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中華民俗皕詠·十二生肖

流年清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趙志超/撰</p> <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習(xí)俗。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中國古代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于紀日,此外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p><p class="ql-block"> 干支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歷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歷。它以立春為一年之始,用二十四節(jié)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jié)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huán)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guān),它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自古以來,干支歷一直為官方和民間所普通認識,應(yīng)用于天文、風(fēng)水、命理、選擇術(shù)和中醫(yī)等學(xué)科上,并為歷朝官方歷書(黃歷)所記載。如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載:“庚戌。是日癸未年立春?!鼻宕都t樓夢》第九十五回曰:“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边@里更是明確地指出干支歷在紀年紀月時的轉(zhuǎn)換點。</p> <p class="ql-block">  在六十甲子紀年中,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0個,稱為“十天干”;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稱為“十二地支”。從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依次排列,剛好60個排完一個周期。但這樣有點復(fù)雜,又不好記。于是,古人想到用動物來表達復(fù)雜的地支,這就是生肖。</p><p class="ql-block"> 十二地支對應(yīng)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生肖依次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p><p class="ql-block"> 干支歷的月份,按五行來說:寅、卯、辰月屬木,主宰春季,代表東方;巳、午、未月屬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申、酉、戌月屬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亥、子、丑月屬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辰、未、戌、丑,單個而言都屬土,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后一個月。</p><p class="ql-block"> 《西游記》中亦有十二生肖之說,是指《西游記》中的十二個人物,包括:金鼻白毛老鼠精、牛魔王、虎力大仙、玉兔精、白龍馬、蟒蛇精、銀?白馬、羊力大仙、孫悟空、昴日星官、哮天犬、豬八戒。</p><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有著諸多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各式各樣的傳說,在歷史傳承中越來越多樣化,大大豐富了其文化內(nèi)涵。各類故事傳說,極大地展示十二生肖民俗的魅力,特別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民間交流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肖中的動物不僅以普通生靈融入國人生活,其自然習(xí)性在民間亦被賦予諸多的文化意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子神降瑞眾星繁,老鼠成親簫鼓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綠褲紅衣輝畫閣,新疇樂土遍郊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佳期如夢桃花塢,細雨無聲鳳竹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冰雪聰明身敏捷,引魂納福喜盈門。</b></p><p class="ql-block"> 鼠,是中國歷法中計算年份的方式之一,位居十二生肖之首。其對應(yīng)的公歷年份,如1948年、1960年、1972年、1984年、1996年、2008年、2020年、2032年等。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4的年份,都是鼠年。</p><p class="ql-block"> 老鼠聰明、靈敏,逗人喜愛。先人看見老鼠身手敏捷,眼睛骨碌碌地轉(zhuǎn),非常崇拜。有的鄉(xiāng)俗仍認為,肖鼠之人聰明。壁畫中的鼠以子神面目出現(xiàn),扮演著辟邪、納吉、引魂的角色老鼠,靈性還不止于聰明,它能“咬天開”,引導(dǎo)人升入極樂世界。1979年至1981年,在發(fā)掘山西太原北齊武平元年(570年)東安郡王婁睿墓時,發(fā)現(xiàn)在墓堂頂部與上中欄處繪有星圖、十二生肖、雷公、電母等壁畫。其中十二生肖圖為首見。墓中的壁畫以祥瑞與天象為內(nèi)容,用于厭勝、驅(qū)邪,并引導(dǎo)墓主人靈魂升天。壁畫中的鼠是以子神的面目出現(xiàn)的,同樣扮演著辟邪、納吉、引魂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  蘇州有桃花塢鼠婚年畫,其叫賣的歌謠中,老鼠的聰明勁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泄:“年三十夜里鬧糟糕,老鼠做事真熱鬧。格(這)只老鼠真靈巧,馬桶夜壺挑子一大套。繡花被頭兩三條,紅漆條箱金線描。格(這)邊還有瓷花瓶,雞毛撣帚插仔牢。格(這)只老鼠真正嬌,坐勒轎子里廂瞇瞇笑。頭上蓋起紅頭巾,身上穿起花棉襖。吹吹打打去成親,親戚朋友跟著匆匆走。旁邊還有花黃貓,一塔刮子吃精光?!睅缀跛嘘P(guān)于“老鼠娶親”題材的民間剪紙與年畫中,都有一只“花黃貓”,用于嘲笑老鼠的“大膽”與“失智”,正所謂“佳期百日慶回門,膽大老鼠來迎婚。三遇貍貓山后立,一口吞去命歸陰”。</p><p class="ql-block"> 老鼠娶親,一個新春的童話。迎新納福,老鼠娶親。據(jù)《虞城志》記載,他們那兒正月十七夜民間禁燈,以便鼠嫁。杭俗謂除夕鼠嫁女,竊履為轎。古代無名氏描述那種場面曰:“好合定知在子時,以履為車鼠子迓。鼠婦新來拜鼠姑,鼠姑卻立拱而謝?!敝茏魅藢Υ祟}材曾賦詩曰:“老鼠今朝也做親,燈籠火把鬧盈門。新娘照例紅衣褲,翹起胡須十許根?!边@哪是老鼠?分明是人!