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久讀《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難免有屑許感悟。伏羲八卦,實為無字天書,擴展后的六十四卦,亦為無字天書。所謂卦辭、爻辭、十翼,汗牛充棟的解讀文章,實為后人強加,皆為一孔之見。此等一孔之見,能為自圓其說,也是條條道路通羅馬。所謂“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讀《易經(jīng)》讀出許多君子,亦讀出許多小人…角度不同,立場、觀點、方法不同,時勢不同,看到的內(nèi)容自然不同。人的自身局限,不可能把所有的路同時一次性走完。道理無人不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道德經(jīng)》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毫不諱言:“我是站在‘自然’的角度,來解讀《易經(jīng)》。'道’為自然,為自然法則,是天、地、人三道的夲源或動力。'自然'夲無名,我只是為了表述的需要,強為之名曰'道'。而所謂的'德’,則為‘道’在現(xiàn)實中通過‘人'的運用而表現(xiàn)出的形式,也就是自然法則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運作,為無形'道’的具體表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崩献用鞔_告訴我們,自然中有“四大”,“人”(或說智慧生物。不管是已知的地球人,還是未知的外星智慧生物,以“人”統(tǒng)稱之)為"四大"之一,但人再怎么“大",位置總在地之下,天之下,道之下。老子警告人,你不能大于地,大于天,大于道!人不能沒有地,沒有天,不能失道!但地可以沒有人,天可以沒有人,"道”亦可以沒有人! 人因自然存在而存在,自然非因人存在而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以《道德經(jīng)》解讀《易經(jīng)》,老子提出以"自然”為夲,先通“大道”,后行“人道”,效法自然,運用到人自身及人類社會,以達到人與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道”與“德”的結(jié)合。"德”要把"道"表現(xiàn)出來,其重要融合點就是效法自然“無欲”(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恒“為漢代馬王堆出土帛書版用字,流傳版為“常"字。)和“無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兩個讓現(xiàn)代人難以接受的觀點?。ㄉ系虏坏?,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看來,《道德經(jīng)》首先是寫給“王"者看的,其次是給“修為”者讀的,普通老百姓壓根就不該讀??。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措辭來看,不知朋友們能悟出什么…所謂王者,定是欲望非常強烈,又能在恰當時加以控制(這就是真夲事?。?,舍生忘死,一意前行,做了許多有為之事,最后幸運勝出。當君臨天下,君臨某一領(lǐng)域之時,人之最基夲的需求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此時,為“王"者,現(xiàn)實的面臨稍有不慎,就有泰極否來,物極必反,“亢龍有悔“的局面。那么,解救的良藥就是“知止”的"無欲"(節(jié)制人欲)和“無為"(做恰當、正確的事,說恰當、正確的話,即"德”。它與"懶惰”水火不溶,是一種積極細致的大智大勇行為。老百始說:“不要亂來!”),就很好理解了。當然,常人在某些時候,如能放下一切雜念,達到無欲與無為的境界,確實能在天地人三界遨游,管窺到多少不等的“妙"境,達到人與自身的和諧。如能守"恒",就能成“仙”:這是“道教”的范疇,《道德經(jīng)》無此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歷史上,研究界多數(shù)人認為,明朝的統(tǒng)治者,對儒、道、釋三家的領(lǐng)悟,達到很高的境界。以“無欲”、“無為"為原則的治理,也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最后終因忽略了一種以“人(精致的利已主義)”為夲,遵循“叢林法則”的外來文明,為清所滅。清朝又因為中華文明所同化,仍然忽略以“人(精致的利己主義)"為夲,遵循“叢林法則”的西方文明,差點被人瓜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此時,中國已經(jīng)積貧積弱,一大批積極分子,奮發(fā)有為,呼吁引進另一種文明的“科學(xué)"與"民主”,徹底否定中華文明?!液茫煊又腥A,我們的骨子里,積聚了幾千年不斷的文明,無法消除!“科學(xué)"是好的,拿來,挺接地氣!西方民主,對不起,不好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科技發(fā)展到今天,幾乎快成人類的主宰。如任其脫韁,任其逍遙,人類危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霍金生前預(yù)言,人類在不久的將來,需逃離地球,流浪到外星,保留種子。在說什么?愛因斯坦臨終前,消毀了所有筆記、手稿,留下了一句"宇宙間一切物質(zhì)都是虛幻的,只有精神永存”。在說什么?牛頓晩年信奉神學(xué),研究起上帝來。在說什么?西方的諾貝爾物理學(xué)獎得主講:將拯救人類命運的,只有中華文明。在說什么?科學(xué)自下而上,自微而著的發(fā)展盡頭,是不是像人說的那樣,有"神”在等著?有“道”在等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總之,中華文明看重"天道”,能通“神”;西方科學(xué)技術(shù)及其文明,奉行“人道”,接地氣,能較大程度地滿足人的欲望。在古人的眼里,現(xiàn)代人都是“神":“千里眼”,“順風耳”,“飛行",“穿地",小意思!正因為如此,能知"天道",就非常重要!科學(xué)技術(shù)再怎么癲狂,也不能毀地滅天,對不?人沒有地大,地沒有天大,天沒有道大,對不?奉行人道沒錯,不知天道哪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道為宇宙的夲源或動力。其主要特性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玄德”。那么,什么是天道?什么是人道呢?天道生人道,人道應(yīng)受天道制約,天、人合而為一(天人合一),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太極。