一氓,左3林伯渠)。</b></p> <p class="ql-block"><b>1925年爆發(fā)的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標志著大革命高潮的到來。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導五卅運動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發(fā)展,也擴大了在群眾中的政治影響。圖為1925年6月23日,回到廣州的香港罷工工人和廣州各界群眾10萬余人舉行大游行。</b></p> <p class="ql-block"><b>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爆發(fā)。在中國共產(chǎn)黨堅強領導,全國人民和廣州革命政府的大力支援下,罷工堅持16個月之久,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和奮斗精神。圖為省港大罷工工人示威游行。</b></p> <p class="ql-block"><b>1926年秋至1927年春,中共中央和上海區(qū)委發(fā)動和組織上海工人,連續(xù)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圖為第三次武裝起義結束后工人糾察隊游行慶祝起義勝利。</b></p> <p class="ql-block"><b>全國大屠殺統(tǒng)計表</b></p><p class="ql-block"><b>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31萬多人,其中國共產(chǎn)黨員2.6萬多人。</b></p><p class="ql-block"><b>據(jù)1927年11月統(tǒng)計:共產(chǎn)黨員數(shù)量由大革命高潮時期的近5.8萬人,急劇減少到1萬多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第二部分 偉大的決策</b></p><p class="ql-block"><b>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中國共產(chǎn)黨深刻認識到開展武裝斗爭、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極端重要性。1927年7月中旬,為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下,審時度勢,將黨所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向南昌集中,決定“在南昌舉行暴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昌起義的醞釀</b></p><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上旬,武漢國民政府下令“東征討蔣”,調遣張發(fā)奎所指揮的第二方面軍組成江右軍沿長江東下,中國共產(chǎn)黨掌握和影響的隸屬于第二方面軍的葉挺、賀龍部隊得以開赴九江。圖為“東征討蔣”的有關報道和葉、賀部隊乘坐過的“江平號”游輪。</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中旬,根據(jù)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的指示,中共中央進行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zhí)捉M成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陳獨秀離開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崗位。圖為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b></p> <p class="ql-block"><b>T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湖北省委駐地召開會議,研究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部署,準備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所掌握和影響的一部分武裝力量,聯(lián)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fā)奎,重返廣東,建立新的革命根據(jù)地,實行土地革命,再次北伐。圖為中共湖北省委舊址。</b></p> <p class="ql-block"><b>上圖左起:顏昌頤、賀昌、聶榮臻</b></p><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中旬,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軍事部部長周恩來的指示,由聶榮臻、賀昌、顏昌頤組成中共前敵軍委,聶榮臻為書記,先到九江開展武裝起義的聯(lián)絡準備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次九江談話會 </b></p><p class="ql-block"><b>作者:王鐵牛</b></p><p class="ql-block"><b>7月20日根據(jù)中共中央的部署,已抵九江的李立三、譚平山、鄧中夏、葉挺、聶榮臻等負責干部舉行談話會,針對國民黨右派將在軍隊中清黨及爭取張發(fā)奎未取得進展的形勢,建議中央“實行在南昌暴動”,并“建立新的政府”。會后,李立三、鄧中夏上廬山和瞿秋白商議,瞿秋白表示同意,并于23日抵武漢向中央?yún)R報。</b></p><p class="ql-block"><b>7月23日賀龍抵達九江,譚平山告知南昌起義計劃,賀龍熱烈贊同。譚平山、惲代英、鄧中夏、葉挺等兩次研究,進一步建議葉挺、賀龍部隊“二十八日以前集中南昌,二十八日晚舉行暴動”,并急電報告中央。</b></p><p class="ql-block"><b>7月24日譚平山、鄧中夏、惲代英等電召李立三下山研究起義計劃。建議起義后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實行土地革命,頒發(fā)勞動保護法,頒發(fā)政綱,發(fā)表宣言。同時,中共中央在武漢召開常委擴大會議,討論在九江同志的建議,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由周思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組成中共前敵委員會,并派前委書記周思來赴贛領導。</b></p><p class="ql-block"><b>7月26日周思來抵達九江、召開會議傳達中央定,指出起義應以土地革命為主要口號,深入研究了起義的計劃。會后,派鄧中夏武漢向中央?yún)R報。同時,葉挺、賀龍率部從九江開抵南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三部分 打響第一槍</b></p><p class="ql-block"><b>1927年8月1日凌晨2時,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下,起義部隊按照預定的部署,向駐守南昌的敵軍發(fā)起猛烈進攻,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激烈戰(zhàn)斗,占領南昌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油畫《周恩來和賀龍》</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30日晨,以中央代表身份前來傳達共產(chǎn)國際和中共中央指示的張國燾從九江趕到南昌,前委立即召開擴大會議。