</p><p class="ql-block"> 魯迅先生更是高看老鼠一眼,他在《朝花夕拾》之《狗·貓·鼠》中寫道:我床前就貼著兩張花紙,一是“八戒招贅”,滿紙長嘴大耳,我以為不甚雅觀。別的一張“老鼠成親”卻可愛。自新郎、新婦以至儐相、賓客、執(zhí)事,沒有一個不是尖腮細腿,像煞讀書人的,但穿的都是紅衫綠褲是粗俗了,在路上遇見人類的迎娶儀仗,也不過當作性交的廣告看,不甚留心;但那時的想看“老鼠成親”的儀式,卻是極其神往。鼠年將至,說不定人們歡度除夕之時,老鼠也在忙著辦喜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辭勞苦不言愁,甩尾奮蹄馳未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背負青天耕野圃,面朝黃土拓荒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沾泥帶雨甘低首,渴飲饑餐常反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叱罵鞭笞皆隱忍,只求枯草度春秋。</b></p><p class="ql-block"> 牛,中國的12生肖之一,排名第二。其大概對應(yīng)的公歷年份,如1949年、1961年、1973年、1985年、1997年、2009年、2021年、2033年等。牛年的計算年方式: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5的年份都是牛年。</p><p class="ql-block">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與十二地支配屬“丑”,故一天十二時辰中的丑時——夜間一點至三點,又稱“牛時”。凌晨1—3時(即丑時),此時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細、最舒適,所以丑時同牛搭配。易卦為“坤為子母牛”。傳說古時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時常往返于天宮和大地之間。一天,農(nóng)夫托牛給玉帝傳個口信,說是人間寸草不生,大地光禿禿的,太難看,請玉帝帶點母草籽給人間,把人間打扮得好看些。玉帝聽了,覺得有道理,便問殿下眾神誰愿去人間撒草種,牛王自告奮勇去人間。玉帝不放心,認為牛王粗心大意。牛王堅持要去,并表示如辦不好,甘愿受罰。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請求,屬咐牛王到人間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牛王帶著草籽,走出天宮,跨出南天門時,不小心跌落人間,誤將草籽撒在大地。第二年,野草叢生,農(nóng)夫根本無法播種莊稼,便托灶神告訴玉帝,野草太多,莊稼無法生長。玉帝知道壞事了,召來牛王一問,才知道個中原委,把事辦砸了。于是責(zé)成牛王從今以后子子孫孫都只準吃草,幫助農(nóng)夫除草,祖祖輩輩幫助農(nóng)夫干活。說完,將牛王貶落到凡間。牛從此便一輩子給農(nóng)夫當苦力,并且仍未停止啃青草。</p> <p class="ql-block">  但是,牛是個知過即改的好動物,它任勞任怨,勤懇踏實,拉車犁田從不松套,為農(nóng)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們的好評。在排生肖的時候,人們便一致推舉他為生肖。如果不是善于投機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搶先得了頭名,牛王肯定會當上生肖首領(lǐng)的。</p><p class="ql-block"> 牛憑自己對人類的貢獻當上了生肖,可謂實至名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額吊睛是老三,一身黼黻戰(zhàn)猶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藏丘壑披雄膽,嘯傲山林擁翠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起龍驤驚嶺表,鷹飛鹿走震江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鎮(zhèn)邪猶送春消息,步履生風(fēng)看好男。</b></p><p class="ql-block">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地支配屬。凌晨3—5點,又稱寅時或虎時。據(jù)古書載,這時候,老虎最活躍、最兇猛、傷人最多,因此寅時同虎搭配。虎年,是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歷法來確定的,生肖中的“虎”對應(yīng)著十二地支中的寅,虎年即寅年,每十二年作為一個輪回。寅虎對應(yīng)的公歷年份,如1938(戊寅)、1950(庚寅)、1962(壬寅)、1974(甲寅)、1986(丙寅)、1998(戊寅)、2010(庚寅)、2022(壬寅)、 2034(甲寅)等。虎年判斷方法: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6的年份都是虎年。</p> <p class="ql-block">  虎為百獸之王。在遠古時候,屬相中有獅子,沒有老虎。由于獅子太兇殘,名聲不佳,主管封屬相的玉皇大帝想把獅子除名,但是又必須補進一位鎮(zhèn)管山林的動物。玉帝便想到殿前的虎衛(wèi)士?;⑿l(wèi)士從前也只是地上的一種不出名的動物,它從貓師傅那里學(xué)得抓、撲、咬、剪、沖、躍、折等十八般武藝后,成為山林中的勇士,凡是和它較量的,不死即傷。從此,老虎稱霸山林。后來,玉帝聽說老虎勇猛無比,便下旨傳老虎上天。老虎上天之后,同玉帝的衛(wèi)士較量,贏得勝利。從此,老虎便成了天宮的殿前衛(wèi)士。誰知不久之后,地上的飛禽走獸見無人鎮(zhèn)管,開始胡作非為,給人間造成了災(zāi)難。此事驚動了土地神,連忙上報天庭,請玉帝派統(tǒng)天神鎮(zhèn)住百獸。玉帝便派老虎下凡,老虎來到凡間,了解到獅子、熊、馬是當時最厲害的三種動物,就專門向這三種動物挑戰(zhàn)。老虎憑著勇猛和武藝,接連擊敗了獅子、熊、馬,其他惡獸聞風(fēng)而逃,藏進無人居住的森林荒野。老虎回到天上,玉帝因其連勝三獸,便在其前額刻下三條橫線。不久,人間又受到東海龜怪的騷擾,大地一片汪洋。老虎奉命來到凡間,咬死龜怪。玉帝高興,又在額頭的三橫之中又添了一豎。于是,一個醒目的“王”字在老虎前額。從此,老虎成為百獸之王,總管百獸,永保下界安寧。時至今日,虎額上也還可見到威風(fēng)的“王”字。民間還有虎符、虎環(huán)、虎雕等除災(zāi)免禍的鎮(zhèn)邪物。在農(nóng)村,不少人家也喜歡給孩子戴虎頭帽、穿虎頭鞋,這是圖個趨吉避邪,吉祥平安。</p><p class="ql-block"> 歷代詠虎詩句屢見不鮮,如張繼《城西虎跑寺》:“石勢虎躞伏,山形龍屈盤?!睆埦琵g《故刑部李尚書挽詞三首》:“論經(jīng)白虎殿,獻賦甘泉言?!睆堈f《襄州景空寺題融上人蘭若》:“碧湫龍池滿,蒼松虎徑深”《秋末懷舊山·杜牧》:“蕭條井邑如魚尾,早晚干戈識虎皮?!甭櫼闹小堵勅苏f海北事有感》:“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園雨后長蒿萊?!表f莊《上元縣》:“有國有家皆是夢,為龍為虎亦成空?!痹S渾《春早郡樓書事寄呈府中群公》:“鴛鴻幕里蓮披檻,虎豹營中柳拂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嫦娥奔月萬家寧,搗藥蟾宮映后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腿飛奔驅(qū)隼鷲,一身潔白走精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與牛賽跑清塵絕,遇狗而烹美味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塹底荒丘三窟在,欲乘赤兔越高亭。