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珍藏展》

娟子

<p class="ql-block">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精品出國進行世界巡展,香港是其中一站,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shè)特展展出。展覽為觀眾呈獻52幅15世紀(jì)至20世紀(jì)初,由多位備受推崇的大師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巨作。這些繪畫巨匠包括波提切利、拉斐爾、提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戈塞特、卡</span>拉瓦喬、倫勃朗、克勞德、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斯特布爾</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透納、塞尚、馬奈、莫奈</span>和梵高<span style="font-size: 18px;">等一眾大師的作品,</span>經(jīng)典名作涵蓋文藝復(fù)興、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等多個藝術(shù)史上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博物館以宗教、神話、日常生活、肖像、風(fēng)景及現(xiàn)代生活六個主題單元,向觀眾呈獻西方藝術(shù)史的發(fā)展,<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去遙遠的歐洲,也能近距離欣賞教科書上的偉大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進入博物館展館,首先紅衣男孩巨幅像進入眼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下文字來源于特展說明)</span></p> <p class="ql-block">托馬斯 勞倫斯《紅衣男孩》</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825年</p><p class="ql-block">男孩倚坐在形似座椅的巖石上遠眺,凝視海上月色,思索著大自然的奇觀。勞倫斯筆下的小查理斯在夜色漫遊,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托馬斯 勞倫斯(1769—1830),十九世紀(jì)初英國頂尖肖像畫家。</span></p> <p class="ql-block">拉斐爾《圣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圣母)》</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畫 1510—1511年</p><p class="ql-block">圣母盤腿而坐,在她膝上的小耶穌低頭看著表兄約翰。約翰一手持著十字架,象征耶穌日后的受難與復(fù)活,另一手把一枝康乃馨花遞向耶穌,此花象征神圣的愛。拉斐爾在作品底稿上總有一張十分精確的幾何平面圖,藉以透過幾何結(jié)構(gòu)來呈現(xiàn)絕對和諧的視覺效果。畫中人物形成在一個三角結(jié)構(gòu),使人物與背景完美結(jié)合,營造出一種深邃的寧靜。</p><p class="ql-block">拉斐爾 (1483—1520) 文藝復(fù)興三杰之一,一向被公認為十六世紀(jì)前期造詣最高的畫家。直到十九世紀(jì),拉斐爾作品中優(yōu)雅和諧的風(fēng)格依然主導(dǎo)著歐洲學(xué)院派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昆廷·馬西斯《寶座上的圣母子和四位天使》</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畫 約1506-1509年</p><p class="ql-block">兩位飛旋的天使正將圣母 瑪利亞加冕為「天上母后」。圣母子頭上散發(fā)金光,表示其神圣﹣﹣這種表現(xiàn)光環(huán)的畫法來自十五世紀(jì)的荷蘭藝術(shù)。金色寶座的兩邊站著音樂天使,一彈魯特琴、一奏豎琴,寶座椅背的設(shè)計與北歐哥德式大教堂內(nèi)部相似。畫面中人物大小相異,寶座和地毯業(yè)非置于中心.而是稍為偏離,營造出紛繁神秘的圣像,激發(fā)觀者深刻而反復(fù)的省思。</p><p class="ql-block">馬西斯 (1465—1530)十六世紀(jì)初荷蘭主要畫家。</p> <p class="ql-block">桑索菲萊托《祈禱的圣母》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640-1650年</p><p class="ql-block">畫中圣母幾乎如真人大小,宛如無瑕的面容在黑不見底的背景中呈現(xiàn),圍繞于紅、白與珍稀的群青色中。