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蘇州的九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哪些?(七)

老叟姓徐

<h1><b>九_7_耦園</b></h1> <h3><b>耦園,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內(nèi)倉街小新橋巷6號,始建于清代初年,原名“涉園”,于清末改稱“耦園”。此園因在住宅的東、西兩側(cè)各建有一園,故名“耦園”,且“耦”與“偶”相通,寓有夫婦歸田隱居之意。<br>  耦園三面臨河,一面沿街,宅園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耦園布局以四進(jìn)廳堂的宅地為中心,東西兩園與住宅之間以重樓相通。分為中廳、西花廳與東花園三部分。 東花園較大,占地面積約4畝,布局以山為主,以池為輔的特點。其東南角有小院三處,總稱為“城曲草堂”。西園面積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后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后院有湖石花壇,園北立有藏書樓。耦園內(nèi)景觀“黃石假山”,修筑于城曲草堂樓廳之前。</b><br></h3> <h1><b>歷史沿革</b></h1> <p class="ql-block"><b>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里后始構(gòu)“涉園”于此,又名“小郁林”(今東花園)。取自陶淵明的《歸辭》,“園日涉以成趣”。園不甚廣,有觀魚檻、吾愛亭、藤花舫、浮紅漾碧、宛虹杠諸勝。后一度由書法家郭鳳梁賃居;繼為崇明祝氏別墅。</b></p><p class="ql-block"><b> 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涉園毀于兵燹。</b></p><p class="ql-block"><b>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蘇,攜妻歸隱,購得涉園廢址,聘畫家顧沄在舊園基礎(chǔ)上設(shè)計,重修擴(kuò)建為一宅兩園的耦園格局。</b></p><p class="ql-block"><b> 清光緒二年(1876年),新園落成,沈秉成將其易名為“耦園”,寓夫婦偕隱雙棲、嘯吟終老之意; 光緒十年(1884年),沈秉成奉詔復(fù)出任官他省,全家隨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至蘇州治病,醫(yī)治無效,卒于耦園。此后園內(nèi)日漸破落,散為民居;</b></p><p class="ql-block"><b>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教育家趙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還有省二女師任教的陳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農(nóng)以及南京中央大學(xué)農(nóng)學(xué)院院長汪啟愚等。</b></p><p class="ql-block"><b>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東花園曾租予楊蔭榆創(chuàng)辦二樂女子學(xué)社。楊被殺害后,東花園一度空關(guān),園子日趨荒蕪;</b></p><p class="ql-block"><b>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當(dāng)代國學(xué)大師錢穆曾與眷屬迎母住入東花園,其侄錢偉長曾同住此園;</b></p><p class="ql-block"><b> 民國三十年(1941年),常州實業(yè)家劉國均購下廢棄的耦園,重加修葺。當(dāng)時園子已完全破敗,中部已成民居。</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耦園中部大廳毀于火災(zāi)。</b></p><p class="ql-block"><b> 1956年,耦園歸絲織廠管理,作為車間、倉庫、宿舍、托兒所等場所使用。</b></p><p class="ql-block"><b> 1960年,經(jīng)蘇州市政府批準(zhǔn),劃歸蘇州市園林管理處管理,并撥款6萬元人民幣責(zé)成整修。</b></p><p class="ql-block"><b> 1963年,耦園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63~1981年,園林修建隊遷入西花園辦公。</b></p><p class="ql-block"><b> 1965年4月,東花園整修完工,于5月1日對游人開放。</b></p><p class="ql-block"><b> 1967年,耦園被封閉。</b></p><p class="ql-block"><b> 1968年,耦園被更名為“城東花園”,并延續(xù)關(guān)閉了十余年。</b></p><p class="ql-block"><b> 1980年,蘇州市政府撥款10萬元,耦園大修。</b></p><p class="ql-block"><b> 1981年,西花園改為園林技工學(xué)校,同年5月起,耦園歸屬園林技校管理,作為技校實驗基地。</b></p><p class="ql-block"><b> 1989年,耦園局部整修西花園。</b></p><p class="ql-block"><b> 1990年,設(shè)立“耦園沈氏文物陳列室”。同年4月,耦園與東園、動物園合并成立蘇州市東園管理處,耦園隸屬東園管理。</b></p><p class="ql-block"><b> 1991年4月3日,蘇州市政府將耦園一帶劃入平江歷史文化保護(hù)區(qū)。</b></p><p class="ql-block"><b> 1993年,蘇州市政府撥款680萬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園,遷出全部住戶。</b></p><p class="ql-block"><b> 1994年,耦園竣工后與東花園一并開放。 </b></p><p class="ql-block"><b> 1995年4月,耦園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1月,耦園東花園維修,包括雙照樓、城曲草堂、還硯齋、東長廊及山水間。</b></p><p class="ql-block"><b> 1999年5月,耦園中花園維修,包括門廳、轎廳、中廳樓上樓下及東花園長廊。</b></p><p class="ql-block"><b> 1999年9月7日,耦園水池清淤開始。</b></p><p class="ql-block"><b> 2000年4月,耦園西花園維修,包括藏書樓等。</b></p><p class="ql-block"><b> 2000年11月30日,包括耦園在內(nèi)的蘇州古典園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24屆會議批準(zhǔn)補(b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5月,大門口仿古圍欄制作和北碼頭修復(fù)使用。</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6月25日,耦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2月13日,耦園月池清淤泥,3月4日結(jié)束。</b></p> <b>要到“耦園”游覽,從倉街與小新橋巷交匯的西端巷口進(jìn)入,是原來游覽“耦園”必經(jīng)之路。