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2023年南行之旅《江蘇篇》

厚德載物

<p class="ql-block">  已到深秋天氣漸冷,哈爾濱市區(qū)各處已能看到紅葉,預(yù)示候鳥遷徙已經(jīng)開始。10月26日早7點30分,我們啟程開啟南行之旅,下午2點30分到達沈陽。</p><p class="ql-block"> 27日上午去渾南建設(shè)銀行給兒子辦理ETC卡更新,下午3點半離開沈陽去旅順西港,晚上8點到旅順西港。22點30分上船,經(jīng)過6小時的航行于28日早6點到達煙臺北港。下船后經(jīng)過2個多小時的車程于10點到達榮成。</p> <p class="ql-block">  11月9日榮成的氣溫很低,風也很大。下午我們?nèi)ヌ禊Z湖喂天鵝,今年天鵝湖的天鵝比往年多,小小的湖面上到處都是天鵝。天鵝在湖面上不停的起飛和降落,雖然沒有塔臺指揮,起飛、降落的秩序井然,場面非常的壯觀。</p> <p class="ql-block">  正在降落的綠頭鴨</p> <p class="ql-block">  正在降落和起飛的天鵝</p> <p class="ql-block">  飛行中的天鵝和小天鵝</p> <p class="ql-block">  準備降落的天鵝</p> <p class="ql-block">  剛起飛的天鵝</p> <p class="ql-block">  飛行中的大天鵝</p> <p class="ql-block">  結(jié)伴飛行中的大天鵝</p> <p class="ql-block">  13號10點半我們倆啟程開啟雁南飛之旅。經(jīng)過400多公里的路程,于下午四點到達日照市嵐山區(qū),入住柏曼酒店。</p><p class="ql-block"> 14號早飯后驅(qū)車前往嵐山區(qū)多島海景區(qū),雖然是3A景區(qū),但因為氣溫較低景區(qū)內(nèi)的人很少,我們倆在景區(qū)轉(zhuǎn)了20來分鐘就離開了景區(qū),開車離開日照前往鹽城。</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230公里的路程,于12點到達鹽城市射陽縣,在縣城的蘭州拉面館吃碗面解決了午餐。午餐后開車前往息心寺參觀。射陽雖然是縣城,但非常干凈整潔。</p><p class="ql-block"> 息心寺的天王殿,即是息心寺的大門又是大殿。天王殿供奉彌勒、韋陀和四大天王造像。</p> <p class="ql-block">  息心寺,原名鎮(zhèn)龍廟、息心庵,位于射陽縣射陽河閘南首,占地面積6.6公頃,息心寺始建于明末,盛于清朝,毀于清末。寺院的歷史底蘊深厚,有史可溯至宋初,距今約850余的歷史。1993年在射陽河閘南首復(fù)建“息心寺”。</p><p class="ql-block"> 相傳當時并列于鹽阜地區(qū)的三閣九廟四觀七十庵之內(nèi),后民國十八年有江易園、仇益庵二位居士恭請凈宗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住持寺院,寺院既有漢傳佛教寺院的格局,也有江淮建筑古樸典雅的特色,景區(qū)內(nèi)有大雄寶殿、大悲樓、萬佛塔等。</p> <p class="ql-block">  息心寺的萬佛寶塔</p> <p class="ql-block">  息心寺的萬佛寶塔,是息心寺的標志性建筑,2007年底建成。塔高61.8米、建筑面積711.2平方米。地宮內(nèi)藏有印光法師和茗山法師的舍利子等遺物,以及地方物華。塔內(nèi)供奉萬尊佛像,故稱萬佛寶塔。</p> <p class="ql-block">  息心寺的鐘樓</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息心寺后,開車經(jīng)過35公里的路程于下午3點到達鹽城丹頂鶴濕地公園。由于我們到鹽城的日期太早,從北方遷徙的丹頂鶴還沒有到,濕地中只有本地圈養(yǎng)的丹頂鶴。</p> <p class="ql-block">  下午3點半鐘我們來到丹頂鶴放飛表演處,正好趕上下午的放飛表演。剛出籠的丹頂鶴在空中飛翔。</p> <p class="ql-block">  在草地上玩耍的丹頂鶴</p> <p class="ql-block">  在草地上玩耍的丹頂鶴</p> <p class="ql-block">  濕地公園中的鴻雁</p> <p class="ql-block">  濕地公園中的灰鶴</p> <p class="ql-block">  濕地公園中的黑天鵝和白鷺</p> <p class="ql-block">  濕地公園中的鸕鶿</p> <p class="ql-block">  在濕地公園有多種水鳥,也不知叫啥名。下午四點半多離開濕地公園,前往鹽城市區(qū),行駛了20來公里在郊區(qū)的漢庭酒店入住。在酒店附近沒有找到適合的飯店,只好到車里取自熱米飯充當晚餐。</p> <p class="ql-block">  15號早飯后驅(qū)車前往蘇州,行程280公里,于中午11點半到達蘇州,入住白塔東路的城市快捷酒店。午餐在蘇太太吃的松鼠桂魚,下午去東園、藕園、城墻遺址公園、平江景區(qū)游覽。</p><p class="ql-block"> 在城墻遺址公園復(fù)建的相門及城門樓。</p> <p class="ql-block">  耦園原名涉園,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內(nèi)倉街小新巷6號,始建于清代初年。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里后始構(gòu)“涉園”于此,又名“小郁林”(今東花園)。