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ed2308">舊作搬家到美篇(21)</font></h5> <h1><b> 中美《望廈條約》簽訂現(xiàn)場的微妙之處</b></h1> (2016-02-25 發(fā)表于新浪博客)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美《望廈條約》是繼中英《南京條約》、《虎門條約》之后加在中國身上的又一道更為沉重的枷鎖。<div><br></div><div> 早在小學的歷史課堂上,我就知道這份題為《中美五口通商章程》的外交文件之所以被稱為《望廈條約》,是因為它的簽訂地點在當時澳門的望廈村。<br><br></div><div> 以往來澳時,我曾想探訪一下簽訂《望廈條約》的具體地點,但轉(zhuǎn)而一想,昔日的望廈村如今已成為馬路縱橫、大廈林立的城市街區(qū),尋找起來可能頗費功夫,故而作罷。<br><br></div><div> 此次來澳,我前往位于美副將大馬路的觀音堂,亦即建于明末的普濟禪院,意欲領(lǐng)略一下這座古剎的風貌。</div><div><br></div><div> 在禪院大門前看罷景點文字介紹,我添了一份驚喜,原來《望廈條約》的簽訂地點就在院內(nèi)的后花園里。<br><br></div><div> 參觀完該禪院以佛殿為主體的三間三進建筑群,我往后直走尋找后花園,沒走幾步就到了盡頭,于是向迎面走來的一位中年男子打聽。</div><div><br></div><div> 這位中年男子好像是禪院的工作人員,熱情地說:“我?guī)グ?!”他引導我走向佛殿建筑的右?cè),穿過兩個堂室進入后花園。<br></div><div><br></div><div> 所謂后花園,實乃一座幽深的小偏院,里面突出的景物為一張石桌、四條石凳以及亭碑,這位中年男子指著石桌和石凳對我說:“中美《望廈條約》就是在這這里簽訂的?!睕]等我接腔,他又笑著問道:“先生,您看這石桌有什么特別之處嗎?”</div><div><br></div><div> 我仔細看了看,很快發(fā)現(xiàn)桌面是由兩塊半圓形石板對接而成,兩個半圓一大一小而不相等。我頓有所悟地直接回答:“桌面上半圓較大的那一邊,當時坐的一定是美國人了?!彼c頭笑道:“先生說對了!”</div><div><br></div><div> 我對他連聲道謝,倘若沒有他的點撥,我很可能不會察覺石桌的微妙之處。<br><br></div><div> 這位中年男子先行一步離開之后,我大略瀏覽了亭碑記述中美《望廈條約》有關(guān)情況的文字,又回到石桌和石凳跟前端詳一番,繼而深思良久。<br><br> 有道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一張供中美兩國簽約的石桌,桌面竟以此種方式設(shè)計和制作,恃強凌弱的美方坐在大半圓一邊,軟弱畏強的中方坐在小半圓一邊,此可謂中美《望廈條約》簽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細節(jié)。</div><div><br></div><div> 這一細節(jié)的本身,就已經(jīng)決定了中美《望廈條約》必定比之前的中英《南京條約》、《虎門條約》更不平等。<br><br>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貧窮落后就要挨打,軟弱無能就會受制于人。單憑中美《望廈條約》簽訂過程中的這一重要細節(jié),就足以證明這個道理。</div> <font color="#b06fbb">▼位于美副將大馬路的觀音堂</font> <font color="#b06fbb">▼觀音堂大雄寶殿。后花園在其右側(cè)一個幽深的地方。</font> <font color="#b06fbb">▼中美《望廈條約》在此處簽訂。</font> <font color="#b06fbb">▼石桌的桌面是由兩塊半圓形石板對接而成,可兩個半圓一大一小而不相等。</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