</b><br><br> <b>上面的視頻,因為有無名抽煙男的遮擋,大家可能對跨街門洞上面的磚額并沒有注意,它可是由著名書法家周退密書寫的哦。<br>  周退密,原名昌樞,1914年生于浙江寧波。畢業(yè)于上海震旦大學(xué),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學(xué)院、大同大學(xué)教授,后在哈爾濱外國語學(xué)院、上海外國語學(xué)院長期從事外語教學(xué)工作,參與《法漢辭典》的編寫工作。1988年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收藏家、學(xué)者、書法家、詩人、文史專家,工詩詞、擅翰墨,精碑帖,富收藏,大凡傳統(tǒng)文人的雅嗜,他皆有造詣,鄭逸梅先生曾稱之為“海上寓公”。 周退密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十位百歲館員中最年長的一位,他在傳統(tǒng)詩詞的創(chuàng)作、研究、著述領(lǐng)域成就卓著,也是一位學(xué)養(yǎng)豐厚的書法家,在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德高望重,倍受大家尊敬。他年過百歲后仍堅持詩詞創(chuàng)作,揮毫題詞,為這個時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珍品。2020年7月16日0時12分,知名文史大家周退密逝世,享年107歲。</b><br> <p class="ql-block"><b>但是現(xiàn)在,也可以從相門古城墻遺址的北端新建的一座門樓進(jìn)去,通過一座新建的橋梁,再由小新橋巷的東端進(jìn)入“耦園”。</b></p> <p class="ql-block"><b>進(jìn)入大門之前,讓我們首先看一下它的平面示意圖,使大家對耦園的全貌有個大概的了解。</b></p> <h1><b>1_門廳</b></h1> <b>“門廳”位于小新橋巷中段,坐西朝南,南面是河道,臨河處舊時有照壁。<br>  “門廳”建筑簡雅,面闊三間,約80平方米。梁架明露,硬山屋頂。紋頭脊兩頭飾磚雕<font color="#ff8a00">《松鼠啜果圖》</font>。西側(cè)上置封火墻與鄰屋分隔。正門四扇,為表面呈斜紋“人”字狀竹片的板門。入口門檻木漆脫落嚴(yán)重,竹板門及兩側(cè)檐柱及柱間額枋均有掉色現(xiàn)象。<br> “門廳”現(xiàn)已改成耦園入口檢票處,北面設(shè)檢票點,東面展示牌上有大型耦園全景圖,但指示作用甚微;西面一側(cè)豎有電視屏,則可較為詳細(xì)了解耦園的園內(nèi)景況。門廳內(nèi)部面向入口處放置一座大型木制雙面屏風(fēng),正面的<font color="#ff8a00">《耦園簡介》</font>,由吳溱先生所書。<br> 有關(guān)資料介紹,吳溱,1945年生于西安。自幼秉承家學(xué),長期從事蘇州園林文史資料工作。師從王西野、陳從周、顧廷龍、周退密教授學(xué)習(xí)古文、詩詞、園藝、書法。著有《灞橋倦客吟草》、《灞橋詞》、《不掃庭詩詞集》。他是中國國學(xué)研究會研究員、江蘇省楹聯(lián)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除了書法家的身份,吳溱還是一個詩人,是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蘇州詩詞協(xié)會理事、蘇州曲園詩社副社長。<br></b><br> <h1><b>2_偕隱雙山</b></h1> <b>從“門廳”進(jìn)入第二進(jìn)茶廳,需要跨過一個磚雕門,穿過一個天井。磚雕門磚額為楷書大字<font color="#167efb">【平泉小隱】</font>。 “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鄴侯的別墅,后通指隱居場所?!靶‰[”則隱于野,說出了園主遠(yuǎn)離廟堂、浪逐江湖的心愿。<br> 該磚雕門高約5米,寬約3米,厚約0.6米,東西兩側(cè)為黑瓦蓋頂?shù)姆饣饓?。衣架金門樓,單檐紋頭脊,上下枋都比較簡單,只做簡單的紋頭飾。兩邊兜肚分別雕刻著“山巒祥云孔雀”和“山石牡丹鳳凰”圖案。分別寓意男主人沈秉成對夫人嚴(yán)詠華的追求和男女主人高貴的身份。<br> 以愛情園聞名遐邇的“耦園”,園中景致大多成雙成對 ,處處暗示男女主人地位相等 , 和睦相處之意。故而,第二進(jìn)茶廳被取名為“偕隱雙山”,表示園主夫妻倆成雙隱居于此。<br> “偕隱雙山”面闊三間,面積約90平方米。屋頂為硬山頂,紋頭脊。明間南面為6扇長窗,北面兩金柱間置6扇屏門隔斷。天井內(nèi)東西兩側(cè)各植有玉蘭樹一株,東側(cè)還置有古井一口,內(nèi)中依然可見井水,只是出于安全及保護(hù)的緣故,井圈石下用鐵架絲網(wǎng)封住了。<br> 此廳正中屏門上是<font color="#ff8a00">《重修耦園記》</font>,由周退密撰,吳溱書。此兩人前面已有介紹,從略。<br> 上方橫匾刻有<font color="#39b54a">【偕隱雙山】</font>四字,取自嚴(yán)永華《雙山寓廬》詩句“<font color="#167efb">偕隱雙山間,一廛差可托</font>”。表達(dá)沈秉成與嚴(yán)永華伉儷唱和、退隱山林的志向。落款“庚寅冬仲上浣七九翁江洛一書”。<br> 江洛一(1932.9—2012.6),字汀齋,號樂詠廬,原名祿燁,后改洛一,浙江嘉善西塘鎮(zhèn)人。1951年畢業(yè)于蘇州美專西畫科。退休后連任平江書畫院院長。能畫擅書、通文辭、善鑒定,當(dāng)代書畫家、鑒賞家、作家。作品有《水鄉(xiāng)晨曦》、《瑞光雪霽》,著有《蘇州國畫技術(shù)縱橫談》、《蘇州近現(xiàn)代書畫家傳略》等。久居蘇州,供職蘇州,2012年6月16日因病逝于蘇州。(庚寅年是1890年、1950年、2010年、2070年。經(jīng)推算,此額應(yīng)是江老先生在79虛歲時的2010年書寫的)<br> 兩側(cè)有抱柱聯(lián)“<font color="#167efb">逍遙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間</font>”。意思說,在喧鬧的城市外逍遙,好像徜徉在山水之間。是晚清的金石家鄧石如撰寫的。<br> 鄧石如(1743—1805年),懷寧(今安徽安慶)人。初名琰,字石如。因避清仁宗諱,遂以字石如稱呼,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碑學(xué)大師。少年始好刻石,弱冠謁江寧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使其專于摹習(xí)??途用肥习四辏瑢W(xué)既成,又客于兩江總督畢沅幕府。三年后辭歸。工書法、篆刻。書工各體,以篆、隸為最精,頗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長,形成獨特風(fēng)格。<br> 從拍攝的對聯(lián)照片來看,鄧石如的簽名落款確實清晰可見,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鄧石如1805年就已去世,怎么能夠為1876年才重修落成的耦園書寫對聯(lián)呢?(間隔71年) 歷史上的有些蹊蹺真的讓人費解。<br> “茶廳”(轎廳)是會見一般客人的地方,所以兩邊的家具擺設(shè)比較簡單。只多一個背靠而沒有扶手??梢娮谏厦娴目腿松矸莸匚蝗匀槐容^卑微。嚴(yán)永華是位才女,所以茶廳的兩邊墻壁上掛滿了她的詩畫作品。</b><br> <h1><b>3_載酒堂</b></h1> <b>過花廳,便到了第三進(jìn)主人會客的“載酒堂”。名取自南宋戴復(fù)古“東園載酒西園醉”詩句,而詩句正好又和耦園的布局相契合。載酒是為了讓人流連山水。三間高敞的大廳,讓人不禁聯(lián)想舊時主人招待賓客的場面。<br>  堂前照例是個庭院,種植金桂兩株,與前面“偕隱雙山”的庭院種植的玉蘭相呼應(yīng),寓意“金玉滿堂”。<br>  堂南入口處依然是磚雕門樓。