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十二月黨人廣場坐落在涅瓦河畔,臨近海軍司令部大樓,廣場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大草坪,中央豎立著彼得大帝騎馬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銅像建于葉卡捷林娜二世時期的1766至1782年,高5米,重20噸,底座是一塊重400噸的花崗石,是目前世界上紀(jì)念性雕塑藝術(shù)最完美的作品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925年,蘇聯(lián)政府為了紀(jì)念在100年前俄羅斯出現(xiàn)的反奴隸制度的熱血貴族青年于1825年12月組織的十二月黨人起義,把這片廣場更名為十二月黨人廣場。1992年蘇聯(lián)解體以后又重新起用了老的名字“參政院廣場”,但是圣彼得堡人還是喜歡稱它十二月黨人廣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曾讀過《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們》,從俄羅斯回來后,又查閱了不少有關(guān)十二月黨人的資料,在此,作一個概況性介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十二月黨人起義之前,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率領(lǐng)軍隊占領(lǐng)了巴黎,贏得了俄法戰(zhàn)爭的勝利。但是,俄國軍隊占領(lǐng)了法國的領(lǐng)土,法國民主自由的思想?yún)s占領(lǐng)了俄國人的腦袋。受法國文化的影響,作為勝利者進駐巴黎的許多俄國軍官開始崇尚并且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他們希望俄國也能實行民主自由化的政治體制,卻遭到當(dāng)時沙皇的反對。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離奇去世,弟弟尼古拉一世繼承皇位。那群從法國歸來,懷抱理想、追求自由的青年軍官,認(rèn)為民主自由的時代到來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825年12月14日清晨,激進的禁衛(wèi)軍軍官們率領(lǐng)禁衛(wèi)軍莫斯科團和榴彈兵團3200人,趁著剛登基的尼古拉一世根基尚不穩(wěn),聚集在當(dāng)時的“參政院廣場”發(fā)動起義。他們在彼得大帝的銅像下排成八個方隊,每個方隊400人。兩萬多彼得堡市民、神職人員和各級官員擁擠觀看,聲勢浩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起義者代表高聲宣讀《致俄國人民書》和《俄羅斯共和國憲章》。他們以戰(zhàn)斗隊形包圍了參政院,高喊著“追求自由”、“反對沙皇”等口號,希望通過政變達(dá)到廢除農(nóng)奴制機制,建立民主自由化的政治體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剛登基的尼古拉一世一邊提出要和起義者談判,一邊緊急調(diào)集重兵。在關(guān)鍵時刻,領(lǐng)導(dǎo)起義的特魯別茨科伊公爵臨陣逃脫,宣布了起義卻又找不著總指揮的青年軍官們不愿意與沙皇妥協(xié)。尼古拉一世調(diào)遣7000步兵、3000騎兵、2000炮兵,兵力上四倍于十二月黨人,將起義軍隊團團圍困。從上午10點開始,雙方一直對峙到下午五點,尼古拉一世命令開炮鎮(zhèn)壓,接著是騎兵部隊、步兵部隊的沖殺,1000多名起義官兵和民眾倒在血泊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起義悲壯失敗,未犧牲在戰(zhàn)場上的起義官兵悉數(shù)被俘。這批俄國革命運動的先驅(qū)者遂被稱為“十二月黨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二月黨人”為這次起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5名起義領(lǐng)袖(彼斯特爾、雷列耶夫、卡霍夫斯基、莫拉維約夫、別斯杜日夫)被處絞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21名在起義中起重要作用的軍官被流放到近6000公里之外的西伯利亞終身苦役,尼古拉一世簽署的命令中明確規(guī)定他們永遠(yuǎn)不能回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還有300多名軍官被貶為士兵,流放高加索。1000多名士兵接受鞭刑,50幾個士兵當(dāng)場被打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些被流放的青年軍官,本是貴族出身的青年才俊,列寧曾說十二月黨人是“貴族革命家”,稱贊他們“喚醒了人民”。出身貴族,一直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如今被流放到天寒地凍、遙遠(yuǎn)荒涼的西伯利亞,生活的困苦和歲月的摧殘可想而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些十二月黨人的妻子也都是出身豪門的貴族小組,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知識女性,生活的苦難也同樣擺在了她們的面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事實上,尼古拉一世也考慮到要給這些嫁為人婦的俄羅斯女性以“出路”,專門為她們修改了法律:①她們可以提出離婚,從而與她們的丈夫也與政治脫離干系。②可以提出在家中照顧老幼而不必跟隨丈夫到那遙遠(yuǎn)荒涼的西伯利亞去。③凡是跟隨丈夫去西伯利亞的妻子,不僅不能帶孩子一同前往,而且立即被剝奪貴族特權(quán),永遠(yuǎn)不能返回彼得堡和莫斯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可是,相當(dāng)一部分起義軍官的妻子,選擇了苦難,她們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貴族的身分,跟著自己的丈夫離開了大都市,堅強地面對生活,和她們的丈夫一起,用實際行動表現(xiàn)出優(yōu)雅的貴族精神“榮譽高于生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一個到西伯利亞去的是沃爾康斯卡婭公爵夫人。