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離開教壇十五年,從事教學(xué)研究十年,指導(dǎo)的部優(yōu)課、省優(yōu)課、市優(yōu)課算是不勝枚舉吧,卻一直沒有勇氣重上講臺,不是不想上,而是怕演繹不夠當(dāng)年,丟了景仰,壞了面子。多少次,“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迸簲嘟z難斷,欲罷不能。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想做逃兵,也不想無底氣地去指導(dǎo)直面教材直面學(xué)生的教師授課,不想做紙上談兵的事情了,累了。鞭策,無盡的鞭策困擾了我十年,每當(dāng)研課、磨課,尤其是同研者提出異議時,沒有親身實踐的我,心里那個虛啊,生怕授課者來一句,你行你試試,那滋味啊,非個中人所能理解,真的心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課</p> <p class="ql-block"> 找回當(dāng)年激情洋溢的教書歲月吧,做一回底氣的教研員吧,做下這個決定,雖年近半百,卻忽然就有了辛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邁,淚彈了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嘗試授課(語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悄悄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購置了觸摸一體機、白板 ,并趁</span>著年假,一個人默默鉆研教材,一個人靜靜備課、做課件,樂此不疲。六個備課本,小三下冊語文、數(shù)學(xué)、道德與法治,初三下冊道德與法治,高一歷史、思想政治,跨學(xué)段跨學(xué)科的備課算是我從教從研生涯中的一次巨大的挑戰(zhàn)吧!很慶幸當(dāng)年從教時不怕辛苦跨學(xué)科的歷練(十年教學(xué)生涯,教了初三語文、政治、英語、歷史以及初二數(shù)學(xué)。),也感恩十年踏踏實實的跨學(xué)段跨學(xué)科教學(xué)研究經(jīng)歷,武陵源特有的教育環(huán)境給予了我豐富的底蘊,做一次心理救贖,給予老師們一份底氣的信賴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開工了,安裝一體機卻發(fā)現(xiàn)移動架廠家忘記發(fā)貨了,直播看來不行了,有點遺憾,但趕路繼續(xù)。打開手提電腦,切換三年級語文第一單元PPT,女兒是我唯一的學(xué)生。大單元教學(xué)吧,打破逐課逐段詳細(xì)分析的模式,拿出學(xué)習(xí)單,讓女兒從單元入手,分析第一單元的四課為什么會放在一起,每課的中心主題是什么,有什么共同點和異同點?對比教學(xué),類文教學(xué)等等,將四課內(nèi)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摒棄了逐段逐句分析,忽略了單獨教學(xué)生字詞,而是在授課時將生字詞放在了課文場景中理解,抓了關(guān)鍵段關(guān)鍵句分析,尤其注重了孩子的思維訓(xùn)練,一堂課下來超時3分鐘,還算收放自如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河豚也是魚”,是我給予女兒的最高欣賞。在授蘇軾的《恵崇春江晚景》一課時,我放棄了以往先翻譯后釋疑的慣用教學(xué)方式,而是首先就展示了一個探究性問題:作者在“春江水暖鴨先知”一句中,為什么寫“鴨先知”,而不寫“魚先知”?看似簡單的單個問題,卻蘊寒了豐富的內(nèi)容,它需要你去破題,需要你弄清詩意,還需要你有社會常識的體驗。女兒平時是最不勤于思考的,遇到陌生的問題,直接底氣告知:沒學(xué)。許是第一次聽一個熟悉的人上課,有點新鮮感吧,注意力出奇集中,原以為對此問題她會認(rèn)慫,我承認(rèn)我遠(yuǎn)遠(yuǎn)低估了一個孩子的思維力,十分鐘,女兒給予了我一份算滿意的答卷吧!她說,魚常年生活在水中,它的體溫會隨水溫的變化而變化,它“冷木”噠(冷木:方言,冷得反應(yīng)遲頓了。)。還有不用魚,因為最后一句是“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也是魚啊,如果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寫了“魚先知”就和后面的“河豚”重復(fù)了。三個預(yù)測參考答案,女兒算是回答了兩個了吧。針對女兒的回答情況,我給予了補充,告知女兒,冬天,室外的魚兒一般躲在石頭縫隙或者深水中,在春天河水溫度與冬天溫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它們一般不會出來,又怎能先知春江水暖呢?其次簡要分析了詩意,并重點進(jìn)行了“破題”,告知女兒,《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根據(jù)他的好友惠崇的《春江晚景》這幅畫題的一首詩,從詩的前三句描述內(nèi)容來看,畫上估計只畫了“鴨”而沒有畫“魚”,所以蘇軾借畫而題,用了“鴨先知”,并在詩的后一句聯(lián)想中寫了“河豚”,彌補了畫中春江無“魚”的缺陷(個人看法)。課后,為了讓女兒直觀感受春天魚入石底和深水中的現(xiàn)狀,我?guī)е庇^感知了索溪河水中的情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課課相扣,對比教學(xué)吧。