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題記</p><p class="ql-block">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我真想證明,</p><p class="ql-block">就連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純潔……</p><p class="ql-block">——荷爾德林(德)《人,詩意地棲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像一位沉吟的詩人/突然間,爆發(fā)了感情/一首雄壯的詩/跌下爐臺/字字句句,迸濺金星/火的舞蹈/鐵的旋律/鋼的音韻……/詩,涌出爐口……/不停地朗誦/不息地奔騰……”這首寫鋼廠“出鋼”的詩,竟寫得如此的奇妙:鋼、詩、人,物象、意象、人格,情景交融,難分難辨,不禁令人叫絕!</p><p class="ql-block"> 盡管有聞名人名言如是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而我,卻依然熱切期待著能結(jié)識其作者:詩人劉希濤——那個特會下蛋的“雞”!</p><p class="ql-block"> 期盼終成現(xiàn)實!2009年金秋,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上海第一家區(qū)級作家協(xié)會--楊浦區(qū)作家協(xié)會的橫空出世!大會落幕之際,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欣喜地走進本區(qū)的文學殿堂:楊浦區(qū)作家協(xié)會,拜訪了作協(xié)主持日常工作的副秘書長、在場的第一操盤手劉希濤先生!</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這位,身材修長、精神矍鑠,是個閃現(xiàn)著激情、睿智與哲思的詩人!隨著交往的日增月益,斯人斯事斯情終而日見清晰:他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詩歌組組長、楊浦文化名人、殷行街道文化顧問,是一位在詩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的人,一位對詩歌永不言悔且傾注了無限真誠的人,一位有著浪濤情緣、在詩壇頗負盛名的鋼鐵詩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吳承恩流連過的長江之濱的“迎勝”小“猴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長江,是孕育滋養(yǎng)文學和文學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話說出生于江淮平原的明代杰出小說家吳承恩,因官場失意,生活困頓,絕意仕進,為閉門著述,當年他周游了江淮大地大好河山,尤在揚州、江都地區(qū)流連忘返。由此徑上花果山,靈感奔放,寫下了曠世奇書《西游記》。</p><p class="ql-block"> 激情詩人劉希濤就出生在長江之濱的江蘇江都嘶馬鎮(zhèn)上。那是1944年4月10日,農(nóng)歷甲申年(猴年)三月十八日。人說猴年生人,其性活潑、伶俐,多才靈巧,善解人意,有創(chuàng)新才華……</p><p class="ql-block"> 次年,即1945年,是一個被載入史冊的偉大年份!在這一年,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如此,劉希濤這個小猴子,無疑是個出世開眼之后便迎見勝利到來的“迎勝”小猴王!</p><p class="ql-block"> 江都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地處長江下游北岸,西傍歷史文化名城揚州。這里河湖交織,水系發(fā)達,黃金水道長江、京杭大運河在江都交匯,世界著名的江都引江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南郊……是著名的水鄉(xiāng)澤國!而“嘶馬”,這一古老的鄉(xiāng)村集鎮(zhèn),因村頭大槐樹上拴過岳飛嘶鳴的戰(zhàn)馬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希濤先生對家鄉(xiāng)一往情深,他深知家鄉(xiāng)歷史的悠遠:“讀江都,如讀一部古書/‘江淮鎖鑰/水利樞紐’/層層疊疊的浪花/涌向時代深處/碧水揚名邑/小橋連五湖/攝長江、運河之靈氣/匯龍騰虎躍之精武……每踏進一步——/都在叩響歷史門戶”。這是劉希濤回到家鄉(xiāng)江都,在政府與當?shù)匚挠训呐阃?,參觀了城鄉(xiāng)企業(yè)和景觀,為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感到欣喜、振奮和驚嘆之余,飽含深情地寫下的一首新作《讀江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希濤,儀表堂堂,英俊高大的身材,透顯著軍人的風度、男子漢的剛強和詩人的儒雅。而他的詩亦如其人,揮灑自如,激情澎湃!</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思念家鄉(xiāng),在這里的一草一木中穿行,也穿越了時光……胸中翻騰的,是深深的戀情。在此,我們看到那飽含熱情的詩句:“讀江都,我要用心靈與你交談/整個身體融入你的一草一木”,這是何等熾熱的情感?而今,家鄉(xiāng)的日新月異,家鄉(xiāng)的蒸蒸日上,命他信筆由韁,抒發(fā)內(nèi)心按捺不住的喜悅。詩人興奮于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家鄉(xiāng)江都駐入于他的詩中,成了有詩意的江都。