平靜的圣容沐浴明光,令人感到圣母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桑索菲萊托 (1609—1685) 十七世紀(jì)意大利人,他的創(chuàng)作取法了拉斐爾和其他文藝復(fù)興時期畫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桑德羅·波提切利《圣芝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跡》</p><p class="ql-block">木板蛋彩畫 約1500年</p><p class="ql-block">該畫描述五世紀(jì)佛羅倫斯主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芝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跡</span>。</p><p class="ql-block">波提切利(1445—1510)是十五世紀(jì)意大利最受敬仰的畫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畫面左方有兩個青年,因毆打母親而遭詛咒,從他們口中奇異地冒出兩個小惡魔,幸而獲得圣芝諾比烏斯的治療。</p> <p class="ql-block">畫面的中央,一位婦女將夭折的幼子抱在膝上,憂心惶惶; 圣芝諾比烏斯則為男孩祝禱,使他復(fù)生。</p> <p class="ql-block">畫面右方的教堂坐著一個瞎子,圣芝諾比烏斯將手指置于他的雙眼之上,使他復(fù)明。</p> <p class="ql-block">圭多.雷尼《抹大拉的瑪利亞》</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634-1635年</p><p class="ql-block">抹大拉的瑪利亞舉頭望天,一雙手在胸前握緊紅色外袍,金發(fā)披肩。她是見證耶穌死亡和復(fù)活的追隨者之一,</p><p class="ql-block">圭多.雷尼(1575-1642年)因其宗教和神話主題的作品構(gòu)圖優(yōu)雅而號稱為「神明」。 是當(dāng)世最著名的意大利畫家。 </p> <p class="ql-block">喬瓦尼·貝利尼《圣母子》</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含蛋彩 約1480—1490年</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具親和力的作品。山丘上圣母瑪利亞手抱嬰兒耶穌,后面懸掛的綠色織品(亦稱「榮譽布」)宛如寶座。前方的大理石壁架隔開了圣母子與觀眾的空間,壁架中央位置那張有折痕的紙片上 仔細看為畫家的名字。圣母子容色溫厚,帶著謙遜與仁愛,瑪利亞低頭望著手中的石榴。傳統(tǒng)上,石榴象征著耶穌的受難與復(fù)活。</p><p class="ql-block">喬瓦尼·貝利尼(1435-1516年)是威尼斯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有極具影響力,他對自然光的捕捉富有開創(chuàng)性,對圣母子像的描繪溫柔而優(yōu)雅,因而聲名顯赫。</p> <p class="ql-block">安托內(nèi)羅·達·梅西納《書房中的圣哲羅姆》</p><p class="ql-block">石灰板油畫 1475年</p><p class="ql-block">這幅畫作中,身穿紅衣主教長袍的圣哲羅姆正在書房中閱讀。天主教會沿用至今的通俗拉丁文版《圣經(jīng)》 是四世紀(jì)學(xué)者兼僧侶圣哲羅姆從希臘文翻譯而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托內(nèi)羅·達·梅西納是</span>文藝復(fù)興早期意大利南部最偉大的畫家。</p> <p class="ql-block">皮耶羅·德爾·波萊烏洛《阿波羅與達芙妮》</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畫 1470—1480年</p><p class="ql-block">故事中,太陽神阿波羅被愛神丘比特以金箭射中,因而愛上達芙妮;而達芙妮同時被淘氣的丘比特用鉛箭射中,令她對阿波羅產(chǎn)生反感。達芙妮不愿意接受阿波羅的愛意,隨后化身成了一棵月桂樹。</p><p class="ql-block">皮耶羅.德爾.波萊烏洛(1441—1496)</p><p class="ql-block">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寫實主義畫家</p> <p class="ql-block">喬瓦尼·安東尼·波塔費奧的追隨者</p><p class="ql-block">《納西瑟斯》胡桃木油畫 約150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喬瓦尼·安東尼·波塔費奧</span>(1467-1516)是達· 芬奇(1452-1519年)的著名學(xué)生</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普桑《酒神的養(yǎng)育》</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628年</p><p class="ql-block">畫中嬰兒酒神巴克斯的姨母伊諾身穿藍衣,坐在后方。