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家鄉(xiāng)的鴨綠江(上)

增廣賢文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序</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條大河波浪寬,風(fēng)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wèi)T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span></p> <p class="ql-block">每當(dāng)聽到歌曲《我的祖國》,我就想起了家鄉(xiāng)丹東,想起了丹東那條媲美多瑙河的鴨綠江。</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是一支歌,吟唱著游魚出聽的《春江花月夜》;</p><p class="ql-block">鴨綠江是一幅畫,描繪著只此青綠的《千里江山圖》;</p><p class="ql-block">鴨綠江是一首詩,抒發(fā)著江城兒女的家國情懷;</p><p class="ql-block">鴨綠江是一部史,承載著久遠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朋友們,讓我們劃一葉扁舟走進鴨綠江,去傾聽她的累珠妙曲,欣賞她的水墨丹青,品讀她的鳳采鸞章,傳承她的深厚底蘊。</p> <p class="ql-block"> <b>一、江名探考</b></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鴨綠江名稱的由來,有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相傳很久以前,天上的一群仙女厭倦了天宮里的枯燥生活,駕著彩云來到了長白山。 她們在天池里洗浴嬉戲,鮮綠的彩裙把天池的水染得溢翠流青,流進江里后江水便呈現(xiàn)出鴨綠色,故此得名鴨綠江。</p> <p class="ql-block">當(dāng)然這只是神話傳說。據(jù)史書記載,鴨綠江古稱浿水,是指位于國界的江河?!妒酚?朝鮮列傳》:“漢興,為其(朝鮮)難守,復(fù)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lt;/p> <p class="ql-block">《漢書·地理志》改稱浿水為馬訾水:"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p><p class="ql-block">馬訾水是“蓋馬訾水”的簡稱。蓋馬,長白山古稱;訾水,奔放之河。鹽難水,今渾江;西安平,今遼寧寬甸西南。</p><p class="ql-block">注意這里的馬訾水入鹽難水,不是馬訾水流入鹽難水,而是鹽難水注入馬訾水,否則就會把支流當(dāng)成干流了。</p> <p class="ql-block">唐中葉以后馬訾水改稱鴨淥水?!缎绿茣|夷傳·高麗》言:“有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 ,色若鴨頭,號鴨淥水?!?lt;/p> <p class="ql-block">唐代史學(xué)家杜佑在《通典》中首次將鴨淥水改稱鴨綠江:“馬訾水一名鴨綠江,水源出東北靺鞨白山,水色似鴨頭,故俗名之?!?lt;/p> <p class="ql-block">自杜佑《通典》后至宋元明清歷代,大量的詩文都通稱鴨綠江,馬訾水之名再無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宋代陸游詩 “卻回射雁鴨綠江,箭飛雁起連云黑”。</p><p class="ql-block">遼代蕭觀音詩 “威風(fēng)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p><p class="ql-block">金代完顏璹詩 “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 。</p><p class="ql-block">明代韓上桂詩“鴨綠江波渾似酒,犒師何用更投醪” 。</p><p class="ql-block">清代計六奇散文 《毛文龍鴨綠江之捷》。</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依據(jù)杜佑《通典》的說法,認(rèn)為鴨綠江名字的含義是因為鴨綠江水晶瑩碧綠,猶如雄鴨頭部瑩綠的羽毛,其實這是一種美麗的誤解。