取自陶淵明的《歸辭》,“園日涉以成趣”。</p><p class="ql-block"> 耦園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涉園毀于兵燹。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蘇,攜妻歸隱,購得涉園廢址,聘畫家顧沄在舊園基礎(chǔ)上設(shè)計,重修擴建為一宅兩園的耦園格局。</p> <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二年(1876年),新園落成,沈秉成將其易名為“耦園”,寓夫婦偕隱雙棲、嘯吟終老之意。光緒十年(1884年),沈秉成奉詔復(fù)出任官他省,全家隨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至蘇州治病,醫(yī)治無效,卒于耦園。此后園內(nèi)日漸破落,散為民居;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教育家趙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還有省二女師任教的陳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農(nóng)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農(nóng)學院院長汪啟愚等。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東花園曾租予楊蔭榆創(chuàng)辦二樂女子學社。楊被殺害后,東花園一度空關(guān),園子日趨荒蕪;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當代國學大師錢穆曾與眷屬迎母住入東花園,其侄錢偉長曾同住此園;民國三十年(1941年),常州實業(yè)家劉國均購下廢棄的耦園,重加修葺。 </p> <p class="ql-block">  耦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東西長110米,南北寬78米,近長方形,宅園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耦園布局以四進廳堂的宅地為中心,東西兩園與住宅之間以重樓相通。分為中廳、西花廳與東花園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藕園的載酒堂</p> <p class="ql-block">  藕園的花園</p> <p class="ql-block">  相門上復(fù)建的城門樓,城門樓上掛“徽相邑鉤”匾。</p> <p class="ql-block">  蘇州狀元博物館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陳列面積約600平方米,是一座全面介紹姑蘇狀元群體、研究狀元文化、展示珍貴狀元文物的專題類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蘇州是著名的狀元之鄉(xiāng)。文史專家李嘉球所撰的《蘇州狀元》一書表明,按轄區(qū)計算,歷史上蘇州曾出現(xiàn)過45位文狀元、5位武狀元,其中文狀元數(shù)量占全國總量596位的7.55%,數(shù)量遙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期蘇州一共出過26名狀元,占全國114名狀元的22.81%、江蘇49名狀元的53.03%,而同期蘇州的人口只占全國的1%左右。</p> <p class="ql-block">  蘇州狀元博物館是潘世恩故居,主人潘世恩(1769年-1854年)25歲就中狀元,做官一直做到大學士(宰相),故居為古鳳池園一部分,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1825平方米,有紗帽廳、大廳、鴛鴦廳 女廳等建筑。此宅還曾是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的寓所。宅西側(cè)即臨頓路,與觀前鄰近,地理位置較好。</p> <p class="ql-block">  16號早晨陰天下雨不能出去游玩,早餐后就在旅店內(nèi)等雨停,大約8點半雨停了,辦理了退宿手續(xù),我們倆就轉(zhuǎn)到布丁酒店入住,車可以停在酒店的停車場。9點半鐘我們到北寺塔游覽。</p> <p class="ql-block">  蘇州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位于蘇州古城北隅,是蘇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p><p class="ql-block"> 蘇州報恩寺塔高76米,八角九層,塔四周的尚存部分為明清時期重建的報恩寺殿堂建筑。塔東有一座不染塵觀音殿,俗呼楠木觀音殿。</p> <p class="ql-block">  報恩寺俗稱北寺,是蘇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相傳是孫權(quán)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北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p><p class="ql-block"> 報恩寺塔是中國樓閣式佛塔,傳始建于三國吳,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時建有11層塔,北宋時焚毀。