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我國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的大一統(tǒng)朝代。清王朝持續(xù)存在了296年,它在治理中國的過程中有功也有過,最大的功勞就是拓疆擴土,收復了臺灣、外蒙、新疆和西藏,使中國版圖空前廣闊,這些領土基本上奠定了我國今天的國界,使中國成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大國立于世界之林;清王朝最大的過失就是后期采取閉關鎖國政策和朝廷腐敗,導致我國沒有跟上世界工業(yè)革命的進程,由強變弱,不斷遭受西方列強入侵,割地賠款,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王朝前后共有12位皇帝,他們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和宣統(tǒng)??赡苁乔宄瘹v史離我們不太遠,所以我對這些皇帝的最終歸屬產(chǎn)生了興趣。清朝皇室共有五處陵寢,分別是撫順新賓的永陵、沈陽的福陵和昭陵、唐山的清東陵和保定的清西陵。去年8月,我專門到遼寧,參觀了永陵、福陵和昭陵,并發(fā)表了游記。今年10月我又專程到唐山和保定,參觀了清東陵和清西陵,算是走遍了清朝所有皇帝的陵寢,真可謂:游皇陵、賞古建、憶歷史、評諸帝,增長知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去年8月我在遼寧撫順新賓縣永陵的留影,這里埋葬的是努爾哈赤的先輩,包括他的六世祖、曾祖父、祖父和父母等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我在清福陵留影,位于沈陽東郊的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女真族(即滿族),奪取了遼寧廣大地區(qū),建立了“后金”政權,并遷都沈陽,是清朝的實際奠基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我在清昭陵的留影,位于沈陽北郊的清昭陵為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極的陵墓?;侍珮O是努爾哈赤第八子,即位后勵精圖志,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發(fā)展生產(chǎn),加強兵力,改國號為“大清”,征服了朝鮮和漠南蒙古,占領了關外全部城鎮(zhèn),為清軍入關創(chuàng)造了條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以上的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合稱為“關外三陵”或“盛京三陵”,清軍入主中原后在關內建造的第一個皇家陵園是清東陵,里面的第一座陵寢是順治皇帝為自己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東陵位于唐山遵化市昌瑞山南麓,占地面積80平方公里,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布局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墓群。清東陵始建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經(jīng)247年,陵區(qū)內共建有15座陵園,其中包括5座帝陵(順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乾隆帝裕陵、咸豐帝定陵、同治帝慕陵)、4座后陵、5座妃園寢和1座公主園寢,共埋葬著5位皇帝、14位皇后、136個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計161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清東陵的全景圖,清東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5A級景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東陵面積太大,也比較分散,帝陵之間相隔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目前僅開放了孝陵主神道、景陵、裕陵、定東陵(慈禧陵)和裕陵妃園寢,為了看得更加全面,我租了一輛車,在陵區(qū)內整整參觀了一天半。清東陵有三大看點:第一是氣勢恢宏的孝陵主神道;第二是美侖美奐的裕陵地宮;第三是豪華無比的慈禧陵隆恩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首先參觀清東陵的主陵——順治皇帝的孝陵,它是清朝入關后建造的第一座帝陵,為清朝后世帝陵定下了模式和藍本。順治是皇太極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后第一位皇帝。他6歲登基,13歲親政,24歲病逝,在位18年。即位初期,由叔父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鎮(zhèn)壓李自成、張獻忠等農(nóng)民起義以及南明抗清勢力,保證了國家的統(tǒng)一;他親政后重用漢臣、整頓吏治、進行改革,推動了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為清朝的繁榮打下了基礎。