</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鴨淥水還是鴨綠江,都是來自滿族先民的語言“yaluula”(鴨綠烏拉),意思是邊界之江。作為專用名詞,鴨綠江的“綠”念作“路”,并沒有綠的意思,只是一種音譯而已。</p> <p class="ql-block">不過把“yaluula”音譯為鴨綠江也確實十分貼切,鴨綠江真的就像雄鴨頭羽一樣,在晴空下泛著瑩綠的光澤。</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曾是中國內(nèi)河,流域兩岸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兩千多年以前,滿族先人肅慎以及后來的挹婁、勿古、靺鞨就在此生活。遼金時期更有大批女真人部族沿江居住,并以“yalu”一詞作為該部族稱謂,史稱“鴨綠江部”。</p> <p class="ql-block">明初,李氏朝鮮通過剿殺、驅(qū)趕女真部落,不斷向北擴張領(lǐng)土,至1443年在鴨綠江中上游設(shè)置“西北四郡”,控制了鴨綠江東岸地區(qū),鴨綠江才成為中朝兩國的界河。</p> <p class="ql-block">作為中朝兩國的界河,鴨綠江與傳統(tǒng)界河不同。鴨綠江水系復(fù)雜,江上島嶼沙洲眾多,江汊四流,這種特殊的地理格局,決定了鴨綠江不能遵循以主航道劃界的傳統(tǒng)規(guī)則,只能以岸為界,江面為雙方共用,兩國船只可以自由航行。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不以主航道為界的界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二、迷蹤尋源</b></p><p class="ql-block">鴨綠江發(fā)源何地撲朔迷離,各種說法莫衷一是。很多人以為鴨綠江源自長白山天池,但是從衛(wèi)星地圖上可以看出,鴨綠江并不像松花江源頭那樣直接從天池埡口溢出,她與天池之間還有一段距離。</p><p class="ql-block">還有人依據(jù)“河源唯遠,河源唯長”的說法,認(rèn)為鴨綠江的源頭是朝鮮境內(nèi)的虛川江,這是錯把支流當(dāng)成干流了。</p> <p class="ql-block">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奉天候補知縣劉建封奉旨勘查長白山,歷時4個月的實地勘查之后,撰寫了《長白山江崗志略》等官方報告,首次為長白山天池周圍十六峰命名,其中第七峰“三峰比立,石峙琳瑯,影印天池,其秀色可掬,仿佛海上三山,留在人間”,故命名為三奇峰。</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的源頭就是三奇峰。</p><p class="ql-block">三奇峰在長白山天池東南約20公里,海拔2670米,據(jù)傳峰頂有洞直通天池,峰下有五彩奇石,鮮美光亮,令人喜愛。</p> <p class="ql-block">三奇峰原屬中國,后劃給朝鮮。</p><p class="ql-block">朝鮮金日成曾在長白山一帶進行過抗日武裝斗爭,在周保中領(lǐng)導(dǎo)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教導(dǎo)旅任一營營長。朝鮮建國后,金日成多次向中國懇請在長白山建立“朝鮮革命圣地”。</p> <p class="ql-block">中國政府從兩國友誼的大局出發(fā),于1962年與朝鮮政府簽訂非公開《中朝邊界條約》,將中國國界線在長白山天池地段后退三十公里,把長白山最高峰白頭峰連同三奇峰、孤隼峰三座山峰,以及天池55%水面讓給了朝鮮。朝鮮在簽約的第二天,便把白頭峰更名為將軍峰。</p> <p class="ql-block">如同長江黃河的發(fā)源地一樣,鴨綠江源頭在三奇峰只是一股淺淺的山水,汩汩流動在峰下溝壑礫石之間,如不仔細勘察幾乎很難發(fā)現(xiàn)。三奇峰山水往南行約十余公里進入鴨綠江大峽谷,方才形成涓涓細流,蜿蜒穿行于峽谷之間,昔稱暖江。</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大峽谷長10余公里,深170米,原是一條大斷裂破碎帶,經(jīng)過風(fēng)化和雨水的沖刷,裂縫形成了深溝,兩側(cè)懸崖峭壁,中間巖鋒石劍林立,壯麗奇觀。