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1月28日上午回到了突尼斯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11月24日從摩洛哥抵達(dá)突尼斯市時,未停留,出機場就直奔了哈馬馬特。今日回到突尼斯市,去接近、了解突尼斯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突尼斯市是突尼斯共和國的首都,是突尼斯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位于地中海的南岸,是突尼斯共和國最大的港口,是一座充滿阿拉伯風(fēng)情的老城和歐化的新城合壁的都城,也是一座寫滿了突尼斯共和國悠久歷史的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突尼斯共和國的國徽就是一部濃縮的歷史。上部的白色圓地和圓地中紅色的新月及紅星是突尼斯國旗上的標(biāo)誌,是阿拉伯的象征;下部盾徽的上方是一艘航行在海上的白色帆船,是為紀(jì)念最早從海洋踏上這塊土地的腓尼基人,他們首先在突尼斯土地上建立迦太基古國;一條白色的飾帶飄過盾徽,飾帶上用阿拉伯文,書寫著突尼斯的格言:秩序、自由、正義;右下側(cè)揮舞銀刀的黑獅代表古羅馬人和拜占廷帝國 (東羅馬帝國) 曾統(tǒng)治過突尼斯,旁側(cè)黑色的天平則代表突尼斯遵循正義與和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突尼斯市本身也是一座濃縮了突尼斯歷史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1月28日上午我們到達(dá)突尼斯市后,首先前往距城市東北17公里處,臨突尼斯灣的迦太基古城遣址。迦太基古城是由原生活在地中海東岸北部,即現(xiàn)今敘利亞和黎巴嫩沿海地帶的腓尼基人建立的。古時腓尼基人就往返地中海沿岸,從事海洋通商,他們開始落腳位于東、西地中海要沖的突尼斯東北部海灣地帶,並在公元前9世紀(jì)末建立了殖民城邦,公元前7世紀(jì)發(fā)展成為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在海灣邊山崗上建起了迦太基城, "迦太基" ,腓尼基語中即意為 "新的城市"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迦太基國成立后,國力逐漸強盛,版圖不斷擴大,鼎盛時期的迦太基國的疆域包括了北非沿海,西班牙南部,西西里島大部及科西嘉島,壟斷了西地中海海運貿(mào)易,成為當(dāng)時地中海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商業(yè)和農(nóng)業(yè)中心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前3世紀(jì),羅馬帝國對外擴張,成為迦太基的勁敵,爆發(fā)了古代史上著名的三次 "布匿戰(zhàn)爭" ,腓尼基人被羅馬人擊敗,最后迦太基國被滅亡,公元前147年迦太基城被羅馬軍隊夷為廢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前122年,羅馬人在迦太基城舊址上重建城市,并使其發(fā)展到僅次于羅馬城的第二大城。該慶幸的是羅馬人筑城時,沒有把迦太基古城全部鏟平,留下的廢墟終于重見天日,迦太基古城遣址得到了修復(fù)保護,并在山坡上建立了迦太基文明博物館,1979年迦太基遺址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7世紀(jì)中葉,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開始出兵進入北非,經(jīng)過多年征戰(zhàn),擊敗拜占庭帝國 (東羅馬帝國) 的軍隊,占領(lǐng)了北非地區(qū),在迦太基遺址上,羅馬人所建的城市也被摧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現(xiàn)在迦太基遺址上面的平臺上,置放著古羅馬城市建筑的立柱殘段、柱基、拼花地磚和破損的精美雕像,可見當(dāng)年羅馬城市建筑的輝煌和精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阿拉伯人沒有在這山崗上留下建筑的痕跡,他們把他們的城市建在了17公里外,現(xiàn)在的突尼斯市區(qū),成為一座充滿了阿拉伯風(fēng)情的麥地那和宰圖納清真寺組成的老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在迦太基遺址上方的山崗頂上,卻有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名為圣-路易斯大教堂。1890年建造的這座大教堂,是為了紀(jì)念13世紀(jì)時法國的國王路易斯九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路易斯九世是法國第九任國王,他在任時很受法國人民愛戴,但他發(fā)動了二次十字軍東征,而在13世紀(jì)第二次東征進攻突尼斯時,遇瘟疫,在各種不利條件影響下,東征失敗,路易斯九世也在北非的沙漠中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881年4月,法國軍隊從阿爾及利亞入侵突尼斯,5月突尼斯被法國侵占。