她不僅是彼得堡著名的美人,而且聰明博學(xué),精通五門歐洲文字,有極高的音樂天賦。據(jù)說著名詩人普希金跟很多女人有風(fēng)流艷史,但是他心里面最愛戀最傾慕的就是沃爾康斯卡婭公爵夫人。《波爾塔瓦》就是普希金獻給沃爾康斯卡婭公爵夫人的一首詩:“西伯利亞凄涼的荒原,你發(fā)出的最后的聲音,是我唯一的珍寶,我心頭唯一愛戀的夢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穆拉維約娃也是著名的十二月黨人的妻子,當(dāng)她得知丈夫被流放后悲痛欲絕,21歲的貴族女人經(jīng)過一年多的長途跋涉,方才來到西伯利亞。任憑丈夫怎樣苦勸,她就是堅持不回去。她說:“我要跟隨你,我愿意失去一切”。 七年后,她最終被嚴(yán)酷的氣候和貧病交加的生活折磨而死。妻子去世后,36歲的丈夫穆拉維耶夫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二月黨人中不少人曾留學(xué)或作為征服者占領(lǐng)法國,并在法國培育了異國之戀。俄國軍官伊瓦謝夫和唐狄就是其中的一對。得知伊瓦謝夫被流放后,唐狄不顧一切,歷盡艱險,終于找到了她的情人并跟他結(jié)為夫婦。三年后,惡劣的氣候和貧困的生活摧毀了這名法蘭西女郎的身體和意志,她終于倒在西伯利亞。一年后,伊瓦謝夫也隨她而去。</font></h3> <div>事實上,相當(dāng)多十二月黨人的妻子在到達(dá)西伯利亞的幾年內(nèi),都被饑俄和疾病奪去了生命,留下的只有這些塑像。<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在這場革命被撲滅之后的幾十年間,十二月黨人極大地影響了俄羅斯的知識分子階層,影響了后面的俄羅斯革命。普希金、涅克拉索夫等文學(xué)大師,都用自己手中的筆贊美過十二月黨人以及他們的妻子。這是列賓畫筆下反映一位十二月黨人獲釋回家全家人瞬間表情的不朽之作《不期而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當(dāng)年,尼古拉一世沙皇召見26歲的詩人普希金時曾問他:“那個時候如果你在彼得堡,你會怎么做?”他答道:“我肯定會參加起義?!崩琢幸虻?人被處死時,正在創(chuàng)作《葉甫蓋尼?奧涅金》的普希金停下筆來,在手稿上畫了5個吊著起義者的絞架,還寫下:“我也會,我也會” 幾個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833年,普希金創(chuàng)作的《青銅騎士》是他最具革命性的一部作品。在長詩中,詩人用質(zhì)樸單純的語言多次描寫到人民的苦難,但詩人的矛頭所指的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長詩第一章里,他特意安插了一段亞歷山大一世面對洪水束手無策、聽之任之的描寫。</font></h3> 長詩完成后,沙皇尼古拉一世曾要求普希金修改原詩的某些地方,而他拒不從命。直到他死后,由科夫斯基做了些改動,《青銅騎士》才得以出版。<br>“高傲的駿馬,你奔向何方?<br>你將在哪里停蹄?<br>?。⊥鋸姾返拿\之王,<br>你就如此在深淵之底,<br>在高峰之巔,用鐵索勒激起俄羅斯騰躍向上? <h3><font color="#010101">彼得大帝的騎馬雕塑,因普希金的長詩《青銅騎士》而聲名遠(yuǎn)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青銅騎士雕塑藝術(shù)堪稱完美。駿馬前腿騰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騎上,兩眼炯炯有神,目視前方,充滿信心,嚴(yán)厲而自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從任何方位欣賞這座塑像,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它的藝術(shù)魅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該馬象征著俄羅斯,而馬匹踐踏著的蛇,代表著當(dāng)時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力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底座是一塊400噸重的花崗石,銘文為“葉卡捷琳娜二世紀(jì)念彼得大帝一世于1782年8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塊天然巨石,是當(dāng)年在芬蘭被發(fā)現(xiàn),葉卡捷琳娜二世懸賞七千盧布,讓數(shù)百名農(nóng)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拖出沼澤之后,再用幾根底部挖有溝槽、裝有銅球的大木梁進行運輸。這塊巨石沿著一條專修的道路滑行了整整一年才拉到了芬蘭灣,最后用木排從水路運到了這個廣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偉大的俄國詩人普希金被這種精神所震撼,激情寫下敘事詩《青銅騎士》加以頌揚,至此《青銅騎士》就成了彼得大帝紀(jì)念碑的代名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與其它旅游景點一樣,廣場上也有裝扮成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兩位大帝的有償陪拍照片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他(她)們會非常熱情地(為了錢)主動拉客拍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二月黨人廣場西邊是</font>圣彼得堡參議院大樓。</h3> <h3><font color="#010101">參議院大樓,也稱樞密院大樓、元老院大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這里曾是沙俄時期的最高國家權(quán)力機構(gòu)。</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樓建于19世紀(jì)30年代。