</b></p><p class="ql-block"> 兔,是中國古老的動物之一,名列十二生肖之四。兔年是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歷法來確定的,生肖中的兔對應(yīng)著十二地支中的卯,兔年即卯年,每十二年作為一個輪回,比如2011年對應(yīng)的是兔年,即辛卯年。清晨5--7時即卯時。此時太陽還沒露臉,月亮的光輝還未完全隱退,玉兔是月亮的代稱,月宮神話中唯一的動物,于是卯時就同兔搭配。兔年對應(yīng)的公歷年份,如:1939(己卯)、 1951(辛卯)、 1963(癸卯)、 1975(乙卯) 、1987(丁卯) 、1999(己卯) 、2011(辛卯) 、2023(癸卯) 等。計算方法: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7的年份都是兔年。</p><p class="ql-block"> 古代神話傳說,謂月中有白兔,稱月中兔,又稱月兔。傅玄《擬天向》:“月中何有,白兔倒藥?!辟Z島《贈智朗禪師》:“上人分明見,玉兔潭底沒。”辛棄疾《滿江紅.中秋》:“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背烧Z“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亦由此而來。漢劉向《五經(jīng)通義》曰:“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并明,陰系陽也?!睍x傅咸《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玉兔倒藥?!痹峦靡仓干裨捁适隆舵隙鸨荚隆分须S嫦娥飛升到月宮的一只白兔。古詩文中多有引用,也借指月亮。</p> <p class="ql-block">  兔與中國文化關(guān)系密切。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便有涉及兔的詩句:“有兔爰爰,雉離于羅”(《王風(fēng)·兔爰》),“相彼投兔,尚或先之”(《小雅·小弁》),“躍躍毚兔,遇犬獲之”(《小雅·巧言》,等等?!对娊?jīng)》之后,詠兔的詩篇亦有不少。宋代大詩人歐陽修的古體詩《白兔》與宋祁的五言律詩《兔》都是通篇詠兔之佳作。宋代詩人梅堯臣《赴刁景純招作將進酒呈同會》曰:“明月只照夜,時時如屈鉤。常娥與玉兔,搗藥何所瘳?!绷艚o讀者眾多想象的空間。</p><p class="ql-block"> 白兔的顏色是白的,雪的顏色也是白的,因而,古詩中常以“雪兔”來比喻白兔,五代詩人韋莊便有“濛濛暮雨春雞唱,漠漠寒蕪雪兔跳”(《尹喜宅》)的詩句?!版隙鸨荚隆笔羌矣鲬魰缘纳裨?,月宮中與嫦娥相伴的玉兔也是婦孺皆知的傳說。古代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寫嫦娥與玉兔,令人遐想。古代詠兔詩,也反映了古人很早便烹兔,并以此佐酒來款待客人之風(fēng)?!对娊?jīng)》里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小雅·瓠葉》)等詩句,意即將兔子以泥涂了燒煮烤熟,以此作為下酒菜款待客人。</p><p class="ql-block"> 中國神話中言月中有兔。唐代詩人楊師道《闕題》中的詩句“羊車詎畏青門閉,兔月今宵照后庭”,其“兔”與“月”組合起來指月亮。唐代詩人李紳《奉酬樂天立秋夕有懷見寄》中的詩句“冰兔半升魄,銅壺微滴長”,其“兔”字之前加一“冰”字,也指月亮。宋代女詩人朱淑真《中秋夜家宴詠月》中的詩句“愿把團圓盞,年年對兔宮”,其“兔”與“宮”組合起來指月宮,當言與月亮有關(guān)的物象。</p><p class="ql-block"> 詠兔古詩往往善于用典。唐代詩人王珪《詠淮陰侯》中的詩句“弓藏狡兔盡,慷慨念心傷”,用“兔死狗烹”典故,慨嘆淮陰侯韓信幫助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最終為呂后所害之不幸,耐人尋味。宋代詩人余靖有一首七言絕句《謝送篆文屏風(fēng)因次來韻》:“一局聊將萬境袪,非同得兔守枯株。北窗枕畔添奇物,卻想淵明舊日無。”詩中用“守株待兔”之典故,具有詩人獨自的感悟,耐人尋味。宋代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有一首《窮兔謠》(二首之二):“兔營三窟定何在,棘間塹底高丘巔。卻行百步方躍入,未免余蹤留雪田。少年何為無惻隱,解鷹縱犬薫以煙。人言兔狡非兔狡,窘急偷生真可憐。”詩中用“狡兔三窟”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謂“狡兔三穴”并非“兔狡”,而是為了“偷生”不得不如此,其命運真是令人可憐,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混沌初開昊日溶,蜈蚣借角直攖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呼風(fēng)喚雨飛滄海,駕霧騰云靄翠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萬壑蛟螭雷電激,千年饕餮浪波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浮槎擊楫龍潛處,壯志摩天上九重。</b></p><p class="ql-block"> 龍,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與十二地支配屬“辰”。一天十二時辰中的辰時,為上午7時至9時,又稱“龍時”。辰龍對應(yīng)的年份,如1940年、1952年、1964年、1976年、1988年、2000年、2012年、2024年等。龍年計算方式:公元除以12,余數(shù)是8的年份都是龍年。</p><p class="ql-block"> 傳說遠古時代的龍是沒有角的,那時龍在地上生活。它憑著自己身強體壯,能飛,善游,想當屬相,也想當獸王,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便產(chǎn)生了龍虎斗,難解難分。玉帝下旨叫它們到天宮評理,臨行時,龍想到自己雖然高大,卻不及老虎威風(fēng),當不上獸王,也排不上屬相。蜈蚣便出主意:“公雞有一對漂亮的角,不妨借來戴上,添幾分威風(fēng)?!饼堃宦牬笙玻阃隍既フ夜u借角。公雞也成全了龍。</p><p class="ql-block"> 李東陽《懷麓堂集》較早記錄了“龍生九子”的神話:“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呑口是其遺像;嘲風(fēng),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螭吻,平生好呑,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九其實是概數(shù),還有饕餮、椒圖,李東陽還沒提到。這九個太子爺各有所好,各有性情,各有所司,他們更有人間煙火氣。</p> <p class="ql-block">  龍在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幻的形象。詠龍的詩源遠流長,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便可以找到涉及龍的詩句,如“龍旂陽陽,和鈴央央”,“龍旂”,指畫龍的旗。