嬰兒巴克斯以一銀盤飲用林神薩蒂爾擠出的葡萄汁(象微酒),姨丈阿塔瑪斯在身后扶著小酒神。巴克斯在藝術(shù)作品中通常被描繪為醉漢,罕有以嬰兒飲酒的形象出現(xiàn)。一個有翼小天使?fàn)恐窖?,手指葡萄﹣﹣古代酒神?jié)的習(xí)俗乃是以吃過葡萄的山羊來獻祭。</p><p class="ql-block">普桑<span style="font-size: 18px;">(1594-1665年)法</span>國古典主義畫家。</p> <p class="ql-block">彼得羅·郎吉《正在接待騎士的女子》</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745-1755年</p><p class="ql-block"> 取材于上流社會悠閑的生活,一位衣著優(yōu)雅的女士正在接待一位英俊的騎士,騎士站在椅子后方,手放在胸前;女子微微向后傾,靠向這位風(fēng)度翩翩的年輕人,她舉著扇子,似乎在遮掩他們之間的私人對話,引人遐想;女子背后的兩個女孩低頭專注于手中的刺繡,女主人這般作為,似乎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地上的籃子里還散落著一件衣衫,那是社畜們沒完成的工作,風(fēng)花雪月與她無關(guān)。</p><p class="ql-block">彼得羅·郎吉(1701—1785)是十八世紀(jì)威尼斯的杰出畫家,以繪制日常生活場景知名。</p> <p class="ql-block">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594-1595年</p><p class="ql-block">卡拉瓦喬(1571-1610)</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畫家, 早期專注于靜物畫和半身人像的創(chuàng)作。對于整個歐洲的畫壇,卡拉瓦喬及其畫作都影響甚巨。</p> <p class="ql-block">這幅畫中,一個少年剛被蜥蜴咬傷,且進且退,神情苦楚,蜥蜴本來藏在桌上的水果中,被拉出來后咬住少年的手指不放,本畫介乎風(fēng)俗畫和靜物畫之間,大約隱喻著短暫感官享受后出乎意料的痛苦?;ǘ浠虿逶谏倌甓?,或插在玻璃瓶里,同樣暗示稍后即逝:花瓣凋零,美亦消退。</p> <p class="ql-block">約阿希姆·布克萊爾《四元素:水》布面油畫 1569年</p> <p class="ql-block">約阿希姆·布克萊爾《四元素:火》布面油畫 157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布克萊爾(</span>1535 —1575)</p><p class="ql-block">16世紀(jì)之前,繪畫大部分空間是被宗教或神話場景占據(jù),日常物品通常只作為搭配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布克萊爾刻意顛倒了主次,把畫面中心留給日常的人和物,使得主體部分的生活場景有溢出畫面的架勢</p><p class="ql-block">本次四元素中的火水兩幅, 是北方文藝復(fù)興板塊特別有代表性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柯勒喬《維納斯、墨丘利與丘比特(愛的教育)》</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525年</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的神話內(nèi)容,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十分稀有的主題。一片林間空地的綠茵下,羅馬神話中的巧慧之神墨丘利細心教導(dǎo)幼年丘比特閱讀,充滿慈愛,而長著雙翼的愛神維納斯站在他們一旁,出神地凝視著觀眾。這構(gòu)圖巧妙的作品中,人物的四肢呈對角線,貫穿畫面。維納斯和墨丘利的外側(cè)手臂線條形成一個微妙的心形,包圍起整個畫面的中央。</p><p class="ql-block">柯勒喬</p><p class="ql-block">活躍于1494年,卒于1534年</p><p class="ql-block">他的繪畫風(fēng)格兼有威尼斯畫家喬爾喬內(nèi)的詩意,和達·芬奇 筆下人物的復(fù)雜姿勢與柔和造型。</p> <p class="ql-block">達米亞諾.馬扎 《加尼米德被強擄》</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約1575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故事取自羅馬神話,朱庇特神迷戀上了英俊的年輕牧羊人加尼米德,并假扮成鷹擄獲他,帶到眾神之家奧林匹斯山,充當(dāng)朱庇特的情人,又充當(dāng)眾神的酒政。畫面中一只黑鷹翱翔在云端,爪子里抓著一個赤身裸體的少年加尼米德。男孩右腳的腳底從下方被照亮,他的圍巾漂浮在鳥有力的拍打翅膀下,給人一種場景發(fā)生在高空的印象。