門樓高約6米,寬約3米,厚約0.6米,東西兩側(cè)是黛瓦蓋頂?shù)姆饣饓?。牌科門樓,硬山頂,頂部為哺雞脊,屋檐下面為磚雕方形椽兩層,至瓦楞前之滴水處。其下部為六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托住上面之桁條,斗拱下面之上枋處除中間和兩端有精細(xì)頭式浮雕外,余均素面無飾。上枋下面有雕刻精細(xì)之磚雕回紋掛落,上枋東西兩端飾倒掛磚柱花籃頭。上枋之下磚額書有篆書大字<font color="#167efb">【厚德載?!?lt;/font>,磚額東西兩側(cè)兜肚處只雕一抹角矩形方框。下枋除東西兩端處刻有回紋裝飾外也是素面無飾。下枋下即為水磨方磚砌筑的兩側(cè)磚墩和中央兩扇黑漆板門。這里的磚雕門樓在形制和裝飾上略高于前一進(jìn)的門樓。<br> “載酒堂”為園中主廳,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面積約150平方米。屋頂為哺雞脊,一脊橫貫,前后縱深尺度較深,超過廳寬,在平面上可劃分為前廊、中堂、后堂及通道四部分。<br> 堂前有石制臺階三級,臺階上即為前廊,上部梁架起卷,梁雕祥云、花卉圖案,四根檐柱間飾回紋掛落,兩邊各有木制欄桿,花結(jié)雕飾山石和牡丹花圖案,回廊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小門,東側(cè)門楣上有磚額“<font color="#167efb">載酒</font>”,西側(cè)門楣上有磚額“<font color="#167efb">問字</font>”,出自沈秉成“<font color="#167efb">卜鄰恰喜平泉近,問字車常載酒迎</font>”詩句。東側(cè)小門可通往東花園。<br> 前廊長窗后即為中堂,面積約70平方米。中堂步柱前梁架起卷扁作,為船篷軒形制,后面作復(fù)式構(gòu)架,梁架上雕刻祥云、花卉等圖案,木結(jié)構(gòu)均做仿古紅漆。<br> 廳堂正梁下掛有<font color="#39b54a">【載酒堂】</font>三字匾額,原為為網(wǎng)師園主人(做過江蘇按察使)李鴻裔所書。但現(xiàn)在的匾額已由當(dāng)代人曹興福于1994年重寫。(甲戍年:1874年、1934年、1994年、2054年、2114年。)<br> 曹興福,1932年生,江蘇張家港錦豐鎮(zhèn)南興村人,中共黨員,大學(xué)文化。1940~1948年,先后在店岸小學(xué)、大南中學(xué)讀書。1950年,參加征糧及土改工作,后成為鄉(xiāng)、區(qū)基層干部。1966年始,先后在常熟、太倉等縣任主要領(lǐng)導(dǎo)。1985~1992年,在南通、鹽城市分別任市長、市委書記。1993~1997年任蘇州市政協(xié)主席?,F(xiàn)為蘇州大學(xué)兼職教授,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蘇州書畫研究會名譽(yù)會長,蘇州市中外名人研究會會長,中國市長書畫院院士。曾應(yīng)邀為蘇南、蘇北、秦皇島、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旅游名勝、文物古跡和自然保護(hù)區(qū)揮寫了眾多匾額和摩崖石刻題書。<br> 廳堂上掛一幅<font color="#ff8a00">《松下對奕圖》</font>,不知何人所畫(畫面與傅抱石的同名《松下對奕圖》不同)。旁邊掛有卷軸對聯(lián),是1993年重建的時侯,王西野先生順著南宋戴復(fù)古《初夏游張園》中的“東園載酒西園醉”的原句,再借陸游先生的詞句“載酒園林,尋常巷陌”,附會成了一幅對聯(lián):<font color="#167efb">“東園載酒西園醉,南陌尋花北陌歸”</font>懸掛于中堂。對聯(lián)由瓦翁書寫。此兩位先生在本人先前編撰的美篇中多有提及,不再贅述。<br> 屏柱上的楹聯(lián)是:<font color="#167efb">“左壁觀圖右壁觀史,西澗種柳東澗種松”。</font>意為:博古通今的主人,家里到處都是書,生活的環(huán)境遍植松柳,超然世外,桃源仙境。此聯(lián)由被稱為“清四家”之一的王文治書寫。<br> 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鎮(zhèn)江)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翰林侍讀,出為云南知府。高宗南巡,至錢塘僧寺,見文治書碑,大賞愛之。內(nèi)廷臣有告之文治者,招使出不應(yīng)也。善畫,工書,與翁方綱、劉墉、梁同書齊名,合稱“清四家”。著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卒年73歲。 <br> 真是奇了怪了,又是一個故人為后人寫對聯(lián)的奇葩!大概是沈秉成用“移花接木”的辦法集成的吧。<br> 廳內(nèi)陳設(shè)為清式紅木家具,擺放莊重嚴(yán)整,東西兩壁墻上,各掛有紅木鑲嵌天然大理石掛屏兩幅。<br> 中堂后部正中為6扇屏門,以此為界,通入后堂。后堂面積約為30平方米,進(jìn)深約3米,北面兩側(cè)均各有6扇半窗,窗外小型蟹眼天井,后堂東西兩側(cè)可通往東花園和西花園,往北通道可進(jìn)入第四進(jìn) —— “樓中廳”。<br> 載酒堂于50年代曾毀于火,現(xiàn)構(gòu)為1993年按歷史資料重建。<br></b><br> <h1><b>4_樓大廳</b></h1> <b>在“載酒堂”北面,即是第四進(jìn)“樓大廳”?!皹谴髲d”是蘇州古典園林唯一的“走馬樓”景觀。這里是五開間兩夾廂的樓廳,高敞,上下兩層,五樓五底,一抹褚紅色。樓廳前的院落較大,東、西各建側(cè)樓,組合成倒“凹”字形平面,自成一院,是家人居住私密之所。詩酒聯(lián)歡,琴瑟和鳴。<br>  在“載酒堂”北面出口處,我們可以見到入園以后的第三處磚雕門。磚額<font color="#167efb">【詩酒聯(lián)歡】</font>。該磚雕門有三百多年歷史,磚雕門高約6米,寬約3米,厚約0.8米,東西兩側(cè)為黑瓦蓋頂?shù)姆饣饓ΑE瓶崎T樓,硬山頂,頂部為哺雞脊,屋檐下面為磚雕方形檐椽兩層,至瓦楞前之滴水處。下部是六個一斗三升的斗拱,支撐著上面的桁架,斗拱之間有五朵浮雕花。 斗拱下的上枋為五幅神雕山林人物畫,每一個場景都是天然山林,各有兩到四五個角色,似為相送、相別或相遇之場景,然而卻像一組相互交匯融合的場景組合。上枋東西兩端裝飾磚柱花籃頭,雕刻的是獅子滾繡球。<br> 中枋整體被回紋浮雕環(huán)繞;磚額被祥云圖案包圍;中書楷書大字【詩酒聯(lián)歡】,結(jié)字瘦長,點畫硬挺直率,清峻超邁。東西兩側(cè)兜肚處各有一幅深雕作品,內(nèi)容是以花樹圍繞的樓閣中兩人對飲的場景,其中的樓閣,一為敞開,一有半窗掩映,樓下為一人騎馬而來且有童仆恭迎的場面,似為詩酒酬客、聯(lián)合歡悅的場景。<br> 下枋處為深雕人物畫五幅,以花樹山石為主要背景,人物或行或坐,似在對飲作詩,栩栩如生。<br> 再下面是水磨方磚砌筑的兩側(cè)磚墩和中央兩扇黑漆板門。<br> 此處的磚雕門樓在形制和裝飾上比前兩進(jìn)的門樓更為精致,等級更高。可惜該磚雕門樓的部分雕刻人物的頭部在文革中被人為破壞,只留下了不完整的美。此門樓磚雕畫亦說明園主追求向往之詩酒生活。<br> “樓大廳”底層中堂現(xiàn)在用于商業(yè)擴(kuò)展場地,分時段的開演蘇州評彈。站在門口招攬游客的禮儀小姐音色柔和,總能招呼到一些饒有興趣的游客入內(nèi)享受短暫的一刻。<br> “樓大廳”的底層布有回廊,回廊的頂部處理十分講究,既要顧及美觀,又要考慮樓層的承重,因此,梁柱,斗拱不僅粗大,而且還雕塑了花卉,裝飾性的掛落也簡潔大方,使得整個樓層沒有頭重腳輕的感覺。左右兩側(cè)回廊敞開,墻面鑲嵌書條,為元、明、清書法家墨寶。<br> “樓大廳”所在的庭院也較前面兩進(jìn)的庭院為大,兩側(cè)各植有植物兩株,還各有花臺一個。賦予“偶”的考量。<br> 在“樓大廳”的西側(cè),有一個通往西部的起隔斷作用的小門,門上部磚額為<font color="#167efb">【鎖春】</font>。