由于龍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在詠龍古詩中較少看到具體描繪龍的作品,倒是可以見到眾多涉及龍王的詩句,比如:吳越王錢镠的“傳語龍王并水府,錢塘借與筑錢城”,唐代詩人顧況的“漢女江妃杳相續(xù),龍王宮中水不足”,宋代徐夢發(fā)的“若分座下龍王水,免使春田待插秧”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人們的心目中,龍意味著美妙、出色。古詩中常常以含龍的詩句表現(xiàn)非同一般的人與物。唐代崔璐的“襄陽得奇士,俊邁真龍駒”,宋代員興宗的“父為鴻漸子鵬舉,兄是龍駒弟鳳雛”,以“龍駒”比喻杰出人物;南朝陳時徐陵的詩句“白馬號龍駒,雕鞍名鏤渠”,宋代鄭獬的“骙骙萬馬群,必有真龍駒”,則以“龍駒”比喻駿馬。</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的龍年,曾發(fā)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如:公元前221(庚辰)年,秦始皇滅掉最后一個諸侯國——齊國,實現(xiàn)了六國統(tǒng)一。公元9年1月10日(戊辰年末),王莽篡位,定國號為“新”,西漢滅亡。公元68(戊辰)年,東漢明帝詔建洛陽白馬寺,邀請兩位印度佛師在寺中編譯佛典《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自此開始在中國傳播。公元200(庚辰)年,曹操與袁紹兩軍大戰(zhàn),史稱官渡之戰(zhàn)。曹操以少勝多,奠定了統(tǒng)一北方的基礎(chǔ)。1592(壬辰)年,明萬歷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十二月明廷委任經(jīng)略宋應(yīng)昌、李如松入朝作戰(zhàn)。1856(丙辰)年,洪秀全密令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趕回南京,殺掉東王楊秀清。隨后韋昌輝與石達開發(fā)生內(nèi)哄,石達開連夜出走。釀成“天京事變”。1916(丙辰)年,云南都督蔡鍔發(fā)起反袁護國戰(zhàn)爭,同年袁世凱病死。1976(丙辰)年,唐山大地震,毛澤東主席逝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瑣文結(jié)綬草萊遮,人面蛇身溯女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蠖屈深山餐玉露,螭盤大澤拽青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含珠能布千畦雨,吐繡常眠百姓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鱗蹙翠光騰瑞藹,金環(huán)赤練粲琪花。</b></p><p class="ql-block"> 蛇,十二生肖屬相之一,排位第六,在龍之后、馬之前。巳,地支的第六位,屬蛇。蛇年,即巳年。巳蛇對應(yīng)的公歷年份有:1905年、1917年、1929年、1941年、1953年、1965年、1977年1989年、2001年、2013年、2025年等。計算方法: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9的年份都是蛇年。</p><p class="ql-block"> 爬行類動物的蛇,人們既熟悉,又懼怕。因為它的形態(tài)給人的印象是猙獰、可怕,故而蛇便成了陰險、兇惡、狠毒的代名詞。成語“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蝎心腸”,歇后語“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等等,蛇都是丑惡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在中國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經(jīng)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蛇是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一種原始宗教神,被尊為始祖神。在古老的傳說神話中,人類的始祖伏羲氏、女媧氏都是人面蛇身,二神的交合便產(chǎn)生了人。在出土的墓室繪畫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媧交合在一起的圖畫。另外,華夏祖先的軒轅氏黃帝也是人面蛇身。漢族人崇拜“家蛇”,說家蛇是祖先現(xiàn)形,要敬拜,至今在一些農(nóng)村和山區(qū)的老人中時有表現(xiàn)。</p><p class="ql-block"> 龍是華夏民族最終的圖騰。但龍是由蛇而來,龍的主體(龍頸、龍身)是蛇的形象,先有蛇,后有龍。然而,龍大蛇小,故人們常稱蛇為“小龍”。因此,蛇作為原始宗教的圖騰崇拜,至今仍深有影響。</p> <p class="ql-block">  蛇成為生肖屬相,大概與圖騰崇拜有關(guān)。原始宗教使蛇在十二生肖中占了一席,因系小龍,故列于辰龍之后?!栋咨邆鳌肥俏覈拇竺耖g傳說之一,女主人公白娘子,便是一條修練千年成仙的白蛇變成的美女,其侍女小青也是一條修練了幾百年的青蛇變成的。白娘子與凡人許仙結(jié)為秦晉之好,且忠貞不渝。白娘子、小青,雖為蛇,卻很受人們喜愛、贊美。雖然古代神話,但卻反映了蛇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曾經(jīng)是多么美好。</p><p class="ql-block"> 歷代詩人詠蛇者多如牛毛。如晉代郭璞《蟒蛇贊》:“蠢蠢萬生,咸以類長。惟蛇之君,是謂巨蟒。小則數(shù)尋,大或百丈?!庇帧堕L蛇贊》:“長蛇百尋,厥鬣如彘。飛群走類,靡不吞噬。極物之惡,盡毒之厲?!北敝茆仔拧秾O叔敖逢蛇贊》:“叔敖朝出,容悴還家。母氏顧訪,知埋怪蛇。爾有陰德,陽報將加。終為楚相,卒有榮華?!碧拼 栋蜕呷住菲湟唬骸鞍蜕咔ХN毒,其最鼻褰蛇。掉舌翻紅焰,盤身蹙白花。噴人豎毛發(fā),飲浪沸泥沙。欲學(xué)叔敖瘞,其如多似麻?!碧拼罴潯鹅`蛇見少林寺》:“瑣文結(jié)綬靈蛇降,蠖屈螭盤顧視閑。鱗蹙翠光抽璀璨,腹連金彩動彎環(huán)。已應(yīng)蛻骨風(fēng)雷后,豈效銜珠草莽間。知爾全身護昆閬,不矜揮尾在常山?!彼未≈^《蛇》:“起蟄良時在,鳴風(fēng)異稟存。大能吞巨象,長可繞昆侖。出笥彰嘉慶,銜珠報厚恩。由來稟龍質(zhì),靈化出山門。”宋代趙抃《天臺蛇洞》:“道猷宴坐卓一錫,蕭然屏去群魔跡。大蛇開口合不得,始知三昧通神力?!彼未S庭堅《墨蛇頌》:“此書驚蛇入草,書成不知絕倒。自疑懷素前身,今生筆法更老。”清代鄭燮《脆蛇》:“為制人間妙藥方,竹筒深鎖掛枯墻。剪屠有毒餐無毒,究竟身從何處藏?!?lt;/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馬當先駟馬同,驊騮插翅上青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重碧野鳴珂響,萬里黃沙攬轡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烽火連天嘶汗血,雕鞍擁塞競追風(fēng)。</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夕陽驤首南山下,八駿知音表藎忠。</b></p><p class="ql-block"> 馬,十二生肖之一。馬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與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時”——中午11點至下午1點又稱“馬時”。易卦為“乾為馬”。地支為“午”之年,也就是甲午年、丙午年、戊午年、庚午年、壬午年。