我們要生活幸福,事業(yè)有成,要保持人類的長盛不衰,必須做到“天人合一”。這一點,《易》、《道》里面的表述太多,選三點容易理解且重要的:1、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2、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3、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纟單"(這是一個字,手機打不出,為安然、寬緩之意)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還可參閱《易經(jīng)》第41、42損、益兩卦。損卦為“人之道",益卦為"天之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奉行"人道”是痛苦的。因為物質(zhì)和人生是表象,錯綜復(fù)雜,風云變幻,險象環(huán)生!人的一生,識時務(wù)者為俊杰!就算你是人之龍,也必須“終日乾乾,夕惕諾”,經(jīng)歷一番死生搏斗,才能"歷無咎”。就算你不是人之龍,也必須“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把功勞歸于別人,把痛苦自己吞下,才能“無成有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西方人認為:人生帶有“原罪",生下來就是"贖罪"的。強者為王,弱者是土壤和養(yǎng)份,被吃活該。中華主體文明則認為,善惡為一體,看你如何調(diào)教。調(diào)教得當,則為“善";調(diào)教不當,則為"惡"。善中有惡,惡中有善。好人死不完,惡人殺不光。所以,“疾惡如仇”是一種不好的心態(tà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從18歲成年開始,就必須“自覺”的強化自己,學(xué)好夲領(lǐng),盡量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我自風情萬種”,溶入人群,溶入社會,不斷地砥礪前行,磨練意志和決心,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對社會有所貢獻,有所作為,才能最終有所回報。在此過程中,該是你是,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吞下了,大概率的事件是"帶血地吐出”!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說的就是此理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的苦酒和美酒是一樣多的,有些人先甜后苦,有些人先苦后甜;有些人把別人的美酒奪去(巧?。?,終生享用,有些人喝下自己的苦酒,又替別人喝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現(xiàn)代的所謂“一級文明,二級文明,三級文明”的說法,是不符合“天道”的!“一級文明”能把地球上的資源用盡(據(jù)說現(xiàn)為0.7級或說0.75級);“二級文明”把“大陽包裹起來利用”;“三級文明”把“銀河系包裹起來利用”。我敢斷言,就算人類幸免于難,只要達到“一級文明”,就是科學(xué)技術(shù)的極點,如只能“屁股決定腦袋”,深陷于無奈之中,不能“知終終之”,再往前邁一步,就是“人”的終點!以此推斷,宇宙間不存在大于“一級文明”的智慧生物!因為“人"不能大于“地”,就算"人”都成了“神”,如“太白金星”一樣,能自由行走于星際空間,也不能大于“天"。當代邊緣哲科學(xué)者王東岳的“遞弱代償原理”(愈原始、愈簡單的物類,其存在度愈高;愈后衍愈復(fù)雜的物類,其存在度愈低,并且其存在度呈遞減趨勢。),說的也是此理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 自然”非常調(diào)皮,你只有在精神上跳出人類物質(zhì)生活社會的圈子,站在其邊緣,把屁股坐在“自然”的交椅上,成為“邊緣人”,才能像老子一樣,體味到其“襲明”和“要妙”!“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我愚人之心也哉!”。否則,剃除了像老子和王東岳一類的人,都由屁股去決定腦袋,只知“人道”,只知自私自利的“叢林法則”,我們就全體變成了不智慧的“智慧生物”!這種“智慧生物”,在大于一級文明之時,就已經(jīng)滅亡了!“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日靜,是日復(fù)命。復(fù)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兇?!薄4四恕按蟮馈笔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知"天道”是容易的,因為“大道至簡”(欲望千萬種,無欲只一種;為之萬千種,無為只一種;語言千百萬,無言只一種。),奉行天道是艱難的,因為"欲壑難填"?!笆炷苡杏嘁苑钐煜拢课┯械勒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和國家在奮斗過程中,有些基夲的欲望必須能夠滿足,這就叫“知至至之”;當事物發(fā)展到最佳狀態(tài)時,必須及時終止,這叫“知終終之”。分寸的把脈,就顯示了你的真假夲領(lǐ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人道”的萬化筒式的"欲望”與“有為”,與"天道”的清心寡欲式的“無欲”與“無為",怎樣溶合,怎樣把脈,怎樣恰到好處地掌控時機,是考驗人類文明是走向和諧還是滅亡的主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道為體,德為用。以德服人,以德治國,人類將走向和諧。一味遵循未經(jīng)科學(xué)考古證實的達爾文《進化論》而引申出的“叢林法則”,巧奪豪取而不能終止,以科學(xué)技術(shù)及武力壓服人,以科學(xué)技術(shù)及強力去“逆道”而行,人類將加速地走向消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當今世界,奉人道,知天道,應(yīng)是現(xiàn)實的選擇,也是當下大多數(shù)“人”的選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祈禱??:這個世界奉"人道”的人將越來越少!奉“天道”的人將越來越多!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相處之時,就是世界大同之日!也是中華文明復(fù)興之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