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23—25日,我和z老師一起到甘肅的肅南裕固縣去拍鳥。</p><p class="ql-block">肅南縣是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最大的資源主體,祁連山北麓75%的面積、祁連山國家公園25.2%的面積、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59.3%的面積、張掖丹霞國家地質(zhì)公園93.4%的面積在肅南縣境內(nèi)。分布有冰川964條,水源涵養(yǎng)林33萬公頃,濕地232.5萬畝,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內(nèi)陸河及其支流流經(jīng)和發(fā)源于肅南山區(qū),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tài)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chǎn)流地,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yōu)先區(qū)域。</p><p class="ql-block">從張掖坐大巴??到肅南,沿途像進入了張掖的七彩丹霞一般,雖然冬天的丹霞山?jīng)]有七彩,但被白雪覆蓋的丹霞山別有一番風味!</p> <p class="ql-block">肅南縣城不大,但非常干凈整潔,幾乎每個街頭都有穿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在為人民服務(wù)!</p><p class="ql-block">我們因為主要是來拍鳥的,所以沒有仔細觀賞這里的風景。沒想到三天的時間,我盡然拍到了15種鳥,還拍到了巖羊、藏狐??、野兔、馬鹿??和藏原羚等野生動物!z老師拍到的更多!雖然由于本人的拍攝技術(shù)和設(shè)備有限,拍的不是很好,但我還是覺得欣喜若狂??!</p> <p class="ql-block">我這次的拍攝目標鳥是藍馬雞!</p><p class="ql-block">藍馬雞,雞形目雉科馬雞屬陸禽, 屬體型較大的雉類。 別名角雞、松雞、馬雞。其通體藍灰色,頸項和肩部顏色深,有金屬光澤,尾羽由灰藍色漸變?yōu)榘底纤{色。雄鳥前額白色,頭頂密布黑色絨羽,后面界以一道白色窄帶;頭側(cè)裸露為緋紅色;耳羽簇白色,長而硬,突出于頭頸之上;中央尾羽向上翹起,頦、喉白色;虹膜金黃色;嘴淡紅色;腿、腳珊瑚紅色。 因其尾羽披散下垂如馬尾,故名。我特別喜歡它的金色藍色!</p> <p class="ql-block">藍馬雞為中國特有鳥類,分布于青海東北部和東部,甘肅西北部祁連山南部,寧夏賀蘭山及四川北部,棲息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谷稀疏灌叢草原、松林或橡樹林地帶。除繁殖期外常集成10-30只群體生活,最多可達100只以上。主要以植物根、莖、種子為食。覓食活動主要在上午和下午,清晨和傍晚最為頻繁。4-7月繁殖。藍馬雞營巢于濃密的灌木叢下或稍凹的處所,巢極簡陋,呈盤狀,一般由樹葉、樹枝、茅草、苔蘚等構(gòu)成,里面墊有羽毛。每窩產(chǎn)卵6-12枚,孵卵期26-28天,雛鳥早成性。 壽命可達20年。</p> <p class="ql-block">藍馬雞挺好斗的,動不動就對視著對方,你來我往的,但動真格的卻不多!??</p> <p class="ql-block">這是環(huán)頸雉。</p><p class="ql-block">雉雞,是雞形目雉科雉屬動物。環(huán)頸雉,亦稱野雞、山雞。雄雞頭部具黑色光澤,有顯眼的耳羽簇;眼周寬大,裸皮鮮紅色;滿身點綴著發(fā)光羽毛,多為墨綠色至銅色至金色;兩翼灰色;尾長而尖,褐色并帶黑色橫紋。雌鳥形小而色暗淡,周身密布淺褐色斑紋。雄雉羽色鮮妍華麗,有較寬的白色環(huán)頸,故名環(huán)頸雉。</p> <p class="ql-block">這是石雞。</p><p class="ql-block">石雞是雞形目雉科鶉石雞屬鳥類,又稱朵拉雞、嘎嘎雞、紅腿雞。體型中等。整體呈灰色;眼黑色,眼周紅色;頭頸部有一黑色帶,自眼先起,過眼至眼后,下延至頸側(cè),在胸前與另一側(cè)黑帶閉合;兩脅白色,具有黑色和栗褐色并列的長橫斑;腹部淺棕黃色;嘴和腳紅色;羽毛艷麗。因多住在亂石堆或巖洞中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這家伙非常膽小而機敏!它不怕車怕人!你如果坐在車里,它當你沒來,自在逍遙的覓食!如果你一出來,它立即就狂奔到遠處機警的觀望你!但如果你躲在一處久久不動,它就會放松警惕,繼續(xù)開始覓食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高原山鶉。</p><p class="ql-block">高原山鶉(學名:Perdix hodgsoniae)體長約28厘米,是一種體形略小的灰褐色鶉類。