無論世事如何變化,都改變不了一個詩人對家鄉(xiāng)深沉的愛戀。</p><p class="ql-block"> 由此,詩人也輕輕打開了他那塵封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母親從三月十五日開始陣痛(從那刻起,我那吃齋的小腳祖母,就沒停過求菩薩保佑的禱告)。整整三天三夜啊,死去活來的母親在難產(chǎn)的煎熬中生下我來……因家臨長江,江上濤聲大作,又值煙花三月,窗外桃花灼灼開成一樹繽紛……念過私塾的祖父酌定了我的名字,小名‘濤兒’(桃兒),大名劉希濤。”</p><p class="ql-block"> 而今,長江濤聲依舊!這濤聲曾經(jīng)為他編織童年的交響,回想起孩提時的無憂無慮,在翠綠的水鄉(xiāng)田埂與小伙伴玩耍嬉戲,快樂的時光交融著斑斕的童年,孕育著花樣的夢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伴隨著故鄉(xiāng)的濤聲,小希濤一天天的長大。每年的三月,是他最快樂的日子,那是古鎮(zhèn)嘶馬和三官殿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三月三”廟會。廟會也是集場,十里方圓,商販云集,各種小吃遍布,諸種土產(chǎn)雜陳。處處是貨攤,琳瑯滿目,五彩繽紛。那天,方圓數(shù)十里乃至百里之外的男女老少云集鎮(zhèn)上,場面極為壯觀!廟前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誠。廟堂內(nèi)燈燭輝煌,香煙繚繞,鐘磬悅耳,一片伽藍香氣!那龍王廟廟場四周,耍猴的,舞刀槍玩棍棒的,打蓮花落唱道情的……吆喝聲、叫賣聲、鑼鼓聲,還有孩子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聲音,合成了一部“廟會交響樂”!耍猴人邊敲鑼邊吆喝,小猴兒們聽著耍猴人的口令玩球、耍刀、鞠躬作揖,憨態(tài)可掬又略帶幽默的動作逗得在場的小孩、大人捧腹大笑……其景其情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小希濤邊看邊學猴子的動作,日后還常和小友們玩孫悟空降妖伏魔的游戲,將奶奶的拐杖拿來當金箍棒,攆得雞飛狗跳……儼然妥妥的一個“小猴王”!</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是希濤的第二個猴年。在鄉(xiāng)下讀到小學五年級的他,來到上海打工的父母身邊繼續(xù)讀書,難以割舍地離開了將他撫養(yǎng)帶大的老祖母……“我清晰地記得五圩船碼頭送別的情景,我那瘦削的祖母老淚縱橫,在哭成一團的小友們的攙扶下,長時間沒放下的那支搖動著的手臂……每想起那個場景,我就忍不住淚流滿面……”</p><p class="ql-block"> 也許是命中注定,癡迷與赤誠使希濤與詩歌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從少年時代起,他就愛好吟詩作文。群眾性的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蓬勃興起,在落成不久的上海滬東工人文化宮內(nèi),熱氣騰騰的賽詩會高潮迭出。四周墻壁和走道上方用鉛絲林林總總掛滿了墨跡未干的詩箋……當時,年僅十四歲的少年希濤第一次怯生生地擠進人頭攢動的賽詩會場,立即被感染得欣喜不已!</p><p class="ql-block"> 希濤先生對詩有著無限的癡情:最初的創(chuàng)作沖動,許是緣于天性的多思、善感乃至對祖國文字的極度熱愛。少年時代多夢幻,多奇想,對印在報紙上的鉛字充滿了心靈敬畏和神秘好奇,總感覺能把手寫的文字變成鉛字登出來,掛在路邊的報欄里任人觀賞,是件妙不可言和高聳入云的事情!而傳統(tǒng)詩歌的深邃意境、豐富聯(lián)想、精美語言乃至擲地有聲的鏗鏘韻律,更是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遏制的釋放……</p><p class="ql-block"> 自此,他的詩情日益濃郁。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但丁、歌德、海涅、普希金、馬雅可夫斯基等古今中外大詩人的作品成了他的精神食糧……他邊學邊習,用自己堅實的腳步,踏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詩歌天地。十五歲那年,他有幸加入了滬東工人文化宮詩歌組,在濃郁的氛圍中接受著詩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我從學寫第一首詩開始,便咬定青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斯人如是說。(未完待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龍孝祥,1948年5月出生于上海市邑廟區(qū)(今黃浦區(qū))。先后畢業(yè)于上海市大同中學、復旦大學。當過海員,淡看潮起潮落,一蓑煙雨任平生;曾從事于上海某局廉政工作。</p><p class="ql-block">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p><p class="ql-block"> 崇尚“大道至簡,坐忘天成!”代表作:詩歌:《共和國的同齡人——致葉辛》《漁陽里的原火》;散文:《張揚遠情》《守望生命如初的美麗》;文學評論:《她,一個夢囈,便讓世人驚艷》《千千心緒,慢煮時光》等;有作品獲“改革開放30年”征文一等獎,第七屆上海市民詩歌節(jié)原創(chuàng)詩歌二等獎。出版散文集《萬頃煙波》,長篇紀實文學《靈河涅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