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餃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一種美食,如今很多人在節(jié)日期間總是會吃餃子。為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及“新課標”下的勞動教育,增強學生們的勞動意識,培養(yǎng)學生們的自理能力以及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積極弘揚勞動精神,落實學校勞動特色教育。2月25日下午,旺隆功能校開展了主題為“一舉奪魁,餃相輝映”的包餃子勞動實踐活動。</p> 餃子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 餃子是中國傳統(tǒng)美食,有2000多年的歷史。傳說東漢末年瘟疫盛行,名醫(yī)張仲景眼見災民們饑寒交迫的慘狀,便將羊肉和祛寒藥材一起熬制后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煮熟分給窮人們吃。人們吃后頓覺全身溫暖,很多人耳朵的凍傷得到治愈。人們感懷張仲景的恩德,從此每逢冬至便模仿著做“嬌耳”。因此有俗語道:“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據(jù)文獻記載,餃子風靡于唐宋,在明朝成為約定俗成的除夕美食,在清代發(fā)展至鼎盛時期。古代餃子的名稱多種多樣,如:角兒、水點心、扁食等。而“餃”則是一個后起字,最早出現(xiàn)于宋朝?,F(xiàn)如今,餃子已被人們賦予了更多寓意。比如,“更歲交子”中,“交”與“餃”諧音,以此代表團圓如意。種種妙趣橫生的寓意,使餃子成為了寄托美好心愿,融洽骨肉之情的食物,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名片。</p> 制作過程 <p class="ql-block"> 親自動手包餃子的時光于一片歡聲笑語中拉開了帷幕。左手托面皮,右手執(zhí)筷,對折捏邊,細細收口。同學們邊包邊彼此交流,學學別人的手法,精進自己的“工程”。大多數(shù)同學的餃子都圓鼓鼓的,形似元寶,抑或月牙,整齊的端坐成一列;還有的同學包出了新花樣,做出了包子和五角星的樣子;當然也不乏經(jīng)驗不足的同學,左碰右碰,不知從何下手,只得草草一捏,剛一放手餃子便垂頭喪氣地倒下了……經(jīng)過大家的合力勞動,一盤盤餃子“整裝待發(fā)”啦!</p> 勞動成果 <p class="ql-block"> 廚下磁爐,煮沸月牙片片;盤中銀角,吃出喜氣洋洋。滴滴調料,淡淡清湯。幾盤水餃,飽滿熱腸。</p><p class="ql-block"> 這次勞動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同學們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切實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也營造了互幫互助,和諧融洽的集體氛圍。我校將以此為契機,積極營造學生勞動教育的場景與情境,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培養(yǎng)意志品質,懂得自立自強,學會責任擔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