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陳若萍先生出生于1917年,曾用名陳挹翠,祖籍山東濰坊。當時其父親在外地給人家當賬房先生,家境還不錯。陳若萍七歲時就被他父親送到私塾學習,由于他比較聰穎,學習知識又快又扎實。經(jīng)常得到先生的贊許。但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薄.斔蠈W兩年多的時候,有一天突然發(fā)病,高燒不退,由于那年代醫(yī)療條件較差,當他慢慢病愈后,結(jié)果雙耳失聰。從此,陳若萍先生就開始進入了無聲世界。</p><p class="ql-block"> 他父親面對孩子失聰后,痛苦萬分。考慮孩子以后怎樣面對生活,怎樣生存。在那個年代身體健全者生存都很艱難,何況一個聾啞人。他父親在當年也應(yīng)該是個文化人,他經(jīng)過慎重地考慮,為了孩子能夠立足于社會,必須要學習文化,掌握一定的知識。在那個全國文盲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社會,稍微有點文化知識,對找工作都是有益的。那時也沒有聾啞學校,父親在外工作,母親不認字,只有自己在家里學習。于是他父親連買加借給他搞到許多各種各樣的書籍和一本字典。好在他上兩年多的私塾,認識了許多字,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就這樣開始了他艱苦地自學歷程。那些年不管是什么書,只要遇到就看,還經(jīng)常到圖書館借書看,他晚年曾表達過他當年連外國的小說都看了不少。由于他這樣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為他后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在他十幾歲時結(jié)識了本家三叔陳壽榮先生(后為青島二中教師,青島著名書畫家),其實陳壽榮先生僅比陳若平大一歲多,由于年齡相仿,兩人很合得來,陳壽榮非常同情這個侄子。于是就教授陳若萍繪畫書法,篆刻。由于教者耐心認真,學者刻苦專心,加上陳若萍極有悟性,以書畫水平進步很快。當時陳若萍的身體比較虛弱,他父親為了讓他的身體強壯起來。把他介紹給當?shù)匾粋€著名中醫(yī)學武術(shù)。當那個中醫(yī)了解陳若萍的現(xiàn)狀后,非常疼愛這個孩子,決定好好培養(yǎng)他。沒想到陳若萍竟然對武術(shù)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招一式學得非常認真。而且悟性非常強。學得非??欤屇莻€中醫(yī)極為驚訝。他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各種套路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陳若萍。這就為他以后的武術(shù)教育和研究以及寫武俠小說打下良好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學習,陳若萍掌握了各種豐富的知識。在他22歲那年,他感覺自己完全能夠獨立謀生了,于是決定離開家鄉(xiāng)到青島闖蕩。剛到青島時開始在一家工廠打工。那些年武術(shù)在青島很興盛,于是他就到臺東一家武館教授武術(shù)。在這期間,他結(jié)識了許多朋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逐漸在青島穩(wěn)定的生活下來。生活穩(wěn)定后,他決定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由于他對武術(shù)了解頗深,于是就開始寫武俠小說。寫的第1篇長篇小說是《四海游龍》。小說在當時的青島《民言晚刊》連載,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在這之后,他又以“陳挹翠”及筆名“北海居士”“翠閣主”等接二連三地出版了《雙龍斗》《滄浪女使》《風云兒女》等幾十部小說。并在多家青島報紙上連載。那些年與王度廬所連載的小說一起使青島的報紙上刀光劍影,熱鬧非凡。那些年他還在報社當記者,專門采訪群眾市井生活,作為一個聾啞人應(yīng)該是很困難的,但他卻能克服重重困難,圓滿完成任務(wù)。在40年代末,他在報社經(jīng)常遇見魯海先生(著名青島文史學者)去投稿,兩人因此相識并有所交往。魯海先生逐漸對他有所了解,所以魯海先生在晚年曾指出:“如果寫青島文學史那一定要將陳挹翠寫上?!