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戰(zhàn)中復(fù)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寶塔,現(xiàn)存北寺塔的磚結(jié)構(gòu)塔身就是構(gòu)筑于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gòu)部分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成為大街的對景。</p> <p class="ql-block">  北寺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每層挑出平座、腰檐,底層對邊18.8米,副階周匝,基臺對邊34.3米,塔頂與剎約占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欄縈繞,金盤聳立,峻撥雄奇為吳中諸塔之冠,登塔遠眺,可俯瞰蘇州全景。</p> <p class="ql-block">  報恩寺的七佛寶殿和焚香塘。</p><p class="ql-block"> 10點半游覽完北寺塔,我們在北寺塔站乘5號線地鐵去木瀆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11點在靈巖山站下車前往靈巖山景區(qū),由于山路難行,我們只是進了山門后就下山了。在前往木瀆古鎮(zhèn)的途中路過靈巖牡丹園,順路游覽了牡丹園。</p> <p class="ql-block">  木瀆古鎮(zhèn)最有特色的當屬它的水系,香溪和胥江在鎮(zhèn)中交匯,呈Y型分布,沿河布局的民居呈帶狀排布,極具典型和個性。木瀆有“園林之鎮(zhèn)”之美譽,明清時鎮(zhèn)上私家園林多達20多處,現(xiàn)仍存有嚴家花園、榜眼府第、虹飲山房、古松園等古典園林多處。鎮(zhèn)上老街縱橫,山塘、下塘、下沙、中市街,歷經(jīng)滄桑,風貌猶存。</p><p class="ql-block"> 老街古巷中深宅大院薈萃。這些古建筑體量寬大,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觀賞價值。其中以近代思想家馮桂芬府第內(nèi)的雙花籃廳,木瀆“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漁的舊宅,最為典型(清代建筑)。古鎮(zhèn)區(qū)的胥江、香水溪和采香涇,其歷史,則可追溯到吳越春秋。</p> <p class="ql-block">  古鎮(zhèn)上河道縱橫,小橋流水,古樸清幽。王家橋、斜橋、邾巷橋、虹橋、西安橋、廊橋、永安橋、西津橋等河上古橋,有的幾經(jīng)重修,有的歷劫幸存,它們和綿延的石駁岸組成了蒼古的水上風景。</p> <p class="ql-block">  木瀆古鎮(zhèn)的山塘街和明月古寺。</p> <p class="ql-block">  木瀆古鎮(zhèn)西施橋上賽西施</p> <p class="ql-block">  木瀆古鎮(zhèn)西施橋</p> <p class="ql-block">  下午1點多我們倆步行到蘇州文廟,蘇州文廟的大門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牌坊。蘇州文廟位于江蘇省蘇州市人民路。蘇州文廟府學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于景佑二年(1035年)創(chuàng)建的,迄今已有96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蘇州文廟最特別的是將“欞星門”布置在“大成門”內(nèi)。欞星門建于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明成化年間重修,高8米,寬25米,8柱,7間,柱枋上鐫刻龍鳳,云鶴,花卉如意圖案。欞星門一般為封建帝皇陵寢建筑,傳說是按神話中的天門設(shè)計建造的。因為孔子被尊為孔圣,與皇帝并列,故享受此殊榮。現(xiàn)存的欞星門在十年浩劫中,從原文廟故址南端(新市路口)原封不動的拆建到當時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蘇州文廟的“泮池”、“狀元橋”和“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筑,面寬七間,進深六間,約六百平方米,共有五十根楠木柱支撐,在全國亦實屬罕見,可稱為天下奇觀。大成殿是建于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明朝中期蘇州知府況鐘重修,因此大成殿的梁架結(jié)構(gòu),斗拱,鴟(chi)尾,都有宋代建筑的風格,大成殿重檐多宇,崇臺列階,古樸莊重,氣勢軒昂,其殿堂的建筑規(guī)模僅次于玄妙觀三清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懸于大成殿正門重檐下的"大成殿"門匾。高3米,寬2.2米,雕刻精美,九龍戲珠用白云烘托,龍的造型姿態(tài)生動,云的雕刻線條精細流暢,"大成殿"三個金字為清世宗御筆。</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文廟于下午2點到達滄浪亭,滄浪亭和可園原為一個園林,后分為滄浪亭和可園兩個園林。