由于張國燾仍對張發(fā)奎存有幻想,所以主張一定要得到張發(fā)奎同意后方能舉行起義,遭到周恩來等人的堅決反對。31日,前委會議作出最后決定:8月1日凌晨4時舉行起義。圖為李立三報告《八一革命之經(jīng)過和教訓(一九二七年十月)》節(jié)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油畫《前委擴大會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八一槍聲</b></p><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31日晚,朱德以請客為名,在大士院32號牽制了敵第三軍第二十三、二十四團的團長和團副,有力地配合了起義戰(zhàn)斗。圖為大士院32號。</b></p><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31日晚9時許,第二十軍中的一個副營長投敵告密,情況十分危急。中共前委當即決定:起義提前兩小時,于8月1日凌晨2時舉行。圖為總指揮部舊址會議大廳的座鐘。</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31日下午,賀龍、葉挺共同簽署了由葉挺起草的作戰(zhàn)命令。</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31日晚,李立三、陳賡率部接管了江西省銀行,并在市內逮捕了一批反革命分子。圖為原江西省銀行所在地。</b></p> <p class="ql-block"><b>根據(jù)周恩來與聶榮臻事先的約定,南昌起義戰(zhàn)斗打響后立即從南昌發(fā)一列火車到馬迴嶺,以告知駐扎在那里的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的同志。圖為馬迴嶺車站。</b></p> <p class="ql-block"><b>起義軍攻占敵南昌衛(wèi)成司令部后,打開監(jiān)獄,救出被關押的100多名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人士。圖為解救革命者的有關文照。</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8月1日,從南昌開來的火車一到,聶榮臻、周士第、李碩勛立即率領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大部在馬迴嶺起義,行進至德安火車站,收繳了前來追擊的張發(fā)奎衛(wèi)隊營的槍械、于8月2日抵達南昌。圖為德安車站舊址。</b></p> <p class="ql-block"><b>起義戰(zhàn)斗打響后,賀龍部第二十軍第四團沖進敵巡防隊營房,全殲敵軍,控制了牛行車站,擔負起警戒南潯鐵路、封鎖贛江水道的重要任務。圖為牛行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油畫《起義勝利》</b></p> <p class="ql-block"><b>起義前夕,中共江西省委在鹽義倉江西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禮堂內召開黨團活動分子會議,宣講形勢,布置配合起義任務。圖為江西省立女子師范學校禮堂。</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30日下午,葉挺在心遠中學內召開第二十四師營以上軍官會議,傳達起義的決定,并進行戰(zhàn)斗部署。圖為第二十四師師部會議室舊址。</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7月30日下午,賀龍在宏道中學內召開第二十軍團以上軍官會議,宣布起義的決定,并號召:“今后要聽從共產(chǎn)黨的領導,絕對服從黨的命令?!眻D為第二十軍軍部會議室舊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四部分 南征下廣東</b></p><p class="ql-block"><b>1927年8月3日,起義軍按照中共中央在起義前的決定,撤離南昌,取道臨川、宜黃、廣昌,南下廣東,占領出???,以期取得國際援助,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然后重新舉行北伐。在南下途中,起義軍雖然取得過重大勝利,但終因敵強我弱,在潮汕地區(qū)遭受嚴重挫折。</b></p> <p class="ql-block"><b>南昌起義部隊南進路線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從南昌到潮汕</b></p><p class="ql-block"><b>中共中央給湖南、廣東等省委的指示信(1927年8月4日、5日)</b></p><p class="ql-block"><b>葉挺《告第二方面軍同志書》(1927年8月3日江西《工商報》)</b></p> <p class="ql-block"><b>1927年10月,起義軍在由流沙向海陸豐轉移途中遭遇重兵伏擊,部隊被打散,實圍的戰(zhàn)士1000余人由彭湃、顏昌頤率領到達海陸豐,與當?shù)剞r(nóng)結合,堅持武裝爭,在彭湃領導下,建立了海陸豐革命根據(jù)地。圖為廣東海豐縣蘇維埃舊址--紅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血戰(zhàn)三河壩</b></p><p class="ql-block"><b>起義軍在三河壩田家祠堂墻上書寫的標語:“誓死殺敵”。</b></p> <p class="ql-block"><b>為紀念三河壩戰(zhàn)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63年廣東省大埔縣興建了“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zhàn)役烈士紀念碑”。當年指揮戰(zhàn)役的朱德親自題寫碑名,戰(zhàn)役中任第二十五師師長的周士弟撰寫碑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第五部分 轉戰(zhàn)上井岡</b></p><p class="ql-block"><b>潮汕失利后,起義軍一部分轉入海陸豐地區(qū),與當?shù)剞r(nóng)軍會合,繼續(xù)堅持斗爭;一部分由朱德、陳毅、王爾琢率領,經(jīng)過“贛南三整”、湘南起義后,與毛澤東率領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會師,成立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軍,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贛南三整”</b></p><p class="ql-block"><b>率領起義部隊艱苦轉戰(zhàn)的主要領導者朱德、陳毅、王爾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贛南三整</b></p> <p class="ql-block"><b>朱德、陳毅率部甩開追擊之敵,于1927年10月下旬到達江西安遠縣天心圩。