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格律詩第十六講:</p><p class="ql-block">上幾講課,學習了格律詩的起和承,今天我們接著學習格律詩的轉(zhuǎn)的章法。 </p><p class="ql-block">一、轉(zhuǎn)的概念 </p><p class="ql-block">“轉(zhuǎn)”是章法的一部分,是章法重要的一環(huán),往往是一首詩的主旨所在。 它的重點就是要有變化,即必須轉(zhuǎn)出新意,必須使讀者眼前一亮,有讀完全詩的強烈欲望。 否則就流于平淡。 注意轉(zhuǎn)的時候不能與起、承相并列,必須與前面有區(qū)別,即另起一層意思。同時,還必須勢均力敵,不能筆力轉(zhuǎn)弱。 所以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頸聯(lián)與前聯(lián)之意相應(yīng)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除非是通篇抒懷或者通篇寫景,轉(zhuǎn)這一環(huán)一般是在頸聯(lián)。</p> <p class="ql-block">A、與承的關(guān)系:轉(zhuǎn)對承來說,要有承接,這就是“相應(yīng)”。眼界要寬,不能局限于前面的句子。也不能忽然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不知所云,前后都要有照應(yīng)。 B、與合的關(guān)系:轉(zhuǎn)應(yīng)該為結(jié)句作鋪墊,又不能直接搶了結(jié)句的風頭。 C、在全篇中的作用:基本上轉(zhuǎn)要在起、承描寫的基礎(chǔ)上,來抒發(fā)作者的情,就是我們</p><p class="ql-block">所說的觸景生情。 照應(yīng)起、承,為合作鋪墊,闡明主旨。</p> <p class="ql-block">二、轉(zhuǎn)的幾種方法 </p><p class="ql-block">通常轉(zhuǎn)的方法有以下這些: </p><p class="ql-block">(一)景入情轉(zhuǎn)法 </p><p class="ql-block">1、什么是景入情轉(zhuǎn)法? 頸聯(lián)中,以抒情為主的轉(zhuǎn)法,我們就叫景入情轉(zhuǎn)法。 我們來找個古人的律詩來研究一下,看是不是在轉(zhuǎn)上面用了由景入情的方法。 </p><p class="ql-block">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p><p class="ql-block">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p><p class="ql-block">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p><p class="ql-block">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p><p class="ql-block">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p><p class="ql-block"> 來分析一下。這個轉(zhuǎn),是在寫景色呢?還是在抒情呢? 從“海日”“殘夜”到漂泊很久的無奈。雖在寫景,但其實是抒情。 詩人用眼中所見,身之所感,來寫晝夜交替、時序轉(zhuǎn)換,舉重若輕。 大家注意下這幾個詞組“海日”“殘夜”“江春”“舊年”兩兩對照。 單獨看,這“殘夜”、“舊年”兩個詞組絕對不是寫景,但又和景色連在一起。 殘夜,就是天要亮了,所以海上日出了,為什么從純粹的寫景,到了作者一夜不眠的狀況呢? 怎么和前兩句那種,剛離開家鄉(xiāng)后沿途的</p><p class="ql-block">喜悅之情不一樣了呢? 下一句中就有了交代,因為一年已經(jīng)過去了,就是說作者在外漂泊已經(jīng)很久了。 這樣,我們從“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lián)中體會到的是作者的無眠和無奈。 這就是說,這個句子雖也在寫景,但其實已經(jīng)是在抒情了,把自己的那種情緒,糅合在了景色中,使讀者也超越具象,獲得蘊含豐富的哲理性的啟迪。 這一聯(lián)主要就是抒情,起碼是以抒情為主的句子。 象這種以抒情為主的“轉(zhuǎn)”,我們就叫景入情轉(zhuǎn)法。</p> <p class="ql-block">2、景入情轉(zhuǎn)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p><p class="ql-block">景入情轉(zhuǎn)法在抒情的時候,需要注意,這個情,我們要把握好,必須符合“律”。 所謂“律”指的是,符合我們所遵守的規(guī)律、符合正常的情感。不是神經(jīng)質(zhì)的、不是莫名其妙的、不是精神錯亂的情,總之,要符合大眾接受的、大眾認可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我們寫作的時候,情要求要“細膩”,哪怕是寫某人粗曠,也要細膩的表現(xiàn)。不能夠因為他性格粗曠,就連下筆也粗曠。 寫作的時候,可以輕輕的拋出,也可以著力擲(zhi)出。 豪放的時候,就著力擲出,婉約的時候,就輕輕拋出。以便配合全詩的情緒。</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這些也有要求: 景入情轉(zhuǎn)法的要求: (1)不疏遠, (2)不脫離。無論輕輕地拋出還是著力地擲出,都不可疏遠、不可脫離,不疏遠主題、不脫離主題。 (3)承上啟下,所寫景或者事、抒情要和承、合有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性。 (4)為合埋下伏筆。 如:</p><p class="ql-block">常建《破山寺后禪院》</p><p class="ql-block">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p><p class="ql-block">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p><p class="ql-block">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p><p class="ql-block">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就是景入情手法。 