午馬對應(yīng)的陽歷年份有:1942年、1954年、1966年、2014年、2002年、2026年等。判斷方法: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為10者便對應(yīng)馬年2014年大致對應(yīng)馬年。</p><p class="ql-block"> 傳說古時馬有雙翅,叫天馬。天馬地上會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飛,是一種極有威力的動物,后來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馬。一日,天馬出天宮,直奔東海硬闖龍宮。守宮門的神龜帶領(lǐng)蝦兵蟹將一齊阻擋,天馬惱羞成怒,飛腿踢死神龜。此事告到天宮,玉帝下令削去天馬雙翅,壓在昆侖山下,三百年不許翻身。兩百年后,人類始祖——人祖從昆侖山經(jīng)過,天宮玉馬園的神仙便給天馬透信,并告訴天馬如何才能從山下出來,當人祖經(jīng)過時,天馬向人祖求救,表示愿意去人間效力。人祖依天馬所言,砍去山頂桃樹,只聽一聲巨響,天馬從山底一躍而出,終生終世為人祖效勞,以答謝人祖救命之恩。平時耕地拉車、馱物、任勞任愿,戰(zhàn)時披甲備鞍,征戰(zhàn)沙場,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當玉帝準備挑選十二種動物生肖時,馬成了人類推選的動物之一。玉帝也因馬有助于人類,允許馬當上了生肖。</p> <p class="ql-block">  馬與人類的關(guān)系親密。自從人類告別漁獵時代,進入農(nóng)耕社會,馬就成了人類最先伺養(yǎng)的動物之一。馬以它聰明、勇敢、忠誠耐勞的特征,成為人類可靠的朋友,無論是在農(nóng)耕、運輸、交通等方面,還是在古代戰(zhàn)場上,馬都給人類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六畜之首”。馬以它的忠誠、勤懇、靈性獲得了人類的認同。</p><p class="ql-block"> 馬者,駿也,駿骨指才能出眾之人,又稱“才俊”,取溢美之意,稱“十全十美”。亦音諧“俊谷”,可謂“大豐之年”。馬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地位中具有崇高位置。唐代有“昭陵六駿”。史載:“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置八坊岐、豳、涇、寧間,地廣千里?!碧铺谪懹^十年(636),文德皇后長孫氏去世,詔令當時著名畫家和工藝家閻立德設(shè)計營造昭陵,并雕刻“昭陵六駿”,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壇內(nèi)。這些石刻駿馬,線條簡潔有力,造型栩栩如生,神態(tài)矯健遒勁,望之生氣勃勃?,F(xiàn)代有“富貴駒”瓷系列,寓意深刻,象征著: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的美好愿望,更表達著生生不息、奮斗不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唐代詩人詠馬詩屢見不鮮。如韓琮《詠馬》:“曾經(jīng)伯樂識長鳴,不似龍行不敢行。金埒未登嘶若是,鹽車猶駕瘦何驚。難逢王濟知音癖,欲就燕昭買駿名。早晚飛黃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鸞鳴?!睏顜煹馈对侎R》:“寶馬權(quán)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裝。春草初生馳上苑,秋風(fēng)欲動戲長楊。鳴珂屢度章臺側(cè),細蹀經(jīng)向濯龍傍。徒令漢將連年去,宛城今已獻名王?!眲㈤L卿《雜詠.疲馬》:“玄黃一疲馬,筋力盡胡塵。驤首北風(fēng)夕,徘徊鳴向人。誰憐棄置久,卻與駑駘親。猶戀長城外,青青寒草春。”韓愈《入關(guān)詠馬》:“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不知何故翻驤首,牽過關(guān)門妄一鳴?!表n愈的散文《馬說》更表達了懷才不遇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奶純毛潔性馴良,陶器銅罍畫里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蘇武牧羊持漢節(jié),襄王卷土返江鄉(xiāng)。</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饑餐青草身猶壯,渴飲清泉羹自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見人憐桑竹影,三陽開泰啟禎祥。</b></p><p class="ql-block"> 羊,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八位,與十二地支配屬“未”。五行屬土,為陰土,屬土生肖包括:牛、龍、羊、狗。未羊?qū)?yīng)陽歷年份,如:1943年、1955年、1967年、1979年1991年、2003年、2015年、2027年等。判斷方法:陰歷年除以12余數(shù)是11的年份,都是羊年。</p><p class="ql-block"> 傳說遠古洪荒時代,人間尚無五谷,人類靠蔬菜和野草為生,營養(yǎng)不良。當時只有天宮御田里才種有糧食。一年秋天,一只神羊從天宮來到凡間,發(fā)現(xiàn)人類面有菜色,神情萎靡。問及原因,方知人類不種糧食,遂善心大發(fā),允諾下次給他們帶些糧種來。玉帝卻不愿把糧食的美味分享給人類。神羊則趁半夜守護天神熟睡之際,偷偷溜進御田里,摘下稻、稷、麥、豆、麻“五谷”,悄悄來到凡間,把種籽交給人類,并教以種植五谷的方法,然后回到天宮。人類播下五谷種籽,當年就長出莊稼。秋收冬藏之后,人們舉行盛大的祭奠儀式,以感謝神羊的送種之恩。祭羊儀式驚動了玉帝,遷怒于神羊,遂命天官宰羊于人間。第二年,希奇的事兒發(fā)生了,在神羊受刑的地方,先是長出了青草,后來長出了羊羔,羊從此在人間傳宗接代,以吃草為生,將肉、奶無私奉獻給人類。人類每年都要舉行臘祭,以示紀念。當聽說玉帝要挑選十二種動物為人類生肖,人類一致推舉羊作為生肖。</p><p class="ql-block"> 羊伴隨人類時間久遠、與人關(guān)系密切。因其形體適中,攻擊力差,對人幾乎毫無威脅,并成為人類理想的狩獵目標之一。又因其食之者草,產(chǎn)出者奶、肉、毛、皮,加之其性格溫順,易于馴服,故而成為人類最早飼養(yǎng)的動物。古人以“馬牛羊雞犬豕”為六畜,羊“榜”上有名,且位居前列。</p> <p class="ql-block">  羊可承載藝術(shù),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類視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遺存中活靈活現(xiàn)。斑駁的巖畫中,有它們壯碩的身影;陶器的圖案里,有它們美麗的面容。從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銅罍”,到漢代的“羊型銅燈”、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當今的年畫、剪紙等各種民間工藝品,羊的各種形象隨處可見,給世世代代的人們帶來了審美享受。羊可代表美麗。漢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兩字組合而成。羊大為美,乃古人實用主義審美傾向的生動體現(xiàn)。羊可充作美食?!棒~”和“羊”結(jié)合便成“鮮”字,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淺,不禁讓人垂涎欲滴。