</p> <p class="ql-block">暖江沿鴨綠江大峽谷折向東南,沿途有大大小小的山泉溪水河流源源匯入,直到吉林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南的大雙岔口,有朝鮮境內(nèi)的虛川江匯入,河道加寬,水量增加,始稱鴨綠江。</p> <p class="ql-block">穿過森林茂密的崇山峻嶺,流經(jīng)蔥翠起伏的丘陵地帶,繼而進入坦蕩的河口平原,鴨綠江一路奔流不息,最終從涓涓細流匯聚成氣勢雄偉的大江,宛如一條騰飛的青龍躍入浩瀚的黃海。</p> <p class="ql-block">作為自然景觀的鴨綠江與黃海分界線,在丹東市振安區(qū)浪頭鎮(zhèn)至東港市前陽鎮(zhèn)之間的一段水域,它是鴨綠江與黃海相遇時在水面形成的淡水和咸水交接帶。從海上俯瞰,淺淡的江水和深邃的海水涇渭分明,隨著潮汐的漲落而進退起伏,狀如游蛇。</p> <p class="ql-block">作為國界意義的江海分界線是從朝鮮的小多獅島最南端,以直線經(jīng)朝鮮薪島北端,到我國大東溝以南突出部,長度為22249.2米。</p> <p class="ql-block">在《中朝邊界條約》中,通過確定三處地理坐標(biāo)點來劃分鴨綠江口江海分界線。1號和2號分界碑分別在朝鮮境內(nèi)的小多獅島和薪島。3號江海分界碑在我國境內(nèi),位于東港市大東港區(qū),是我國18400公里大陸海岸線的最北端起點。</p> <p class="ql-block">《中朝邊界條約》對鴨綠江的島嶼歸屬也作出明確的劃分,在總共205個島嶼中,中國分得78個,朝方分得127個,其中包括靠近中國一側(cè)的薪島和綢緞島。</p><p class="ql-block">圖片上遠處是綢緞島,</p> <p class="ql-block">薪島和綢緞島是鴨綠江入??谧畲蟮膬蓚€島嶼,對于扼守鴨綠江口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朝鮮在島上設(shè)立了薪島郡。</p> <p class="ql-block">由于泥沙的逐年淤積,兩座島嶼目前已經(jīng)基本連成一片,并逐漸向我國一側(cè)延伸。</p> <p class="ql-block">丹東港</p><p class="ql-block">近年來我國在鴨綠江口大力整治綢緞島與中國領(lǐng)土之間日益變窄的鴨綠江西水道,在東港靠近南海水域進行填海工程,并在綢緞島對面建設(shè)丹東港。這對于掌控鴨綠江口,發(fā)展地區(qū)經(jīng)濟和捍衛(wèi)領(lǐng)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三、千里江流</b></p><p class="ql-block">鴨綠江源遠流長,從源頭到入海口長達795公里,習(xí)慣上分為上江、中江和下江。</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上江自長白朝鮮族自治縣至吉林臨江市界。</p><p class="ql-block">此段多高山峽谷,森林茂密,岸坡陡峭,水流湍急,河谷寬度約50-100米,最窄處不足20米。朝鮮境內(nèi)有虛川江、長津江等支流匯入。</p> <p class="ql-block">虛川江是朝鮮北部的河流,發(fā)源于赴戰(zhàn)嶺山脈,北流穿過蓋馬高原中部,在惠山西南4公里處匯入鴨綠江,長210.7公里,是鴨綠江水系在朝鮮境內(nèi)較大的支流之一。</p> <p class="ql-block">長津江發(fā)源于朝鮮狼林山脈黃草嶺,流入長津湖,再流入狼林湖,最后流入鴨綠江,總長度為261公里??姑涝拈L津湖戰(zhàn)役,就發(fā)生在長津江上游的長津湖。</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中江自臨江至集安市。</p><p class="ql-block">我國境內(nèi)有渾江,朝鮮境內(nèi)有禿魯江、忠滿江等河流匯入。水量增加,坡度變緩,江寬200—2000米。</p> <p class="ql-block">禿魯江是鴨綠江在朝鮮一側(cè)的最大支流,起源于狼林山脈西部,全長238.5公里,與中國吉林省集安市隔江相望。</p> <p class="ql-block">渾江是鴨綠江的最大支流,發(fā)源自吉林省白山市北部的哈爾雅范山,全長445公里,流域面積15044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渾江最早的名稱叫鹽難水,遼代稱沸流水,明朝稱婆豬江,到清朝稱佟佳江、混江等,后借音改成渾江。