具醒目的白色眉紋和特有的栗色頸圈,眼下臉側(cè)有黑色點斑。上體黑色橫紋密布,外側(cè)尾羽棕褐色。下體顯黃白,胸部具很寬的黑色鱗狀斑紋并至體側(cè)。體形似斑翅山鶉,但上體富于黑色橫斑,所以顯得更暗和斑雜;下體亦具黑色橫斑。眼下具一較寬的黑色斑塊,易于辨識。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之間的高山裸巖、高山苔原高原和亞高山矮樹叢和灌叢地區(qū),有季節(jié)性垂直遷徙現(xiàn)象。主要以高山植物和灌木的葉、芽、莖、漿果、種子、草籽、苔蘚等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繁殖期3-4月,每窩產(chǎn)卵8-12枚。分布于印度、尼泊爾、中國青藏高原及相鄰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這是褐巖鷚。</p><p class="ql-block">褐巖鷚(學名:Prunella fulvescens)共有6個亞種。小型鳥類,體長13-16厘米。頭褐色或暗褐色,有一長而寬的眉紋從嘴基到后枕、白色或皮黃白色,在暗色的頭部極為醒目。背、肩灰褐或棕褐色具暗褐色縱紋。頦、喉白色,其余下體淡棕黃色或皮黃白色。主要棲息于海拔 2500-4500米的高原草地、荒野、農(nóng)田、牧場,有時甚至進到居民點附近。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成群。地棲性,在地上、巖石上或灌叢中活動和尋食。以甲蟲、蛾、螞蟻等昆蟲為食,也吃蝸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種子與草子等植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這是花彩雀鶯。</p><p class="ql-block">花彩雀鶯是雀形目鶯科雀鶯屬鳥類。全身毛茸茸、偏紫色;頂冠棕色,眉紋白;虹膜玫瑰紅色,嘴及跗蹠黑色。雄鳥頭頂中央向后頸栗紅色;前額及兩側(cè)乳黃色;背及兩肩稍沾沙色的灰色;腰及尾上覆羽呈帶有紫色的輝藍色;眉紋淡黃色,自嘴起一道黑褐色斑紋,通過眼睛直到耳羽上方;翼羽沙褐色,飛羽的外邊緣輝藍色;頦栗色,胸及頸側(cè)、兩脅呈帶栗色的輝藍色;腹部乳黃色,尾下覆羽栗色。雌鳥顏色較淡且不具紫蘭輝色;頭呈淡赤褐色,頭側(cè)以及下體羽毛概呈淡茶色;兩脅稍沾染藍色。</p> <p class="ql-block">這個鳥非常袖珍,體重只有6~8g,體長只有90~126mm!它還非?;钴S,不停的飛來飛去的!我全靠我們的鳥導小索老師啦!我緊跟在他身邊,按照他的指引去尋找花彩??。</p> <p class="ql-block">這是煤山雀。</p><p class="ql-block">煤山雀,又稱貝子,是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屬鳥類。雄鳥夏羽額、眼先、頭頂、羽冠、枕和后頸為具有金屬光澤的黑色,頰、耳羽和頸側(cè)形成大白斑,后頸中央亦具有一白斑;上體灰藍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褐色;尾羽黑褐色具銀灰色外翈。雄鳥冬羽與夏羽類似,但上體較為蒼淡,下體偏污灰。雌鳥羽色似雄鳥冬羽。幼鳥似成鳥,但羽色暗淡少光澤,頭頸部黑色部分偏灰褐色,頭側(cè)白斑和下體的白色部分泛皮黃色,上體偏橄欖灰褐色,兩脅沾灰。</p><p class="ql-block">這是個留鳥,也被拍鳥人稱為“菜鳥”!??</p> <p class="ql-block">這是漠角百靈。</p><p class="ql-block">漠角百靈是一種小型鳴禽。身長14-15 cm。上體灰紅棕色,下體蒼白色,黑白面孔。幼鳥是上體帶紅色并且下體變蒼白。頂冠前端黑色條紋后延成特征性小"角"。兩脅有些褐色縱紋。雌鳥及幼鳥色暗(且無"角"),但頭部圖紋仍可見。飛行時翼下白色。虹膜-褐色;嘴-灰色,上嘴色較深;腳-近黑。</p> <p class="ql-block">這是紅隼。</p><p class="ql-block">紅隼(學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科、隼屬的小型猛禽之一。體重173-335克,體長305-360毫米。翅狹長而尖,尾亦較長,外形和共同爪隼非常相似。雄鳥頭藍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磚紅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藍灰色,尾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條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紋。下體頦、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體乳黃色或棕黃色,具黑褐色縱紋和斑點。