然而他個人的生活卻屢遭不幸:幼年喪父、寵妃早亡、青年染病、英年早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清孝陵在選址時十分講究風水,以昌端山為靠山(陵墓所靠之山),以金星山為朝山(陵墓正前方所對之山),以影壁山為案山(陵墓與朝山之間的小山),三山之間的主神道成為孝陵的中軸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陵前方第一座建筑是大型石牌坊,它是整個陵園的標志。石牌坊全部用漢白玉制成,面闊五開間,寬31.35米,高12.48米,如此精美巨大的石牌坊在國內不多見。石牌坊上面浮雕著“云龍戲珠”、“雙獅滾繡球”和各種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不凡,是清代石雕藝術的代表作。在康熙年間京師大地震和后來的唐山大地震中,這座石牌坊竟然毫發(fā)無損,真是一個奇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石牌坊后面是大紅門,它不僅是孝陵的門戶,也是整個清東陵的總門戶。大紅門面闊58米,進深11.5米,為單檐廡殿頂,有三個拱券式洞門。大紅門黃瓦紅墻,莊嚴肅穆,給人以威嚴之感,是清東陵等級最高的大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大紅門的內東側,有一座黃瓦紅墻的庭院,叫“具服殿”,是供前來謁陵的皇帝、皇后臨時休息、更衣和方便的地方,這是整個清東陵唯一的一個具服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孝陵主神道,這條主神道長6公里,寬12米,從石牌坊向北一直延伸到孝陵的寶頂,沿途有大紅門、大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小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筑,十分壯觀。清東陵內其它帝陵的神道都從這條主神道派生出去、與之相連,形成一個兒孫陪先祖的枝狀形陵寢格局,表現(xiàn)出清朝“居中為尊”、“父子有別”、“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念,主次分明,井然有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碑樓,全稱神功圣德碑樓,是記錄皇帝生平功績的建筑。孝陵大碑樓為重檐歇山頂,碑樓內的石碑上用滿、漢兩種文字記錄著順治皇帝一生的豐功偉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大碑樓場地的四角,各豎一根漢白玉華表,高13.1米,柱身上刻有如意祥云和盤龍,工藝精湛。每根華表頂端蹲坐著一個石獸,名曰“望天吼”,其中兩個石獸向南,兩個石獸向北。傳說向南的一對寓意“盼君來”,是盼望墓主人的后代能及時來祭祀;向北的一對寓意“勸君歸”,是勸說來祭祀的后代莫過于悲傷,要及時回朝處理政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主神道穿過大碑樓后轉了一個彎,繞過前面的影壁山,傳說這是因為主神道如果筆直通向皇陵寶頂,就象是一把利劍刺向皇帝,這決不可以,所以在中間繞了一個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繞過影壁山,就是孝陵石像生了。石像生是皇陵前神道兩旁設置的石人石獸總稱,它的多少代表了死者的身份和地位,起到莊嚴、肅穆、驅邪、鎮(zhèn)墓的作用。孝陵石像生共有18對,是清朝皇陵中數(shù)目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一組石像生。最南端由一對石望柱作為前導,往北依次為:獅子、狻猊、駱駝、大象、麒麟、馬,立臥各一對,武將和文臣各3對,全長870米,猶如兩列威武雄壯的儀仗隊,十分壯觀。按清朝陵制,只有皇帝陵寢才設置石像生,皇后陵和妃園寢不設石像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過了石像生是龍鳳門,龍鳳門是神道上的一個門式建筑,由三座火焰牌樓、四座琉璃照壁和兩邊的紅墻組成。照壁正面為盤龍圖案,代表皇帝;照壁背面為鴛鴦、荷花圖案,代表皇后,其寓意為:帝后共穴,永遠合好。整個建筑設計巧妙、錯落有致、色彩艷麗,呈現(xiàn)一派皇室氣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過了龍鳳門,只見一座雪白色的七孔石拱橋,似長虹臥坡、壯觀不已。清東陵里的石橋多達102座,其主要作用不是“遇水架橋”,而是體現(xiàn)森嚴的等級制度,彰顯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時作為神路和陵寢的裝飾建筑。這些橋均為石質拱券橋,橋洞的多少依墓主人身份而定,但都是單數(sh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陵主神道上的這座七孔橋是清東陵橋洞最多、橋身最長的“神路橋”,全長111.60米,寬9.10米,橋身通體采用漢白玉砌成。橋上每一根立柱、每一塊欄板上都有精美的雕刻,且含意頗深,它們凝結了中國古代石匠的智慧和才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陵七孔橋在清東陵只此一座,且屬中國十大名橋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照清朝皇家陵寢建筑規(guī)制,在皇帝神路上還要設置一座五孔橋,孝陵七孔橋往北約700米就是孝陵五孔橋了。它質樸、莊重,默默地靜臥在神路上,不爭不搶、不慌不忙、風姿綽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過了五孔橋,沿著彎曲的主神道北行不遠,就看到孝陵的主體部分了。