</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來,中國人喜歡用“羊”字討吉利。《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薄懊溃室?。從羊、大……美與善同意。”“三羊開泰”中的“羊”字,就是借“陽”的諧音表示吉祥如意的愿望。人們常用“三陽開泰”作為新年伊始的祝辭。古人把羊視為靈獸和吉祥物。許多古代器物都把“吉祥”的銘文寫成“吉羊”?!稘h字大字典》中,以“羊”為部首的漢字竟多達204個。古代流傳著“十羊九福全”之諺,是說羊象征著幸福美滿,充分說明羊?qū)ο让裆钣绊懥Φ木薮蟆?lt;/p><p class="ql-block"> 羊曾陪伴英雄。據(jù)《漢書·蘇武傳》,漢中郎將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單于背漢妄為,扣留蘇武并遣其牧羝羊于北海之濱,并揚言“羝乳乃得歸”。蘇武與羊群為伴,手執(zhí)漢節(jié),餓吞草籽,渴飲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十九年后單于回心轉(zhuǎn)意,蘇武才得返長安,受封典屬國,留下千古佳話。</p><p class="ql-block"> 歷代詠羊詩句多多。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 風(fēng)吹草地見牛羊?!比龂鴷r期曹操《苦寒行》:“馬蹄凍且滑,羊腸不可上?!碧拼畎住秾⑦M酒》:“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唐代溫庭筠《蘇武廟》:“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厝諛桥_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碧拼蹙S《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宋代陸游《秋思》:“桑竹成陰不見門,牛羊分路各歸村。前山雨過云無跡,別浦潮回岸有痕?!?lt;/p><p class="ql-block"> 詠羊詩最佳者,莫過于唐代詩人杜甫的《日暮》。詩云:“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fēng)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痹娭须[隱透出一種思鄉(xiāng)戀親的情緒。江山美麗,卻非故園。一“自”一“非”,隱含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和濃重的思鄉(xiāng)愁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憑高四顧瞰山丘,緋帔紅綃長臂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巖石攀云憨可掬,蟠桃獻壽戲曾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掛藤躍澗林中臥,嘯侶呼群月下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眼金睛孫大圣,誅妖降瑞啟徽猷。</b></p><p class="ql-block"> 猴,是中國十二生肖排行第九的動物,對應(yīng)地支為"申"。我國農(nóng)歷采用干支紀年,逢壬申年、甲申年、丙申年、戊申年、庚申年,民間俗稱猴年。最近幾個猴年對應(yīng)的公歷年份是1968年、1980年、1992年、2004年、2016年、2028年等。農(nóng)歷丙申猴年是一個平年,包括7個大月(30天)和5個小月(29天),有355天。</p><p class="ql-block"> 猴入選生肖,傳說是老虎向天王引薦的。其時,老虎早已經(jīng)入選生肖。一次,老虎誤入獵人的網(wǎng),猴子將其解救出來。老虎心存感激,應(yīng)猴子要求,遂舉薦其為生肖。</p><p class="ql-block">生肖依照動物的活動時間確定。申時( 15 — 17 點),太陽偏西,猴子喜歡在此時啼叫,故為"申猴" 。 申者,伸也。古人見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澗中飲水,故將伸(申)稱猴。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申為字像猴之形。”明代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本草綱目》引用漢代班固的《白虎通義》語:“猴者候也。見人設(shè)伏機,則憑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狀定猴之名。明代李長卿認為,申時與猴子的生活習(xí)性有關(guān)。其在《松霞館贅言》中說:“申時,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氣數(shù),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鄙陼r正值日落之際,猴子啼叫不止,并且活動手臂,異常興奮。李長卿在《七修類稿》中說,“申為三陰,陰性則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認為猴子聰敏、狡猾的性格,造就了它成為當值日落之際、三陰時辰的生肖。</p><p class="ql-block"> 猴,屬靈長目動物。古人認為:"猴,候也。"候的意思是伺望、觀察。猿猴生性聰明警覺,善于識別獵手的誘餌,發(fā)現(xiàn)食物后并不輕易去取,而是觀望探察良久,感到確實沒有埋伏方才行動,所以古人干脆就用"候"的諧音字"猴"來為之命名了。猴子好動,自古被視為聰明伶俐的形象。華佗首創(chuàng)五禽戲,仿效動物姿態(tài)的-種體育治療法,《后漢書·華佗傳》曰:“吾有一術(shù),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猨,五曰鳥。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當導(dǎo)引?!?lt;/p> <p class="ql-block">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涉及猴的詩句:“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小雅·角弓》)由此派生出成語“教猱升木”。魏武帝曹操有“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薤露行》)的詩句,前一句系直接引用成語“沐猴而冠”。魏文帝曹丕有“野雉群雊,猴猿相追”(《善哉行》“上山采薇”篇)之句,后一句描寫猴猿相互追逐戲耍的情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敖ò财咦印敝坏耐豸佑小傲鞑で屙?,猴猿臨岸吟”(《七哀詩三首》其二)的詩句,寫“猴猿臨岸吟”,以水聲加以襯托,令人如聞其聲。西晉詩人劉琨的詩句“麋鹿游我前,猨猴戲我側(cè)”(《扶風(fēng)歌》),后一句寫猿猴之行為——“戲我側(cè)”,讓人如見其態(tài),也突出了猿猴與“我”的親近融洽。</p><p class="ql-block"> 唐詩中詠猴的詩句、篇章為數(shù)眾多。南北朝蕭詮《賦得夜猿啼詩 》:“桂月影才通,猿啼迥入風(fēng)。隔巖還嘯侶,臨潭自響空。掛藤疑欲飲,吟枝似避弓。別有三聲淚,沾裳竟不窮?!碧拼谠度朦S溪聞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處鳴。