</b><br> <b>從“樓大廳”西側(cè)的【鎖春】小門出去,是一個不大的天井,靠南墻有一個用水泥制作的現(xiàn)代案桌,上面放著一座水石盆景。正對南墻盆景的,是一個結(jié)構(gòu)類似于“樓大廳”的樓堂,既無中堂屏門,也無匾額對聯(lián)、壁畫,裝飾和家具都比較簡陋。從【鎖春】的含義分析,估計這里是接待女眷女客的地方。永葆青春,不就是大多數(shù)女性夢寐以求的向往嗎!那么,我們姑且就叫這座樓堂為“鎖春樓”吧。</b> <h1><b>5_藏書樓</b></h1> <b>在“鎖春樓”的西面,還有一個門,是雙開門。從這里出去,就是“耦園”的西園了。出門左拐,是一條朝南的狹長廊道,廊道的右側(cè)(西面)有一個蠻大的庭院,庭院的北面就是著名的“藏書樓”(鰈硯廬)了。此為西花園主體建筑,分割房舍較多,為園主沈氏藏書之所。藏書樓高二層,園主沈秉成自題對聯(lián)有“萬卷圖書傳世富,雙雛嬉戲志為寬”。這么大的藏書樓,想必藏書的數(shù)量是極多的。遙想當(dāng)年,這里是翰墨書香,園主夫婦徜徉在書海之中,是那種物我兩忘,心如止水的快樂。<br>  “藏書樓”至今保存完好,但如今已書去樓空,缺少了書卷氣。<br>  藏書樓也有它自己的秘密,據(jù)說,耦園有密道和密室,一個出口就在藏書樓。一米多寬的密道,將住宅區(qū)和東西花園都連通起來,而藏書樓里就有密室。《蘇州雜志》曾刊載當(dāng)年當(dāng)事人的回憶,一處密室在樓道下,一個書架就是密室的門;另一處密室在樓頂上,樓頂?shù)娜顒哟泳褪且粋€很大密室的入口。解放前夕,共產(chǎn)黨的地下工作者在樓頂?shù)拿苁依锸章牻夥艆^(qū)的廣播,刻印傳單,在蘇州的大街小巷里散發(fā),鼓動蘇州的工人和學(xué)生護(hù)廠護(hù)校,迎接解放。可惜藏書樓是不能進(jìn)入的,也阻止了人們的探秘行動。<br>  庭院的鋪地也很有特色,有各色卵石和碎瓷拼砌成美麗的圖案。院中有一口宋井,井圈已不是原物,是從別處移來的。由于它的存在,使得西園沒有水池的缺憾得到了彌補(bǔ)。你看,井的四周,環(huán)繞著幾個用湖石堆壘的花臺,恰似小島,讓人產(chǎn)生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臆想。“東池西井”,這口井與東花園的“受月池”就構(gòu)成一組遙遙相對的對景。</b><br> <h1><b>6_織簾老屋</b></h1> <b>“織簾老屋”是園主沈秉成取意南朝沈轔士“仁簾誦書,篤學(xué)守節(jié),終身不仕”之氣節(jié)命堂。為其讀書治學(xué)之處。<br>  “織簾老屋”出自《南史沈驎士傳》的典故。沈驎士,南齊學(xué)者,“居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朝廷宣招為官不應(yīng)。沈秉成以“一邊織簾一邊讀書”為理想的隱居生活,因而將自己的書齋題名為“織簾老屋”。<br>  “織簾老屋”,是西園主體建筑,四周湖石環(huán)抱,象征夫妻雙雙在深山讀書,甘居清貧,織簾課讀一生。<br>  “織簾老屋”為硬山頂,鴛鴦廳式,屋架高大,門宕、窗宕及窗臺均為磚細(xì)構(gòu)筑,前有寬敞月臺。<br>  “織簾老屋”平面呈凹字形,西北角小屋叫做“心耕穆”。“心耕”就是寫詩作文,出自女主人嚴(yán)永華的詩句:“硯田有歲占豐稔,畢竟心耕勝耦耕”。<br>  梁上懸掛的<font color="#39b54a">【織簾老屋】</font>匾額由晚清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書寫。何紹基(1799年—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 道光十六年進(jìn)士。咸豐初簡四川學(xué)政,曾典福建等鄉(xiāng)試。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 何紹基通經(jīng)史,精小學(xué)金石碑版。據(jù)《大戴記》考證《禮經(jīng)》。書法初學(xué)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呵呵,又是一位去世年份早于“耦園”重修落成年份的故人。)<br> 中堂畫卷為<font color="#ff8a00">《織簾圖》</font>,不能確定是誰所畫。<br> 畫卷的兩邊掛有對聯(lián)一副:<font color="#167efb">“織簾高士傳家法,卜筑平泉負(fù)令名。”</font>出句將沈秉成與南朝沈驎士隱居讀書,不慕名利的高德聯(lián)系起來,因出于同宗同姓,故以“家法”相傳,旨在贊美園主的品行。對句直接稱頌沈秉成修筑耦園的雅舉,贊其在社會上留有美好的聲譽(yù)。此對聯(lián)由王西野撰文,甲戌年(1994年)時九十二虛歲高齡吳進(jìn)賢書。<br> “識簾老屋”屏柱上的楹聯(lián)是:<font color="#167efb">“澗道馀寒雨氷雪,洞口經(jīng)春長薜蘿“。</font>這是清代名臣左宗棠的撰書。意思說,澗水邊的小道經(jīng)歷冬日冰雪后還留有寒氣;山洞口春天長滿薜荔和藤蘿。出句取自杜甫《題張氏隱居》詩之一:“澗道余寒歷冰雪,石門斜陽到林丘?!敝v的是初春傍晚山丘水澗的景色;對句出自杜甫《即事》“洞口經(jīng)春長薜蘿”,描寫幽靜、冷寂的山野景色。</b><br> <h1><b>7_湖石假山(與東園黃石假山對“偶”)</b></h1> <b>“織簾老屋”前庭園及四周湖石圍抱,與東花園的黃石假山遙相響應(yīng),形成對“偶”。湖石假山由采自西山的太湖石構(gòu)成的巖溶地貌,所堆疊假山重戀疊嶂,幽雅窈窕,山中有洞壑,山坡有磴道,山頂有平臺,湖石假山與逶迤的走廊,起伏的云墻,百年古樹有機(jī)結(jié)合,組成了美麗的庭院,具有陰柔之美,不失為蘇州園林之精品。</b> <h1><b>8_鶴壽亭</b></h1> <b>“鶴壽亭”位于耦園西花園,在“載酒堂”的西南側(cè),是一座連著廊道的半亭。亭頂部為圓作船篷軒,屋頂形式為卷棚歇山頂,亭內(nèi)東側(cè)靠墻,置杉木方桌一只,上擺一塊據(jù)說是嘉慶時宮內(nèi)的金磚,另配3只圓形石凳,有部分缺損。上方掛明式宮燈一只。亭西側(cè)有四根檐柱,左右兩根檐柱間有木制欄桿,正對西花園的湖石假山。<br>  “鶴壽亭”內(nèi)南北側(cè)墻面上各有石制漏窗一扇,其形橢圓,鶴子式,內(nèi)部有同心雙環(huán)形似旋轉(zhuǎn)狀的水花紋,有旋轉(zhuǎn)的動態(tài)感覺。兩扇花窗同中略異,這暗合夫婦耦耕的主題,且兩者于一亭,也暗含對 “雙”的刻意追求。水代表陰,此漏窗喻意月亮,與東花園圓形太陽漏窗成對景,暗合“耦”字。<br></b><br> <b>亭內(nèi)原有牌匾一塊,為園主沈秉成所題,但已佚。原匾有沈秉成夫婦長跋,說明額名之由來。沈秉成在鎮(zhèn)江做知府的時候,得到《瘞鶴銘》拓片,較所藏《瘞鶴銘》多出了“壽”、“鶴”兩字,并有吳梅村的款識,故篤愛之,特筑此亭記之,并取“鶴壽”兩字名亭?!苞Q壽”即長壽,吉利之至?,F(xiàn)匾額于20世紀(jì)90年代重置,上書行楷<font color="#39b54a">【鶴壽亭】</font>三字,款識為吳溱,但無沈秉成夫婦長跋。目前牌匾已被移至鶴壽亭西側(cè)的方亭內(nèi)部。<br> 原來如此,現(xiàn)在掛有<font color="#39b54a">【鶴壽亭】</font>匾額的方亭并非原來的“鶴壽亭”半亭。所以,我在美篇開頭提供的<font color="#ff8a00">《耦園平面示意圖》</font>上,標(biāo)注為黑色字體的“鶴壽亭”,是園林部門提供的,只因它張冠李戴的掛上了<font color="#39b54a">【鶴壽亭】</font>匾額,而歷史上真實的 “鶴壽亭”位置是在被我用紅點及深藍(lán)字體標(biāo)注的地方。這種隨意變更不可移動文物的做法顯然不妥。</b><br> <h1><b>9_紉蘭室</b></h1> <b>在“湖石假山”云墻之南,有一“長方廳”,面闊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名為“紉蘭室”?!凹x”,意指佩戴,屈原《<br>離騷》中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之句,“紉蘭”意指崇尚高潔的品格。