目前孝陵只開放主神道部分,主體陵寢不開放,我只好走近一些,拍了孝陵的小碑樓、三孔橋和隆恩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陵內葬著順治皇帝、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生母)、孝獻皇后董卾氏(順治寵妃)共3人,均為火化入葬,地宮里只有他們的骨灰罐,沒有陪葬品,所以孝陵是清東陵中唯一沒有被盜的皇帝陵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著我參觀孝陵東南側一公里處的景陵,這是康熙皇帝的陵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順治帝第三子,8歲即位,14歲親政,在位時間長達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康熙勤于國事、文治武功,擒鰲拜、平三藩;南收臺灣、北拒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邊界;同時大興水利,治理黃河,鼓勵墾荒,減免稅賦,愛民如子,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被譽為“千古一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是清東陵內建造的第二座皇帝陵寢,總體布局以孝陵為藍本,規(guī)模稍遜于孝陵,并不建石牌坊、大紅門和具服殿。其布局由南往北依次為:圣德神功碑樓、五孔拱橋、石像生、牌樓門、神道碑亭、隆恩門、隆恩殿、三座門、方城、寶頂?shù)?,這些建筑由一條寬9.7米的神路貫穿,神路南端與孝陵神路銜接,北端直達寶頂,彎延盤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圣德神功碑樓被雷擊損毀,正在維修,不對外開放,我只好從五孔拱橋開始游覽。據(jù)說,由于康熙在位時間長,功德巨大,碑文較長(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4300多字),一塊石碑記載不下,所以景陵的圣德神功碑樓內豎立了兩塊石碑,左碑刻滿文,右碑刻漢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景陵的五孔拱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石像生,只有5對,和孝陵的18對石像生相比,少了許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五孔橋至牌樓門之間的神路由于地形影響而呈現(xiàn)彎曲,一改其呆板模式,出現(xiàn)靈活多變、步移景換的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牌樓門,去掉了龍鳳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神道碑亭(也稱小碑樓),重檐歇山頂,亭內碑身上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康熙皇帝的謚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隆恩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隆恩殿,是供奉康熙帝神位和祭祀用的大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隆恩殿內最引人注目的是“清朝至民國時期中國領土變遷圖”,表明“康乾盛世”是清朝最強大的時期,當時國土面積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之后清朝逐漸衰敗,被外國列強占去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包括外蒙獨立),縮小為現(xiàn)在960萬平方公里的范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景陵的三座門,這扇門之后就禁止游客參觀了。在景陵的地宮中存放有六尊棺槨,包括康熙帝和孝誠、孝昭、孝懿、孝恭(雍正帝生母)4位皇后以及敬敏皇貴妃。從康熙皇帝起,皇陵就廢除了火葬習俗,改為土葬了。改為土葬后,棺槨里有大量的陪葬品,這就為盜墓者提供了發(fā)財?shù)臋C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著我去參觀裕陵,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位于順治帝孝陵西南方向一公里的勝水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子,24歲即位,在位時間60年,讓位后又訓政3年,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63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掌管最高權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帝(活了89歲)。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間他不斷發(fā)展康熙、雍正兩朝奠定的文治武功大好形勢,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通過一系列邊疆戰(zhàn)事,加強了對新疆和西藏的管制,使中國的版圖達到最大化;他重視教育,修《四庫全書》,促進文化發(fā)展;他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稅賦,保持社會穩(wěn)定,使國庫日漸充實,達到“康乾盛世”的頂峰。