這個名字改得不太好,渾江非但不渾濁,反倒是清明透亮,應(yīng)該改為清江才是。由此我們也更加贊嘆“鴨綠江”的譯名之妙,既保留了“yaluula”的發(fā)音,又反映了鴨綠江的特色。如果譯成“亞露江”或“雅路江”什么的,那就乏味多了。</p> <p class="ql-block">渾江在流入鴨綠江之前,在集安市大路鎮(zhèn)古馬嶺拐一個幾乎360度的大轉(zhuǎn)彎,形成了遼東第一灣——渾江大彎,秀美奇特,猶如一只晶瑩的翡翠手鐲。</p> <p class="ql-block">渾江口以下至入??跒橄陆?。</p><p class="ql-block">渾江在古馬嶺大轉(zhuǎn)彎之后,在遼寧寬甸縣振江鎮(zhèn)的渾江村匯入了鴨綠江。這個匯合處稱為渾江口,兩條江水在這里猶如二龍聚首,托起了鴨綠江這顆東方明珠。</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能夠更清晰地看清兩江匯合,圖中左下是渾江,遠處是鴨綠江,對岸是朝鮮。</p><p class="ql-block">兩江匯合后,鴨綠江進入遼寧地界,流經(jīng)寬甸、丹東、東港,流長203公里,流域面積3,740平方公里。我國境內(nèi)有蒲石河、叆河繼續(xù)匯入,江面愈加開闊,丹東附近最寬處有5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叆河是鴨綠江在遼寧流域的最大支流,也是丹東境內(nèi)水系覆蓋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寬甸縣西北摩天嶺,全長189公里,流域面積6037平方公里,流經(jīng)寬甸縣、鳳城市和丹東市振安區(qū),在振安區(qū)九連城匯入鴨綠江。</p> <p class="ql-block">叆河之叆,滿語含義為云盛,意思是天上的云多。云攜水而來,灑落大地,聚流成河,所以名曰叆河。叆河是丹東的母親河,長江黃河孕育了中華,叆河孕育了丹東。</p> <p class="ql-block">叆河風(fēng)景區(qū)</p><p class="ql-block">叆河風(fēng)景區(qū)位于鳳城市境內(nèi),距鳳城市區(qū)10公里。風(fēng)景區(qū)內(nèi)有歐式城堡、浪漫沙灘、風(fēng)情渡口,美麗的天鵝湖湖光粼粼,天鵝戲水,白鷺掠飛,宛如童話世界一般。</p> <p class="ql-block">蒲石河為鴨綠江下游右岸的一級支流,發(fā)源于寬甸縣城以北約23公里的四方頂子,全長121.8公里,流域面積1200平方公里,在鴨綠江的太平灣匯入鴨綠江。</p> <p class="ql-block">蒲石河森林公園</p><p class="ql-block">位于丹東鳳城市賽馬鎮(zhèn),是鳳城市唯一保存下來的原始森林所在地,鳳城市第一高峰和尚帽子山就位于公園內(nèi)。蒲石河森林公園之美貴在原始自然,園內(nèi)奇峰峻秀,怪石嶙峋,流澗飛瀑,潭深泉涌,熊奔狍突,彩蝶紛飛,構(gòu)成了一幅森林旅游的秀麗畫卷,是休閑度假、探險獵奇的絕佳去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四、寒橋滄桑</b></p><p class="ql-block">橋是一條江河的靈魂。每座橋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蘊含著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與那些富有詩情畫意的橋梁相比,鴨綠江橋少了幾分浪漫,更多的是歷史的滄桑和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上共建有八座制式大橋,除2010年建造的鴨綠江新橋外,其他七座橋梁均建于二十世紀(jì)上半葉,是日本軍國主義侵朝侵華的歷史見證。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鴨綠江橋遭到美軍的狂轟濫炸,兩座橋被攔腰炸斷,其他五座橋也損毀嚴(yán)重。</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 鴨綠江一橋(斷橋)</p><p class="ql-block">鴨綠江一橋是鴨綠江上八橋中第一座橋,位于丹東市江岸路鴨綠江畔,始建于1909年。當(dāng)時日本已經(jīng)侵占了朝鮮,為了加大對中國東北的控制,日本未經(jīng)清政府同意,便于1905年5月在朝鮮新義州一側(cè)開始了基礎(chǔ)施工,邊施工邊與中國清政府交涉,威逼中方同意建橋。