<br>  此處環(huán)境幽靜,給人一種出凡脫俗的感覺。原為才女嚴(yán)永華的書室。嚴(yán)永華閨中詩作《紉蘭室詩鈔》結(jié)集可能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作的吧。<br>  現(xiàn)在的“紉蘭室”內(nèi)部裝飾極簡,除了方桌、茶幾和幾把靠背椅子外,旁無他物。不像書房,倒像是下人歇腳的地方,想必過去不會如此寒磣。<br>  東西兩面各開一個六角形景窗,嵌卍字紋窗欞,簡樸中透出一絲古意。卍字紋象征覺悟光明和吉祥如意。窗下栽種一叢南天竹,點綴著兩個石筍,這樣的搭配,在江南園林中較為多見。<br></b><br> <b>至此,“耦園”的西花園部份都已觀覽完畢。我們還得從“紉蘭室”邊的廊道朝北折返,回到“樓大廳”,然后去東部園區(qū)游覽。</b> <h1><b>10_婚姻登記處</b></h1> <b>由于“耦園”是以“耦園住佳偶”的美譽(yù)著稱于世,所以沈秉成、嚴(yán)永華夫婦兩人相敬如賓、伉儷情深的愛情故事常作為后人效仿的楷模。蘇州市的民政部門順應(yīng)民意,特意在“耦園”設(shè)立了“姑蘇區(qū)婚姻登記處耦園服務(wù)中心”,需要辦理結(jié)婚登記的情侶,可以在這里便捷地辦理同樣完備的登記手續(xù)。時不時的,這里還會組織舉辦集體婚禮,讓他們的結(jié)婚儀式更有象征和紀(jì)念意義。<br>  從“樓大廳”東邊的小門進(jìn)去,就是“姑蘇區(qū)婚姻登記處耦園服務(wù)中心”。它設(shè)在底層,二樓另作他用。</b><br> <h1><b>11_游船碼頭</b></h1> <b>走過“婚姻登記處”,又是一個側(cè)門,從這里跨出去,就是真正的東部園區(qū)了。<br>  東花園是以黃石假山為主、讀書樓建筑為輔的泉石勝景,這是耦園的精華所在。園中更是處處流露出雙雙歸隱的情趣。<br>  側(cè)門廊道的北端,是“耦園”的“游船碼頭”,“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園子南北都有駁岸碼頭是耦園的一大特色,是其他園林少有的。</b><br> <h1><b>12_樨廊(xī láng,近似音:妻廊)</b></h1> <b>廊道的南端,曲折南延,是一條被稱為“樨廊”(近似音“妻廊”)的廊道,它和東面是“湖石假山”和“受月池”,再東面就是與它相對應(yīng)的長廊 —— “筠廊”(諧音“君廊”)。雖然隔山隔水,但無法割斷夫妻情懷。心有靈犀,兩情相悅;舉案齊眉,佳偶相配。</b> <h1><b>13_藤花舫</b></h1> <b>沿著“樨廊”朝南走,不多遠(yuǎn)有幢船形建筑,名“藤花舫”。因蘇州是座水城,大凡園林均建有旱船?!疤倩场逼鋵嵤亲鏂|而立的小軒,全部建在陸地,屋呈舫形,故名舫;又因其南面植有紫藤,花木扶疏,藤蘿蔓掛,故名“藤花舫”。<br>  “藤花舫”小巧玲瓏,三面是窗,便于觀賞園景。坐在室內(nèi)外望,可見假山秀峰又有舫行于山溪之感。<br>  船舫內(nèi)匾額:<font color="#39b54a">【藤花舫】</font>,系當(dāng)代詩人、書畫家錢定一于1987年(丁卯年)題寫。<br> 錢定一 ,1915年2月生,江蘇省常熟市人。擅長國畫、裝潢美術(shù)、詩詞、美術(shù)史研究。1935年畢業(yè)于蘇州美術(shù)??茖W(xué)校。畢業(yè)后留校任教,歷任至國畫系教授、蘇州美協(xié)執(zhí)行委員。1947年作品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瑪?shù)线d市該市美術(shù)學(xué)會主辦舉行個人展覽,1948年與上海著名畫家老師吳子深聯(lián)合舉行畫展于蘇州青年會。1950年到上海從事美術(shù)裝潢設(shè)計工作,曾任上海市食品工業(yè)公司產(chǎn)品包裝裝潢設(shè)計室負(fù)責(zé)人、上海工業(yè)展覽會輕工業(yè)館總設(shè)計。<br> 室內(nèi)掛有一幅<font color="#ff8a00">《紫藤金魚圖》</font>,題款:<font color="#167efb">藤花飄香儉偶來。</font>2008年(戊子年)冬天畫的。識別的簽名是麗華,但是叫麗華的畫家很多,本人無法斷定,其中有個叫張麗華的最有可能。</b><br> <h1><b>14_無俗韻軒及枕波雙隱</b></h1> <b>從“藤花舫”出來,繼續(xù)沿著“樨廊”南行,旁邊將出現(xiàn)一個庭院,從“樨廊”的豁口可以走過去。這是住宅區(qū)與西花園之間的過渡和鋪墊。這個庭院不同于住宅區(qū)的石板地,而是一處小景致。院中三座太湖石峰,分別是“浮玉”、“白業(yè)”、“古月”,一株百年古松,數(shù)株桂樹,就有了些許詩情畫意。峰石旁有一座石制花座,原是為了放置蘭花而設(shè)。<br>  庭院的南面,就是東園主要建筑之一的“無俗韻軒”,是女主人讀書會客之所。<br>  正上方懸掛的匾額<font color="#39b54a">【無俗韻軒】</font>由清代最后一位秀才蘇局仙老人所書。<br> 軒內(nèi)的一副銀杏硬對楹聯(lián)原由清代書法名家何紹基所書寫:<font color="#167efb">“園林到日酒初熟,庭戶開時月正圓”</font>?,F(xiàn)為啟功先生補(bǔ)書。據(jù)曹林娣教授說,此聯(lián)是何紹基集南唐詩人伍喬《廬山書堂送祝秀才還鄉(xiāng)》詩句。意思說,酒熟月圓之時,在此飲酒賞月,憑欄水平如鏡,池周花木,天空云月,盡收池中。清風(fēng)徐來,微波漣漪,是何等的舒心愜意! <br> 堂上現(xiàn)置一條幾,一靠椅。條幾上放有筆架、硯臺、紙簿等書寫工具,有雅興者可即興揮毫,實在是園林管理者之雅意。<br> “無俗韻軒”東面花窗外有座半亭,名“枕波雙隱半亭”,亭內(nèi)墻上嵌有磚雕隸書體匾聯(lián),匾額<font color="#39b54a">【枕波雙隱】</font>,對聯(lián):<font color="#167efb">“耦園住佳耦;城曲筑詩城。”</font>相傳此聯(lián)為女主人嚴(yán)永華撰書。聯(lián)語說,耦園住著一對隱逸歸田,情真意篤的好夫妻,使城邊開出一方吟詩論文的凈土?;ù暗哪镜袼慕?,刻有雙魚圖案。<br> 嚴(yán)永華(1836—1890)沈秉成繼室,字少藍(lán),號不書生,出生桐鄉(xiāng),工詩、書、畫閨房三絕,為晚清一代才女。著有《紉蘭室詩鈔》、《鰈硯廬詩鈔》、《鰈硯廬聯(lián)吟集》。<br> 耦園負(fù)郭臨流,鬧中取靜,是退隱佳處。沈秉成有“<font color="#167efb">不隱山林隱朝市,草堂開傍闔閭城”</font>詩句。嚴(yán)永華則有<font color="#167efb">“小歇才辭貢歇浦,得官不到錦官城。舊家亭館花先發(fā),清夢池塘草自生”</font>詩句。沈氏夫婦在耦園偕隱8年,詩歌唱和,伉儷情深。成為清代蘇州城中一風(fēng)韻雅事。</b><br> <b>在“無俗韻軒”邊廊朝東折拐的地方,有個名叫“耦園”的月洞門,這是園內(nèi)唯一注有“耦園”標(biāo)識的地方,圓內(nèi)有景,圓外也有景,因此成為園內(nèi)的熱門打卡點之一,年輕伴侶和婚紗攝影都喜歡在這里取景拍照。<br>  在月洞門的南面,是一個有竹籬圍欄的庭院,再南面,就是“耦園”的<font color="#ff8a00">“南2出口”</font>了。</b><br> <h1><b>15_黃石假山(與西花園“湖石假山”成對景。對“偶”之景。)</b></h1> <b>我們在觀覽“無俗韻軒”和留足“耦園”月洞門的時候,都會看到大片用黃石堆壘的假山。沒錯,這是東園不會被忽略的主景 —— “黃石假山”。 它的位置在東花園中部,東南面毗鄰“受月池”,一山一水,構(gòu)成絕佳的山水風(fēng)景。<br>  該山以黃石為材,高不足5米,占地約300平方米。疊石手法自然,是蘇州各園中較為成功的一例,同樣是清初涉園的遺物。假山有東、西兩部分。<br>  東部較大,其北面“城曲草堂”前的石徑可通山巔,東為平臺,西為石室,室東側(cè)石壁上刻“留云岫”。