大樓正門上方除了頂端雕塑外,還有一排天使雕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廣場上的樹木雖然全部落葉,但草坪依然碧綠,歷史的厚重中彰顯著生生不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二月黨人廣場南面,是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以其恢弘的氣勢與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薩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稱為世界四大圓頂教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也被稱為金頂大教堂。巨大的金頂非常搶眼,在圣彼得堡的大多數(shù)地方都可以看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即使站在涅瓦河右岸,對岸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巨大的金圓頂赫然屹立在眼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于1818 年破土動工,由蒙弗朗擔(dān)任大教堂的設(shè)計師。建設(shè)伊始,他一共設(shè)計了24 種方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選定了其中一種。但因他只是一名繪圖員,缺乏足夠的實踐經(jīng)驗,后來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對蒙弗朗的施工方案進行了修改,才使這座教堂得以落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858 年,圣</font>伊撒基耶夫<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竣工,前后共有44 萬民工干了整整40 年。它的設(shè)計師蒙弗朗</font>將自己的大半生都獻給了這個龐大的工程,教堂竣工后一個月就<font color="#010101">與世長辭了,時年72歲。</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蒙弗朗生前的愿望是能按常規(guī)安息于此教堂,但沒有得到沙皇亞力山大二世的首肯,他的家人只得將其運回了法國。</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用橡木制成的巨門,每扇面積為42 平方米,重達(dá)20 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門上有展示東正教圣人故事的浮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整座教堂的地基深達(dá)10 米,由兩萬多根木柱打地樁,再澆灌石頭。這是冬宮展示的地下結(jié)構(gòu)模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四周用粗大的花崗巖石柱托起雕花山墻。每根石柱重114 噸。據(jù)說全是來自30 公里外的芬蘭灣,</font>立柱時采用的是“絞關(guān)法”,128 名壯漢同時推動絞盤,才能將石柱豎起來。</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高約102 米,圓頂直徑為22.15 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的內(nèi)外部裝修更為考究,光黃金就用去400 公斤,僅穹形外部鍍金就耗費100 公斤。教堂自落成以來沒有重新鍍金,至今仍然流光溢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內(nèi)有許多鍍金的、青銅的和大理石的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斕的鑲嵌畫和宗教畫,還有用烏拉爾寶石和名貴孔雀石、天青石制作的藝術(shù)品作為裝飾。遺憾的是我們的行程安排只有外觀,沒有入內(nèi)參觀。</font></h3> <h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大教堂受到嚴(yán)重?fù)p壞,20 年后才修復(fù)完畢,但留下教堂大門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幾處彈痕沒有修補。在一根柱子旁掛著一塊銅牌,上寫:“這是在1941~1944 年,德國法西斯發(fā)射的148478發(fā)炮彈中其中一發(fā)留下的罪證?!?lt;br></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造型雄偉壯觀,在總體結(jié)構(gòu)和裝飾細(xì)節(jié)上,反映了19世紀(jì)俄國建筑晚期古典主義的特征,同時兼具文藝復(fù)興和巴羅克藝術(shù)的印記,這一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建筑外部采用的大量雕塑裝飾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金頂下面一圈是天使塑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東西南北四個門廊上方的三角楣飾,建筑頂端的圣徒和天使雕像,以及巨大門扇上的浮雕,表現(xiàn)的是福音全書故事情節(ji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整個教堂共飾有350個(組)雕像和浮雕,均為雕塑家伊萬?維塔利等人的作品,它們和諧地融入整體建筑結(jié)構(gòu)之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教堂南側(cè)的廣場上還有一座尼古拉一世的騎士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教堂下面停放著古老的馬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二月黨人廣場邊的馬路上也行駛著古老的馬車,一切的一切,仿佛時光穿越……</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