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從大英博物館出來,已是午后4點左右,天氣格外的好。沿著倫敦市中心的布魯姆斯伯里(Bloomsbury)區(qū)的主街道前行,邊走邊看邊拍。</b></p><p class="ql-block"><b>這一帶曾經(jīng)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和革命家的故居。著名作家包括弗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 ,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歌手鮑勃·馬利(Bob Marley)和蘇俄和蘇聯(lián)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創(chuàng)始人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等的居住地。而我最熟知的是查爾斯?狄更斯,因為青蔥時代,主修的是英國文學,印象很深的是《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和《大衛(wèi)?科波菲爾》 (David Copperfield)。 </b></p><p class="ql-block"><b>從網(wǎng)上找到電影《霧都孤兒》的海報,找回當年的記憶。</b></p> <p class="ql-block"><b>《大衛(wèi)?科波菲爾》,大衛(wèi)(David)愛上朵拉·斯本羅 (Dora Spenlow)的插圖,這是法蘭克?雷諾斯(Frank Reynolds )1910年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作為倫敦知識和文學的中心,世界著名的布盧姆斯伯里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的總部也在這里,該出版社是《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商。</b></p><p class="ql-block"><b>出版社總部,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倫敦游有不少游客會選擇加入旅游團漫步在這個歷史悠久而優(yōu)雅的社區(qū),傾聽導游訴說倫敦的古往今來:關于當年皇室尋求神醫(yī)救治的秘密,關于為保護不斷壯大的大都市兒童而進行的慈善工作的感人之事……</b></p><p class="ql-block"><b>而我們,隨性漫步。這不,抬頭看到高掛的有趣店名:”唱個錘子” ——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同胞開的店,其中有卡拉OK娛樂。</b></p> <p class="ql-block"><b>紅陶維多利亞建筑的保誠保險大廈(Holborn Bars)和耀眼的紅色雙層巴士。</b></p> <p class="ql-block"><b>隨處可見、作為歷史文物保存的廢棄紅色電話亭,成了街景的亮麗點綴。</b></p> <p class="ql-block"><b>歷史圖片《愛德華時代》(Edwardian era,1901年至1910年)展示我此時所站之處當年的街景。左側為保誠保險大廈,右側則是斯臺普爾賓飯店(Staple Inn)。</b></p> <p class="ql-block"><b>貝納德城堡 (Castle Barnard) 街道, 倫敦的歷史和金融中心。</b></p> <p class="ql-block"><b>以“農(nóng)業(yè)”為主題的雕像。</b></p> <p class="ql-block"><b>集宗教、歷史、文化和建筑藝術于一體的教堂,亦是低頭不見抬頭見。</b></p><p class="ql-block"><b>圣安德魯荷爾本教堂(St Andrew Holborn Guild Church and Churchyard)。這座教堂始建于14世紀,經(jīng)過多次修復和擴建。其建筑風格融合了哥特式和文藝復興元素。</b></p> <p class="ql-block"><b>該教堂至少有1000年的禮拜歷史,但在2001年挖掘地下室時,發(fā)現(xiàn)了羅馬時期的遺跡,表明它可能有更長時間的使用歷史。挖掘中發(fā)現(xiàn)大量的陶器碎片,其中包括漂亮的賽緬陶器碎片(Samian Ware)。所有的發(fā)現(xiàn)都可以追溯到公元150年至300年之間,盡管無法從中得出該地的明確用途。</b></p> <p class="ql-block"><b>有關賽緬陶器,又稱印記土陶(Terra Sigillata)。有推測是古羅馬的高級餐具,是古羅馬不列顛最常用的高質(zhì)量陶器。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來到面包街(Bread Street)—</b></p><p class="ql-block"><b>這條街道在古代是倫敦市的面包市場。舊時的面包師傅以及已經(jīng)住在這條街上的人,被禁止在他們自己的家里或面包店出售面包,只能在面包街上現(xiàn)做現(xiàn)賣。</b></p><p class="ql-block"><b>LD在面包街上的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b>走向面包街上的倫敦帕特諾斯特廣場(Paternoster Square)。</b></p> <p class="ql-block"><b>這里是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總部的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創(chuàng)立于1801年的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老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如今有70個國家共3000家公司在此掛牌,堪稱一個大規(guī)模的國際股票買賣市場。