平臺之東,山勢增高,轉(zhuǎn)為絕壁,直削而下臨于池中,絕壁東南角設(shè)蹬道,依勢降及池邊,此處疊石氣勢雄偉峭拔,是全山最精彩的部分。絕壁東臨水池,此處水面開闊,假山體量與池面寬度配合適當(dāng),空間相稱,自“山水間”或池東小亭隔岸遠(yuǎn)眺,山勢陡峭挺拔,體型渾厚。主峰上存有“攪云洞”一個,更加增添了“黃石假山”的深邃感。<br>  假山西半部較小,自東向西逐級降低,坡度也漸平緩,西南邊緣止“于無俗韻軒”的東壁及曲廊。次山名“桃?guī)Z”,山上有平臺,疊豎向黃石,置石桌、石凳。<br>  東西兩部分之間辟有谷道,寬僅1米余,兩側(cè)削壁如懸崖,形如峽谷,故稱“邃谷”。<br>  東花園的“黃石假山”與西花園的“湖石假山”互為對景,對“偶”之景。</b><br> <h1><b>16_受月池(與西花園古井成對景。對“偶”之景。)</b></h1> <b>“受月池”位于東花園中心,“黃石假山”東南。從“黃石假山”東南蹬道而下,即到池邊。該池南北狹長約40米,最寬處約10米。南起“山水間”下,北止“望月亭”?!笆茉鲁亍卑抖酁辄S石,按石之紋理曲折疊筑,以顯其自然風(fēng)貌,特別是在池之西北,與黃石假山結(jié)合部作懸崖絕壁直插池中,更顯自然。水池中端橫跨東西建一曲橋,近處水池西北的黃石假山絕壁上,刻有隸書“受月池”三字,現(xiàn)因水位升高,沒入水下。<br>  “受月池”與西花園“藏書樓”(鰈硯廬)庭院內(nèi)的古井成為對景,對“偶”之景。</b><br> <b>“宛虹杠”(宛虹橋)位于東花園中部,東西橫跨“受月池”,跨度約4米,構(gòu)成水池的中心景觀。高架高欄平橋,三曲,八柱,金山石材質(zhì),石柱上下均有柱形欄桿相連,東西貫通,形成鏤空橋欄。有一柱上刻有<font color="#ed2308">“宛虹杠”</font>三字。<br> “宛虹杠”北臨“黃石假山”;西接“樨廊”轉(zhuǎn)折向東處,由此可通向園洞門、“枕波雙隱”;東連“吾愛亭”而通“筠廊”;南可望及“山水間”,北可看到“城曲草堂”和“雙照樓”。此橋在清初涉園時已建。</b><br> <h1><b>17_山水間</b></h1> <b>“受月池”南側(cè)對岸建有一座水閣,挑水而建,為八米見方之水榭式建筑,四角飛檐高翹,輕盈欲飛,兩歇山塑有“松鶴”“柏鹿”浮雕,工藝精美,四周置“美人靠”,可小憩觀景。閣中有塊匾額【山水間】,是清代康熙年間書法家沈荃撰寫。(呵呵,又是臨摹集成的吧。)<br>  沈荃(1624~1684),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順治九年探花,授編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禮部侍郎,卒謚文恪。學(xué)行醇潔,書法尤有名。他工書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間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br>  水閣座南朝北,面臨水池,可見一座曲橋平架水上。在水閣中與友人對酌,有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逸興,“山水間”的名稱由此而得。<br>  水閣制作精良,北面長窗落地,南面飾有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透雕門罩,寬四米,高三米,為明代作品,縷雕有“松”、“竹“、“梅”。雕藝精湛,堪稱一絕,是蘇州稀有文物。東西山墻嵌以紅木透雕漏窗,使室內(nèi)外情景相融。北側(cè)廊柱上掛有一副對聯(lián):<font color="#167efb">佳耦配當(dāng)年林下清風(fēng)絕塵俗;名園添勝概門前流水枕軒楹。</font>為揚(yáng)州李圣和撰句并書。出句說沈秉成夫婦花前月下,優(yōu)游唱和,伉儷情深。聯(lián)句中“林下清風(fēng)”本指婦女飄逸風(fēng)致。《世說新語?賢媛》篇稱晉代王凝之妻謝道蘊(yùn)“神情散朗,有林下風(fēng)氣”。這里借喻沈秉成、嚴(yán)永華夫婦的風(fēng)致。對句描繪耦園優(yōu)美的地理位置及空間環(huán)境。<br> 李圣和(1908-2001),原名惠,別號印滄老人,江蘇揚(yáng)州人,幼年在父親的教導(dǎo)下學(xué)習(xí)書法、繪畫,并鉆研古典文學(xué),尤工詩詞,有詩書畫“三絕”和“揚(yáng)州女才子”之稱。曾任江蘇省第五屆政協(xié)委員,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江蘇分會會員,江蘇省詩詞協(xié)會、揚(yáng)州詩詞協(xié)會會員,揚(yáng)州文聯(lián)委員、揚(yáng)州國畫院美術(shù)師,著有《李圣和詩書畫集》行世。曾受邀為人民大會堂江蘇廳創(chuàng)作國畫。揚(yáng)州瘦西湖公園南大門有其書寫的楹聯(lián)。<br> “山水閣”在水池南端,是東花園賞山水風(fēng)景最佳處。從“山水間”內(nèi)向北遠(yuǎn)眺東花園,山巒起伏,曲橋潭影,山水相依,美不勝收。這里據(jù)說是女主人彈琴之處,在此操琴,必然心曠神怡,定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來。面對這樣的高山流水,沈氏夫婦伉儷情深,堪為人間知音一雙,正和“耦園住佳偶”之聯(lián)語。</b><br> <h1><b>18_魁星閣</b></h1> <b>在“山水間”的南面,有一座祭祀文曲星的二層樓閣,叫“魁星閣”???,即“奎星”,古人認(rèn)為它是主宰文章興衰之神,古代讀書人極為尊崇。用作閣名,期望沈家子孫在此讀書,科舉考試一舉奪魁。<br>  “魁星閣”為重檐樓閣建筑,卷棚歇山頂,面積約20平方米。戧角上為雙牡丹花紋飾,下為雙桃紋塑飾。向北突出于樨廊外,底層?xùn)|、西、北三面為木板上置和合窗,窗格做冰凌紋,樓梯架沿廊貼墻處。</b><br><br> <h1><b>19_便靜宦及聽櫓樓</b></h1> <b>在“魁星閣”的東面,與閣道相連的是“便靜宦”,而“便靜宦”的上面就是“聽櫓樓”。一樓一閣恰似一對情侶佳偶,亦與耦園的“耦”字合意?!盎隆?,同“頤”,意為平和、頤養(yǎng)精神,“便靜宦”,意思是隨游至此,清靜地頤養(yǎng)精神。<br>  “便靜宦”坐東朝西,面積約40平方米。其東、南面為墻,西、北面為欄桿裙板和冰凌紋半窗,方磚鋪地,西側(cè)之南置長窗2扇供出入。“便靜”即入靜之意,“宧”為東北之方位,因耦園在蘇州城之東北方位,故稱之。東側(cè)靠墻,置清式藤面紅木嵌圓鏡屏背湘妃榻1只。南北靠墻依窗,各置清式紅木嵌大理石背椅2只,配清式紅木茶幾1只。廳中置清式紅木嵌大理石臺面圓桌1只,配清式紅木圓凳4只。廳內(nèi)掛著一塊<font color="#39b54a">【便靜宦】</font>匾額??钍稹岸∶?1987)長至節(jié)后二日徐穆如,年八十四”。</b><div><b> 徐穆如(1904~1996),初名徐觀,又名潔宇。祖籍江蘇無錫,生于上海。15歲起,先后師事于吳昌碩、吳觀岱,兼擅金石書畫和攝影。16歲即開始鬻字。上世紀(jì)二十年代有書畫作品刊載于《神州國光集》、《中日美術(shù)》、《東南攬勝》諸雜志。作品曾參加全國第二屆美術(shù)作品展、國際書法展、中日書法交流展。自撰五言詩篆書作品,被黃河碑林摹勒上石。蘇州拙政園有其竹刻楹聯(lián)。<br> “聽櫓樓”依圍墻轉(zhuǎn)角而建,與外面的內(nèi)城河僅一墻之隔,船舫來往,欸乃!欸乃!櫓聲不斷。貼合陸游《發(fā)丈亭》詩中“參差鄰舫一時發(fā),臥聽滿江柔櫓聲”詩意。嚴(yán)永華作有“櫓聲頻欸乃,花氣自清幽”詩句。<br> “聽櫓樓”上也有匾額<font color="#39b54a">【聽櫓樓】</font>,許寶驥書。許寶驥,浙江杭州人,又名許介君,民革中央委員,《團(tuán)結(jié)報》社長,紅學(xué)家俞平伯妻弟。遺憾的是:聽櫓樓暫不對外開放。</b><br></div> <h1><b>20_吾愛亭</b></h1> <b>看過“魁星閣”、“便靜宦”,踏著石徑走到池塘東側(cè),石臺高處一座方亭名“吾愛亭”。卷棚歇山頂,亭西、南、北三面均為和合窗。