雌鳥上體從頭至尾棕紅色,具黑褐色縱紋和橫斑,下體乳黃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縱紋和斑點,具黑色眼下縱紋。腳、趾黃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可惜這個鳥我只拍到一張。</p> <p class="ql-block">這是縱紋腹小鸮。</p><p class="ql-block">縱紋腹小鸮又名小貓頭鷹、小鸮,是鸮形目鴟鸮科小鸮屬的一種鳥類,縱紋腹小鸮的體長約23厘米;無耳羽簇;體色為棕褐色,頭頂較平并具細密白點,具淺色眉紋,白色髭紋較寬,腹部灰白且具褐色縱紋,背部褐色,具白色點斑;虹膜亮黃色;嘴黃色;腳灰白色,被羽。</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鵟!</p><p class="ql-block">大鵟俗稱豪豹、白鷺豹,是鷹形目鷹科鵟屬大型猛禽。大鵟體長約70厘米的大型猛禽;具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間型等幾種色型;上體通常暗褐色;下體白色至棕黃色,具棕褐色縱紋;尾上偏白并常具橫斑,腿深色,次級飛羽具深色條帶;淺色型具深棕色的翼緣;虹膜黃或偏白;嘴藍灰色,蠟膜黃綠色;腳黃色。</p><p class="ql-block">主要以嚙齒動物、蛙、野兔、黃鼠、鼠兔、旱獺、雉雞、石雞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為5~7月份,通常營巢于懸?guī)r峭壁上或樹上,巢呈盤狀。</p><p class="ql-block">大鵟數(shù)量稀少,由于大量使用農(nóng)藥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特別是有些群眾用有毒農(nóng)藥捕獵雉雞、石雞,導致大鵟捕食中毒鳥類造成第二次中毒而使數(shù)量銳減。近10年來,種群數(shù)量減少估計在20%以上。大鵟是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p><p class="ql-block">我們尋找野生動物的地方是在青海的祁連山下,沿途有許多鼠兔,所以大鵟也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矛隼。</p><p class="ql-block">矛隼(學名:Falco rusticolus)是隼科、隼屬的一種猛禽。體重1310-2100克,體長500-627毫米。頭白色,具褐色羽干紋;上體灰褐色,具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白色,具褐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與游隼及獵隼的區(qū)別在色彩較淺,兩翼較寬圓,上體色調(diào)非純褐或棕色,頭部斑紋不清晰。嘴、腳強健并具利鉤,適應于抓捕及撕食獵物。喙基具蠟膜;翅強而有力,善疾飛及翱翔。索腭型頭骨。腳和趾強健有力,通常3趾向前,1趾向后,呈不等趾型。頭骨寬闊,上眼眶骨擴大,眼球較大,視野寬闊,視覺敏銳;聽覺發(fā)達。</p><p class="ql-block">常棲息于森林、草原,有時也見于水庫、沼澤等濕地環(huán)境。肉食性,多以小型至中型脊椎動物為主食,主要以野鴨、海鷗、雷鳥、松雞、巖鴿等各種鳥類為食,也捕食中小型哺乳動物,特別是鼠類及病弱動物。食量大,食物中不消化的殘余,如骨、羽、毛等物,常形成小團塊吐出,稱為“食丸”。繁殖期5-6月,每窩產(chǎn)卵3-4枚,孵化期35天左右,育雛期47天左右。</p> <p class="ql-block">這是白腰雪雀。</p><p class="ql-block">白腰雪雀(學名:Onychostruthus taczanowskii)是雀科、白腰雪雀屬的小型鳥類,體長14-18厘米。額和眉紋白色,上體灰褐或沙褐色、具暗褐色縱紋,腰白色,尾黑褐色,外側(cè)尾羽具白色端斑,兩翅黑褐色,翅上初級覆羽具白色端斑,外側(cè)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翅上大塊白斑,下體白色,嘴夏季黑色,冬季黃色。白斑翅雪雀與該種很相似,但腰不為白色,頦、喉黑色。區(qū)別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p><p class="ql-block">棲息于3000-4500米的多裸巖的高原荒漠、草原及沼澤邊緣,喜結(jié)小群枉于鼠兔群集處,棲息、營巢于鼠兔廢棄的舊洞中。以草子、植物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分布于中國、印度、錫金和尼泊爾。</p><p class="ql-block">只見它在鼠兔窩邊跳來跳去的覓食。</p> <p class="ql-block">這是棕頸雪雀。</p><p class="ql-block">棕頸雪雀(學名:Pyrgilauda ruficollis)是雀科,雪雀屬的一種動物。