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錦州古城西門外舊街有一座關帝廟,在關帝廟的右側有一座“周遇吉祠堂”。這座宏偉的祠堂大約建于清乾隆41年,在錦州早已經(jīng)荒廢多年,遺址和廢墟一直到1997年錦州老城區(qū)改造時也被徹底填平。我曾經(jīng)在城區(qū)改造之前走訪了這座古老的遺址。<br>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錦州西關外的周遇吉祠堂,文革前曾經(jīng)被錦州一街辦工廠占用。</i></p> <font color="#167efb"><i>明朝三關總兵周遇吉故里,現(xiàn)在的錦州杏山周家洼子村。</i></font> <h1><font color="#167efb"><i><b>山西寧武城2011年建立周遇吉紀念廣場</b></i></font></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r></span></p><p class="ql-block"> 據(jù)《.錦縣志略.建置下》中的記載,“周遇吉(1600--1644),明朝,錦州衛(wèi)人。錦州杏山周家洼子村人:太子少保左都督山西總兵官,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卒。祀贈太保溢忠武.列祀族忠祠。清乾隆41年賜專溢溢忠武,在他的家鄉(xiāng)錦州建立專祠。</p> 這座祠堂,正殿三間,有道光29年碑刻,祠堂內有周遇吉的事跡繪圖,那是民國3年的陸軍第56旅111團捐資繪在殿內墻壁上的,張學良將軍也在1924年親臨參觀,可見周遇吉在錦州當年是一位值得紀念的人物。但是如今祠堂片瓦不留,文物失散,錦州人很少知道周遇吉,更不知道在錦州還有他的祠堂,真是一大缺憾! 《明季北略》記載:“周遇吉,號萃庵,錦州衛(wèi)人。鎮(zhèn)守山西,兼關門、代州等三關(今山西寧武縣,明朝崇禎時,在山西設立寧武、雁門、偏關等三關)寧武縣是其中的一關,而周遇吉正是鎮(zhèn)守這三關的總兵。 <font color="#167efb"><i>山西雁門關</i></font> <font color="#167efb">山西娘子關</font> <font color="#167efb"><i>山西偏關</i></font><div>周遇吉生于1600年,死于380年前的崇禎17年(公元1644 年 2月12日),終年大約44歲左右。少時生于錦州出身行武。早年任京營游擊。因為與張獻忠作戰(zhàn)有功,后來升為山西總兵。統(tǒng)領雁門、寧武、偏關等三關<br></div> <font color="#167efb"> 昆曲《別母.亂箭》</font><div>對周遇吉,他家鄉(xiāng)的錦州人如今都不熟悉其何許人也。而在山西寧武縣城卻婦孺皆知,有關他悲壯的故事廣為流傳。解放前在關里就有兩部戲說的都是周遇吉的故事,一出戲叫作《寧武關》,另一出戲是昆曲《別母.亂箭》,故事雖然是老百姓傳誦的,但在歷史上也確實是真有其人其事。</div> 故事里面都把周遇吉作為悲壯勇士殉職來歌誦的,崇禎17年從陜西東渡黃河,胸涌而來的李自成起義大軍,勢如破竹直奔寧武、雁門、偏關而來。而作為山西總兵周遇吉,出守代縣,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又守寧武。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大軍來勢兇猛,而周遇吉拼死抵抗決不投降。當時明末守軍是將寡兵孤。而朝廷腐敗,左鄰右舍的明朝將都按兵不動,他得不到支援抗戰(zhàn)。雖然獨關難守,而他還是固守三關?!皶円咕毐?,更選城中壯勇,得數(shù)千人........”十分頑強的抗擊起義大軍。激戰(zhàn)數(shù)日,死傷大半,雖然堅持抗戰(zhàn),但他已經(jīng)估計到敗局已定,遂歸錦與母親家人告別,立下了必死的決心,其母親也是一個申明大義的人,叫他勿念家人,誓守邊關,以盡忠孝。周遇吉“撐杯揮淚告別高堂”。當他剛剛走出家門的時候,回頭一看自己的家,已經(jīng)大火燃燒,原來是其母親恐怕他還有后顧之憂而動搖了他的決心,就全家自盡。以促其拼死抗敵。 <font color="#167efb"><i>昆曲《寧武關》</i></font><div> 之后,周遇吉回寧武繼續(xù)抗戰(zhàn),向農(nóng)民起義軍突擊。拼死了抗擊起義軍。但是最后寧武城還是被李自城大軍主將劉宗敏所攻陷。他又在城中和農(nóng)民軍展開巷戰(zhàn),所以李自成對周恨之入骨。周遇吉終于因傷勢過重被擒,時年崇楨17 年2月12日周遇吉被押送到校場,捆綁在高桿直上,用亂箭射死。同時抗敵的周夫人劉氏也自刎沙場。周遇吉家三口最終以節(jié)義殉死。可見周遇吉是一個寧死不屈的硬漢子,他深明大義,誓死保國的忠良將領。雖然是愚忠愚孝,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忠臣總是比奸臣好。<br></div> <i><font color="#167efb">山西寧武郊外修建的周遇吉墓園</font></i><div> 為什麼我們不紀念周遇吉其人我想也有政治原因,因為周遇吉是?;逝?,和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對抗,與進步力量為敵的人應屬死有余辜之列。周遇吉的勇烈用錯了地方,正是“站隊錯誤”,所以周遇吉的祠堂被錦州文革造反派毀掉,以后也無人知曉。</div> 但我總為其鳴不平,周遇吉不畏強大、不貪生怕死、不是那種茍且偷生的卑鄙小人,應當和袁崇煥、文天祥、史可法粘點英烈之氣。要不在山西百姓之中流傳的那兩出戲怎麼會久唱不衰呢! 當年周遇吉斬其勸降的奸臣太監(jiān),勇于四方應敵實可嘆矣!李自成渡黃河入晉,只是在寧武三關受阻。這時周遇吉至少不能和秦燴、吳三桂這樣的人相提并論,他的忠君思想和寧死不屈精神值得我們深思,380年前錦州就有這樣忠臣勇將,我們怎麼會忘掉呢!<br> 要我想闖王李自成是一代梟雄,而明將周遇吉也更應是位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