但乾隆后期,重用和坤,吏治敗壞,社會矛盾加劇,和西方差距開始拉大,使中國處于走下坡路的前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全部對外開放,自南向北依次有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橋、石像生、牌樓門、神廚房、三路三孔橋、隆恩門、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寶頂和地宮等。裕陵的精華在地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裕陵的神道碑亭,重檐歇山頂,亭內赑屃馱著的石碑上用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著乾隆皇帝的謚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神廚庫,位于陵前東側,獨立成院,里面是為祭祀時宰殺牛羊、制作供品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三路三孔橋和隆恩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隆恩殿,是陵寢中較重要的殿宇之一,是供奉乾隆皇帝及皇后神牌和舉行祭祀的主要場所,每年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忌辰五大祭和每月朔、望兩小祭都在這里舉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參觀時,在裕陵隆恩殿有一個《震撼的遺珍》展覽。1928年裕陵地宮被盜,殉葬珍寶遭到洗劫。1975年國家對裕陵地宮進行清理時,又找出一些幸免于盜的文物遺珍,其昂貴的材質、精湛的工藝令人震撼。通過這個小型展覽,使游客有幸一睹“康乾盛世”的富有與皇室貴族的奢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三座門(也叫琉璃花門或陵寢門),是皇帝陵墓前朝與后寢的分界線。東門稱君門,是皇帝出入的門戶;西門稱臣門,是大臣們出入的門戶;中門稱神門,是帝、后棺槨運進去的門戶,故中門比兩邊的門稍大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三座門前的玉帶河上建有三座精致的玉帶橋,龍鳳柱頭欄桿、兩端為靠山龍石雕,如此精美的造型在清朝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只此一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柱門是禮儀性建筑,供帝、后、妃棺槨通行之門。自道光皇帝以后,二柱門被裁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柱門之后是石五供,祭臺上擺放著一香爐、兩花瓶、兩燭臺共五件石制供品。祭臺為須彌座,束腰部位多雕刻十分精致的圖案。每次后輩給先帝謁陵時都要在這里舉行展謁禮,在祭臺前奠酒、行禮、默哀。按照規(guī)矩,皇家女眷到此止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方城和明樓,明樓又稱廟號碑樓,建在方城之上,為整座陵寢的至高點。樓內豎有皇帝的廟號碑,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著皇帝的廟號。明樓檐下設斗匾,書寫陵寢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的地宮最值得觀賞,是最為豪華、最具文化內涵的地宮。其進深54米,前后共設4道石門,每扇門均用巨大的整塊石料制成,上面刻有菩薩立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地宮堪稱是一座地下佛堂,墻壁和屋頂上布滿了佛教題材的石刻圖案和梵文佛經(jīng)咒語,這些石刻形象生動、布局嚴謹、工藝精湛,被譽為“石雕藝術的寶庫”,它對于研究清朝帝陵的構架以及佛教石刻藝術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地宮內共有6尊棺槨,為乾隆皇帝、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的合葬墓。1928年,裕陵地宮被孫殿英部隊盜掘,里面的金銀財寶被洗劫一空,至今被砸壞的地宮石門還躺在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裕陵的西側是裕陵妃園寢,是乾隆皇帝后妃們的墓地,里面共安葬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計36位,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香妃陵墓。裕陵妃園寢是清東陵唯一開放的妃園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妃園寢是清朝妃園寢中規(guī)制較高的一個,顯示出乾隆時期鼎盛富裕的的國情。其布局由南向北依次為一孔拱橋、東西廂房、宮門、焚帛爐、享殿、方城明樓、若干寶頂、環(huán)形紅墻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裕陵妃園寢的神路橋,又稱一孔橋,表明妃嬪們的身份較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妃園寢的宮門、東西配房和焚帛爐,其琉璃瓦均為綠色,與皇帝陵寢的黃色琉璃瓦相區(qū)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妃園寢中的隆恩殿(享殿),供放妃子牌位、舉行祭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乾隆皇帝專為純惠皇貴妃增建的方城、明樓和地宮,使裕陵妃園寢成為清朝規(guī)格最高的兩座妃園寢之一。