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縣城12公里,有烏鎮(zhèn)的建筑景觀,李坑的建筑風(fēng)格獨特,是著名的徽派建筑,給人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坑”在婺源話中是溪流的意思,李家后人因村莊傍著溪河,便將“理田”改成了“李坑”,并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村落群山環(huán)抱,山清水秀,古樹參天,溪水潺潺,風(fēng)光旖旎。 村口,佇立著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的頂部鐫刻著“李坑”兩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墻黛瓦、參差錯落。</p> <p class="ql-block"> 村內(nèi)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各種溪橋數(shù)十座溝通兩岸,構(gòu)筑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p> <p class="ql-block"> 街巷間的青石板光滑而斑駁,透著時光的繁華與歲月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 小橋流水,橋是古鎮(zhèn)的特點。李坑的橋簡單實用,材質(zhì)因地制宜,石、木、磚,多達(dá)數(shù)十座,連通兩岸民居。石橋很是簡潔,幾十塊寬大石板簡陋地搭在一起,便成了獨具特色的橋。</p> <p class="ql-block"> 小溪兩岸富有層次感的徽派建筑鱗次櫛比,檐下掛著串串大紅燈籠,使寧靜的古村豁然有了喜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靜謐的日子、悠閑的時光、簡單的生活,讓人感受到這里和善淳樸的民風(fēng),和諧、安詳、古雅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 李坑村至今有260多戶人家,他們大多是枕溪而眠、傍水而居,水就是村里人的生活源泉,每到清晨,溪邊就聚集了浣洗的村婦。</p> <p class="ql-block"> 清晨兩名游客從“大夫第”李文進(jìn)故居門前走過。大夫第是李坑最重要的一幢古宅,建于公元1851-1861年,也就是清咸豐年間,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jìn)的官邸。</p> <p class="ql-block"> 李瑞材故居,建于清朝初年,房屋小院開偏門,斑駁陸離的老墻流淌著歲月的滄桑。李瑞材是清初儒商,生在重農(nóng)抑商的社會,雖然有錢,不起眼的偏門也許是不敢張揚。</p> <p class="ql-block"> 李坑的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是寫生、繪畫、攝影的創(chuàng)作基地。每年會有大批的愛好者來此采風(fēng)。為了滿足學(xué)生寫生,李坑建有寫生基地,可同時容納500人住宿。</p> <p class="ql-block"> 大批的學(xué)生分散在李坑四處,尋找自己的創(chuàng)作題材。他們有的兩兩相伴,有的三五成群,早出晚歸不斷地尋找著創(chuàng)作的靈感,汲取著徽派藝術(shù)的精華。</p> <p class="ql-block"> 入夜,游人散盡,喧鬧的村莊慢慢靜了下來。傍晚時份,華燈初上,紅彤彤的燈籠倒映在河面,映亮了整個古村。</p> <p class="ql-block"> 李坑的夜晚是及其安靜祥和的,除了耳旁潺潺流水聲,四周一片俱寂。</p> <p class="ql-block"> 夜晚李坑燈火闌珊,古巷小街,風(fēng)景如畫。路旁的油傘,晾曬的黃菊,為夜色增添了靚麗的色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