吾愛,語出晉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孟夏草木長》詩句:“眾鳥欣所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庇米魍っ磉_(dá)園主超脫名利,隱退山林的志向。方亭小巧玲瓏,四周花木茂盛,黃石點綴其間,環(huán)境十分幽靜。<br>  廳內(nèi)<font color="#39b54a">【吾愛亭】</font>匾額由當(dāng)代書法家吳進(jìn)賢書寫。此人在我以前的美篇中已有介紹,不再贅述。<br> “吾愛亭”、“山水間”都傍依“受月池”,據(jù)說沈妻嚴(yán)詠華在“山水間”彈琴,而沈秉成則在“吾愛亭”聽琴聲下棋。琴瑟傳情,愛意無限?!榜顖@住佳偶,城曲筑詩城”,何不讓人贊美、羨慕。<br></b><br> <h1><b>21_筠廊(yún láng,諧音:君廊) 與樨廊(妻廊)互為對景。對“偶”之景。</b></h1> <b>我們在觀覽“吾愛亭”的時候可能已經(jīng)注意到了,在“吾愛亭”的邊上有一條貫穿南北的曲折廊道,廊道很長,南抵“耦園”最南端的“便靜宦”、“聽櫓樓”,北達(dá)“耦園”最北部的“還硯齋”、“對照樓”和“城曲草堂”。這條長廊就是“筠廊”。(它的諧音是“君廊”),與“受月池”、“湖石假山”對面的“樨廊”(它的近似音是“妻廊”)互為對景,對“偶”之景。<br>  “筠廊”,臨水而筑,廊外伴植叢竹,廊中建有<font color="#ed2308">半亭</font>,東墻上有花窗,以瓦片搭砌為主,以內(nèi)空心圓圈為中心,火焰紋向四周發(fā)散,紋頭成如意狀,構(gòu)成漏窗之內(nèi)框,窗框外以如意紋圍邊,形成完整的圓鏡式漏窗,擬日紋象征太陽,故稱為“太陽花窗”。該“太陽花窗”與西花園“鶴壽亭”的“月亮花窗”互為對景,對“偶”之景。<br>  該半亭下有水道與園外河道相通,貫通“受月池”,因此,“受月池”雖小,卻是活水。<br>  在“筠廊”接近“望月亭”的廊道壁上,還有王文治的一幅<font color="#ff8a00">《掄元圖》</font>刻碑,上有王文治所繪枝葉間掛著的三個香櫞,并有<font color="#167efb">《題虞山座主闈中畫香櫞》</font>七言長詩一首及跋文一段,敘說緣由。這是沈秉成夫婦得到丹徒王文治同鄉(xiāng)包子丹贈送的《掄元圖》后 ,喜歡至極,花重金請篆刻名家錢新之將其刻石成碑,夫婦倆還分別題字,并在后面蓋上了代表他們心心相印的聯(lián)珠印。<br> 人王文治是1760年的探花,人稱“淡墨探花”。那一屆科考的狀元是我們蘇州人畢沅。</b><br> <h1><b>22_望月亭</b></h1> <b>“筠廊”的北端是“望月亭”,為“筠廊”向西凸出的一座方形建筑。卷棚歇山頂,面積約7平方米。南、西、北三面為和合窗,下部為磚細(xì)矮墻,筑于石基之上。為觀賞受月池中月色美景而建,故名。亭西靠窗,置杉木方桌1只,上擺金磚1塊。<br>  “望月亭”亭位于水池東北端,為園中賞月佳地。古人賞月,不但看天上,還要看水中月亮倒影。每當(dāng)明月初升,浩月當(dāng)空,天上之月,水中之月,盡收眼底。</b><br> <h1><b>23_還硯齋及雙照樓(茶室)</b></h1> <b>從“望月亭”北面的廊道門再朝北走,可見一排座北朝南的二層樓,東側(cè)樓下二間名“還硯齋”(還研齋)。齋名是因玄祖東甫先生失眺硯而由其元孫沈秉成復(fù)得的傳奇而來。據(jù)曹林娣教授說,耦園有兩處書房名“還硯齋”,此為東齋,原有俞樾篆書題匾,并有款識:“東甫先生(名炳震)為吾郡老輩,生平致力于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小學(xué),實為乾嘉學(xué)派導(dǎo)其先河,莫年所用一硯,久已失之,今為其元孫仲而訪所得,因以名齋。”<br> “還研齋”是園主人沈秉成讀寫所在,“研”取其諧音即“硯臺”之意。銀杏木的地罩將齋內(nèi)外一分為二。內(nèi)室屏門上方懸掛的匾額是【還研齋】,原由清末著名學(xué)者、文學(xué)家、經(jīng)學(xué)家、古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俞樾題寫,現(xiàn)由湖州譚建丞補(bǔ)書于1987年。<br> 后壁掛有一幅《松蔭讀易圖》,畫的是一位長者在松下依石而坐,認(rèn)真研讀《易經(jīng)》。<br>  旁邊有副對聯(lián):<font color="#167efb">閑中覓伴書為上,身外無求睡最安。</font>全聯(lián)表達(dá)園主人超凡脫俗的隱逸生活。為石庵居士劉墉撰書。<br> 上聯(lián)跋:“劉石庵相國一生忠正,為國為民,兩袖清風(fēng),故謚之曰‘文清’。其書法之妙,蓋由顏魯公、蘇文忠公兩家所來也,當(dāng)與翁譚學(xué)士齊名,國朝書家以翁、劉、梁、王為四大家,信無虛語耳!叔末張廷濟(jì)題?!?lt;br> 下聯(lián)跋:“劉文清公書從蘇髯翁遺意而來,兼及顏平原,而筆端變化不愧為四大家中第二也。此聯(lián)益見精妙,得為鑒賞者爭寶之。丙辰暮春三月既望后三日。翠山房歸安吳云跋?!?lt;br> 劉墉(1719年-1805年,又作1720年-1805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人稱“劉羅鍋”,山東諸城人。其父為軍機(jī)大臣劉統(tǒng)勛。清代乾隆時期政治家、書畫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br>劉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jìn)士,后任廣東鄉(xiāng)試正考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父辦事失宜,被一同革職提交刑部。次年調(diào)任江蘇學(xué)政。1763年,升任太原知府,后因下屬侵吞國庫銀兩一事,判斬監(jiān)候。次年被乾隆帝赦免回京。其父病故后,回山東老家守制。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委任為江南鄉(xiāng)試正考官,出任江蘇學(xué)政。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xué)士,奉命前往山東審理案件。嘉慶五年(1800年),加太子少保銜,奉旨協(xié)辦和珅及其黨羽營私舞弊、貪污、擅權(quán)案。嘉慶六年(1801年),任會典館總裁官。嘉慶八年(1804年),劉墉病故,享年85歲。<br> 寫跋文的兩位,張廷濟(jì)、吳云,都是清代書法家。<br> 張廷濟(jì)(1768年-1848年),原名汝林,字順安,號叔未,又號說舟、未亭、作田、竹田、蘭亭亭長、眉壽老人、海岳庵門下弟子,浙江嘉興新篁人。清代金石學(xué)家、書法家。張廷濟(jì)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解元。工詩詞,精金石考據(jù)之學(xué),收藏鼎彝、碑版及書、畫甚多。精于行書和楷書,初摹鐘繇、王羲之,五十后出入顏真卿、歐陽詢間,晚年兼法米芾。<br> 吳云,嘉慶十六年(1811)生,光緒九年(1883)卒。浙江歸安(今吳興)人。字少甫,號平齋、榆庭、愉庭、抱罍子,晚號退樓主人。齋堂號有兩罍軒、二百蘭亭齋、敦罍齋、金石壽世之居。晚清著名收藏家、畫家。吳云精通書法,以顏真卿為宗,又工畫山水及枯木竹石,最喜畫山水扇面,超逸清曠,頗有云林筆意;兼治印章,澤古功深,用刀、布局均得古趣。他的書法,時人評價極高,顧文彬云:“書法之妙,軼倫超群,所摹十七帖,渾厚古雅,直逼右軍?!庇衢性疲骸捌烬S語言妙天下,而書法之工足以副之,人得其片紙只字,視同求璧。”<br> 本人較真,發(fā)現(xiàn)劉墉和張廷濟(jì)都是故人,何以為后人沈秉成的“還硯齋”作對聯(lián)作跋? 但從跋文的內(nèi)容看,杜撰造假倒也不是一件易事。 真的令人費解!</b><br> <b>“還硯齋”的樓上是“雙照樓”,是“城曲草堂”建筑群的最東端。面闊三間,面積約70平方米,樓內(nèi)樓板、裝折均為杉木,南面木格半窗,明間北面向后凹突,上置回紋掛落,東、西次間北面各置6扇木板門供出入。