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客家人,這個獨特的漢族族群,保留很多原汁原味的古中原漢族文化,這點與我們潮汕人十分相似,卻又各具特色,一個是山居文化,一個是海居文化,骨子里卻又是正宗的炎黃文化傳承!</p><p class="ql-block"> 說到土樓圍屋,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客家人,毫無疑問,它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符號與載體,奇特而神秘,既充滿趣味性,又貼合生存生活實際的人類聚居方式,深深吸引我們這些自小生活在沿海平原的潮汕人…</p> <p class="ql-block"> 2024甲辰龍年春節(jié),初五,主打一趟客家土樓文化追溯之旅,線路:饒平縣饒洋鎮(zhèn)藍屋村→上饒鎮(zhèn)永善村→大埔縣聯(lián)豐村→大埔縣城夜市。 </p><p class="ql-block"> 聯(lián)豐花萼樓訪過,這次算是故地重游,此行的重點是藍屋村與永善村~</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藍屋畬族特色村寨</p><p class="ql-block">澄海城區(qū)→沈海、大潮高速→新豐出口→新豐鎮(zhèn)→饒洋鎮(zhèn),用時1小時20分鐘</p> <p class="ql-block">新豐鎮(zhèn)是饒平縣中北部重鎮(zhèn),經(jīng)濟繁榮,人口眾多,最著名的是新豐溫泉,1999年曾來此洗溫泉,但今時之新豐高樓林立,鎮(zhèn)區(qū)綿延數(shù)里,可謂大變化</p> <p class="ql-block">新豐鎮(zhèn)與饒洋鎮(zhèn)交界處,其實兩鎮(zhèn)之間已連成一片,要不是這座牌坊,根本分不出來</p> <p class="ql-block"> 到達第6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藍屋畬族村。</p><p class="ql-block"> 據(jù)記載,畬族先祖藍氏在六百多年前從福建(并不是從潮安鳳凰山)遷來藍屋村安居且繁衍生息至今。畬族村民皆姓“藍”,日常生活中潮州話、客家話和畬語交互使用。村落里歷經(jīng)兩百多年風雨的泰華樓,尤其聞名遐邇。</p> <p class="ql-block"> 從畬族圖騰"鳳凰"與姓氏"藍"等文化符號與客家土樓的結(jié)合,我們能一目了然,感受到客家與畬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已分不開彼此了,感嘆!</p> <p class="ql-block"> 泰華樓,建于1804年,是廣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高三層,共分26開間,占地面積約3338平方米,歷經(jīng)兩百多年的風雨依然屹立如初。泰華樓構(gòu)造獨特,在饒平客家土樓中較為罕見,為方形圓角樓,樓內(nèi)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上下層的房間,可以通過房內(nèi)樓梯連接。</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此行插曲--茂芝會議舊址 </p><p class="ql-block"> 茂芝會議是南昌起義軍朱德部決定"隱蔽北上、穿山西進、直奔湘南",最終實現(xiàn)井岡山會師的關鍵轉(zhuǎn)折點,既然順路,別放過,紅色文化與客家、畬族文化血肉相連,到實地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正值春節(jié)期間,外地游客、回鄉(xiāng)過節(jié)者扎堆而來,車輛排長龍</p> <p class="ql-block">周邊樓房、市場、衛(wèi)生院簇擁,會議舊址不堪重負啊,最有歷史價值的就是這座低矮的老式磚瓦房。</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永善文化旅游特色村</p><p class="ql-block"> 對于我來說,最好奇的總是那些省與省或是縣與縣之間的交界地帶,腳踏兩省,雞鳴三地,它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總有不同之處吧……</p><p class="ql-block"> 位于饒平縣大埔縣與福建省交界的永善村,始建于南宋時期,是一個鄧氏的村落。應該是潮汕最北部的居住點,名列第6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也是紅色村落,朱德元帥曾經(jīng)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 永善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三座排列成"品"字形的黃土夯成的土樓。分別為南陽樓、福海樓、東華樓。其中南陽樓是最宏偉也是最古老的土樓,建于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三層半高的土樓內(nèi)有26個單元,外周長達117米,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新華樓</p> <p class="ql-block"> 村莊規(guī)劃井然有序,這是別墅區(qū),建筑外立面與構(gòu)件十分精美,頗具現(xiàn)代感</p> <p class="ql-block">福海樓↘</p> <p class="ql-block">此行的重點--南陽樓↘</p> <p class="ql-block">永善村群山環(huán)繞,小溪環(huán)抱, 溪水匯入韓江上游的梅潭河,是饒北為數(shù)不多的韓江流域的村莊。 </p> <p class="ql-block"> 青山綠水與田園風光交相映襯,更顯這座饒北小村的旖旎景色,走在其間,悠然自得,慢慢品味客家文化的底蘊,讓時光不知不覺來到傍晚時分……</p><p class="ql-block"> 難怪,水善村人稱"山水謠",確實,并不比云水謠差多少</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故地重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lián)豐花萼樓。</p><p class="ql-block"> 論名頭、規(guī)模、建筑復雜程度,花萼樓與南靖"四菜一湯"齊名,比泰華樓、南陽樓更勝一籌,卻過于商業(yè)化,后者小眾土氣,卻原生態(tài)耐人尋味…</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客家特色縣城--大埔夜市</p><p class="ql-block"> 個人的感受,從文化遺產(chǎn)與蘊味來說,縣城沒有鄉(xiāng)村保護得好,城雖久遠,歷史風貌卻沒什么存留,它只是更適合現(xiàn)代人的生產(chǎn)生活而已,目之所及,千篇一律,都是水泥森林。</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我抓拍的大埔縣城之繁華生活圖景與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 此行馬不停蹄,一天之內(nèi)轉(zhuǎn)徙300公里,追尋溯源饒平縣大埔縣三個客家土樓文化特色村,好不快哉,心底里對客家的好奇稍稍得到一點滿足,未了之追溯,逮機再續(xù)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