1909年(宣統(tǒng)元年)7月,鴨綠江一橋中方一側(cè)開工建設(shè),1911年10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一橋總長944.2米,寬11米,從中方數(shù)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zhuǎn)90°,便于超高船舶通行,是世界上首座平行旋轉(zhuǎn)的鐵路開閉橋。</p> <p class="ql-block">1943年4月日本在一橋上游百米處建成第二座鐵路橋,鴨綠江一橋被改為公路橋。從正面看去,當(dāng)年作為鐵路橋的一橋上面的鐵軌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鴨綠江一橋作為中方支援朝鮮前線的交通大動脈,具有突出的戰(zhàn)略地位,因而成為美軍重點轟炸的目標(biāo)。1950年11月8日至21日,美軍出動轟炸機600余架次,對該橋進行了密集轟炸,朝方一側(cè)的8孔橋梁全部沉入江中,成為如今人們看到的鴨綠江斷橋。</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勝利后,朝方將一橋所屬的鐵橋殘骸拆除。而中方所屬的殘橋帶著累累彈痕,完整地保存下來。橋頭上“鴨綠江斷橋”五個大字,由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zhàn)士、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p> <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國務(wù)院批準(zhǔn)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丹東市區(qū)唯一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2月,鴨綠江斷橋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名錄》。</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斷橋的橋頭矗立著大型青銅雕塑《為了和平》,<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塑</span>高5米,長12米,由26位真實的志愿軍人物所組成,代表了首批過江的26萬志愿軍將士,他們分別為:</p><p class="ql-block">彭德懷、鄧華、洪學(xué)智、韓先楚、解方、杜平、蔡正國、毛岸英、楊根思、黃繼光、孫占元、楊連弟、邱少云、伍先華、胡修道、羅盛教、楊春增、楊育才、李家發(fā)、許家朋、王海、雷寶森、贠寶山、尹繼發(fā)、姚慶祥、劉秀珍。</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中心是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1950年10月19日黃昏,彭德懷帶領(lǐng)軍事秘書楊鳳安,警衛(wèi)員郭洪光、黃有煥,乘坐一輛蘇式吉普車駛上鴨綠江公路大橋,超越正在大橋上急行軍的第40軍先頭部隊120 師,一騎絕塵率先進入朝鮮新義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彭德懷左邊的是毛岸英,右邊是蔡正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蔡正國是志愿軍50軍代理軍長,1953年4月12日遭遇美軍空襲不幸犧牲,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lǐng)之一。這位從井岡山走出來的將軍戎馬一生,驍勇善戰(zhàn),參加過第三次反圍剿,走過萬里長征,親歷過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指揮過塔山阻擊戰(zhàn),朝鮮戰(zhàn)場上完虐英軍精銳27旅,卻在抗美援朝即將停戰(zhàn)的前夕倒下了。毛澤東驚聞噩耗后臉色一陣發(fā)白,扼腕嘆息道:“蔡正國,蔡正國,不幸殉國,又折我一員驍將!”</span></p> <p class="ql-block">蔡正國犧牲時他的小兒子蔡小東出生才47天,父子尚未謀面。蔡小東自幼在丹東長大,小時候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18歲那年才得知蔡正國是自己的生身父親。