法國強迫突尼斯簽訂 ‘’巴爾杜條約‘’ ,從此突尼斯淪為法國保護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國成為突尼斯保護國后,于1890年建造了這座教堂,以紀(jì)念他們首次入侵突尼斯的祖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當(dāng)1955年法國在被沉重打擊下,被迫與突尼斯簽訂《法突協(xié)議》,承認(rèn)了突尼斯獨立建國。獨立后的突尼斯人拔除了教堂上方的十字架,保留建筑原貌,使其成為公眾集會的場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了這座充滿歷史感的山崗,拐個彎來到一處附近的古羅馬遺址——安東尼大浴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東尼大浴場位于海灣邊,約建于公元2世紀(jì),它是北非最大,古羅馬第4大的浴場,占地3.5公頃。地上建筑共2層,地下1層供輸水和排水之用。浴場所需之水來自數(shù)十公里之外,山區(qū)的天然泉水,以高筑的水槽引水過來,加熱成溫泉供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浴場男女分開,各有多種不同功能的浴室。在當(dāng)時,浴場是羅馬社會重要的交際和休閑場所,曾經(jīng)車水馬龍,繁華一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現(xiàn)在大浴場雖僅存遺址,但從建筑布局和留存精緻雕刻的構(gòu)件,仍可遙想當(dāng)年的繁榮和奢華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據(jù)介紹,大浴場旁邊還有圓形劇場和橢圓形競技場的建筑遺址,我們未及參觀,離開這沉淀著數(shù)千年蒼桑歷史的場所,前往也位于突尼斯市東北方,20公里處的游覽勝地:藍(lán)白小鎮(zhèn)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藍(lán)白小鎮(zhèn)的本名為西迪布薩義德(SIDI BOU SAID),之所以被稱為藍(lán)白小鎮(zhèn),是因為這個坐落在地中海邊峭壁上的鎮(zhèn)子,所有的房屋只有兩種顏色:白色的墻,藍(lán)色的門窗。如此的單純,卻是如此的美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北非,有很多的藍(lán)白小鎮(zhèn),但據(jù)說這里成名甚早。自13世紀(jì)哈夫斯王朝定都突尼斯城后,突尼斯市一直是國家的首都,權(quán)貴和名人也云集首都。于是近郊海邊的西迪布薩義德就成了他們另建別居和豪舍的良地。不知是外來客仿之,還是本地居民效之;也不知是約定俗成,還是俗成約定,總之不管建筑外形如何,這里建筑一色的白色墻體,藍(lán)色的門窗,蔚然成風(fēng)。這種風(fēng)格兼具了北非的粗獷和歐洲的優(yōu)雅,相比希臘,這里更具有北非穆斯林的神秘,于是它曾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世界十大浪漫小鎮(zhèn)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山腰的停車場,走過一條商業(yè)小街,迎面就是這家臺階上的咖啡館,這里是我們在小鎮(zhèn)旅游的集散點。在此每人被奉上一杯薄荷茶,可以一飲而盡去投身藍(lán)白世界,也可稍歇慢品,然后緩緩而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鄰桌有兩歐洲客,相談甚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鎮(zhèn)上的主路也在此咖啡館處分叉,右側(cè)去往海灣峭崖,左側(cè)去往山崗頂上。我們計劃先左行上崗,再從崗上繞行至海灣峭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崗上靜靜的,主要是居住區(qū),有庭院深深,也有蔚然大宅。在崗上四望,坡下也是一片白色的墻和藍(lán)色的門窗,間或有藤蔓和花叢。查閱資料,列舉了很多名人作家在此靜靜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了很多驚世鴻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崗上繞向海灣的懸崖側(cè),那里多公共建筑和設(shè)施,坡頂有小型綠地公園,從一處棚室咖啡吧穿行而下,可至游艇小碼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太陽開始西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藍(lán)白小鎮(zhèn)返回突尼斯市,直接入住新城的一家旅店,旅店很大很奢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1月29日晨起,在客房的陽臺上望見了晨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午前我們就將離開突尼斯市,乘坐阿聯(lián)酋航空班機飛往迪拜,在迪拜轉(zhuǎn)機,續(xù)乘阿聯(lián)酋航空飛返上海,結(jié)束難忘的北非之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