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次聽到佳木斯這個地名,還是1973年初春,我從新兵連分到五連,炮排有個班長是1969年從黑龍江省佳木斯入伍的,叫張坤。<span style="font-size: 18px;">74年退伍回原籍后一直沒有聯系。</span></p><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我們同年入伍的從營口來的,一起分到五連的也有一位叫張坤的。</p><p class="ql-block">為了區(qū)別,大家把佳木斯的叫老張坤,營口的叫小張坤。(后當了營教導員,轉業(yè)回了營口)。</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份和嚴家橋同鄉(xiāng)四位,到營口還見到小張坤,合了影。</p><p class="ql-block">再后來聽說佳木斯要組建什么新的部隊,我們同年入伍的安鎮(zhèn)老鄉(xiāng)后勤運輸連的巫祖南奉命調往。(后轉業(yè)到無錫市內工作,現也退休)。</p> <p class="ql-block">幾十年過去了,心目中佳木斯仍然是東北邊疆的美麗城市,今年六月份有幸從牡丹江坐火車到了佳木斯,又坐飛機去了撫遠,地理位置上我們國家最東邊的一個城市(屬佳木斯管轄)。</p> <p class="ql-block">從佳木斯東郊機場岀發(fā)。</p> <p class="ql-block">到達撫遠的東極機場。</p> <p class="ql-block">最后從撫遠東極機場,經哈爾濱轉機回了北京。</p> <p class="ql-block">撫遠縣城不大,人口不到10萬,土地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人少地廣。</p><p class="ql-block">撫遠地處黑龍江省東北部,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的三角地帶,東、北兩面與俄羅斯隔烏蘇里江、黑龍江相望,為低平遼闊的沉降平原,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撫遠是中國陸地最東端的縣級行政區(qū),是最早將太陽迎進祖國的地方,素有“華夏東極”和“東方第一城”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在東極廣場,我看到三江匯合處(指黑龍江和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條江河的交匯處)。耳邊響起了郭頌唱的《烏蘇里船歌》:</p><p class="ql-block">烏蘇里江來長又長</p><p class="ql-block">藍藍的江水起波浪</p><p class="ql-block">赫哲人撒開千張網</p><p class="ql-block">船兒滿江魚滿艙</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東字。</p> <p class="ql-block">6月5日早3點就在江邊等著看日出。</p><p class="ql-block">魚船巳經出了。</p> <p class="ql-block">這里能見到我國東方最早日出的一縷陽光。</p> <p class="ql-block">我就住在赫哲族的南崗村辦的民宿里。還專門去了江邊魚碼頭參觀,回來在村里吃了柴火魚。</p> <p class="ql-block">烏蘇里江的魚的品種還很多。</p> <p class="ql-block">柴火魚,制作就這么簡單。</p> <p class="ql-block">在烏蘇鎮(zhèn)上看到了我國最東的哨所"東方第一哨"。</p> <p class="ql-block">1984年8月胡耀邦總書記在這里寫下了"英雄的東方第一哨",在軍營內立有碑紀念。</p> <p class="ql-block">牡丹江火車往佳木斯的途中,六月初,成片的田里已經種上了水稻,現在東北的水稻種植賽江南。</p> <p class="ql-block">佳木斯往北幾十公里就是鶴崗,這一次沒有去成鶴崗。照片左邊的兩位是1969年鶴崗入伍的老戰(zhàn)士。最左的一位叫李繼紅,他是1974年春,退伍回原籍。我到后勤處工作接的就是他的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