禪院所見山林風光使鳥兒感到喜悅。山光悅鳥性,緊接著花木深來寫,保持了與承的連接。 這是說自然真實可愛的一面;山色、花木倒映在清澄的潭水里,使人心變得空明。 這是說萬物終究只是一種幻象,按照佛教的理論,世界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虛無,但這虛無又通過“有”來表現(xiàn)。 由“有”入“無”,是返歸佛性、把握世界的方式。 空的心,仿佛感覺不到萬籟爭鳴。此時此地,萬籟俱寂,惟有寺院中的鐘、磬之聲悠悠揚揚。但人心沉浸到佛的境界里,便只聽到佛的聲音。</p><p class="ql-block">后句埋伏下的空心,引起了尾聯(lián)的“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此詩的特點便是將佛家關(guān)于“空”的義理融化在景物中;即使你不明白作者隱藏的意圖,也能感覺到某種很特別的氣氛。</p> <p class="ql-block">又如:</p><p class="ql-block">李白《送友人》</p><p class="ql-block">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p><p class="ql-block">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p><p class="ql-block">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 class="ql-block">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p><p class="ql-block">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即景比喻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頸聯(lián)寫惜別,是整首詩的主旨所在?!案≡啤?、“落日”即景設(shè)喻,來表明心意。 頜聯(lián)的萬里征和頸聯(lián)的浮云完成了連接(云的行程不止萬里)。而頸聯(lián)最后的“情”字為揮手去,班馬鳴埋下伏筆。</p><p class="ql-block">從行和送兩方面對照來寫。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無依狀況;轉(zhuǎn)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 這里的轉(zhuǎn)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浮云行蹤不定,正好用以比喻游子的飄泊;而夕陽在墜落時顯得十分遲緩,似乎</p><p class="ql-block">不愿將光明帶走,即使下落后,還往往濺起滿天紅霞,這份執(zhí)著不舍正如我對你的深情厚誼。</p><p class="ql-block">這兩句比喻恰當,平仄對稱,音韻優(yōu)美,是千古傳誦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們繼續(xù)以韋應(yīng)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來分析轉(zhuǎn)句反轉(zhuǎn)法。 </p><p class="ql-block">(二)反轉(zhuǎn)法</p><p class="ql-block">1、什么叫反轉(zhuǎn)法? 就是從正面描寫轉(zhuǎn)為反面描寫,是與起承相反的情緒描寫。但注意,其主旨還是一致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刻畫而已。不同的節(jié)點之處,就是這個轉(zhuǎn)。還有啊,同樣要和承、合有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p><p class="ql-block">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p><p class="ql-block">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p><p class="ql-block">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p><p class="ql-block">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由喜轉(zhuǎn)到悲的變化</p><p class="ql-block">“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本湟鉃?“歡笑”之態(tài),今日重新聚首,歡愉如昔,情誼依舊,但歲月無情,各自的兩鬢都已染上了霜華。 “蕭疏鬢已斑”五字盡現(xiàn)衰色。久別重逢,欣喜異常,然而世事滄桑,悲從中來。 我們可以看出頸聯(lián)由喜轉(zhuǎn)到悲的變化,筆法是那么跌宕,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一喜一悲,一正一反,交互為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種轉(zhuǎn),轉(zhuǎn)出作者一副衰老的形象,世事滄桑,個人的悲歡離合也盡在不言中了。 以蕭疏的華發(fā)抒寫蹉跎歲月、老大傷悲之情,反映了相對傾訴的神態(tài)。 此句寫出了環(huán)境、形貌和心思,表現(xiàn)得很細密。構(gòu)思、剪裁、抒寫也很流暢自然,由此我們可以證明起承轉(zhuǎn)合章法轉(zhuǎn)句的一個法。這就是反轉(zhuǎn)法。</p> <p class="ql-block">2、什么叫交互為文? 互文就是交錯為文,也稱“互文見義”?!盎ノ囊娏x”的意思就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yīng),互相補充。 在運用時,把一個完整的意思拆開、分置,在解釋時必須前后互為補充。 