該墓穴位于裕陵妃園寢正中,表明純惠皇貴妃是乾隆36位眾妃之首。后來被乾隆廢黜的烏喇那拉皇后死后無處安葬,也被放入純惠皇貴妃的地宮里安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裕陵妃園寢后院是乾隆皇帝眾妃嬪的寶頂(墳墓),共有四排三十四座,烏央央的一片,其中只有位于東南角的香妃墓對外開放(見圖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香妃即容妃,新疆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生于1734年。27歲入宮,初封為和貴人,兩年后封為容嬪,六年后升為容妃,在宮中生活了28年。乾隆皇帝非常尊重香妃的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允許她穿民族服裝和食清真飯菜,且多次帶她出游。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香妃病逝,享年55歲,香妃為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香妃的地宮,空蕩蕩的,只剩下一口棺槨,陪葬品被盜的一干二凈。我在新疆喀什旅游時也參觀了一座香妃墓,問了管理人員,才知道這里是真正的香妃墓,喀什的只是香妃衣冠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著我又去清東陵最西邊的平安峪,參觀咸豐皇帝的定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咸豐,清朝第九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19歲登基,31歲病逝,在位12年。咸豐屬于平庸無能的皇帝,上位初期尚有作為,力致改革,整頓吏治,重用漢臣(曾國藩等),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但遇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lián)軍入侵之變局,則束手無策,逃亡熱河,致使圓明園被燒,被迫簽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咸豐皇帝還有一個最大的失誤,就是選擇葉赫那拉氏(慈禧)入宮,給大清朝帶來巨大的災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不對外開放,我只能參觀一下敞開的部分。定陵地形陡峭,從神路石像生、神道碑亭、三孔橋直達隆恩門,里程短,布局緊湊,層層疊落在一條直線上,一目可觀全貌。修建定陵時,清朝正處在危難之際,由于戰(zhàn)敗賠款,國庫空虛,不得已選用了清東陵寶華峪道光帝棄陵所遺棄的大量舊料,所以定陵的建筑質量大不如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定陵的神路和石像生,石像生只有5對,均為道光帝寶華峪陵寢遺址的舊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的神道碑亭(小碑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的神廚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的牌樓門,裁掉了圣德神功碑亭(大碑樓)和華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隆恩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遠眺定陵的隆恩殿和方城明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定陵的東側是定東陵,它是咸豐皇帝兩位皇后孝貞顯皇后(慈安)和孝欽顯皇后(慈禧)的陵墓。按清朝規(guī)矩,兩宮太后應與咸豐皇帝葬在一起,但慈禧驕淫慣了,不愿與咸豐合葬,故在定陵東邊為自己和慈安皇后另建了兩座一模一樣的陵墓,當中僅隔一條馬槽溝。一個皇帝建兩座單獨的皇后陵,在清朝帝陵中僅此一例,且規(guī)格為最高檔次。因慈安是正房,所以慈安墓離咸豐的定陵近一點(左邊);慈禧本是妃子,所以陵墓離定陵遠一點(右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中國歷史上,慈禧應該算是一個“千古罪人”,她妃子出身,本沒有什么文化,又沒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去管理一個國家,卻偏偏野心大、掌權欲極強。咸豐帝死后,她通過“辛酉政變”、“甲申易樞”、“戊戌政變”等一系列宮廷政變,強行“垂簾聽政”,控制同治和光緒兩朝皇帝,實際掌權近半個世紀。她扼殺了維新運動,斷送了國家振興的希望。慈禧生活極其奢靡,只顧自己享受,不顧國家安危,在國庫空虛的情況下,仍然花大量錢財為自己慶生和修建頤和園,致使晚清的中國千瘡百孔,被迫簽下各種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修建自己陵墓時,慈禧也不忘揮霍國庫銀兩。慈安陵墓與慈禧陵墓同時動工,歷經(jīng)6年同時完工,耗銀500多萬兩。