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善意的付出是不講回報的,但善良的人會記住他。就像太陽獻出陽光和溫暖,她的善意被泥土記著,于是泥土回應出了綠草和鮮花;就像春雨付出濕潤和生機,它的善意被田野和果樹記著,于是大地回應出了瓜果飄香和秋天沉甸甸的碩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7世紀的歐洲,一只病變的老鼠把病毒傳染給英國人,英國人再把鼠疫傳染給整個歐洲,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歐洲黑死病”和“世紀大瘟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嚴重的時候,倫敦每周因黑死病而死的人都在7000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場歐洲黑死病造成歐洲死亡2500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奇怪的是,雖然瘟疫從倫敦開始擴散,但英國北部卻安然無恙,沒怎么被肆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切與英國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亞姆村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村民們把瘟疫擋在英國中北部的“大門”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亞姆村很小,居民們主要來自中世紀英格蘭開采鉛礦的礦工,由于鉛礦的儲量足夠供應南北所需,英格蘭政府就把連接南北的交通補給點設在了亞姆村,成為英國南北商人的必經之路,村民們也得以受惠過上優(yōu)越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原本富足安寧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一名從倫敦出發(fā)的布料商人把瘟疫帶到了亞姆村,與布料商人接觸最多的裁縫一家四口,兩天后發(fā)燒昏迷、皮膚潰爛死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隨著醫(yī)生及探望者的離開,村民們也出現(xiàn)了高燒癥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時,從幾百公里外的倫敦也傳來黑死病的消息,為了躲避瘟疫,村民們決定往北撤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提出反對的是牧師威廉,他把村民們召集在教堂里商議:如果往北撤離,肯定會把瘟疫帶到北方;如果留在村里,或許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個英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過簡單的討論,村民們做出了最痛苦的選擇:留下來,阻止瘟疫通過亞姆村蔓延至北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話就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們愿意試試,因為善良需要傳遞下去,后人們要記住善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段話被刻在亞姆村中央空地的紀念碑上,這段歷史也被寫入1950版的英國教科書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過決議,寧死不走的村民們先把通往北方的道路封鎖,留下幾個身強力壯的男子在路邊阻止行人,其余人將自己關在有水井的籠子或圍墻里,確認感染者再將其移送到酒窖和地下室中,未感染或確認痊愈的人才能離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進入酒窖和地下室的所有人都沒能活著出來,在那個缺乏抗生素和醫(yī)療水平的年代,感染瘟疫的存活率可以忽略不計。</p> <p class="ql-block">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村民被確認染上黑死病,村子里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墓碑,到最后幾乎整個村子都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為被感染的尸體只能集中深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著的埋掉死去的,只為了把善良和希望傳遞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男人到女人到老人,從普通人到牧師到醫(yī)生,只留下了墓碑上最后的留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礦工萊德寫給女兒的是:“親愛的孩子,你見證了父母與村民們的偉大?!?lt;/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醫(yī)生寫給回娘家的妻子:“原諒我不能給你更多的愛,因為他們需要我?!?lt;/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牧師威廉寫的是:“希望你們把善良傳遞下去”</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語言不多,但總讓人讀起來淚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亞姆村民的無私與勇敢,很快就感動了方圓百里的居民。為了表達謝意,附近居民約定輪流送來食物與藥品。留守村民怕瘟疫傳染給這些趕來幫助的人,只同意把物資放在村口圍墻上,也就是如今豎立路牌的地方,曾經兩米高的圍墻,早已倒塌只剩半米墻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民們自愿隔離400天后,瘟疫才隨著感染者的死去而消失,德比郡政府隨后派人前來確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連續(xù)十天的報紙都以“賢者之鄉(xiāng)”為頭版,內容是“全村只剩下70個人活著,其中33個是16歲以下的孩子,剩下的都是這些孩子的母親和監(jiān)護人”;圖片則是每一塊都寫著勸誡語句的墓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令人揪心的是,這33個孩子被單獨分別留在教堂的各個角落,除了牧師每天送一次食物外,任何人都不能接近,也不允許孩子們相互有肢體接觸。對親人的思念和長期的精神壓抑,讓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患上精神疾病,其中一部分在郁郁寡歡中死去或因為抑郁而自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年后,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偶然聽到一名仆女談起父母的事跡,被感動得當場落淚,隨即要求全國周知,并特赦亞姆村后代世襲免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亞姆村的事跡才廣為人知,在后續(xù)無數(shù)詩人畫家的藝術作品中,亞姆村民一直被當成是“賢者善人”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這些村民的后人也一直在貫徹祖先的勸誡,不僅拒絕了國王的補償,連幾百年后的德比郡政府,無數(shù)次送錢送地都不要。最近的一次就發(fā)生2019年初,他們拒絕的理由是:“我們可以種植農作物、飼養(yǎng)牛羊維生,而且也住慣了這里的石頭房子,還有很多人比我們更需要這些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亞姆村,它詮釋了“為別人著想的善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與倫敦、愛丁堡、曼徹斯特、利物浦這些英國城市相比,對于我們中國人而言,亞姆村的知名度幾近于無,不在英國旅行的必去名單上。但我認為它值得我們去看一眼,那些墓碑上斑駁的字眼。</p> <p class="ql-block"> 很多外地人會追著亞姆村的村民們要買他們私人家的羊奶、蔬菜水果,為的就是表達一點心意,以及對善良的尊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為,不僅亞姆村,善良與愛也需要在其他地方存在并延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良的付出都不會寂寂無聲,它在許多人的心湖里漣漪一樣永遠蕩漾著蕩漾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經有一個人經常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別人要感謝他時,他經常說一句話:“你報答我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比舾赡旰螅挥龊樗硐莨聧u。一位好心人冒著危險逆流將他救上船。當他感謝來人時,聽到的回答是:“你報答我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有一位農民,為了給妻子治病,從村東頭到村西頭,都沒有成功,最后從一位好心的木匠那里借到了20元錢(當時是很大一筆錢)。妻子得救了。但生活還是拮據,若干年內仍無力償還。再過若干年,還20塊錢已沒有意義,他臨死前教育子女,錢不用還了,記住恩人,堅持做好事把它傳遞下去,作為報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善的漣漪還在推波助瀾,以一直在路上的形態(tài)在世間存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善的回響,像超能的力量和規(guī)律一樣存在,被無數(shù)次印證……如心靈感應般,云游四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