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下旬,借到印度、尼泊爾參加圖書展覽的機會,在印度和尼泊爾進行了短暫、浮光掠影式的游覽觀光。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在印度只到了德里和阿格拉兩地,在尼泊爾只到了加德滿都和博克拉兩地。我們2010年12月24日從北京出發(fā)直飛印度首都新德里,12月26、27日到印度阿格拉,12月28日在新德里參觀游覽。12月29日從新德里飛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12月30日在加德滿都,12月31日至2011年1月1日在博克拉,1月1日返加德滿都。2011年1月2日結束在尼泊爾的活動離開加德滿都,乘國航班機飛越喜馬拉雅山到西藏拉薩,1月3日清晨回到北京。<div> </div><div> 新德里是我們此行的首站。新德里是印度共和國的首都和北方最大的城市。新德里是在古老的德里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并與德里老城融為一體,因此印度老百姓說起首都時通常是稱“德里”,而非“新德里”。</div><div> 初次到德里總要參觀印度門,就像初到北京要去天安門廣場一樣。印度門(India Gate,下圖)是德里的象征,在德里的中心地帶,是新、舊德里的分界,位于印度門紀念大道(Kartavya Path,國王大道)的東頭。印度門建于1921年,外形似巴黎凱旋門。大門全高48 .7米,寬21.3米,整體建筑由紅色砂巖和花崗巖建成。它原稱為全印戰(zhàn)爭紀念館(All India War Memorial),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三次英阿戰(zhàn)爭中陣亡的印度和英國士兵。印度門的南邊是新德里城,北邊是老德里城。</div> 印度門東面是內塔吉·蘇巴斯·錢德拉·博斯的紀念亭。 印度門紀念大道(國王大道)的西端是總統(tǒng)府,總統(tǒng)府東面道路南北兩側是規(guī)模宏大的聯(lián)邦政府大廈(下圖)。 聯(lián)邦政府大廈的東北面是圓形的印度國會大廈(下圖)。 在聯(lián)邦政府大廈的南面有印度國防部(下圖)。 老德里的建筑比較破舊,下圖是老德里街邊的建筑。 <p class="ql-block"> 德里街頭的公共汽車,行駛中好像不關門。印度因為是英聯(lián)邦國家,所以那里的汽車都是右舵(方向盤)左側行駛。</p> 德里街頭的客運三輪摩托出租車很多。上世紀60年代末,客運三輪摩托出租車也曾經(jīng)是北京的出租車主力。 德里街頭也充斥著載客人力三輪車,尤其是小馬路上。 德里也有現(xiàn)代化的輕軌列車。 熱鬧、擁擠的德里街頭。 德里小巷商業(yè)街。 德里小巷路邊的書店。 在德里小巷書店專心低頭看書的青年人。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是印度的未來。 我們看到的德里街邊的居民樓。 老德里街邊還有棚戶,那是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帳篷。 老德里的一條小街景象。 小街邊居然有散養(yǎng)的豬。 持刀站崗的門衛(wèi)。 街邊可愛的小姑娘。 街邊與我們對視微笑的小青年。 街頭藝人一家。 幫我們往展場運送圖書的當?shù)匕傩铡? 2010年12月26日,我們乘大巴從德里出發(fā),到東南方的阿格拉觀光游覽。阿格拉位于印度北方邦西南部,在亞穆納河西岸。1566-1569年和1601-1658年兩度作為統(tǒng)治印度的莫臥兒王朝的首都。德里與阿格拉相距約220公里,行車近4個小時。到阿格拉主要是為了參觀阿格拉堡(也稱紅堡)和蜚聲世界的泰姬陵。下圖是阿格拉堡和泰姬陵兩景區(qū)的衛(wèi)星圖,兩地都在亞穆納河畔,兩地相距只有不到4公里。 12月26日下午15:40,我們到達阿格拉堡的南大門(Amar Singh Gate,下圖)。我們將從此進入城堡參觀。 城堡四周是用紅色砂石建造的城墻(故阿格拉堡也稱紅堡),墻高12米。 <p class="ql-block"> 下圖是阿格拉堡的衛(wèi)星圖,城堡坐落在亞穆納河西岸。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城堡的城墻和一些宮殿。圖中城墻內用黃線框起的地方,是城堡內供參觀游覽的區(qū)域,城墻內其他地方是軍事占地,不開放參觀。阿格拉堡是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位皇帝阿克巴于1566年開始興建的,1573年建成,占地38萬平方米,平面總體呈半圓形。