</p><p class="ql-block">馬扎是提香的弟子。此作原本是八邊形的,18世紀(jì)早期被補充成了正方形。</p> <p class="ql-block">揚·斯汀《旅館內(nèi)部(碎雞蛋)》</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665-1670年</p><p class="ql-block"> 在這幅作品的中心,他將自己描繪成一個笑樂無忌的醉漢,嬉鬧地抓住客棧老板娘的裙子。地上破碎的蛋殼隱喻失貞。這位可敬的老板娘對醉漢的追求并未順從。背景中有個小男孩背對著觀眾,似乎在做某些詭秘動作, 可能他是有樣學(xué)樣。斯汀的座右銘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指兒 童會效仿成人的行為,他通常以此座右銘為繪畫主題。</p><p class="ql-block">揚·斯?。?626—1679)以風(fēng)俗畫著稱。</p> <p class="ql-block">彼得·德·霍赫《庭院里的音樂會》</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677年</p><p class="ql-block">典型的荷蘭黃金時代作品,以明暗和室內(nèi)外縱深構(gòu)圖表現(xiàn)新興商人家庭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多梅尼科·吉蘭達約工作室《女孩肖像》</p><p class="ql-block">木板蛋彩畫 約1490年</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紀(jì)上半葉,意大利女性肖像畫大多數(shù)是側(cè)面視角,一般只見半邊臉龐。而本畫中的女孩以四分之三視角面向觀眾。</p> <p class="ql-block">揚·戈塞特《年輕公主(丹麥桃樂絲雅?)》</p><p class="ql-block">橡木板油畫 約1530-1532年</p><p class="ql-block">畫中的小女孩可能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桃樂絲雅—</span>丹麥流亡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之女。</p> <p class="ql-block">她手持一個渾天儀。渾天儀上下倒置,隱喻政權(quán)顛覆;女孩右手指向外圈上赤道以北約五十六度之處,大概暗示其父失去的王國﹣﹣丹麥?zhǔn)锥几绫竟梦挥诒本曃迨取?lt;/p> <p class="ql-block">提香《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510–1512年</p><p class="ql-block">提香是貝利尼的學(xué)生,文藝復(fù)興后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畫家,他最早直接在布面上作畫而不用素描起稿,充分發(fā)掘顏料在畫布的表現(xiàn)力,被譽為“西方油畫之父”。</p> <p class="ql-block">喬瓦尼·巴蒂斯塔·莫羅尼《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556-1560年</p><p class="ql-block">莫羅尼是16世紀(jì)意大利北部最著名的肖像畫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讓-巴蒂斯塔·格勒茲《女子肖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760年</p><p class="ql-block">洛可可風(fēng)格的法國女性肖像畫。</p> <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多娜·伊莎貝爾·德·波賽爾》,</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805年前</p><p class="ql-block">戈雅是西班牙藝術(shù)大師,畫中人是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國務(wù)大臣唐·安東尼奧·德·波塞爾的妻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衛(wèi)·威爾基《</span>跪在祈禱臺上年輕女子》 </p><p class="ql-block">桃木板油畫 181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衛(wèi)·威爾基(1785—1841)是19世紀(jì)英國著名畫家。</span></p> <p class="ql-block">倫勃朗·凡·萊茵《63歲的自畫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1669年</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是倫勃朗去世前幾個月所畫的自畫像,在生命最后幾年,倫勃朗仍在嘗試不同繪畫技巧,自我精準(zhǔn)。