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泉州于我而言,一直是個遙遠而神秘的存在。隆冬時分的匆匆趕赴,三天時間,窺斑見豹,終識真顏。從此,愛上“半城煙火半城仙”的泉州。愛它的質(zhì)樸粗糲、活色生香,也愛它的遼闊寬容、自由豪放。</p><p class="ql-block"> 抵臨泉州,正是北方大雪紛飛之時。千里之外的泉州,卻是草木繁茂,綠蔭深濃,百花盛開,暖意融融。從高鐵站打車前往下榻的老城區(qū),沿途的香樟、芒果樹遮云蔽日,高大參天。最為繁盛的是各種品類的榕樹,粗壯如柱的樹干,下垂如柳的榕須,冠蓋如云的枝葉,令人嘆為觀止。顧不得舟車勞頓,長途奔波,短短三天時間里,走過了西街和古城的喧囂繁華,也領略了大開元寺、天后宮、承天禪寺、清源山、通淮關岳廟的鼎盛香火。這里,可以找到世人想要的質(zhì)樸煙火,也是我們靈魂皈依的寧靜港灣。</p> <p class="ql-block"> 泉州枕山而海,四時如春,亦稱溫陵、清源、刺桐、泉南、鯉城。遠古時期,閩越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疆拓土。漢晉以來,中原衣冠南渡,避地以居,唐、五代,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東方第一大港”。明清時期,泉州繼續(xù)在耕海牧洋的風浪中挺進,憑藉拓荒萬里的卓越膽識和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溫陵子民東渡臺灣,成為開發(fā)祖國寶島的生力軍,刺桐百姓移民海外,為世界的共同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 在泉州這方鐘靈毓秀的古老熱土上,滋養(yǎng)和塑造了寬容豪邁、誠信謙恭、敢闖善拼的人文特質(zhì),涌現(xiàn)出了蘇頌、曾公亮、俞大猷、李贄、鄭成功、施瑯等燦若群星的英才俊彥。在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名城中,既保存了海濱鄒魯、泉南佛國等文化傳統(tǒng),也遺留了“梯航萬國、神學寶庫”的文物勝跡。</p> <p class="ql-block"> 宋元時期,閩南的開放繁榮,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也體現(xiàn)在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上。各國僑民在閩南地區(qū)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泉州,曾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猶太教、道教、佛教、儒教、摩尼教、民間信仰等十余種宗教同時并存的人文奇觀。閩南地區(qū)宗教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借用的烙印,至今仍隨處可見。</p><p class="ql-block"> 走進人潮洶涌的西街,它的喧鬧繁華幾乎令人措手不及。一邊是寬闊而簇擁的街市,一邊是古樸而滄桑的寺塔。半城煙火半城仙,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東方第一大港”之馀積淀下質(zhì)樸的本色、從容的姿態(tài)、淡然的境界,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的古厝老宅,紅磚、紅瓦,青石、白灰,在淡淡煙雨中,醒目而安寧。一簇簇橙黃而嬌艷的炮仗花,恣意披掛在墻頭、檐角,點綴著每一個晨昏交替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寺,后改名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26年(738年)唐玄宗下詔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xiàn)名。元至元22年(1285年)合一百二十院為一禪剎,始稱大開元萬壽禪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大開元寺規(guī)模宏大,構筑壯觀,景致優(yōu)美。尤其是東西兩座宋代古塔,堪稱全國無雙。寺中桑蓮歷經(jīng)1300多年滄桑,仍生機盎然,被列為世界之最。拜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瑰偉華麗,梁檐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國內(nèi)罕見。殿后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從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大殿內(nèi)用近100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后的甘露戒壇,是全國現(xiàn)存的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既是建筑藝術的瑰寶,也是研究閩南古樂南音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胺饑麄骶茫I彧毶寐暋?,大開元寺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guī)制,精巧的建筑,優(yōu)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吸引著海內(nèi)外眾多游客慕名而來,敬仰禮佛,觀光游覽。</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宮始建于南慶元二年1196年),是祀奉海神媽祖的廟宇。坐北朝南,呈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閩南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是現(xiàn)存建筑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早,影響最廣的媽祖廟宇。媽祖原名林默,北宋湄洲島人,因預知天象,浮海救難,驅(qū)瘟除病,歿后被奉為“夫人”、“天妃”、“天后”,備受世人尊崇,朝廷敕封不斷。天后宮是媽祖信仰的發(fā)祥地和最為重要的傳播中心。</p><p class="ql-block"> 清源山與泉州市山城相依,自古以來就以三十六洞天,十八勝景而聞名于世。走進曲尺型的石構山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構思精妙,氣勢恢宏。沿著幽靜的林蔭石徑緩步前行,高大參天的榕樹分立兩側,一縷縷又密又長的根須從樹冠垂落,充滿了山野氣息。作為閩南道教圣地,這里有一尊現(xiàn)存最大、雕技最絕、年代最久的老君造像。老君席地而坐,面額圓潤,兩眼深邃,雙耳垂肩,長髯飄動,歷經(jīng)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這里也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的布道說法之地。近代以來與泉州結緣的文化名人之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當屬弘一法師了。法師遁入空門24年,最后14年幾乎都是在泉州、廈門和漳州度過的,其中在泉州的時間最長。在開元寺,承天禪寺,銅佛寺等諸多廟宇,都有法師的真跡,題刻和偈言、偈詩。72年前,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yǎng)老院圓寂,其舍利被安奉于清源山半山腰的一座花崗石塔內(nèi)。舍利塔右側的伏虎石上,立著一座法師的青灰石雕像,他身著袈裟,雙腿結印而坐,雙目垂視,面部表情安靜祥和,神韻十足。塔前的山石旁,刻著法師生前的最后遺墨“悲欣交集”四個字。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是法師獨特而非凡的一生,亦是泉州這座歷史名城包容大度、海納百川的姿態(tà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