</p> <p class="ql-block">  可園基址五代時屬吳越中吳軍節(jié)度使孫承右別墅,北宋時系滄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時為“韓園”宅邸,元、明時其地入大云庵。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在此筑園,名為近山林。再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又名“樂園”。沈德潛曾讀書于此,有人誤以為是行樂之樂,說是“行樂不可訓也”,于是易名“可園”。道光七年(1827年),江蘇巡撫梁章鉅重加修葺,劃歸正誼書院,當時可園占地20余畝,有挹清堂、坐春艫、濯纓處諸勝。</p> <p class="ql-block"> 咸豐、同治年間,可園受到兵火破壞。光緒十四年(1888年),江蘇布政使黃彭年重修,成立“學古堂”,建“博約樓”,藏書八萬卷。臨池筑一小亭,取名“浩亭”。園內(nèi)廣種梅花,雜植桃、李、杏等佳果。光緒三十一年,巡撫陸春江停辦學古堂,改設(shè)游學預(yù)備科。光緒三十三年,又改存古學堂。辛亥革命時期,張默君女士在此創(chuàng)辦《大漢報》。1914年,設(shè)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于此。園中增植梅樹逾百。“鐵骨紅”古梅有“江南第一枝”之譽。</p> <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國晚期,吳越王錢俶妻弟孫承佑,于宋開寶二年(969年)任中吳軍節(jié)度使,曾于滄浪亭營建別墅。</p> <p class="ql-block">  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集賢院校理蘇舜欽在汴京遭貶謫,翌年流寓吳中,見孫氏棄地約六十尋,以四萬錢買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滄浪亭"。蘇舜欽常駕舟游玩,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常與歐陽修、梅圣俞等作詩唱酬往還。從此滄浪之名傳開。</p> <p class="ql-block">  慶歷八年(1048年)蘇舜欽去世。后園多次更換主人,最后為章惇、龔明之各得其半。章惇將花園加以擴大,建筑大閣,又在山上起堂,動工時,發(fā)現(xiàn)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據(jù)傳是五代廣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擴展。南宋紹興初,園為韓蘄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韓園"。韓氏在兩山之間筑一道橋,取名"飛虹",由張安國書匾。園景直到慶元間(1111年-1115年)猶存。依宋《平江圖》碑所標此處為"韓園",園南北端大體與原文廟、府學相平,大門在南。</p> <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詔以寶曇和尚居南禪集云寺時,將妙隱、大云二庵并至南禪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毀于火。主僧德本謀圖復(fù)興而力不足,后經(jīng)苦心籌備十寒暑,始建大雄寶殿。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纘宗將妙隱庵改筑韓蘄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來三十二年間,幾經(jīng)興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復(fù)建滄浪亭。</p> <p class="ql-block">  滄浪亭園林中的滄浪亭</p> <p class="ql-block">  18日早飯后于8點到達拙政園。拙政園是江南園林的代表,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是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也是蘇州園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堪稱中國私家園林經(jīng)典。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筑園林遺產(chǎn),約三十八畝。</p> <p class="ql-block">  蘭雪堂:取李白“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詩意而名,堂中南面置漆雕拙政園全景圖,北向飾翠竹圖。</p> <p class="ql-block">  掘政園中的秋日美景</p> <p class="ql-block">  掘政園中的秋日美景</p> <p class="ql-block">  倒影樓:以觀賞水中倒影為主。樓分兩層,樓下是“拜文揖沈之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這兩位均是蘇州著名的畫家,沈周還是文徵明的老師。當年,西園園主張履謙為表達自己的景仰之情,于光緒二十年(1894)特建此樓以資紀念。倒影如畫景色絕佳。</p> <p class="ql-block">  香洲:為“舫”式結(jié)構(gòu),有兩層樓艙,通體高雅而灑脫,其身姿倒映水中,更顯得纖麗而雅潔。