朱德、陳毅、王爾琢在此召開排以上軍官會議,整頓思想,教育大家一定要看清革命前途,堅定革命信念。圖為天心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湘南起義</b></p><p class="ql-block"><b>1927年11月21日,起義軍到達汝城,朱德與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范石生談判后,決定在保證政治上獨立,建制上完整的前提下,將起義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第四十七師第一四O團,使部隊得到休整、補充。圖為談判舊址--湖南汝城儲能學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會師井岡</b></p><p class="ql-block"><b>(左圖)1927年11月,朱德派毛澤覃上井岡山,聯(lián)系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圖為毛澤覃。</b></p><p class="ql-block"><b>(右圖)1927年12月,奉毛澤東的命令前來打聽南昌起義軍下落的何長工在廣東韶關犁鋪頭找到起義部隊,向朱德、陳毅、王爾琢介紹了并岡山的情況。圖為何長工。</b></p> <p class="ql-block"><b>1928年4月下旬,毛澤東和朱德在湖南酃縣(今炎陵縣)十都第一次會面。圖為十都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油畫《會師井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油畫照《秋收起義》</b></p><p class="ql-block"><b>1927年9月9日,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領導農(nóng)民武裝、工人武裝和革命士兵舉行秋收起義,成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次在武裝斗爭中公開打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旗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第六部分 群英耀中華</b></p><p class="ql-block"><b>南昌起義開創(chuàng)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人民軍隊的新時期,也鍛煉和造就了一批治黨、治國、治軍的骨干。經(jīng)過長期革命戰(zhàn)爭的考驗,南昌起義將士逐步成長為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共和國開國將帥。他們身上所凝聚和體現(xiàn)出來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全國人民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南昌起義參加者名錄</b></p><p class="ql-block"><b>南昌起義參加者二萬余人,至今留下姓名的僅一千零四十二人。他們中建國前犧牲的四百七十四人,建國后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職務的十八人,授于元帥軍銜的六人、授于大將軍銜的三人、授于上將軍銜的四人、授于中將軍銜的七人、授于少將軍銜的六人,擔任過省部級領導職務的十九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b></p> <p class="ql-block"><b>1984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國慶35周年的盛大慶典,改革開放使中國大地迸發(fā)出了勃勃生機,人們終于在1959年之后再一次在天安門廣場看到了震撼人心的閱兵式。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乘坐紅旗牌黑色敞篷轎車在閱兵總指揮秦基偉的陪同下開始檢閱部隊,鄧小平第一次喊出了“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的口號,體現(xiàn)了對人民子弟兵的關愛。</b></p><p class="ql-block"><b>在這次大閱兵中,共有10370人參加閱兵儀式。受閱武器裝備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全部28種武器中有19種是新裝備,有的裝備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戰(zhàn)略導彈部隊首次參加閱兵,更是震撼了世界。</b></p> <p class="ql-block"><b>1999年10月1日,新中國迎來了50華誕,時值世紀之交,這一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盛大閱兵式也被稱為“世紀大閱兵”。此次閱兵由北京軍區(qū)司令員李新良任閱兵總指揮,軍委主席江澤民檢閱了受閱部隊。圖為軍委主席江澤民在檢閱受閱部隊。</b></p> <p class="ql-block"><b>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檢閱受閱部隊。胡錦濤乘坐國產(chǎn)紅旗牌檢閱車,經(jīng)過金水橋,駛上長安街。閱兵總指揮、北京軍區(qū)司令員房峰輝報告受閱部隊準備完畢,胡錦濤下達檢閱開始的命令。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奏響,胡錦濤乘車沿著寬闊的長安街,依次檢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杖姾腿嗣裎溲b警察部隊、民兵預備役部隊組成的44個精神抖擻、裝備精良的地面方隊。</b></p> <p class="ql-block"><b>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fā)表重要講話并檢閱受閱部隊。10時15分,閱兵儀式開始,習近平乘坐紅旗檢閱車,經(jīng)過金水橋,駛上長安街。閱兵總指揮、中部戰(zhàn)區(qū)司令員乙曉光報告受閱部隊列隊完畢,習近平下達檢閱開始的命令。中國共產(chǎn)黨黨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在受閱部隊最前方迎風招展,習近平驅車行進至黨旗、國旗、軍旗前,向旗幟行注目禮。雄壯的軍樂聲中,習近平乘車沿著寬闊的長安街,依次檢閱15個徒步方隊、32個裝備方隊。近15000名受閱官兵整齊列陣、英姿勃發(fā),580臺受閱裝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首次國慶閱兵,也是共和國武裝力量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體亮相。</b></p> <p class="ql-block"><b>美篇《參觀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完成,歡迎各位美友、農(nóng)友、旅友繼續(xù)關注,并分享、轉發(fā)、點贊。謝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