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唐代羅隱《感弄猴人賜朱紱》:“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xué)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碧拼跞试!队龇旁吃僮鳌罚骸皪筅l羟皾h水濱,飲猿連臂下嶙峋。漸來子細窺行客,認得依稀是野賓。月宿縱勞羈紲夢,松餐非復(fù)稻粱身。數(shù)聲腸斷和云叫,識是前時舊主人?!?lt;/p><p class="ql-block"> 猴子體態(tài)輕盈,動作敏捷,是機智靈巧的象征。李白《秋浦歌》有“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的詩句。宋人陳允平《觀猿》描寫了林中猿矯健的身姿:“掛石攀云目半斜,亂山深處絕煙霞?!焙锏男螒B(tài)舉止頗似人類,善于模仿?!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謀士韓生諷刺項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意為其徒具儀表,而無內(nèi)才。明朝沈德符所著《萬歷野獲編》中記載,戚繼光抗擊倭寇,士兵在山中練習(xí)"烏銳火鼠之術(shù)" ,被林中猴子學(xué)會。倭寇大舉入侵,戚繼光讓士兵把一些火器拋在山路上以誘敵深入?;鹌鞅蝗汉飺斓?,群猴見倭寇披發(fā)眈足,以為異類,施展自學(xué)的"烏統(tǒng)火鼠之術(shù)",向敵沖擊,戚家軍借勢伏擊, 大獲全勝。</p><p class="ql-block"> 猴子愛吃桃,而桃子象征長壽,所以民間剪紙中也常見"猴桃瑞壽"的圖案,取健康長壽之意。倘若是一只猴子蹲在桃樹上,兩只手臂彎伸在耳朵兩側(cè),宛似一對蝠形,"蝠"與"福"同音,其寓意就更美好,為"福壽雙全" 。在山西、陜西等地的農(nóng)家,常有一個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母親將一根紅繩系在石猴腿部的圓孔上,另一頭攔腰拴住六七個月剛學(xué)爬行的嬰兒。當?shù)厝讼嘈?,猴能保佑娃娃平安。云南納西族一些地區(qū),每當小孩出生,就在嬰兒帽上縫一條猴尾,據(jù)說可以祈福辟邪。</p><p class="ql-block"> 宋朝起,猴戲開始走入民間,成為老百姓的娛樂對象。鳳陽人尤善耍猴戲,養(yǎng)了大小猴子十幾只,皆不用繩索羈勒, 從敲鑼打鼓到生旦凈末丑都由猴子充當,井井有條,十分精彩。過去,在街頭巷尾常能見到民間藝人耍猴,一般二人結(jié)伴,一人牽羊或狗,一人背個小木箱,上面蹲坐著一只穿紅布褂的猴子。他們邊走邊敲鑼招攬看客,找一塊街頭閑地,釘上一個大木概子,便開始表演。猴子能夠翻跟頭、拿大頂、戴鬼臉、穿衣服、爬竿、向人行禮等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錦羽斑斕萬戶迷,司晨報曉對天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東方既白笙歌接,南牖猶紅燈火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日振聲呼雨露,新春昂首吐虹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開年待客添豚黍,五德同膺贊酉雞。</b></p><p class="ql-block"> 雞,十二生肖中的一屬,對應(yīng)著十二地支中的“酉”。酉屬雞。雞年就是酉年。宋代王安石生于辛酉年,其《送許覺之奉使東川》詩云:“后會敢期黃耇日,相看且度白雞年?!庇想u的年份有:1945年、1957年、1969年、1981年、1993年、2005年、2017年、2029年等。計算方法: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1的年份都是雞年。</p><p class="ql-block"> 新歷2017年,農(nóng)歷雞年是個閏年,從2017年1月28日開始,至2018年2月15日結(jié)束,共計384天。因為雞年有一個“閏6月”,因此,這個雞年共有6個小月,每月29天和7個大月,每月30天,一年共有384天。</p><p class="ql-block"> 傳說古時候,雞王是一個好強爭勝的家伙,成天惹是生非,打架斗毆。玉帝封生肖的時,考慮了動物對人類有無功勞,雞王當然排不上了。一天,雞王看到已封生肖的馬受人寵愛,金鞍銀澄,很是羨慕,于是上前詢問其原由,馬回答:“平時耕田運物,戰(zhàn)時沖鋒陷陣,給人類立下汗馬功勞?!辈⒛靡逊馍さ膭游锱e例,如牛能耕田,狗能守門,豬供人肉食,龍可降雨。雞王回到家中,左思右想,終于想到用自己的金嗓子喚醒沉睡的人們。于是每天拂曉早早起床,亮開嗓子歌唱,把人們從睡夢中喚醒。人們對雞王的功勞十分感激,決定請玉帝把雞也做為生肖賜封為神??墒?,玉帝封生肖的標準是只要走獸,不要飛禽,六畜中的馬、牛、羊、狗都有份,唯獨沒有雞,這下可急壞了雞王,它急紅了眼,喊粗了脖子。一天晚上,雞王為這事想不通,翻來覆去睡不著,一縷幽魂直飛天宮,來到玉帝殿前,向玉帝哭訴,說自己每天司晨,喚起眾生,卻不讓入選屬相,實在想不通。玉帝一想,雞王的功勞實在大,于是摘下一朵殿前花戴在雞王頭上,以示嘉獎。雞王醒來后,發(fā)現(xiàn)頭上真有一朵紅花,于是戴著紅花去見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認出這是玉帝的“御爐紅花”,知道玉帝看重雞王,于是破格讓雞王參與生肖競爭。到了排生肖的那天,雞與狗同時起床,相并而進,快到天宮時,連飛帶撲飛到狗的到前面,以至生肖排在了狗之前。至今,雞還是紅臉每天司晨,頭上項著一朵漂亮的雞冠。</p> <p class="ql-block">  雞的祖先是原雞,又名“茶花雞”。它身材瘦小,肉質(zhì)粗糙,性情溫順,不會飛翔,以昆蟲和草籽為食,年產(chǎn)蛋10至15個。原雞后代至今仍在中國云南、海南以及印度、緬甸等地繁衍。西雙版納的原雞常下山與家雞交配,生出雜種蛋,孵出雜種雞。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yǎng)雞的國家,已有七八千年養(yǎng)雞史。先民馴化原雞最初用來司晨報曉,故因稽時而得名,雅稱“司晨”“知時畜”。</p><p class="ql-block"> 中國自古重視養(yǎng)雞。戰(zhàn)國時,孟子說過,一家人養(yǎng)五只母雞,兩只母豬,老人們吃肉就不會發(fā)愁了,民間也盛行逢年過節(jié)吃雞,創(chuàng)作出各種做法,比如很有名的燒雞,顧名思義,就是火燒,在宿州市流傳至今兩三千年的符離集燒雞文化,是非常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秦漢時,中國養(yǎng)雞業(yè)已很發(fā)達,頗具規(guī)模。西漢時首創(chuàng)了人工孵卵法。據(jù)《河南府志》載:“祝雞翁,居尸鄉(xiāng)(今偃師縣)北山下。養(yǎng)雞百余年。雞千余,皆有名字。暮棲樹上,晝放之。欲引呼名,則依呼而至。賣雞及子,得千萬錢?!边@位祝雞翁可算是古代著名的養(yǎng)雞專業(yè)戶了。明代張履祥《補農(nóng)書》說,有一個善于養(yǎng)雞的人,買來肉骨敲碎了喂雞,又積草成堆腐爛后生出雜蟲喂食,雞不用米麥喂就肥了?,F(xiàn)代養(yǎng)雞業(yè)已實現(xiàn)了工廠化圈養(yǎng),飼養(yǎng)周期短,產(chǎn)量高。但這種“牢間雞”,味道不如放養(yǎng)的“本地雞”。</p><p class="ql-block"> 雞肉性平味甘,功能益五臟、補虛損、健脾胃、強筋骨、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帶。