畫中帶色斑的皮膚、有疤痕的雙眉和唇邊的鬃鬃,都是畫家疊用濃厚而密集的顏料而呈現(xiàn)。</p><p class="ql-block">倫勃朗(1606—1669)作為肖像畫家和歷史畫家,他很快就備受認可。他是那個時代極富盛名的畫家,最終卻死于貧困。</p> <p class="ql-block">亨利·雷班《弓箭手》</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789-1790年</p><p class="ql-block">雷班是最負盛名的蘇格蘭畫家之一,此作奠定了他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雅各布·丁托列托《文森佐·莫羅西尼肖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575-1580年</p><p class="ql-block">丁托列托是提香最杰出的學(xué)生,作品色彩富麗奇幻,運動感強烈。畫中人來自威尼斯最有權(quán)勢的家族之一,曾被教皇授予“黃金圣帶騎士”頭銜 ,畫中右肩的綬帶即象征此榮譽。</p> <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貴茲《費爾南多總主教肖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640-1645年</p><p class="ql-block">委拉斯貴茲是西班牙黃金時代御用畫家。</p> <p class="ql-block">安東尼·凡·戴克爵士《約翰·斯圖亞特勛爵與其兄弟伯納德·斯圖亞特勛爵》</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638年</p> <p class="ql-block">托馬斯·庚斯博羅《拉爾夫·朔姆貝格醫(yī)生》</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770年</p> <p class="ql-block">龐貝奧·吉羅拉莫·巴托尼《班克斯費的約翰·斯科特肖像》</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774年</p><p class="ql-block">巴托尼是18世紀(jì)羅馬的著名肖像畫家。</p> <p class="ql-block">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夫《人行橋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木板皮油畫 約1518-1520年</p><p class="ql-block">德國畫家阿爾特多夫是風(fēng)景畫最早的開拓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威廉·凡·德·維爾德《狂風(fēng)中的荷蘭船和其他小船》</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658年</p><p class="ql-block">這幅海景畫成與畫家早年,筆底那場逼近荷蘭海岸的風(fēng)暴,令人振奮。種類不一的船只搖蕩與洶涌海浪中,一葉漁舟顛簸在驚雷中前進。靠近觀眾的是一艘平底艇,艇上船員正在收帆減速。主帆頂端的旗幟上,維爾德的簽名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威廉·凡·德·維爾德(</span>1633-1707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畫家描繪船只構(gòu)造精準(zhǔn)而聞名于當(dāng)世,他的作品被奉為鑒別十七世紀(jì)海船的指南。晚</span>年的作品極大地影響了18世紀(jì)的英國海景畫。</p> <p class="ql-block">阿爾伯特·寇普《草地上的騎士、牧民、兩個男孩和七頭?!?lt;/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655-1660年</p><p class="ql-block">此風(fēng)景畫由于畫中人物背對觀眾倒使觀眾能隨其目光眺望遠景。馬匹、鳥群和騎者手杖形成的對角線,使遠處教堂尖塔的視野線得以強化。薄暮的金光讓人想起意大利南部的景色,但寇普卻在畫中將之表現(xiàn)成歐洲北部鄉(xiāng)村的日常風(fēng)景。寇普是意大利式荷蘭風(fēng)景的杰出演繹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因德爾·霍貝瑪《有農(nóng)舍的森林》</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665年</p><p class="ql-block">霍貝瑪擅畫這種有人物點綴的風(fēng)景畫</p> <p class="ql-block">薩爾瓦多·羅薩《墨丘利與不誠實的樵夫》</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66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薩爾瓦多·羅薩(</span>1615-1673)</p><p class="ql-block">是一位不拘一格的意大利畫家,在十八、十九世紀(jì)之交的浪漫主義運動中被視為英雄。