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554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詩文/趙勤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片/部分下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詩說越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唱書落地擊檀板,俏孕甜香越女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孤冢疾雷奇化蝶,病鋤空翠葬花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輕舒水袖欣觀止,圓潤行腔細探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苑匠工揮妙筆,群芳曲罷繞鄉(xiāng)音。</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落地唱書,是流行于嵊縣一帶的說唱形式,形成于19世紀中葉。</p><p class="ql-block">檀板,樂器名,用檀木制作而有檀板之名,越劇篤鼓、檀板按拍擊節(jié),越劇的雛形“小歌班”被外地人稱之為“的篤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劇,發(fā)源于浙江嵊州,發(fā)祥于上海,繁榮于全國,流傳于世界,在發(fā)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yōu)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6年,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嵊州市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08年,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尹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劇的代表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西廂記》《祥林嫂》《五女拜壽》《碧玉簪》《盤妻索妻》《穆桂英掛帥》《柳毅傳書》《孟麗君》等。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此以后,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xù)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后,更是統(tǒng)一稱為“越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2年(清咸豐二年)嵊縣西鄉(xiāng)馬塘村農民金其柄創(chuàng)“落地唱書”。落地唱書是浙江嵊縣以馬塘村為主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開始演變?yōu)樵谵r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藝人初始均為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故稱男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歌班1906年3月27日,嵊縣東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書藝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墊底,鋪上門板,演出小戲《十件頭》《倪鳳煽茶》和大戲《雙金花》(后半本)。這是中國越劇第一次登臺試演,越?。ㄗ畛醴Q“小歌班”)從次該日(1906.3.27.)被稱為越劇誕生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進上海,在十六鋪“新化園”演出,因藝術粗糙簡陋,觀眾寥寥無幾。后續(xù)有3班藝人來上海但均告失敗。在學習紹興大班和京劇的表演技巧后,藝術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較知名的演員編演新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碧玉簪》《孟麗君》等。這些劇目適應了“五四運動”后爭取女權和男女平等思潮的興起,受觀眾歡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后,升平歌舞臺老板周麟趾從嵊縣請來民間音樂組織“戲客班”的3位樂師組成越劇史上第一支專業(yè)伴奏樂隊,演奏時以15兩音定弦,沿用紹興大班習慣,稱為“正宮調”,簡稱“正調”,從此“絲弦正調”成了主腔;并借鑒紹興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體的音樂框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始,多數(shù)戲班、劇團稱“越劇”。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八相送】曲詞</p><p class="ql-block">梁兄 :</p><p class="ql-block">書房門前一枝梅 樹上鳥兒對打對 喜鵲滿枝喳喳叫 向你梁兄報喜來 弟兄二人出門來 門前喜鵲成雙對 從來喜鵲報喜訊 恭喜賢弟一路平安一路平安把家歸 青青荷葉清水塘 鴛鴦成對又成雙 梁兄啊英臺若是女紅妝 梁兄你愿不愿配鴛鴦 配鴛鴦配鴛鴦 可惜你英臺不是 不是女紅妝 眼前還有一只井 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你看這井底兩個影 一男一女笑盈盈 愚兄明明是男子漢 你不該將我比女人 穿竹林 過池塘 前面到了觀音堂 觀音大士媒來做 我與你梁兄來拜堂 賢弟越說越荒唐 兩個男兒怎拜堂 走吧 你我鴻雁兩分開 問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你早知愚兄未婚配 今日相問為何來 要是你梁兄親未定 小弟替你來做大媒 賢弟替我來做媒 但未知千金是哪一呀位 就是我 啊呀就是我家小九妹 她品貌就像我英臺 如此多謝賢弟來玉成 梁兄你花轎早來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樂相冊【詩說紹興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播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