痹凇拔母铩敝嘘惾羝枷壬ε履切┬≌f引來麻煩,就將他自己珍藏的那些自己所寫的小說全部燒毀。不過近幾年他的后人又設(shè)法收集到了幾本。據(jù)了解,青島知名收藏家z先生也有收藏 陳若萍先生的小說。</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陳若萍先生來到青島第二橡膠廠工作。廠領(lǐng)導根據(jù)他的具體情況,將他安排到工會宣傳組。專門做寫寫畫畫地宣傳工作。在這期間他更有了學習的機會。于1952年他將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編為章回體小說,在《青島日報》連載。他搬進橡膠二廠宿舍后,他就經(jīng)常利用晚上時間無償?shù)慕掏聜兊暮⒆蛹皽婵谝粠У那嗌倌昃毼湫g(shù)。因此結(jié)交了許多朋友。這期間他在滄口一帶有了一定的名氣。在五六十年代滄口文化館經(jīng)常舉辦書畫展,文化館負責同志對陳若萍先生也比較了解,也經(jīng)常邀請他去展示他的書畫作品。在“文革”初期,橡膠二廠宣傳部門的領(lǐng)導打算在廠內(nèi)那座高約60米的大煙囪上寫上標語口號,找了多日竟然找不到能夠完成這項任務(wù)的年輕人。最后找到了已經(jīng)50歲的陳若萍先生,他明白領(lǐng)導意圖后,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務(wù)。在如此高的位置上用油漆寫每個約五平方米的大字是比較困難的,他就在一個用鋼筋制做的吊籠中,吊在空中搖搖晃晃隨時有生命危險。那時也沒有通訊工具,只能用手勢和紙條與下面聯(lián)系。當他近80歲的老母親得知兒子在干這項危險工作時整日提心吊膽。最終,陳若萍先生不負眾望,幾天后終于圓滿完成任務(wù)。這時他母親那顆懸著的心也放下了。</p><p class="ql-block"> 他退休以后更有時間研究文學,書畫和武術(shù)了。80年代初有一股閱讀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熱潮,這時他與一個醫(yī)生合作寫了一個長篇《島城武壇見聞記》,著重介紹島城武術(shù)界的人物和事。在《青島日報》連載,廣大讀者爭相閱讀。1983年在南斯拉夫舉辦的國際殘疾人繪畫展,陳若平先生的作品代表中國參展?!肚鄭u日報》對此事還做過專門報道。由于他既懂拳術(shù),又能繪畫在這幾年編寫了幾部武術(shù)圖譜。1985年在山東威海召開的山東省第二屆武術(shù)挖掘整理匯報展上,他編寫的《七星螳螂總錄》被評為一等獎。次年他又作為山東省“查拳”挖掘整理小組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武術(shù)挖掘整理總結(jié)表彰大會”,在這次大會上,他將自己珍藏幾十年的30多部武術(shù)書籍捐獻給國家,并榮獲這次大會最高獎——“一等雄獅獎”。</p><p class="ql-block"> 陳若萍先生業(yè)余時間經(jīng)常教一些聾啞人練武術(shù),在與他們交往之中了解這些殘疾人的生活艱難。由于身體殘疾,很難找到工作。 陳若萍先生非常同情他們,于是他考慮能否建立一個殘疾人工廠,讓他們有工作。過深思熟慮后,他便到滄口區(qū)政府和民政局找相關(guān)領(lǐng)導談了自己的想法。當然,對于辦這件事情,領(lǐng)導也是支持的,但是辦工廠需要資金,需要場地需要有人管理……這在當年來說的確困難不少。但陳若萍先生并沒有因這些困難而放棄,一次次以書面形式和直接與相關(guān)領(lǐng)導協(xié)商,共同出主意想辦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1964年在四流中路成立了“聾啞人自救生產(chǎn)小組”。解決了部分聾啞人的工作問題,使他們的生活有了保障。后來這個小作坊發(fā)展成為“滄口社會福利廠”,不僅是聾啞人,連同有其他殘疾的人士也進了這個工廠,這個工廠最后發(fā)展到有二百多人。</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個聾啞人,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做出如此之多的成就實屬不易。通過常年參加殘疾人的活動,滄口一帶的聾啞人幾乎都認識他,有許多人得到過他的幫助,他們對陳若萍先生都充滿敬意。并將陳若萍先生作為他們學習的榜樣。陳若萍先生于1988年病逝這些殘疾人得知后,為失去他們的良師益友感到悲痛,相約到陳家進行吊唁,表達他們的哀思與懷念。</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