他的作品以風(fēng)景畫為主,但涉獵廣泛,包括肖像、寓言和巫術(shù)場景等。</p> <p class="ql-block">題材來自《伊索寓言》,墨丘利手持金斧頭浮出水面,不誠實的樵夫上前想要冒領(lǐng)。人物已經(jīng)成了風(fēng)景的點綴。</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約瑟夫·韋爾內(nèi)《有漁民的河流》</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751年</p><p class="ql-block">這幅作品依循著幾條對角線而細微溝圖。畫面左方亂石中伸出的細長樹枝,與右方的人物構(gòu)成整個場景的框架,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中心,兩側(cè)的巨大巖壁宛如舞臺布景的雙翼,夾著河流而蜿蜒回曲,給人一種漸漸遠去的視覺效果。</p><p class="ql-block">韋爾內(nèi)(1714—1789) 是18世紀(jì)后期法國最卓越的風(fēng)景畫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康納萊托(<span style="font-size: 18px;">1697-1768年)</span></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城堡區(qū)圣伯多祿圣殿》布面油畫 1730年</p><p class="ql-block">儀式場景是早期威尼斯風(fēng)景畫家的關(guān)注重心,但康納雷佗卻不同,偏愛以畫 普通威尼斯人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康納萊托《威尼斯:卡納雷吉歐區(qū)入口》</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734–1742年</p><p class="ql-block">康納萊托這種威尼斯風(fēng)景畫非常受到歐洲“壯游”的英國人歡迎,這兩件作品雖然尺幅一致,但并不是同一時期畫的。</p> <p class="ql-block">威廉·透納《海洛和利安德的離別》</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837年前</p><p class="ql-block">透納是英國人的驕傲。此作題材是希臘神話:海洛是阿芙羅狄特女神的女祭司,住在分隔歐洲和亞洲的海勒斯邦海峽上的一座塔里。她愛上了住在亞洲的利安德。每晚海洛都會點亮一盞燈,引導(dǎo)利安德游過水面來到她身邊。一天晚上,燈不小心被吹滅了,利安德也因此淹死。海洛悲痛欲絕,從塔上一躍而亡。</p> <p class="ql-block">約翰·康斯特布爾《史特拉福磨坊》</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820年</p><p class="ql-block">在英國人那里,把透納和康斯坦布爾兩個競爭對手并置已經(jīng)成了慣例。</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圣烏蘇拉登船的海港》</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641年</p><p class="ql-block">畫的是基督教公主圣烏蘇拉在11000名貞女的陪同下,從英國前往羅馬進行朝圣的事跡。</p><p class="ql-block">法國畫家克勞德是古典主義風(fēng)景畫的奠基人,他提升了風(fēng)景畫派在歐洲藝術(shù)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畫中的烏蘇拉身穿黃衣,手舉帶有徽章的旗幟,注視著同伴步上返航之舟。在科隆停留時,貞女們被入侵的匈人殺害,而烏蘇拉因拒絕嫁給匈人領(lǐng)袖而殉道。</p> <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鳶尾花》</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約1914-1917年</p><p class="ql-block">莫奈在畫中大量使用了濃郁的紫、藍、綠色,邊緣處留白而明朗。</p><p class="ql-block">克勞德·莫奈(1840—1926)是法國印象派風(fēng)景畫家中的領(lǐng)軍人物。1874年以來,他參加了印象派的大部分展覽。</p> <p class="ql-block">愛德華·馬奈《咖啡廳演奏會的一角》</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878-1880年</p><p class="ql-block">馬奈的作畫主張,是從現(xiàn)代生活中選取新穎題材,并直接臨摹實景實物??