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叫胡基蛋蛋?就是過去西北農(nóng)村受苦人用來擦屁股的土疙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在“知青歲月交流地”中看了美友酸棗刺寫的《曲江塬畔》第三十九章,內(nèi)有主人公二葵與女知青田嵐的一段對話,提到了“操你的心,你連張手紙都沒有,用胡基蛋蛋擦尻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第一遍時,作者把胡基蛋蛋寫成“囫砌蛋蛋”了,音同字不同。考慮到《曲江塬畔》在美篇連載完畢后,作者還想修改再發(fā)到文學刊物上,我便留評,指出“囫砌蛋蛋”是別字,建議作者立即更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到十分鐘,酸棗刺就把這詞改過來了,并表示感謝。接著辛曉羽、榮年、小旋、笑口常開、杜鵑一、泡菜魚味的啵?;?、R.C、夢中的承諾等美友給我這條評論點了贊,還有幾位美友的點贊被后來者復(fù)蓋了,我沒想到一條留評竟有這么多人關(guān)注,謝謝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基是什么?胡基是一種長方形的大土坯,用于蓋房砌墻,用途非常廣泛,包括盤炕,壘圈、搭棚、箍窯等。把濕度適中的黏土放在模子中夯打而成的土坯,叫做土基。它源于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時使用,后流行于中東和西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漢人把少數(shù)民族稱為胡人,兩漢時期胡人把土基帶到了內(nèi)地,由于這種土基是胡人帶來的,所以就叫胡基。陜西、山西、河南、青海、甘肅等許多方言都這么叫法,《說文》中稱:墼,《一切經(jīng)音義》卷四十七解釋,“墼”為擊壓泥土制方形的像坯一樣的東西,不入窯燒制,用做修筑城壘的材料。文人稱胡基為“胡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胡基不慎破碎后,但疙里疙瘩仍很堅硬,老百姓發(fā)現(xiàn)它可以擦屁股。過去北方農(nóng)村人解大手,用的都是黃泥捏成曬干的土疙瘩,稍一用力便會碎。后來發(fā)現(xiàn)把碎胡基用小刀削成胡蘿卜狀,講究一點的再用竹片或樹皮把胡基疙瘩打磨光滑,特別好用。過去村里人干活鋤到腳上,流了血,老鄉(xiāng)們都說快抓一把面面土撒上,這面面土就是黃土。據(jù)說,黃土制成的胡基蛋蛋可以治痔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家茅廁的土墻上,都有一個暗窗,里邊擺放著一摞摞胡基蛋蛋。用完撂到茅坑里,就是好肥料。文人文字記載是:胡墼疙瘩擦尻子;而老百姓的大白話就是:胡基蛋蛋擦溝子。許多俗語,說出來并不好笑。但寫出來,令人捧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但是誰都可以反思過去?!肚稀肥怯H歷者不惜生生撕開早己結(jié)痂的傷口,滿含熱淚寫下一段段刻骨銘心的文字,他和其它的知青作者一樣,絕不是為歌頌知識青年所經(jīng)歷過的磨難,而是對歷史和逝去歲月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酸棗刺家里有三位知青,哥哥姐姐和我一樣,都是西安“老三屆”,我們都在寶雞地區(qū)山大溝深的地方插隊落戶。酸棗刺1976年11月16日下鄉(xiāng)時,知青的境遇己經(jīng)改變了不少,不再單單面向老少貧苦的山區(qū),落戶在了西安市郊區(qū)。曲江塬畔有孔“寒窯”,王寶釧苦苦在那里守了十八年,全國戲迷都知道,酸棗刺的知青生活應(yīng)該比王寶釧強,更比早他八年下鄉(xiāng)的哥哥姐姐強,起碼通上了電,我們當年用的都是油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江塬畔》是一部有著深刻社會認識意義的作品。酸棗刺以他獨特的視角,講述著屬于他的故事。他是用真實的社會圖譜,以及豐富的生活細節(jié)。將活靈靈的人物形象鐫刻在作品中。老人家12:22最高指示發(fā)表后,先是老三屆,接著是新三屆,然后又有了小三屆。對小三屆的生活,我們老三屆不甚了解,我也是通過許多小三屆的作品,重新回顧了他們知青生話的光影圖譜,補上了一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曲江塬畔》是2024年1月14日起在“知青歲月交流地”開始公布的,至今發(fā)了39集。30集被加精,蓋上了短紅印,加精作品閱讀量幾篇都上了萬,有1.2萬,1.3萬的。有9集被推薦,閱讀量也在8000上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別人不清楚,我心里十分亮清,從值班時段看,沒加精的作品都是同一位老師審閱的。他可能覺得酸棗刺的作品太土了吧!不光是胡基蛋蛋,還有洋芋疙瘩,恐怕難登大雅之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年來,我們?nèi)镉幸慌軇?wù)實的作者,像當過十年生產(chǎn)隊長的付敬山,還有在陜北插隊的吳小榮等人,他們的作品文字十分樸實,就是缺精美的圖片修飾,有時一篇作品連三幅圖都不到,我是看他們寫的都是真東西,便蓋上短紅印,并推選為美篇精選“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安知青有36萬人,我認識酸棗刺是在今年元月份,也是通過作品才熟悉的。他的作品我不是每一集都審閱,但每一集都會看,基本上每集都留評。對地道西安熟語的運用,我也經(jīng)常和他切磋,好的建議他都接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酸棗刺的作品有時在審閱池中,我就看到了,但我不值班吋,從不插手審閱定級,值班老師怎么定,是他的事。玫瑰好看卻長滿刺,魚很好吃也藏有細骨,人再不完美也有人愛。你看不順眼的作品,卻有人當寶,皆因蘿卜青菜各有所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來,有些作者發(fā)來微信,說我們?nèi)ψ訉忛喍墭藴什唤y(tǒng)一。我也不想解釋。您看完這篇《胡基蛋蛋》可能會幫助你思考一些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圈友說,有人的連載作品我從未給加過精。具體說的就是進勇編輯的《憶征程》。這部作品是“知青之父”趙凡老人生前的著作,進勇將它分為二十七集,刊發(fā)在《知青歲月交流地》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早就有規(guī)定,使用他人文字作品需獲得授權(quán)并在文中顯著位置進行說明。進勇是按規(guī)定辦的,開篇做了說明,由于不屬于原創(chuàng),我和玉壘春時評級時給的都是推薦,列車給的是加精。這就使圈友認為我們定級標準不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有的作者喜歡拿一本書過來一篇一篇改編成美篇,由于圖文并茂,作品大都加了精,實際上許多都是鍍上金的鐵豆豆。平臺1月31日專門發(fā)了通知,允許創(chuàng)作的文章中有官方資料、百科內(nèi)容摘錄,搞錄需標注來源,其它經(jīng)歷、感悟、回憶類編繪,文字部分原創(chuàng)比例須達到8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的一年,我們堅決按平臺規(guī)定辦,不斷提高管理團隊的審閱水平,接地氣,順人氣,希望作者多寫一些土疙瘩、竹片片、山藥蛋蛋,不要圖表面光鮮,要有實際內(nèi)容,把那些只鍍一層金的鐵豆豆從地里揀出去,讓交流地里更加肥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