雞肫皮(雞內(nèi)金)功能健脾胃、消食滯、止遺尿、化結(jié)石。此外,雞的冠、腦、心、肝、腎、膽、腸、血、油、骨甚至屎都能藥用。雞蛋性平味甘,功能養(yǎng)陰益血,補脾和胃。蛋白功能清熱、解毒、消炎。蛋黃功能養(yǎng)陰、寧心、潤肺、補脾。雞蛋膜(鳳凰衣)功能養(yǎng)陰、潤肺、止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華燈初上夜將臨,狩獵歸來入樹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風(fēng)雨逡巡身敏捷,晨昏眸睨目深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斑斑毛發(fā)垂雙鬢,落落胸襟表寸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汗喘吁吁猶吐舌,看家護院是知音。</b></p><p class="ql-block"> 狗年,是指中國的十二生肖年份之一。狗在十二生肖當中排名第十一。狗在十二地支中以戌為代表,在一年中戌月是9月,是個收藏的季節(jié),此時山野一片凋落寂寞,是個入冬之前的景色。方向是西北偏西,屬干宮。在一日中,戌時指下午7時至9時,正是黑夜擴散、華燈初上時分。狗年對應(yīng)公歷公元年份如:1946年、1958年、1970年、1982年、1994年、2006年、2018年、2030年等。計算方法: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2的年份均為狗年。</p><p class="ql-block"> 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也是原始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伙伴,可以保護主人。對狗而言,只要與人類在一起,就自然會有食物,此種關(guān)系自古不變。狗與人的故事也不勝枚舉,臺灣北海岸有名的十八王公廟就是供著忠心救主人的一條狗。街頭巷尾,狗也可以幫助盲人過路。</p> <p class="ql-block">  歷代詠狗詩屢見不鮮。唐代白居易《犬鳶》曰:“晚來天氣好,散步中門前。門前何所有,偶睹犬與鳶。鳶飽凌風(fēng)飛,犬暖向日眠。腹舒穩(wěn)貼地,翅凝高摩天。上無羅弋憂,下無羈鎖牽。見彼物遂性,我亦心適然。心適復(fù)何為,一詠逍遙篇。此仍著于適,尚未能忘言?!卑拙右卓吹阶约杭业墓饭罚吭诘厣嫌崎e地曬著太陽,心想自己天天被俗物牽絆,忙里忙完,活得真是連狗都不如。唐代元稹《夢游春七十韻》曰:“逡巡日漸高,影響人將寤。鸚鵡饑亂鳴,嬌娃睡猶怒?!比疹^正大的時候,人和犬都在休息,這個時候鸚鵡餓了,嘰嘰喳喳地亂叫,把睡夢中的小狗也吵得不耐煩了。宋代蘇軾《詠狗詩》曰:“烏喙本海獒,幸我為之主。食余已瓠肥,終不憂鼎俎。晝馴識賓客,夜悍為門戶。知我當北還,掉尾喜欲舞。跳踉趁僮仆,吐舌喘汗雨......何當寄家書,黃耳定乃祖。”在儋州的時候蘇軾養(yǎng)過一只叫烏嘴的狗,蘇軾過橋,狗卻偏偏不跟著,自顧自地下河游了過去,路人嘖嘖稱奇,蘇軾也笑得前仰后合,于是寫下這首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篷下界慶新除,嘴短毛犀名未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不厭粗糠如牧馬,何妨野菜可烹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烏金哺乳人無倦,白玉伏槽年有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臘月膘肥身已壯,輕蹄拱福豈躊躇。</b></p><p class="ql-block"> 豬年,是中國歷法里面十二生肖年份之一。豬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與十二地支配屬“亥”,故一天十二時辰的“亥時”——晚上九點至十一點稱“豬時”,易卦為“豬為材”。豬年對應(yīng)公元年份如1947年、1959年、1971年、1983年、1995年、2007年 、2019年、2031年等。計算方法:公元年號除以12,余數(shù)是3的年份都是豬年。每十二年一輪回。農(nóng)歷己亥豬年從2019年2月5日開始,到2020年1月24日結(jié)束,也是一個平年,共有354天。</p><p class="ql-block"> 豬,又名烏金、黑面郎、黑爺。唐代筆記小說《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yǎng)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云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華夏大地就已開始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坝絮篂榧摇保i還是財富的象征。上世紀八十年代,湘潭九華桂花村出土商代青銅器豕尊,證明湘潭先民幾千年前就已開始養(yǎng)殖生豬。</p> <p class="ql-block">  傳說古時有個員外,家財萬貫,良田萬頃,只是膝下無子。誰知年近花甲之時,卻得了一子。合家歡喜,親朋共賀,員外更是大張宴席,慶祝后繼有人。宴慶之時,一位相士來到孩子面前,見這孩子寬額大臉,耳闊有輪,天庭飽滿,又白又胖,便斷言這孩子將來必會大福大貴。這肥胖子福里生、福里長,自小只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習(xí)文武,不修農(nóng)事,只是花天酒地,游手好閑,認為命相已定,福貴無比,不必辛苦操勞。哪知孩子長大成人后,父母去世,家道衰落,田產(chǎn)典賣,家仆四散。胖小子依然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最后餓死于房中。其死后陰魂不散,到陰曹地府的閻王那里告狀,說自己天生富貴之相,不能如此慘淡而亡。閻王遂將其陰魂帶到天上玉帝面前,請玉帝公斷。玉帝召來人間灶神,問及這位一臉富貴相的人怎么會餓死房中,灶神便將胖小子不思學(xué)業(yè)、不務(wù)農(nóng)事、坐吃山空、揮霍無度的行為一一稟告。玉帝一聽大怒,吼道:“你命相雖好,卻懶惰成性,今罰你為豬,去吃粗糠?!鼻》晏鞂m在挑選屬相,天官誤把“吃粗糠”聽成了“當屬相”,當即將胖小子帶下人間。從此,胖小子成為一豬,既吃粗糠,又當上了生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 趙志超,筆名趙斐,湖南湘潭人,1962年9月生。曾任湘潭市文聯(lián)黨組書記、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書長、二級巡視員等職。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中華詩詞學(xué)會、中國楹聯(lián)學(xué)會會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理事,湖南省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副會長,湘潭市黨史聯(lián)絡(luò)組副組長。先后被評為省、市“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市第四屆優(yōu)秀專家,市首批高層次人才。創(chuàng)作出版三十余部專著,累計900余萬字,其中詩聯(lián)作品有《聯(lián)苑英華》《湘潭人物皕詠》《湘潭風(fēng)物皕詠》及《耘齋新詠》(初輯、次輯、再輯)等十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