學(xué)完《惠崇春江晚景》,我布置了一道拓展題:杜甫的《絕句》寫的是春季,為什么在第一句“遲日江山麗”中寫“遲日”而不直接寫“春日”?文中“遲日”的含義僅僅只是“春日”嗎?又一次拋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需要了解一片森林的問題。因有了前面巜惠崇春江晚景》的鋪墊解析,女兒很輕松地給出了答案。她說因為如果用“春日”,就和后面“春風(fēng)花草香”中的“春”就重復(fù)了,并簡略解析了“遲日”的粗淺認(rèn)識。針對女兒的回答,我結(jié)合全文進(jìn)行了深層指導(dǎo),“遲日”雖是“春日”的意思,但在文章里還有春天里晚落的太陽的意思,因為春天來了,白天的時間也慢慢變長了,太陽照射的時間也就長了,所以太陽落下的時間也就遲了。也正因為太陽照射時間變長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灘便曬暖了,于</span>是就有了后文“沙暖睡鴛鴦”。巧妙地剖析了因“遲日”而“沙暖”的原因(如果師在文中不引申解析“遲日”,而僅僅釋為“春日”,后句“沙暖睡鴛鴦”便極難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曾幾的《三衢道中》沒有直接寫出哪個季節(jié),而是寫了“梅子黃時日日晴”,很多孩子受前兩首詩的影響最易認(rèn)為也是寫的春季,另外,詩句“綠蔭不減來時路”最不易理解<span style="font-size: 18px;">,模糊“概念”多,余以為是此詩的難點。鑒于此,</span>在研課時,我便針對這兩個疑難點,作了如下兩個開放性地預(yù)設(shè):《古詩三首》中這三首詩有什么共同點?你怎樣理解“綠蔭不減來時路”?果不其然,受慣性思維影響,女兒想都沒想答出了三首詩都寫的是春季,并補充說三首詩都寫了春季中可愛的生靈——動物,都體現(xiàn)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除了季節(jié)有誤外,其他的回答我個人認(rèn)為還是滿意的。為了加深她對“梅子黃時”季節(jié)的印象,我查找了“梅子黃時”的圖片和簡介,讓她自己去認(rèn)識“梅子黃時”的季節(jié)——初夏,自己悟的遠(yuǎn)比別人口頭說的要深刻得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綠蔭不減來時路”,女兒的理解是詩人旅游歸來,重走在來時的山路,路邊樹木綠蔭沒變,只是“添得黃鸝四五聲”,增添了一些樂趣而已。我對她的回答給予了高度地贊賞,并對她積極思考問題給予了適時鼓勵,教學(xué)相長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嘗試授課(語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實,“綠蔭不減來時路”,網(wǎng)絡(luò)上也解釋不一,有說“山路上蒼翠的樹,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解析有點模糊(未告知去、歸是否是同一條路。);有說:游山歸來的路目,綠陰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減登山時的濃郁?!睂懥巳ズ蜌w是同一條路,也有說“山路上古樹蒼翠,與水路上的風(fēng)景相比也毫不遜色”,寫了去和歸路上的風(fēng)景對比……莫衷一是。教學(xué)來不得半點虛假,為了搞清真象,我微信了幾位衢州的朋友,詢問了通往三衢山景區(qū)的路況,遺憾地是他們都沒去過。于是我結(jié)合詩人當(dāng)時的生活現(xiàn)狀和現(xiàn)今景區(qū)不走回頭路的實際,給予了女兒兩種解釋,一是去和歸走的不是同一條山路,歸途中的山路與來時的山路兩邊樹木一樣茂密,綠蔭未減,不同的是,歸來的路旁密林深處添了四五聲黃鵬的鳴叫聲而更顯幽趣,緩解了旅途勞頓。這似乎是最易理解和最易接受的。二是去和歸是同一條山路,路沒變樹木風(fēng)景所以也沒變,綠蔭所以也沒減,變的只是歸來時添了幾聲黃鸝的鳴叫聲,多了幾分幽趣。生活在景區(qū)的女兒聽后,沒有太多質(zhì)疑,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我的觀點(我們生活在景區(qū),回老家必經(jīng)過景區(qū)路段,就選擇過去、歸時不同的路和相同的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張截圖來自網(wǎng)絡(lu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堂課,三首古詩,三個問題,一次徹徹底底淋漓酣暢地嘗試和釋放,授完百感交集,第一次填補了十年來研課磨課的落寞,滿腹都是實在,曾經(jīng)千萬次“浮萍”般的為他人研課磨課,經(jīng)歷了預(yù)設(shè)——實踐——再預(yù)設(shè)——再實踐……,浪費了幾多時間,現(xiàn)在想來還不如自己親身體驗來得實在,因為體驗過,所以懂得,所以厚重,所以從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嘗試授課(數(shù)學(xu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堂好課的標(biāo)準(zhǔn),余一直認(rèn)為是有效加藝術(shù),而荒廢了十五年教學(xué)的我,為了執(zhí)著追求真實,已在拾起粉筆的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天來了,忍冬不畏寒霜茁壯發(fā)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