體重15-34克,體長125-161毫米。是一種中等體型的褐色雪雀。體形稍小于白雪雀,眼先黑色,臉側(cè)近白。雄雌同色。成鳥頭部圖紋特別,髭紋黑,頦及喉白,頸背及頸側(cè)較所有其他雪雀的栗色均重,覆羽羽端白色。幼鳥色較黯淡,但較淡栗色的耳羽已可見。青海亞種較色淡,上體近灰而略沾皮黃色。虹膜褐色,嘴黑色或偏粉色,腳黑色。</p><p class="ql-block">多見于海拔約2500-4000米的高山、草原、荒漠和裸巖帶以及多營巢于墻洞、土巖或鼠兔廢棄的洞內(nèi)。留鳥。繁殖季節(jié)多成對活動,其他季節(jié)常集小群活動,且隨季節(jié)的彎化,亦可作不大的垂直遷徙。在地上活動,也出入于鼠兔洞穴中,善奔跑跳躍,行動敏捷。主要蝗蟲、甲蟲、象鼻蟲、偽步行蟲、步行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草子、果實、種子、葉芽等植物食物。分布于印度和尼泊爾及中國的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p> <p class="ql-block">這是巖羊。</p><p class="ql-block">巖羊是偶蹄目??茙r羊?qū)俨溉閯游?。顏色與巖石相像,兩性皆具角,雄羊角大而彎曲,角外表具不明顯的橫棱且體壯實,雌羊角短?。活^較小,眼大,耳小,頦下無須;體背面為棕灰或石板灰色略有藍色反光,腹面及四肢內(nèi)側(cè)為白色,四肢的前面為黑褐色;尾寬扁,黑色,長約18厘米。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我國西北和青藏高原。</p> <p class="ql-block">這是野兔。</p> <p class="ql-block">這是馬鹿??。</p> <p class="ql-block">這是鼠兔。大鵟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這是藏原羚羊。可惜它太機警啦,離我們大概有100多米遠的地方就看到我們了!我們本想慢慢悄悄地靠近它們,但我們前進一步,它們卻前進幾步,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沒辦法,只能是拍張紀念照吧!</p> <p class="ql-block">逆光下的牦牛??也很好看!</p> <p class="ql-block">這是藏狐??!</p><p class="ql-block">藏狐,是食肉目犬科狐屬食肉動物,又稱藏沙狐、西沙狐。體型略小于赤狐,身體緊湊,四肢短小,耳小,額頭部較短,額部略凹,顴弓窄弓形;吻部顯著狹長,犬齒細長,頜部狹窄;具有厚而密實的毛被,冬季較夏季深厚,背部黃褐色至灰褐色,腹部白色;吻、頭冠、頸部、背上及小腿黃褐色至棕色,臉頰側(cè)面、大腿及臀部灰色;尾巴蓬松,尾尖白色而其余灰色。</p><p class="ql-block">藏狐分布范圍以中國青藏高原為主,亦見于甘肅、云南西部、四川西部、新疆等地,也少量分布在印度和尼泊爾等地。藏狐多棲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qū),最高可達5200米。藏狐棲息地環(huán)境多為干旱或半干旱,?;顒佑诓莸毓鄥?、亞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中。喜在開闊的環(huán)境活動和覓食。行動敏捷,嗅覺靈敏,警惕性極高,逃跑時有回頭張望的習性。藏狐夏秋季獨居,活動高峰集中在早晨和傍晚,晝間活動節(jié)律季節(jié)性變化較為顯著。藏狐主要捕食高原鼠兔及小型嚙齒類動物,有時也捕食旱獺或者一些地棲鳥類,也尾隨大型食肉動物啃食其吃剩的大型食草動物的尸體。藏狐交配季開始于2月末至3月初,每胎產(chǎn)2-5仔,4-5月幼仔誕生;野外藏狐壽命可達9年。</p> <p class="ql-block">我們這次一共看到三只藏狐,第一只最漂亮!可惜還沒等我看到就跑遠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只拍到了,但還是離得遠,所以勉強拍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最后遇到的藏狐??,一露臉就給我們一個驚喜!它與大鵟同時看到了一只鼠兔,但它比大鵟先抓住了鼠兔!大鵟只好掃興的離去!</p> <p class="ql-block">它叼著鼠兔不停地走來走去!可惜太遠了,無法看清鼠兔的表情,這個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但是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是這樣保持著平衡的!</p> <p class="ql-block">短短三天的時間就有這么多收獲,真的很開心??!謝謝鳥導小索老師和影友z老師給我的指導和幫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