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書由鈴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學講授“禪與日本文化”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主要是向西方人士闡釋禪宗如何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內容涵蓋了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特點的藝術、儒教、武士道、劍道、俳句、茶道以及對自然之愛。鈴木大拙認為,禪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整個大和民族的文化都與禪息息相關,禪之悟的哲學滲入到了日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離開了禪,也就無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內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論語》以語錄體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本源,被儒家學派尊奉為圭臬。自西漢以來,《論語》所表述的孔子學說,被迅速傳播,其影響遍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標志。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的智慧》是林語堂寫作的一本解讀孔子思想的哲學讀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林語堂先生看來,孔子的思想不只是“處世格言”“道德修養(yǎng)”,更是一種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執(zhí)著追求,充滿了詩意的情感內容,具有“**關懷”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傳,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心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智慧中的智慧,預測學中的行為學?!吨芤住肥侨航浿?,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謀略中之謀略。從《周易》中,哲學家看到辯證思維,史學家看到歷史興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軍事家可參悟兵法,企業(yè)家亦可從中找到經營的方法,同樣,蕓蕓眾生也可將其視為為人處世、提高修養(yǎng)的不二法寶。 本書將《周易》的六十四卦分別予以詳細解讀,每卦獨立自成一體,各節(jié)皆有原文、譯文、啟示,每卦之后附有中外著名事例,以期拋磚引玉之效。 《周易》一書作為中國早熟的思想文化體系,它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已為世所公認?!吨芤住繁环Q為六經之首,就是一種證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庸》乃儒家經典之一,是有關人生哲學之書,是修己用世的道德標準,是指導人們進行人生時間的理論教科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庸》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即忠恕之道,其行為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從而達到“中庸”的和諧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慶祥著的《養(yǎng)生之道(莊子詳解)/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一書,匯集了莊子一生的思想精華及宏大的學術觀點,《莊子》又稱《南華經》,現存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一共33篇。作者按原文、注釋、講評的順序布局謀篇,詳解了這部道家的經典著作。這是一部較好的解讀莊子思想的通俗讀本。對于讀者而言,本書的精妙之處在于”點評”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莊子》是一部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流傳極廣,而且影響十分深遠的經典名著。莊子是和老子齊名的道家體系中的領軍人物,他是繼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之一。人們習慣地把莊子和老子合稱為”老莊”,所以,我們讀《老子》必須再讀《莊子》,讀《莊子》也必須再讀《老子》。老子、莊子的思想合為”老莊學派”,此學派,在中國思想文化學史上舉足輕重,后來的玄學、佛學、理學等諸多學派對莊子的哲學思想皆多有學習吸納借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養(yǎng)生之道(莊子詳解)/郭慶祥國學經典系列》作者郭慶祥先生根據平生的豐富閱歷,參考古本注解,對《莊子》一書進行詳細的解讀,見解獨到,可使讀者從《莊子》中獲得益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明六百年理學至王學而達到頂點,王學的價值和地位,是宋明理學中尤為重要的內容。錢穆先生把王學置于理學發(fā)展史中加以考察,勾勒王學之大綱與流變,指出陽明思想的價值在于他以一種全新方式解決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問題,貢獻了獨特的“良知”理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近十年來潛心學習、研究孔子學說的所思,所感,所得,所悟,力求用很平易的語言,很獨特的視角,把孔子學說揭示給大家,受益億萬民眾,改變人類的命運。同時,還原一個可愛、可親、可信、可敬,作為老師和長者的孔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傳習錄》是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的重要著作。含了的論學語錄和書信集,是陽明心學的載體,它集中體現了陽明心學的核心觀點和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思想及心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也是了解陽明心學的入門書。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經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記載了提出的“四句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版在葉圣陶校注本的基礎上,重新整理,查缺補漏,再做修訂。再現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再現大師眼中的大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論語》的重要,李澤厚利用當代的語言觀念重新進行了譯注,并圍繞今日如何讀《論語》這個中心,對于《論語》的原文及精神做了當下的申述、評論和闡釋,并結合中西方哲學、文化、思想上的比較與分析,賦予《論語》新的意義,此即所謂 今讀 。其中,培育人性情感,了解和區(qū)分宗教性私德與社會性公德,重視和把握個體命運的偶然,是《論語今讀》三重點。作為對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論語今讀》表達了李澤厚和孔子的對話。一方面,李澤厚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對于本書的讀者來說,值得思考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