樓區(qū)東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三面臨窗,視野開闊,據(jù)說可觀賞日月雙照。 <br> “雙照樓”是歷來蘇州文人雅集的地方。朝南的梁上掛著【補(bǔ)讀舊書樓】匾額,款署“仲復(fù)仁弟大人,同館愚兄張之萬”。 張之萬(1811年-1897年),字子青,號鑾坡,直隸南皮(今河北省滄州市南皮縣劉八里鄉(xiāng)雙廟村)人,張之洞堂兄。晚清大臣,書畫家。是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元老。張之萬四歲就開始讀書,十八歲進(jìn)學(xué)。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狀元及第。同治間,署河南巡撫,移督漕運,歷江蘇巡撫、閩浙總督等。光緒八年(1882年),復(fù)召入見,授兵部尚書,賜紫禁城騎馬。次年,調(diào)補(bǔ)刑部尚書。光緒十年(1884年),入軍機(jī)處學(xué)習(xí)行走,兼署吏部尚書,協(xié)助慈禧,籌建頤和園事宜。歷任任刑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會典館正總裁。光緒十五年,補(bǔ)授大學(xué)士,管理戶部。光緒帝大婚,加太子太保銜,授體仁閣大學(xué)士。光緒十八年(1892年),授東閣大學(xué)士。二十年以總辦慈禧六旬萬壽慶典,賞雙眼花翎賜用紫韁。二十二年致仕,賞食全俸。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卒。<br> 補(bǔ)讀舊書樓這個名字,現(xiàn)在能查到的資料,說的是取自陶淵明詩句“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說的是田地既耕又種了,是時候回去讀喜愛的書了?!把a(bǔ)讀舊書”,神在這個“補(bǔ)”字,也韻在這個“補(bǔ)”字。人在仕途,為求名利,自是要奔走經(jīng)營,勞勞役役,難得有閑散心境,靜心讀書。待有朝一日,終于如愿以償,日日與書為伴,書卷多情似故人,甚至恨不得讀盡前人書,將那些遺失的讀書時光都補(bǔ)回來。表達(dá)了園主夫婦向往著讀書學(xué)習(xí)式的隱居生活。<br> 1934年,現(xiàn)代國學(xué)大師錢穆在此侍奉母親,專心著述,完成了《史記地名考》、《國史大綱》等著作,自稱皆得擇地之助。其侄子著名物理學(xué)家錢偉長也曾同住在此。<br>  現(xiàn)在的“雙照樓”開設(shè)為茶室,拐彎抹角的,生意清淡。</b><br><br> <h1><b>24_安樂國</b></h1> 在“還硯齋”的西邊有間小屋,名“安樂國”,內(nèi)掛匾額<font color="#39b54a">【安樂國】</font>。據(jù)曹林娣教授說,題額取意于宋代理學(xué)家邵雍所居的“安樂窩”。邵雍題有《安樂窩銘》:安莫安于王政平,樂莫樂于年谷登。王政不平年不登,窩中何由得康寧。表示園主淡薄名利,隱退山林之志,欲將園子當(dāng)作他們歸隱山林的安樂國。<br> 曹林娣(1944.8—),筆名林棣,江蘇無錫人。1969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古典文獻(xiàn)專業(yè),1982年2月在西北大學(xué)中文系(先秦兩漢文學(xué))獲得文學(xué)碩士學(xué)位。蘇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蘇州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設(shè)計藝術(shù)專業(yè)中國園林文化方向博士生導(dǎo)師,蘇州市園林局顧問,蘇州園林學(xué)會和蘇州古建學(xué)會理事,《中國園林》雜志第五屆編委。日本帝冢山學(xué)院大學(xué)、臺北東吳大學(xué)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和中國園林文化的教學(xué)和研究工作。<br> 此室夾于“城曲草堂”和“還硯齋”之間,是園主與賓客宴隙小憩之處。<br><br> <h1><b>25_城曲草堂</b></h1> <b>在“安樂國”的東面,連接著的建筑就是“城曲草堂”。它位于東花園北側(cè),坐北朝南,正對“黃石假山”,是東花園主體建筑。堂名取自李賀《石城曉》中:“女牛渡天河,柳煙滿城曲”,寓意沈氏夫婦不羨慕錦衣玉食的生活,甘愿過著草堂白屋的清苦生活,這里也可以看出夫妻二人的隱逸思想。<br>  “城曲草堂”為重檐兩層樓廳,橫跨整個東花園北端,高大宏敞。樓下居中三間懸額<font color="#39b54a">【城曲草堂】</font>,清梁同書書于戊辰之夏書。<br> 梁同書(1723~1815),字元穎,號山舟、不翁、新吾長翁,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進(jìn)士,官至翰林院侍講。書法兼數(shù)人之長。師法趙、顏,出入蘇、米,筆力縱橫,純?nèi)巫匀唬粤⒁患?。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合稱“清四家”,又與梁嗽齊名,有“南北二梁”之稱。<br> 奇怪,查詢下來的戊辰年份是1808年、1868年、1928年......。最有可能的年份是1868年,但老梁已經(jīng)走了53年啦。再說,1868年時沈秉成重修的“耦園”還沒有落成呢。歷史懸案又一樁。<br> “城曲草堂”面積約70平方米,堂前檐下為回廊,東西貫通,廊前上置回紋掛落,下置木雕欄桿,花結(jié)雕飾山石牡丹,方磚鋪地。耦園居城東北隅,園外城墻盤桓,護(hù)城河環(huán)繞,天然形勝,沈氏得乾坤石城曲草堂舊題,與園景意合,故以此命名?!俺乔萏谩辈恢g明間置長窗6扇,兩次間下置裙板上為和合窗三排。明間前布柱處有紗槅兩扇分置兩側(cè),紗槅之間上方有葵式萬川飛罩一架,中雕收翅蝙蝠銜磐連雙魚紋雕飾。主間與兩次間以裙板及和合窗分隔,兩次間后面各有長窗6扇,長窗后面均有木制樓梯,可供登樓。堂內(nèi)陳設(shè)紅木家具。明間后部為7扇屏門,窗芯嵌有山水條幅,組成一幅山水通錦。兩次間內(nèi)的窗芯上則嵌有書法12幅。<br> 城曲草堂”正門旁紗格上有字對一副:“<font color="#167efb">臥石聽濤,滿杉松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font>。將自然界的山石、松色、濤聲作用于人的視覺、聽覺作用于人視覺聽覺自然景色,如同一片天籟之聲。此對聯(lián)由鄭定忠書寫。<br> 鄭定忠,號白云樓主,蘇州人,工書法,是解放后蘇州地區(qū)頗有影響的書法家之一。原江蘇省書協(xié)會員,蘇州市書協(xié)理事。<br>“城曲草堂”的前面是露臺,一塊石板架在幾塊湖石上,想來是一張琴臺。夜色如水,對月操琴,不亦樂乎。<br></b><br> <h1><b>26_儲香館</b></h1> <b>“游船碼頭”通道的東邊,在“城曲草堂”的西面,有幢小房名叫“儲香館”。它是“城曲草堂”西延的重檐平屋。面積20平方米,東、西為墻,南、北下為裙板,上置和合窗三排,南、北各有一門,南門公出入,北門通向館內(nèi)小室。該館前臨庭院,院中遍植叢桂,每至中秋桂花飄香,滿室芬芳,故名。館后有天井,植有山茶、南天竺,環(huán)境十分優(yōu)雅。 “儲香館”原為沈家子孫讀書處,在桂香之中讀書,隱含勉勵子孫勤奮學(xué)業(yè),爭取蟾宮折桂。</b><br><br> <p class="ql-block"><b>好啦,從西花園到東花園,“耦園”的所有景點基本上都觀覽到了,可謂是一飽眼福;沈秉成、嚴(yán)永華這對老夫少妻的恩愛秀也可謂受益匪淺。網(wǎng)上有張模擬沈、嚴(yán)夫妻兩人美滿婚姻的照片,十分亮眼。</b></p> <b>看罷這張照片,你是否會對“耦園”感到向往和留戀呢!</b> (<b>本美篇所用部分圖片和文字來自百度、百度圖片、美篇、小紅書、新浪微博等網(wǎng)絡(luò)資源,只此引用,不作商業(yè)推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