比較典型的詩句如王昌齡的《出塞》: </p><p class="ql-block">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 </p><p class="ql-block">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p><p class="ql-block">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不能理解為秦代的明月,漢代的關(guān)城,而是指現(xiàn)有征人所對的明月,既是秦時的明月,也是漢時的明月;現(xiàn)在征人所處的關(guān)城,既是秦時的關(guān)城,也是漢時的關(guān)城。</p> <p class="ql-block">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句: </p><p class="ql-block">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p><p class="ql-block"> 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馬,一同上船。</p><p class="ql-block">還有杜牧《泊秦淮》: </p><p class="ql-block">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p><p class="ql-block">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p><p class="ql-block">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是指煙霧和月色籠罩著寒水,也亂罩著沙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直抒擴轉(zhuǎn)法 </p><p class="ql-block">1、什么叫直抒擴轉(zhuǎn)法 即從題目之本意,擴大描寫的范圍之轉(zhuǎn)法。 如:</p><p class="ql-block">杜甫《月夜憶舍弟》</p><p class="ql-block">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p><p class="ql-block">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p><p class="ql-block">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p><p class="ql-block"> 寄書長不達,況仍未休兵。</p><p class="ql-block">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從詩的題“憶”字,由直白露明月轉(zhuǎn)到憶兄弟各分散的文字。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此聯(lián)用了賦筆(即是陳述境況),直抒對兄弟的眷戀之情,也是對“憶舍弟”原因的具體回答。</p><p class="ql-block">兄弟各奔一方,不是為了郊游,不是為了求仕,而是為避難,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痛恨。 雖有兄弟,卻全都在戰(zhàn)亂中離散,彼此都居無定處,去哪里探問他們的死生呢? “有”字與“無”字,形成鮮明對比,不僅反映了詩人兄弟離散的痛苦,也概括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流離失所的痛苦生活。 詩人由身邊妻小想到遠處親人,由戰(zhàn)亂想到家室安定</p><p class="ql-block">的日子,由流離失所想到生死難卜,真是百感交集,痛苦萬分! 故在兩聯(lián)由承聯(lián)“白露、明月”轉(zhuǎn)而到憶諸弟到分散于四方兄弟,范圍擴展開來描寫。</p> <p class="ql-block">(四)進一層轉(zhuǎn)法</p><p class="ql-block">1、什么叫進一層轉(zhuǎn)法 ——就題目本意,推進一層而轉(zhuǎn),唯仍須與起承關(guān)合,以免有突如其來之病。 推進一層,是說的這樣的手法,叫做層層遞進法。 如:</p><p class="ql-block"> 杜甫《春夜喜雨》 </p><p class="ql-block">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p><p class="ql-block">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p><p class="ql-block">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p><p class="ql-block">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p><p class="ql-block">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 看見雨意正濃,就更加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景。 第三聯(lián)所寫,分明是看見的。 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又表現(xiàn)得多么生動!</p><p class="ql-block"> 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p><p class="ql-block">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p><p class="ql-block"> 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p><p class="ql-block">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難道不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嗎?