2006年9月17日在斷橋雕塑落成典禮上,蔡小東第一次與父親“相見”,他用手一寸寸地觸摸著父親的塑像,泣不成聲。</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 鴨綠江二橋</p><p class="ql-block">一般通稱鴨綠江大橋,是鴨綠江上的標(biāo)志性建筑。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lǐng)東北全境,為了加快掠奪東北資源,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修建安奉復(fù)線鐵路的同時,由當(dāng)時的日本汽車株式會社和日本建設(shè)株式會社聯(lián)合修建了此橋,1943年交付使用。大橋長946米,共12孔。朝方6孔是平弦連續(xù)橋梁,中方6孔為吊弦連續(xù)橋梁,可同時行駛上下行一對列車。</p> <p class="ql-block">由于一橋被炸斷,汽車無法通過鴨綠江,為保障抗美援朝的人員物資運輸暢通,后來把二橋的復(fù)線鐵路拆去一股改成公路,變成鐵路公路兩用橋。</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美軍對鴨綠江二橋也實施了多次轟炸。由于一橋被炸斷后,守橋高炮部隊加強了火力反擊,加之志愿軍空軍和蘇聯(lián)空軍的空中攔截,美軍飛機不敢再低空精確轟炸,二橋才得以保存下來。</p><p class="ql-block">圖為當(dāng)時安東鐵路工務(wù)段干部職工突擊搶修被炸鴨綠江橋。</p> <p class="ql-block">1990年10月,根據(jù)中朝兩國商定,將鴨綠江大橋(二橋)更名為“中朝友誼橋”。</p> <p class="ql-block">朝方稱朝中友誼橋。</p> <p class="ql-block">上橋行至569.9米處第六號橋墩,是中朝兩國在大橋的分界點,立有嵌刻中朝兩國文字的界石,跨過界石即為進入朝鮮境內(nèi),是真正意義上的“一步跨”。</p> <p class="ql-block">中朝友誼橋作為邊境國門不對游人開放,筆者曾有機會登上此橋。橋上到處可見當(dāng)年遺留的彈孔,越往橋中間越密集。據(jù)丹東邊防檢查站查數(shù)統(tǒng)計,共有大大小小的彈孔2037個。</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 長甸下河口公路橋</p><p class="ql-block">提起鴨綠江斷橋,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丹東市內(nèi)的著名景點斷橋,其實鴨綠江上還有一座有名的斷橋,即長甸河口公路橋。該橋位于丹東市寬甸縣長甸鎮(zhèn)河口村,橋?qū)γ媸浅r清城郡,所以也叫清城橋,是鴨綠江上最早建成的公路橋。</p><p class="ql-block">長甸河口公路橋是日本指令偽滿傀儡政府和朝鮮當(dāng)局聯(lián)合?建造的,1941年由日本組織中國勞工修建,全橋總長709.12米,橋面寬6米,設(shè)計21孔,于1942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23日,新婚不久的毛岸英經(jīng)由此橋過江前往朝鮮,留下了在祖國的最后足跡。同年11月25日,毛岸英不幸犧牲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 ,年僅28歲。</p><p class="ql-block">為了緬懷毛岸英烈士,寬甸縣委、縣政府在這里修建了一所毛岸英學(xué)校和毛岸英紀(jì)念館。丹東市委、市政府在長甸河口公路橋橋頭開辟了毛岸英廣場,廣場上的毛岸英銅像一身戎裝,手握腰間手槍,目光堅毅,時刻準(zhǔn)備著為祖國出征。</p> <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29日至30日,美軍兩次出動80余架次飛機輪番轟炸河口地區(qū),河口公路橋被炸斷成了永遠的斷橋。</p><p class="ql-block">2013年河口斷橋遺址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長甸河口鴨綠江斷橋已開辟為旅游景點,橋上40面戰(zhàn)旗獵獵飄揚,分別標(biāo)有當(dāng)年從這里過江的40支志愿軍部隊番號。