阿格拉堡是印度歷史上莫臥兒王朝的皇城,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是伊斯蘭教建筑的代表之作和印度著名的旅游景點。</p> 下圖是阿格拉堡平面圖。阿格拉堡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堡內有著名的謁見大廳(Diwan-I-Am),是接見大臣、使節(jié)的地方。另有賈汗基爾宮(Jehangir Palace)、八角瞭望塔(Octagonal Tower)和莫迪清真寺(Moti Masjid)等建筑。 進入城堡南大門后的第一道內門。 進入城堡南大門后的第二道內門。 進入第二道內門后是一條長長的南北向通道。 通道走到頭,右側有一片綠色草坪,草坪盡頭是賈汗基爾宮(Jehangir Palace,下圖)。該宮殿是阿格拉城堡內最主要的宮殿,建成于1610年,是莫臥爾王朝第三代皇帝阿克巴為其子即后來的第四代皇帝賈汗基爾所建(1605-1627年統(tǒng)治印度),是城堡中規(guī)模最大的住所。宮殿頂部兩端各有一座伊斯蘭塔聳立,宮殿的墻壁、柱子上都是色彩艷麗的拼花圖案,圖案中鑲嵌著瑪瑙、翡翠、水晶和孔雀石,彰顯皇室的富麗堂皇和奢華。賈汗基爾宮融合了印度和中亞的建筑風格,宮殿的正面左右完全對稱,中庭周圍是印度古典式的矩形房屋。宮殿的通體都是紅色砂巖建造。 賈汗基爾宮的宮門。 進入宮門后是賈汗基爾宮的內庭。 賈汗基爾宮的屋頂庭院。 屋頂庭院中的蓮花形水池。 在賈汗基爾宮的二層平臺上。由于印度多雨,房屋建筑的遮雨檐都探出很長(見下圖建筑的屋頂)。 建在二層樓頂上的茉莉宮(下圖),是賈汗基爾為王后所建,到沙·賈汗時為泰姬重新改造。茉莉宮通體都用白色大理石精雕細琢,所有的廊柱,門楣和墻上都鑲嵌著茉莉花的圖案和各種珍貴的寶石(好像寶石均被盜挖了),近看茉莉宮的細部,非常精致,細微末節(jié)之間都散發(fā)著精美藝術的光彩,此殿也是沙·賈汗被其子囚禁至死的場所。 茉莉宮外景和宮前的水池。 茉莉宮內景。墻壁、屋頂表面都是精工細作的藝術品。 茉莉宮中的水池。 茉莉宮北側的宮殿屋頂上有一座八角瞭望塔(Octagonal Tower,下圖)。 這座宮殿也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精雕細琢的杰作。 位于宮殿屋頂上的八角瞭望塔,相傳被幽禁的沙·賈汗(莫臥爾王朝第五位皇帝)時常默坐于此,遙望他愛妻的陵墓—泰姬陵。因為我們參觀那天霧氣大,所以看不到泰姬陵。 四面有二層樓房圍繞的后宮花園。 房屋建筑環(huán)繞四周的后宮庭院。 在阿格拉堡內宮殿的西北側,有一座莫迪清真寺(Moti Masjid)。這座清真寺的主要建筑也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 在莫迪清真寺南邊大花園的東側,有一座米黃色大理石建筑,建筑正面擁有九道優(yōu)美的拱門,據(jù)說那樣的九柱跨拱是東方建筑的最高等級。那是沙·賈汗時期建造的謁見大廳(Diwan-I-Am),是皇帝接見大臣、使節(jié)的地方。 謁見大廳內景。 12月26日下午17:30左右,我們結束在阿格拉堡的參觀。 12月26日晚在阿格拉Jaypee Palace酒店下榻。 12月27日上午,我們前往泰姬陵參觀。<div> 泰姬陵(Taj Mahal)全稱“泰姬·瑪哈爾陵”,是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建筑,是莫臥兒王朝第四代皇帝沙·賈汗為1630年去世的其愛妻阿姬曼·芭奴(沙·賈汗封她為“泰姬·瑪哈爾”)于1631年至1653年建造的。泰姬陵坐落在阿格拉亞穆納河南岸邊,占地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建筑,是印度建筑藝術的驕傲,被譽為"印度的珍珠",也是世界上完美建筑的典范,是世界遺產(chǎn)中令世人贊嘆的經(jīng)典杰作,被評選為世界七大建筑奇跡之一。</div><div> 下圖是泰姬陵的衛(wèi)星圖。從空中俯瞰,泰姬陵整個陵園呈長方形,四周有石墻圍繞。泰姬陵坐北朝南,陵墓寢宮在陵園最北部,位于陵園東西中軸線上,建筑正面朝南。陵園其他建筑也以中軸線東西對稱分布,陵園大門位于陵園南部中軸線上。</div> 27日晨8點多一點,我們就來到泰姬陵園區(qū)的東門外等候入園參觀,因為每天來此參觀的人非常多。 8:30,我們從東門進入園區(qū),一座美麗宏偉的、典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的門樓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那是泰姬陵園的大門。