</p> <p class="ql-block">又如:</p><p class="ql-block">杜甫的《春望》:</p><p class="ql-block"> 國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p><p class="ql-block">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p><p class="ql-block">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p><p class="ql-block">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p><p class="ql-block">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具體敘述自己的遭際,感情趨于平緩。 頸聯(lián)運用進一層轉(zhuǎn)法,轉(zhuǎn)筆推開一步,實仍寫安史之亂嚴重后果。</p><p class="ql-block">首聯(lián)、頷聯(lián)寫安史之亂后春城敗象,頸聯(lián)運用進一層轉(zhuǎn)法,實仍寫安史之亂嚴重后果。 轉(zhuǎn)筆推開一步。 尾聯(lián)結(jié)以衰老。 通體呼應(yīng),和諧一致。 象這樣以表達思想感情為主的詩,是最應(yīng)該體現(xiàn)波瀾之美的。 這里說的波瀾,其實就是蘊涵于詩人筆下的一種氣韻。</p><p class="ql-block">這種氣韻是要不斷推高的,但不能高了再高。如果一味地高下去,最終是要繃破的。 俗話說:氣可鼓,不可泄。但也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詩的氣不能如串串驚雷響之不停,要舒緩有致。</p><p class="ql-block">所謂文武之道在于一張一弛,講的也是這個道理。上面這首詩采用的是:高、再高、漸低、稍高這樣的感情強弱高低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五)地點轉(zhuǎn)法</p><p class="ql-block">地點轉(zhuǎn)法就是轉(zhuǎn)處所寫的地點,場面與起、承所寫的地點場面不同的。 </p><p class="ql-block">如楊炯《從軍行》</p><p class="ql-block">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p><p class="ql-block">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p><p class="ql-block">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p><p class="ql-block">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p><p class="ql-block"> 頷聯(lián)“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 軍隊奉命出征那種嚴肅、隆重、雄壯的情景 頸聯(lián)“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 —— 承上頷聯(lián)而轉(zhuǎn),由“雪暗凋旗畫”視覺來描寫的; “風多雜鼓聲”聽覺來寫的。從視聽兩個角度極力描寫將士們血灑疆場畫面。 這與頜聯(lián)所寫的出征的場面不一樣了吧?</p><p class="ql-block">象這種情況的轉(zhuǎn)法就是地點轉(zhuǎn)法。 </p><p class="ql-block">第三聯(lián),正面描寫了戰(zhàn)斗場景。 和上一聯(lián)以虛寫不同,這一聯(lián)句句寫實,又在實中見虛。 “旗畫”是旗上所畫的各種圖紋,雪是白的,此處卻言“暗”,極寫雪下得大。 大雪使軍旗上的圖紋都凋落了,可見戰(zhàn)爭之慘烈,將士之用命。</p><p class="ql-block">北風呼嘯,人馬難立,但戰(zhàn)鼓聲卻一直沒有停息。這兩句,一軍旗一戰(zhàn)鼓,一訴之視覺,一訴之于聽覺,處處無不寫人,寫人的行動,人的精神。 以上兩聯(lián),對仗工整,用詞精整,恰到好處地寫出了戰(zhàn)斗場面的雄闊和悲壯。</p><p class="ql-block">又如: 王維《觀獵》:</p><p class="ql-block">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p><p class="ql-block">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p><p class="ql-block">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p><p class="ql-block">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p><p class="ql-block">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 寫出歸獵的場面,一切都是那么輕松、快意。與承句的射獵的緊張氣氛形成了鮮明對照。</p><p class="ql-block">“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贝颢C隊伍行蹤輕快飄浮,剛才看見他們路過新豐取美酒而去,轉(zhuǎn)瞬之間又回到了駐地細柳營。 “新豐市”,此地盛產(chǎn)美酒。王維《少年行》中有“新豐美酒斗十千”之句。取美酒而歸意味著所獲頗豐,流露出勝利者的喜悅心態(tài)。</p><p class="ql-block">此聯(lián)進一步刻畫出了圍獵活動的高潮場面,同時表現(xiàn)了部隊的訓練有素,用筆酣暢,一氣呵成。</p> <p class="ql-block">(六)寫意轉(zhuǎn)法:</p><p class="ql-block">就是指轉(zhuǎn)在意義上與承相對或者相反的,在意義表達上有所轉(zhuǎn)折。 </p><p class="ql-block">如杜甫《蜀相》</p><p class="ql-block">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p><p class="ql-block">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p><p class="ql-block">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p><p class="ql-block">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p><p class="ql-block">“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寫盡了諸葛亮主要業(yè)績,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暢論天下大勢,出山后助主后治蜀,而耗盡心血。 