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吾影社一行18名老師,在觸動旅行的保駕護航下,2023年11月3日從新疆于闐普魯村出發(fā),過阿拉絕依古驛站,18次翻越普魯河谷,過蘇巴什、硫磺達坂,經(jīng)阿其克庫勒,烏魯克庫勒,阿什庫勒亞洲一號火山(1951年爆發(fā)過)露營,4日,經(jīng)由脫破拉尕特達坂,阿克蘇卡子,紅土達坂(海拔5630米)翻越昆侖山,進入北羌塘,克里雅山口,走精絕古道,5日,進入羌塘腹地,一路過黑石北湖,獨立北湖,月牙措,普爾措、美馬措,在海拔5156米的美馬措湖畔扎營,6日晨,我們在雪山環(huán)抱的美馬措迎來了藏北高原的第一抹陽光,出發(fā)后經(jīng)阿魯措、勝利達坂、木塘措、喀湖措等進入先遣鄉(xiāng),參觀了進藏先遣連紀念館,這是一堂意義非凡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來自藏族的德吉解說,打著手電為我們深情的介紹了73年前,英雄先烈們的點滴過往,動情處,聲音哽咽,讓老師們幾度落淚,結(jié)束參觀后,再次驅(qū)車130公里進入羌塘腹地—紅色改則,在市民廣場,受到了來自改則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趙曉陽及文旅局局長松達同志的熱烈歡迎,并在文化禮堂觀看了藏族舞蹈表演,7日晨,經(jīng)G317線抵達西藏阿里首府—獅泉河,并受到阿里地區(qū)文旅局王福軍局長一行的熱烈歡迎,并親自為大家頒發(fā)了“勇士證書”,8日走世界屋脊公路,向新疆進發(fā),繼續(xù)穿越藏北天路,阿克賽欽并由桑株古道進入故事的起點—南疆,在那里,南疆和田地區(qū)皮山文旅局領導為我們凱旋接風洗塵,并向每一名老師授予"皮山縣旅游宣傳大使″證書,這是中國越野攝影的天花板,沒有之一,致敬先烈,穿越昆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1月8日15點15分出發(fā)向新疆行進。18點57過西藏阿里與新疆交界大門,進入和田地區(qū)。</p> 遇到夕陽下的昆侖山脈神女峰 <p class="ql-block"> 22點來到康西瓦烈士陵園,祭祀先烈。</p><p class="ql-block"> 康西瓦烈士陵園位于喀喇昆侖山口,全軍最高烈士陵園,為紀念1962年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而犧牲烈士修建,截止2021年,共有112名烈士長眠在這里,他們每個人都有名字,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了祖國的神圣領土,以“寧可高原埋忠骨,不丟祖國一寸土"的精神,化作了共和國西部邊關的巍巍昆侖,永遠佇立在阿克賽欽邊陲。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我們并非生存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印度和西方國家覬覦的泱泱華夏之心從未斷之,吾影社一行18位老師,11月8日晚,于喀喇昆侖山口,手持鮮花,“秉燭夜祭”為國捐軀的烈士,向他們致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1月9日早9點出發(fā),9點半?yún)⒂^賽圖拉國民黨哨所遺址,10點30過柯克阿特(黑卡子)達坂海拔4909米,12點半到賽力亞克(麻扎)達坂海拔4969米,14點過庫地兵站檢查站,翻越庫地達坂(又名阿卡孜達坂) 海拔3250米,19點到皮山縣,縣文旅局在演播大廳歡迎我們,觀看節(jié)目表演,張華東局長為我們頒發(fā)"皮山縣旅游大使"證書,帶我們參觀展覽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賽圖拉哨所遺址</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來,我國國土便深入亞歐大陸,擁有著漫長的邊疆線。為了守衛(wèi)邊疆,歷朝歷代在這漫長的邊境線上設置了無數(shù)個哨卡,派遣了無數(shù)的將士進行駐守。正是有這些將士常年駐守邊關,我國的國土才得以保全,國家才能長治久安。</p><p class="ql-block">而在祖國西境的喀喇昆侖山脈中,有一個個屹立不倒的哨卡,如鋼鐵長城一般,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堅守著。作為它們當中的一員,賽圖拉哨所自清朝以來,就已經(jīng)鎮(zhèn)守此處,它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87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點30分過柯克阿特(黑卡子)達坂海拔4909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2點半到達賽力亞克(麻扎)達坂海拔4969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4點過庫地兵站檢查站,翻越庫地達坂(又名阿卡孜達坂) 海拔3250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視頻是無人機拍攝的喀喇昆侖山脈,“喀喇昆侖”緣自突厥語意為“黑色巖山”。喀喇昆侖山是世界山岳冰川最發(fā)達的高大山脈,亞洲著名山脈之一。</p><p class="ql-block"> 從阿富汗最東部向東南延伸約480公里。寬度約為240公里,長度為800公里。平均海拔超過5500米。為世界上高山和高緯度之外最長的冰川最集中的地方。塔吉克、中國、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的邊界全都輻射于這一山系之內(nèi),賦予這一僻遠的地區(qū)巨大的地緣政治意義。</p><p class="ql-block">? 喀喇昆侖群山的平均海拔約為6100米,有4座山峰超過7900米;最高峰K2峰-喬戈里峰高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p><p class="ql-block"><br></p> 山之天堂,冰之故鄉(xiāng)。 <p class="ql-block"> 世界第二高,喀喇昆侖之王,死亡巨峰—喬戈里峰K2(海拔8611米)</p> <p class="ql-block"> 19點到達皮山縣,縣文旅局在演播大廳歡迎我們,觀看節(jié)目表演,張華東局長為我們頒發(fā)《皮山縣旅游宣傳大使》證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1月10日早8點半早餐,9點半裝車出發(fā),從桑株古道回喀什。由皮山文旅局一女維族工作人員帶路過桑株檢查站,過烏拉其邊境檢查點,上到能行的最高點觀景臺,然后原路返回,22點30分到達喀什,至此完成了穿越昆侖之旅。</p><p class="ql-block"><br></p> 在靜謐的喀喇昆侖山區(qū),盤臥著一條塵封已久的古道。這條長達110公里的路線,烙下了數(shù)個時代的印記:它是西藏最早通往新疆的道路之一,盛唐時代絲綢之路的分支;它是特倫科勒筆下的“亞洲憂傷之路”;它是抗日戰(zhàn)爭中“意外”的生命運輸線。它的名字叫桑株古道,位于亞洲心臟的喀喇昆侖之路。<br> 1300多名馱工,1500多頭馱馬,行程20000公里,跨越五個國家和地區(qū),用雙腳和頑強的意志力徒步翻越平均海拔6000米的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脈,只為救國家于水火之中,桑株古道被稱作“英雄之路”確實當之無愧。這場被評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悲壯的新藏高原人力運輸”持續(xù)了三年,隨著抗戰(zhàn)的勝利和公路的修建也曾被人遺忘,但如今桑株古道的重啟,讓這段記憶被重新喚醒。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謝文武老師的這段記錄,人生總要走一段別人難以企及的路,我信,絕望之外的希望,我信,努力之后的可能,我信,生命自然至上的意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