出入陵園都要經(jīng)過這座大門。沒想到陵園的大門就如此之美。 來到陵園大門前,在那里排隊等候入園。 透過陵園大門洞,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沐浴在晨光中的晶瑩潔白的泰姬陵寢宮。 走進陵園大門,泰姬陵寢宮完整的展現(xiàn)在眼前。盡管當時晨霧尚未完全散去,視線有些朦朧,盡管以前見過許多泰姬陵的精美圖片,但在看到泰姬陵真實景象的一剎那,還是被它的美麗和宏偉所驚艷,為之傾倒!它的雄偉和富麗堂皇,就是心目中天堂里的瓊樓玉宇。 走進陵園大門后看到的大門內西側的景象。我們將沿園中西側的通道前往位于陵園北部的陵寢宮殿。 在陵園西側的通道上,除了行人,還有拉東西的牛車。牛的地位在印度是非常高的。 晨霧逐漸散去后,眼前的泰姬陵寢宮景象。 泰姬陵高大的寢宮坐落在一個邊長95米、高7米的正方形白色大理石基座上?;慕歉饔幸粋€高40米的宣理塔,內有階梯通至塔頂,當年專供穆斯林教徒每天登塔朗誦《古蘭經(jīng)》,祈禱朝拜之用。寢宮位于基座正中,建筑平面為四長邊四短邊的八邊形結構,東西南北四面各長約60米。從基座地面到寢宮中央穹頂最高處,高度達74米。寢宮整體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 下圖是泰姬陵寢宮西面的景象。泰姬陵寢宮有東西南北四個完全相同的外立面。 下圖是位于寢宮西側的配殿,作為清真寺使用 泰姬陵寢宮的東側面,與其他三個側面是完全相同的。 泰姬陵寢宮東側的東配殿,它的外表面與寢宮西側的西配殿是完全相同的,但它內部不用作清真寺。 泰姬陵寢宮正門(朝南)景象。這個拱門有33米高,游客從這座拱門底部的大門可以進入寢宮內部。 寢宮內部。 寢宮內有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圍欄,里面放著阿姬曼·芭奴(泰姬·瑪哈爾)和她丈夫沙·賈汗的兩座大理石棺?。ㄐ」讟∈翘┘Аが敼柕模?。被兒子奧朗則布篡位后遭軟禁的沙·賈汗在1666年去世,兒子奧朗則布將其父葬于泰姬陵中其母親阿姬曼·芭奴的墓旁。這夫婦二人的實際墓葬是在寢宮的地下。(下面圖片摘自百度)。 寢宮東南角立面的景象。 寢宮南立面和宮外大理石地面的景象。整個寢宮坐落在9000多平方米、高7米的大理石基座上。 在泰姬陵東配殿大門內看寢宮(東立面)。 藍天下,泰姬陵在水池中留下美麗的倒影。 湛藍的天空,綠色的草坪,襯托著泰姬陵晶瑩潔白的寢宮和高塔。 12月27日上午,我們結束了在泰姬陵的參觀,開始從阿格拉返回新德里。<div> 12月28日,我們在德里市區(qū)和周邊參觀游覽。</div><div> 12月28日上午8點多鐘,我們首先來到德里中心區(qū)以南15公里路程的顧特卜塔(Qutab Minar)景區(qū)參觀。下圖是顧特卜塔景點衛(wèi)星圖。顧特卜塔景區(qū)主要是印度德里蘇丹國奴隸王朝(1206~1290年)時期的古跡,有顧特卜塔、大鐵柱、清真寺古建遺跡、阿萊塔(Alai Minar)基礎遺跡等古跡。</div> 顧特卜塔是德里的一處標志性建筑(下圖),是最精美的早期伊斯蘭古建筑。該塔始建于1193年,為德里蘇丹國首任蘇丹顧特卜所建,幾十年后到第三任蘇丹伊勒圖特米什(1211–1236年)時期才建成。該塔的建成標志著伊斯蘭教已在德里占統(tǒng)治地位。1993年顧特卜塔被聯(lián)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顧特卜塔呈圓形。褐紅色,高72.56米,底層直徑約14.4米,頂部直徑近2.7米。 顧特卜塔旁有1193年修建的“伊斯蘭力量”清真寺。這個清真寺是拆了20多座印度廟建成的,盡管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些斷墻殘垣,但從部分保存完好的精美石柱上,仍然可以想象出當年的盛景和氣勢。 清真寺的斷垣殘壁間有一根烏黑的古老大鐵柱(下圖門洞前),其名聲也遠遠超過了清真寺。這根大鐵柱高約7米,重有6噸。它鑄成于何朝何代,至今沒有定論。據(jù)記載,它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令人驚奇的是,這根鐵柱千百年來裸露于廢墟之中,飽受日曬雨淋,但卻從沒有生銹。曾有專家對鐵柱做過化驗分析,發(fā)現(xiàn)它含鐵質99.72%,其他物質有碳、硅、硫和磷等。一千多年以前,印度古人居然就能造出合金鐵柱,是發(fā)明,還是偶然巧合? 在古清真寺遺址西北側,有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古墓(下圖)。是德里蘇丹國第三任蘇丹、德里蘇丹國事實上的締造者伊勒圖特米什(Iltutmish)的陵墓。