頸聯(lián)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zhuǎn)”。 一般認為上句看起來是說劉備,其實是從側(cè)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 杜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顧頻煩”,后才能有老臣的“兩朝開濟”。 這種觀點的背后,流露出一絲委屈和對肅宗的失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當初,杜甫舍身棄家,追隨肅宗,可謂忠矣。 杜甫至鳳翔后,于至德二載(757)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拜為左拾遺。對肅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駑鈍,盡忠報國。 但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惱了肅宗。當年閏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還鄜州省家。</p><p class="ql-block">此后便被肅宗逐漸冷淡,可謂報國無門矣。而當時的</p><p class="ql-block">一些賢才,又有多少機會?</p><p class="ql-block">所以杜甫來到武侯祠,一則以哭,一則以告。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與才高智廣有很大關(guān)系,但與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為知己</p><p class="ql-block">者死,又何其幸也! 肅宗對杜甫有知遇之恩,而且君為臣綱,杜甫當然只能喻之于心,而不能宣之于口。 但,有些東西是掩飾不住的,特別是在他倍加推崇的武侯祠前。肅宗啊,你能體諒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大歷三年(768),杜甫已五十六歲,還在《江漢》中哀怨地吟道: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真是癡心不改??!</p><p class="ql-block"> 如杜甫的《旅夜抒懷》: </p><p class="ql-block">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p><p class="ql-block">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p><p class="ql-block">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 </p><p class="ql-block">=反話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p><p class="ql-block">第五、六句說有點名聲, 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yīng)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 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 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p><p class="ql-block">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擠。</p><p class="ql-block">這里表現(xiàn)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飄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詩,就是古典詩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意的一個范例。</p> <p class="ql-block">七)抒情轉(zhuǎn)法 </p><p class="ql-block">就是在承的基礎(chǔ)上激發(fā)起來的思想感情為特征,這個特征是可側(cè)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p><p class="ql-block">如:杜甫的《登高》: </p><p class="ql-block">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p><p class="ql-block">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p><p class="ql-block">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p><p class="ql-block">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p><p class="ql-block">“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lt;/p><p class="ql-block"> —— 此句轉(zhuǎn)入抒懷,反映杜甫心中的郁結(jié)。在寫作時杜甫已先后輾轉(zhuǎn)于陜、甘、川、鄂等地,而且隨著他的好友,四川節(jié)度使嚴武的病故, 他落到了“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慘凄境地。如今在這悲秋時節(jié),杜甫拖著百病身軀,獨登高臺,能不觸景生情?又怎不百感交集?多年的羈旅漂泊苦,垂老的病困孤獨悲,又豈是三言兩語可以述得了的?</p><p class="ql-block">頸聯(lián)抒情,寫“虛”。頸聯(lián)較頷聯(lián)又高一調(diào),頸聯(lián)更加峻拔。 