慈安皇后先死先葬,16年之后,慈禧又不滿足,利用獨自掌權之機,以年久失修為借口,對慈禧墓又進行一次提檔升級擴建,直到慈禧死前幾天才完工,歷時13年之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面是慈禧陵寢的入口處和下馬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寢的小碑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寢的神路橋、隆恩門和東西朝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寢的隆恩殿及兩邊的東西配房裝修的極其豪華,所有的木結構全部采用海南黃花梨木制成,這種珍稀木料產(chǎn)量極少,極為貴重,用它來建造殿堂唯有慈禧陵寢一處,堪稱“寸木寸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隆恩殿內每根立柱高7米,直徑1米,上面包鑲著鍍金盤龍。墻壁和天花板直接在黃花梨木上作貼金彩畫,共用黃金幾百公斤,把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這種超豪華裝修,不僅在明清兩代皇陵中絕無僅有,就連紫禁城內都沒見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寢的三座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慈禧陵寢的石五供、方城和明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進慈禧陵寢的地宮,看上去空空如也,僅剩一口棺材,但據(jù)記載,當年慈禧的陪葬品價值連城,各種珠寶把棺槨塞得滿滿的,所以慈禧的陵墓早就被盜墓者盯上了。在她死后不到20年,就被孫殿英部隊挖墳掘墓、翻尸倒骨,連慈禧口中鴿蛋大小的夜明珠也沒放過,尸體拋至棺外,給自己帶來奇恥大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慈禧陵岀來,我又看了西側的慈安陵。慈安陵不對外開放,它靜靜地躺在那里,不爭不搶。慈安皇后活著斗不過慈禧,死了陵墓也矮慈禧一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參觀完定東陵,我又去惠陵?;萘晔峭位实酆托⒄芑屎蟮牧陮?,位于清東陵最東邊的雙山峪,是清東陵里建造的最后一座帝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治皇帝,清朝第十位皇帝,咸豐皇帝的獨子,生母就是臭名遠揚的慈禧太后。同治在清朝皇帝中算是最差的一位皇帝。一方面他在位時間太短(6歲繼位、17歲親政,19歲去世),實際執(zhí)政僅2年;另一方面,即使親政后,他也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無大作為;再加上他被慈禧壓制得太苦悶,經(jīng)常出宮尋花問柳,年紀輕輕便死于花柳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惠陵是清東陵中規(guī)模最小的一座帝陵,它處于清東陵的邊緣,遠離主脈風水,孤獨地立在角落里。惠陵雖總體規(guī)劃仿照定陵所建,但因同治皇帝無甚功績,又因當時朝廷資金緊張,所以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二柱門和連接孝陵主神道的神路都裁掉了。惠陵目前不對外開放,有人值班,還不讓靠近,我只好在遠處拍了幾張照片,只能看見牌樓門、小碑亭、三路三孔橋、隆恩門和隆恩殿。據(jù)說惠陵的用料還是很講究的,用的是“楠梃木”,所以惠陵隆恩殿稱為“銅梁鐵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從惠陵回游客中心的途中見到道光陵遺址,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帝遵照“昭穆建陵”的祖制,在清東陵寶華峪營建陵寢。道光七年(1827年)工程竣工,隨即將孝穆皇后奉安地宮。道光八年(1828年),寶華峪地宮出現(xiàn)滲水,道光帝一怒之下將陵寢拆除,在清西陵龍泉峪重新修建“慕陵”,寶華峪變成了一片廢墟。1961年道光陵遺址作為清東陵的一部分,仍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最后我參觀了孝莊皇后的陵寢——昭西陵,孝莊皇后是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她輔佐了兩代皇帝(順治、康熙),被稱為“清朝杰出的女政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孝莊皇后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死于慈寧宮,享年75歲。按傳統(tǒng)應隨丈夫皇太極葬于沈陽的昭陵,但孝莊皇后臨終前曾面諭康熙說:“皇太極安奉已久,卑不動尊,不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安葬孝陵附近?!边@給康??帝出了一個難題,為什么呢?因為順治皇帝已在清東陵的中心位置修建了孝陵,無論將孝莊皇太后葬在陵區(qū)任何地方,都卑于孝陵,與其輩分不符,最后康??只好將大紅門外東側作為孝莊皇后的臨時安葬地,并建造了暫安奉殿,孝莊棺槨在里面安放了整整36年。雍正皇帝即位后,認為孝莊皇太后暫安在大紅門外以來,國運昌盛、子孫繁衍,說明這里確實是一個風水寶地;另外也為了表明孝莊陵寢與沈陽昭陵屬一個系統(tǒng),與清東陵有別,于是決定將暫安奉殿在原地改建為孝莊皇太后的正式陵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昭西陵因在紅墻之外,疏于保護,故是最早被破壞和盜掘的陵寢,且毀損嚴重。昭西陵不對外開放,我只能外觀遺址,其小碑樓已毀,只剩下殘破的謚號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站在昭西陵墻外,外觀高聳的明樓,心想若不是當年孝莊皇太后在順治帝面前力挺康??為太子,哪有后來的“康乾盛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