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漸漸露出了“頗好放縱”的苗頭。被他譽(yù)為“可以明得失”的魏征專門上了一本《十漸不克終疏》奏疏,指出唐太宗的志業(yè)與貞觀初年相比,在十個方面都出現(xiàn)今不如昔的變化,求治之心銳減而驕逸之心漸萌。唐太宗李世明“反復(fù)研導(dǎo),深覺詞強(qiáng)理直,遂列為屏障。”這寫有魏征奏疏全文的“戒奢屏”,唐太宗朝夕瞻仰,時時提醒自己,“聞過則改,庶幾克終善事”,終成就了貞觀之治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善于自省才有威信。再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歷史典故。三國時蜀國與魏國在街亭作戰(zhàn),諸葛亮派馬謖為先鋒。沒料到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zhàn)部暑,致使蜀軍大敗,痛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以明軍紀(jì)。并上書君王,引咎自責(zé),說:“我以弱小的才能,受到君王的信任,得以統(tǒng)帥三軍,由于我治軍法度不嚴(yán)明,做事不夠謹(jǐn)慎,出現(xiàn)街亭失守的敗局。這個責(zé)任,在我用人不當(dāng),知人不夠,所以我情愿自降三級以記住這個教訓(xùn)。”諸葛亮自降三級,深刻反省,使他在蜀國軍民中獲得了空前的威信。</p><p class="ql-block"> 古人多以“三”為大,大在何處?大在劉備“三顧茅廬”的虔誠與恭敬,大在孔子“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闹t恭和謹(jǐn)慎。數(shù)千年的須白老者,便以“三省”辨明孰為真君子。古人如此,今人又何嘗不需要這樣!到了今天,我們同樣需要這種“三省吾身”的道德修養(yǎng),我們同樣需要自省自愛,只有這樣才能在人生征途中不迷失方向。 </p><p class="ql-block"> 自省是中國人德行修養(yǎng)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是一種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是一種使人走上幸福的能力。處世不是八面玲瓏的圓滑,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是我們自省的真誠過程,自省的高尚精神。</p><p class="ql-block">(奔馬2024年1月8月寫于北景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