伊勒圖特米什在位期間確立并強化了德里蘇丹國在印度的地位,加強了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影響,被認為是印度奴隸王朝時期最偉大的統(tǒng)治者之一。以伊勒圖特米什的身份,眼前這座陵墓顯得有些“寒酸了”。 在古清真寺遺跡的北面,有一座名為阿萊塔(Alai Minar)的未完工古塔基座遺跡。目測該塔基座的直徑幾乎是顧特卜塔基座直徑的一倍,因此推測它如果完工,應該比顧特卜塔高的多。 28日上午結束在顧特卜塔景點的參觀后,我們前往東面約10公里外的蓮花寺景點參觀。<div> 據(jù)介紹,蓮花寺建于1986年,因外形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雖然是一座巴哈伊教禮拜堂,但任何種族、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在此祈禱,體現(xiàn)出巨大的包容性。</div> 離開蓮花寺,前往北面8公里外的胡馬雍陵參觀。<div> 下圖是胡馬雍陵景區(qū)的衛(wèi)星圖。胡馬雍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那位在阿格拉修建泰姬陵的皇帝沙·賈汗的曾祖父。胡馬雍1556年去世,而陵墓1564年才開始建造,1570年建成。</div> 進入胡馬雍陵園的大門。 下圖是胡馬雍陵的景象。胡馬雍陵被認為是泰姬陵的樣本,是阿克巴(胡馬雍的兒子,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時代莫臥兒建筑風格發(fā)展中一個突出的里程碑。它巧妙地融合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建筑的風格,開創(chuàng)了伊斯蘭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風。而70年后泰姬陵的建造,達到了那一時期建筑藝術的頂峰。泰姬陵是國王為已故王后修建的陵墓,而胡馬雍陵是王后為已故國王修建的陵墓。 近看胡馬雍陵。 在胡馬雍陵西邊300多米處,有一片小陵園,園中有一座古樸的八角圓頂建筑。那是胡馬雍的大臣、宮廷貴族伊沙克汗(Isa Khan Niyazi)的陵墓,建于1547年。 伊沙克汗陵墓和旁邊的小清真寺。 德里街頭的圣雄甘地塑像。 位于德里市區(qū)的圣雄甘地陵。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是現(xiàn)代印度國父,他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xiàn)代政治學說。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印度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進行爭取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p class="ql-block"> 2010年12月29日,我們結束在印度的行程,當日下午從德里飛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印度一共只逗留了6天,到了兩個城市。這對于要了解印度這樣的歷史悠久、幅員廣大、人口眾多的文明古國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只能了解個“皮毛”。不過,就這幾天所看到印度來說,雖然還比較貧窮、落后,但老百姓和諧處事的態(tài)度、樂觀的情緒、吃苦耐勞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然,能親眼看到反映印度歷史文明的古跡,特別是泰姬陵這樣的驚世藝術杰作,確實感覺不虛此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請看<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1biqv07"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 style="font-size: 18px;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2010年12月下旬印度、尼泊爾兩國游記之二:尼泊爾</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