僅十四個字包含有巨大的容量, “萬里”:地之遠, “悲秋”:時之慘, “作客”:羈旅, “常作客”:久旅; “百年”:暮齒, “多病”:衰疾, “臺”:高迥處, “獨登臺”:無親朋。</p><p class="ql-block">此聯(lián)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lián)的“無邊”“不盡”相呼應(yīng),更增加了羈旅愁與孤獨感。</p> <p class="ql-block">三、轉(zhuǎn)的特點分析 </p><p class="ql-block">1、大家經(jīng)過承轉(zhuǎn)分析我們可得出:</p><p class="ql-block">當我們寫作時候就要在第二聯(lián)承接得自然,寫景或運事都必須順勢而下。 第三聯(lián)需要起伏,否則尾聯(lián)難以妙合。</p><p class="ql-block">若以承帶轉(zhuǎn),以轉(zhuǎn)為進,起波瀾而喚尾聯(lián),則有起伏頓挫之妙。 謝榛說:“重在對偶,妙在虛實?!背修D(zhuǎn)難不在對偶,而在靈活 中間二聯(lián)靈活了,全詩如龍,放得開收得住,活動自如。在承轉(zhuǎn)的層次上,可以從時間推移,空間轉(zhuǎn)換,時空交錯。</p><p class="ql-block">2、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的區(qū)別? 我們分析了幾種轉(zhuǎn)的方式,那么,頸聯(lián)和頷聯(lián)有什么區(qū)別呢? 大家都知道頸聯(lián)和頷聯(lián)共同特點都必須對仗。 在今晚分析中,我們知道頸聯(lián)是可以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 與前聯(lián)的意思相應(yīng)相避,要有變化。 這是今晚的重點。</p><p class="ql-block">如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疾雷破山,觀者驚愕”。一樣。</p><p class="ql-block">3、如何寫好轉(zhuǎn)? 我們在實際寫作中如何落筆呢?這就是我要提示的幾個問題:</p><p class="ql-block">(1)如果頷聯(lián)是風景,頸聯(lián)最好離風景遠一點,否則就原地踏步,不能給讀者更多的信息,浪費筆墨。</p><p class="ql-block">(2)如果非要繼續(xù)寫景的話,要安排一下次序。 比如: 頷聯(lián)寫遠的,頸聯(lián)寫近的。</p><p class="ql-block">頷聯(lián)寫現(xiàn)在,頸聯(lián)寫過去。 頷聯(lián)寫虛的,頸聯(lián)寫實的。 頷聯(lián)寫遼闊的、粗獷的,頸聯(lián)寫具體的細致的。 頷聯(lián)如果是面,頸聯(lián)則可以精確到點。 頷聯(lián)寫實實在在的景色,頸聯(lián)寫由眼前景色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或者心理體驗等等。 總之,必須要有明顯的區(qū)別才好。</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們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為例,來具體說明一下: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p><p class="ql-block">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p><p class="ql-block">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p><p class="ql-block">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p><p class="ql-block">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p><p class="ql-block">首聯(lián):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交代了地點錢塘湖,時間是春, 頷聯(lián):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眼前具體的景色 頸聯(lián):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以景色提高了一個檔次,它和頷聯(lián)的不</p><p class="ql-block">同是很明顯。 尾聯(lián):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最后一句再次對景色從另一個視角進行描繪。 因為題目里已經(jīng)交代了地點錢塘湖,時間是春,所以下面對于時間和地點的交代就不是很重要了,而是以另一種方法出現(xiàn)。 首聯(lián)“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本褪呛芎玫钠稹?lt;/p><p class="ql-block">它承接題目說話,先交代作者游覽的地方是“孤山寺北,賈亭西”,這些都是錢塘湖的具體地名,而且繼續(xù)描寫“水面初平云腳低”這樣一個很自然美好的畫面。 接下來就是眼前具體的景色“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這樣的思路前后是連貫的,脈絡(luò)是清晰的。 下面雖然繼續(xù)以景物為重點,但是作者把景色提高了一個檔次,來寫作者對景色的細致觀察,“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就明確的告訴我們,這是初春時期的錢塘湖</p><p class="ql-block">而這細致的描寫里,包含了一種寧靜、恬淡的心情在里面,它和頷聯(lián)的不同是很明顯的。 結(jié)尾在前面的細致入微的描寫上,進行總結(jié),“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p><p class="ql-block">最愛兩字是行文的目的,寫明作者對眼前景色的喜愛。最后一句再次對景色從另一個視角進行描繪, 主要以色彩烘托,以景色做結(jié),顯得輕快明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