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與情操。</p> <p class="ql-block">  梧竹幽居:建筑風格獨特,構(gòu)思巧妙別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為中部池東的觀賞主景。此亭背靠長廊,面對廣池,旁有梧桐遮蔭、翠竹生情。亭的絕妙之處還在于四周白墻開了四個圓形洞門,洞環(huán)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疊交錯的分圈、套圈、連圈的奇特景觀。&nbsp;“梧竹幽居”匾額為文徵明題。</p> <p class="ql-block">  掘政園中的梧竹幽居</p> <p class="ql-block">  浮翠閣:為八角形雙層建筑,高大氣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綠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動于一片翠綠濃蔭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閣”。</p> <p class="ql-block">  下午2點多乘車前往西園寺,西園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 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時構(gòu)筑東園(今留園)時,把已經(jīng)衰落的歸元寺改建為宅園,名西園,時間約在16世紀中葉。徐泰時故世后,其子徐溶舍園為寺,取名復(fù)古歸元寺,并于崇禎八年(1635),延請報國禪寺茂林律師任住持為弘揚"律宗",改名戒幢律寺,俗稱"西園寺",該名反映出寺院高樹戒律之幢,以戒為本、以律為宗的立寺原則。經(jīng)茂林律師及爾后數(shù)代住持的努力,西園寺成為律宗道場,法會盛極一時,列為江南名剎。</p> <p class="ql-block">  西園寺于清咸豐十年(1860),毀于兵燹,只剩下殘垣頹壁、荒草萋萋。光緒年間,浙江按察使盛康與吳郡士紳同倡議修復(fù)西園寺,請紫竹林寺方丈榮通及其徒廣慧來主持此項工作。廣慧法師自承擔大任之后,任勞任怨,全力以赴。他托缽四方,化緣重建戒幢律寺。從43歲到73歲,在30年中先后修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天王殿、放生池及安僧的配套設(shè)施,待基本形成了全寺的建筑規(guī)模,及完成了內(nèi)部塑像,已是民國十五年(1926)。廣慧法師重振寺宇,勞苦功高,西園寺再度成為吳門首剎。</p> <p class="ql-block">  西園寺的鐘樓、鼓樓</p> <p class="ql-block">  西園寺的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  游覽完西園寺步行近1公里于4點到留園。留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是明嘉靖年間太仆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中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p> <p class="ql-block">  留園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F(xiàn)全園占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四個景區(qū)。其間以曲廊相連。迂回連綿,達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筑。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仿佛池水之源。</p> <p class="ql-block">  留園中的客廳和亭</p> <p class="ql-block">  留園中的人工景色</p> <p class="ql-block">  留園中的花園湖景</p> <p class="ql-block">  留園中的花園湖景</p> <p class="ql-block">  19日早餐后退宿前往甪直古鎮(zhèn),經(jīng)過近1小時的車程于9點半到達甪直古鎮(zhèn)。甪直鎮(zhèn)隸屬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是一座與蘇州古城同齡,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水鄉(xiāng)文化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進入甪直古鎮(zhèn)的第一座橋永寧橋。</p> <p class="ql-block">  萬盛米行是葉圣陶小說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一家米行,該文被選進中學語文教科書,萬盛米行也隨之聞名。其原型是甪直鎮(zhèn)南市上塘的萬成恒米行。</p> <p class="ql-block">  和豐橋又名中美橋,居于甪直古鎮(zhèn)中心,建于宋代初葉,拱形結(jié)構(gòu),每塊橋面石上均施浮雕,圖案典雅,雕刻精美。