</b></p> <p class="ql-block"><b>倫敦帕特諾斯特廣場的鳥瞰圖。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立體感極強的獨特建筑。</b></p> <p class="ql-block"><b>行走中,不經(jīng)意地回眸,看到這樣奇特的一景!</b></p><p class="ql-block"><b>睜大眼睛細看,原來是赫赫有名的圣保羅天主教堂(St Paul's Cathedral )。</b></p> <p class="ql-block"><b>這張更顯其外表細節(jié)的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于是隨著前面的行人尋覓而去。來到圣保羅大教堂正門。</b></p> <p class="ql-block"><b>圣保羅大教堂前安妮女王雕像(Queen Anne Memorial )的近照。這座雕像創(chuàng)作于1884年,1886年完成。創(chuàng)作者為理查德·C·貝爾特(Richard C. Belt)和L.A.馬勒普雷(L.A. Malempré)。</b></p><p class="ql-block"><b>原作雕像大約在1743年、1768年和1882年遭到三次破壞。女王雕像的鼻子和手臂受損,而且在1880年代嚴重風化。據(jù)說,原雕像被嘲笑女王對白蘭地喜愛的人破壞了—— 他們在雕像上涂抹上這樣的順口溜:“白蘭地南,白蘭地南,被拋棄了;她的臉朝著杜松子酒店,她的背朝著教堂”(Brandy Nan, Brandy Nan, left in the lurch; Her face to the gin-shop, her back to the church)?!?女王對烈酒的喜好,而大教堂正好位于當?shù)氐亩潘勺泳频旮浇?lt;/b></p> <p class="ql-block"><b>這座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建于1675~1710年,將拜占庭式和哥特式混搭而成,它的設計師克里斯托弗 · 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 同時也建造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b></p> <p class="ql-block"><b>近二十多年來,圣保羅大教堂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1981年那場王子與灰姑娘(查爾斯王子與戴安娜)的婚禮童話般的盛大婚禮。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我們步入圣保羅大教堂匆匆游覽。正好這天人們在做禮拜,教堂內(nèi)不允許拍照。</b></p><p class="ql-block"><b>離開前,以不同的角度仰看圣保羅大教堂。</b></p> <p class="ql-block"><b>來到維多利亞的女王街 —</b></p><p class="ql-block"><b>身后(左建筑)是倫敦市市長的官邸和辦公地點,人們稱之為大廈(Mansion House),建于1739年 - 1752年之間的喬治時代。這里也是舉辦市政活動和接待國家貴賓的場所。</b></p> <p class="ql-block"><b>1837年的一幅畫,展示了這兩個建筑。左側被稱為“市長的巢” (Mayor’s Nest), 右側則是“諾亞方舟” (Noah Ark)。</b></p> <p class="ql-block"><b>這張名為《倫敦的大廈和維多利亞女王街》(Mansion House and Queen Victoria Street, London)的照片拍攝于1890年。其展示了當時的建筑風貌,呈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氛圍。攝影者喬治·華盛頓·威爾遜(George Washington Wilson)。此照片屬于科學博物館集團收藏,由科學博物館董事會信托管理。</b></p> <p class="ql-block"><b>沿著沃爾布魯克街(Walbrook)商業(yè)區(qū),向東走一小段距離。</b></p> <p class="ql-block"><b>回頭一望,又見到另一教堂,圣· 約翰教堂(St. John Church)。</b></p> <p class="ql-block"><b>這座形似”對講機”(The Walkie-Talkie) 的建筑英文叫”20 Fenchurch Street”,是倫敦的一座商業(yè)摩天大樓,以其在倫敦金融區(qū)歷史悠久的芬教堂(Fen Church)街上的地址而得名。因為其獨特的形狀,人們干脆稱之“對講機”。 38層樓高160米(525英尺)的”對講機”有三層的”空中花園”,自2017年7月以來一直由李錦記集團(Lee Kim Kee Group)擁有。</b></p> <p class="ql-block"><b>看一下它偉岸的“身軀”,看似頭重腳輕根底并不淺哦!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空中花園”占據(jù)第36至38層。圖片來自網(wǎng)絡。</b></p> <p class="ql-block"><b>蒙紀念碑(The Monument )位于倫敦市的蒙紀念碑街(Monument Street)和費什街山(Fish Street Hill) 交匯處。它建于1671年至1677年,以紀念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1666年)并慶祝城市的重建。 </b></p> <p class="ql-block"><b>火災于1666年9月2日星期日在布丁巷(Pudding Lane )的一家面點師的房屋中爆發(fā),最終于9月5日星期三撲滅,摧毀了城市的大部分。盡管幾乎沒有人員傷亡,但火災使所有活動陷入停頓,吞噬或嚴重損壞了數(shù)千座房屋、數(shù)百條街道、城市的大門、公共建筑、教堂和圣保羅大教堂。唯一部分幸存的建筑是那些用石頭建造的,如圣保羅大教堂和市政廳。</b></p><p class="ql-block"><b>這座永久性的紀念碑作為重建的一部分,在火災開始的地方附近建立。圣保羅大教堂的建筑師圣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以及他的朋友和同事羅伯特·胡克博士(Dr Robert Hooke)為這座巨大的紀念碑設計了方案,查爾斯二世國王(King Charles II)作為總監(jiān)。</b></p><p class="ql-block"><b>路人甲以獨特的角度幫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繼續(xù)前行,來到了倫敦僑(London Bridge)。</b></p><p class="ql-block"><b>這座由混凝土和鋼鐵建造的箱形橋于1973年開放使用,取代了一座19世紀的石拱橋,而石拱橋又替代了一座有著600年歷史的石質(zhì)中世紀結構。</b></p> <p class="ql-block"><b>與之平行的不遠處,是倫敦塔橋(London Tower Bridge)。古老的童謠《倫敦橋正在倒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里指的正是這座塔橋。</b></p> <p class="ql-block"><b>最早知道倫敦橋,來自這首歌的歌詞:“倫敦橋正在倒塌,倒塌,倒塌,倫敦橋正在倒塌,我美麗的女士.....”。人們通常將歌詞里的”美麗女士”意指英國女王。這首童謠可能可以追溯到晚中世紀與橋有關的諺語和游戲。歌詞在18世紀中期首次以接近現(xiàn)代形式印刷,特別是在19世紀在英國和美國變得流行。</b></p><p class="ql-block"><b>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張1898年女孩兒們玩“倫敦塔橋”的游戲的歷史照片。像不像我們小時候玩的”老鷹捉小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回到眼前—</b></p> <p class="ql-block"><b>在這里重溫這段早年就耳熟能詳?shù)膬焊瑁?lt;/b></p><p class="ql-block"><b>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b></p><p class="ql-block"><b>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b></p><p class="ql-block"><b>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b></p><p class="ql-block"><b>My fair lady</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這么幸災樂禍的歌詞,又這么容易上口,流傳至今……</b></p><p class="ql-block"><b>在此順便就現(xiàn)場攝影記者LD的報道口誤予以更正:倫敦塔應為倫敦塔橋。</b></p> <p class="ql-block"><b>沿著泰唔士河堤的人行道,朝倫敦塔橋方向走去。行人道的右側,三五步就出現(xiàn)一個的藝術銅像,順勢拍照。</b></p> <p class="ql-block"><b>左側則是泰唔士河的河景。圖左的那座橋就是剛才我們走過的倫敦橋。</b></p> <p class="ql-block"><b>繼續(xù)和遇見的藝術銅像拍照。</b></p> <p class="ql-block"><b>海斯畫廊(Hay's Galleria)入口處。</b></p> <p class="ql-block"><b>著名的倫敦塔橋就在眼前了!</b></p> <p class="ql-block"><b>走上塔橋。</b></p> <p class="ql-block"><b>在塔橋上眺望已是黃昏的泰唔士河。</b></p> <p class="ql-block"><b>倫敦橋下河水濤濤。由意大利建筑師倫佐 · 皮亞諾(Reno Piano) 設計的地標建筑、“碎片”大廈(The Shard)巍然屹立。</b></p> <p class="ql-block"><b>這座高309.6米的建筑,是英國最高的摩天大樓。它外形酷似一片玻璃碎片,因此得名。</b></p><p class="ql-block"><b>此照片來自網(wǎng)上高手。</b></p> <p class="ql-block"><b>把目光移回到這座塔橋—— 它的主塔樓于1902年6月30日正式通行。有關倫敦塔橋的歷史故事,將在《倫敦塔橋》小文中敘述。</b></p> <p class="ql-block"><b>夜幕低垂、燈光璀璨之時,我們乘搭泰唔士河的游船,觀賞兩岸夜景。</b></p> <p class="ql-block"><b>夜幕下的碎片大廈。</b></p> <p class="ql-block"><b>游船穿過塔橋。</b></p> <p class="ql-block"><b>美麗的夜色,醉人的夜景。</b></p> <p class="ql-block"><b>回到起點上岸。</b></p> <p class="ql-block"><b>抬頭便又看到了塔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