Х葟d音樂會作為大型場所,吸引社會各色人等前來社交、聽歌娛樂。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馬奈改變計劃,將這幅大型畫作一分為二·分頭完成。本畫為其右半,而左半題為《在咖啡廳內(nèi)》。在作品右側(cè),馬奈額外添加了一片畫布,一來將女侍從置于構(gòu)圖中央,二來又在背景中增添了舞臺、舞者和樂隊。</p><p class="ql-block">馬奈(1832-1883)</p><p class="ql-block">在印象派畫家間備受推尊,卻從未參與過他們的展覽。他的作品主題取材自十九世紀(jì)的現(xiàn)代生活,不同尋常。</p> <p class="ql-block">保羅·塞尚《畫室中的火爐》</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865年</p><p class="ql-block">本畫成于塞尚早期,捕捉了十九世紀(jì)波希米亞藝術(shù)家在巴黎艱難謀生的情調(diào)。本畫的視角有一種迷惑感,觀眾似是由火爐上方俯視,然而視線卻盡與桌子頂部的高度相齊。畫面因水平面垂直的切割而形成一個框架,框架中的花瓶、小畫、調(diào)色板、花朵以及明亮的帆布畫框營造出強烈的表面紋路。深色調(diào)和大面積黑色的運用,是塞尚這一時期作品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保羅·塞尚(1839-1906年)后印象派三巨匠之一,雖與印象派畫家關(guān)系密切,但一直秉持著不畫相同的目標(biāo)。他說過他的抱負是「將印象主義變得像博物館中的藝術(shù)品那樣堅固而永恒」。對于畢加索(1881-1973年)和二十世紀(jì)藝術(shù)的發(fā)展,塞尚的作品影響重大。</p> <p class="ql-block">柯羅《傾斜的樹干》</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860-1865年</p><p class="ql-block">柯羅(1796-1875)</p><p class="ql-block">柯羅的作品﹣﹣尤其是捕捉光影的方式,對十九世紀(jì)風(fēng)景畫(包括印象派繪畫)影響巨甚。</p> <p class="ql-block">約翰·辛格·薩金特《酒杯》</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875年</p><p class="ql-block">薩金特著迷于光影的效果和流暢的筆觸,不用混合顏料,喜歡直接以飽滿顏料之筆在畫布上作畫,顯示了印象派風(fēng)格的影響。他巧妙地拿捏到陽光照亮沙地的細節(jié),并在陰影中的桌布上制造強烈光斑 用以反射周圍的光與色。薩金特甚至觀察到光線穿過紅酒杯底座,而不是將其全然描繪在陰影中。</p> <p class="ql-block">雷諾阿《浴者》</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885-1890年</p><p class="ql-block">雷諾阿(1841-1919)</p><p class="ql-block">是印象派的一員大將。他擅長使用碎裂的筆觸技法,并大膽地將純粹的互補色組合在一處,以捕捉風(fēng)景畫、人物畫中的光影與律動。</p> <p class="ql-block">保羅·高更《窗前果盤和啤酒杯》</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約1890年</p><p class="ql-block">高更(1848—1903)后印象派三巨匠之一,窗前果盤和啤酒杯這幅畫作是對保羅·塞尚(1839-1906年)其中一幅題為《果盤靜物》的靜物畫的致敬,故而高更將其描述為「我的摯愛,一顆超凡的珍珠」。當(dāng)時,塞尚正以法國先鋒藝術(shù)領(lǐng)軍人物的形象嶄露頭角,而高更則力圖擺脫印象派的自然氛圍,並并尋求一種更嚴(yán)謹、更具結(jié)構(gòu)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長草地與蝴蝶》</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畫 1890年</p><p class="ql-block">以情感和表現(xiàn)力來駕馭明亮色彩,滿是活力地運用濃重的顏料和強有力的筆觸,都是梵高作品的主要特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濃墨重彩的筆觸在不同方向上彼此疊加,呈現(xiàn)出生機盎然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幾只白蝴蝶在綠叢中飛舞,通往遠方的小徑給人以無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文森·梵高(1853—1890)后印象派三巨匠之一,在世時并未得到肯定,卻是當(dāng)今極受歡迎的后印象派畫家。如今梵高雖已逝世一百三十余年,但其厚重而富生命力的用色、絢爛而富表現(xiàn)力的筆觸,使他的作品依然聞名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