和豐橋是甪直古鎮(zhèn)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也是江南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青石拱圈,為東西市河之分界。</p> <p class="ql-block">  進利橋位于甪直鎮(zhèn)西匯上塘街東端與中市街相接處。該橋建于清乾隆之前,道光九年重建。橋為花崗石單孔拱橋,金剛墻條石收分疊砌,青石拱眉,橋名石陽刻“進利橋”,拱圈頂端刻有“雙龍戲珠”圖案。該橋與南側(cè)茶樓相應(yīng)成輝,構(gòu)成古鎮(zhèn)標志性景點。該橋是西游記的取景處。</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鎮(zhèn)中的大戲臺</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鎮(zhèn)兩岸風光</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鎮(zhèn)的兩岸風光</p> <p class="ql-block">  甪直古鎮(zhèn)兩岸風光</p> <p class="ql-block">  保圣寺是國務(wù)院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nèi)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jīng)千年滄桑,卻仍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創(chuàng)建于梁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遭毀滅,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但到了元末又再衰頹。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振興,當時規(guī)模有200多間建筑,時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今保圣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所見的天王殿是按明代原貌所重建,殿內(nèi)可看到有明代建筑特點的昂嘴門栱結(jié)構(gòu)。</p> <p class="ql-block">  古物館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1928年原羅漢殿塌圮,殘存羅漢岌岌可危。經(jīng)蔡元培、馬敘倫、顧頡剛、葉楚倫等呼吁,成立了保護甪直唐塑委員會,并多方募集資金,由范文照設(shè)計,建造了這座古物館,并由江小鶼、滑田友先生復(fù)原殘存的九尊羅漢與塑壁。殿內(nèi)幸存的九尊羅漢塑像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  陸龜蒙遺址位于白蓮寺遺址西。宅園原有清風亭、光明閣、杞菊畦、雙竹堤、桂子軒、斗鴨池、垂虹橋、斗鴨欄等小八景。宋代時,改稱陸龜蒙祠(亦稱陸公祠,甫里先生祠)。元末,陸龜蒙裔生陸德原,在祠內(nèi)創(chuàng)辦甫里書院。2010年,遺址內(nèi)有斗鴨池、清風亭、東、西垂虹橋、兩只武康石飼鴨槽(唐朝原物)。陸龜蒙衣冠冢占地約1畝,封土高1.2米,墓前有石碑,題"唐賢甫里先生之墓",還有一塊碑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題為"唐賢甫里先生魯望公之墓"。</p> <p class="ql-block">  大鐵鐘通高1.8米、口徑1.12米、壁厚0.11米、重約1.5噸。鐘頂提梁為雙首四爪龍式,造型生動。鐘口外撇,呈多瓣蓮花狀,曲線委婉。鐘身上部環(huán)鑄凸炫紋框面,中部四面鑄有“國泰民安”、“八方無災(zāi)”、“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鐘體秀美、質(zhì)地堅實、撞之有聲,體現(xiàn)了我國明末清初高超的冶煉技術(shù)。</p><p class="ql-block"> 經(jīng)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始創(chuàng)于唐,此幢唐大中八年(854年)建,宋代重立,崔漁正書撰。幢高4.8米、計17層,上刻尊勝陀羅尼經(jīng)文和蓮瓣、卷云、蟠龍、菩薩、飛天等圖案,造型優(yōu)美、雕刻細膩,顯示了盛唐的藝術(shù)風格。</p> <p class="ql-block">  葉圣陶紀念館位于保圣寺西南,粉墻黛瓦的正門額上鐫有趙樸初題書石綠色大字"葉圣陶紀念館"。館內(nèi)所有建筑布局均保持原貌,有四面廳、鴛鴦廳、女子部樓、生生農(nóng)場等。這里是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圣陶工作過的地方。1988年2月,葉圣陶在北京逝世。甪直人民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和懷念,把當年他執(zhí)教的舊址重行修建,辟為葉圣陶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四面廳外似方亭,圓柱矮墻,四面環(huán)通,亭內(nèi)門墻間隔,形成一座小廳。這里是當年“五高”的博覽室。常存放中外名著及進步刊物,供學生閱讀。如今廳堂正掛“勁松”一幅,正中桌上安放著葉先生的遺容面膜,供參觀者瞻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