</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 長甸上河口鐵路橋 </p><p class="ql-block">上河口鐵路橋?qū)γ媸浅r清水郡,所以也稱“清水鐵路橋”,是日本為水豐電站工程運料而建的專線橋,1938年9月興建,1940年4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河口斷橋被炸毀后,由于短時間內(nèi)無法修復(fù),就啟動了上游的上河口鐵路橋??姑涝陂g經(jīng)過河口鐵路橋過江的車皮達21723輛,占全部鐵路運輸量的11.8%。反映鐵路抗美援朝的電影《鐵道衛(wèi)士》,就是依據(jù)長甸河口抗美援朝鐵路運輸?shù)恼鎸嵐适赂木幍摹?lt;/p><p class="ql-block">圖為河口鐵路隧道口的志愿軍將士群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0年11月,美軍出動轟炸機連續(xù)6天對河口鐵路橋狂轟濫炸,12號橋墩被炸傷,橋身扭裂,橋基炸裂損毀。1951年該橋再次被炸,但經(jīng)搶修仍能通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2年4月13日,一架美軍F-86噴氣式戰(zhàn)斗機侵入長甸河口上空,被駐軍高炮第五O六團擊落,墜毀于長甸河口西北9公里的黃花溝。這是美機第一次被擊落于中國境內(nèi)。</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 集安鴨綠江鐵路大橋</p><p class="ql-block">集安大橋原名輯安大橋,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區(qū)東15公里處,是從集安通往朝鮮滿浦的國境鐵路大橋,也是日本出于擴大侵略和掠奪資源的需要而建造的,1937年始建,1939年7月竣工。1945年日本投降后,東北的部分日軍就是從這座橋撤退回國的,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日軍731細菌部隊。</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以為志愿軍入朝參戰(zhàn)最先是從丹東鴨綠江橋跨過鴨綠江的,其實“抗美援朝第一渡”并不在丹東,而是集安鐵路大橋。 1950年10月16日晚18時,志愿軍42軍一部從集安大橋最先秘密過江,成為第一支入朝作戰(zhàn)的部隊,比全軍統(tǒng)一過江時間1950年10月19日提前了三天。</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期間,由集安大橋進入戰(zhàn)爭前線的有42萬大軍和17.2萬隨軍擔(dān)架隊員以及15萬車的物資,運回傷員18.2萬人。</p> <p class="ql-block">這是集安大橋的橋頭碉堡,為日本人建造集安大橋時所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美軍飛機對這座大橋進行頻繁轟炸,我高炮部隊利用橋頭堡對敵機進行反擊,保證了大橋的安全暢通,至今碉堡的外墻上仍殘留著很多彈痕。</span></p> <p class="ql-block">第六座 臨江鴨綠江鐵路大橋</p><p class="ql-block">位于臨江市區(qū)內(nèi),始建于1932年,1935年竣工,是我國對朝三大鐵路橋之一。橋梁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橋長496米,寬6.5米,共18個孔,17個橋墩。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有35萬人馬從這座橋上跨過鴨綠江。</p> <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美軍出動數(shù)十架次飛機侵入臨江上空,對臨江大橋和附近的火車站狂轟濫炸,大橋靠近朝鮮一端的第二橋孔處被炸毀。</p><p class="ql-block">1955年5月,中朝雙方重新將此橋修復(fù)暢通,此后多年來未再進行維護和修繕,加上長期風(fēng)化,橋面已有多處下陷?,F(xiàn)已被吉林省交通廳鑒定為危橋。</p> <p class="ql-block">第七座 中朝長惠國際大橋</p><p class="ql-block">位于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的鴨綠江之上,連接吉林長白縣與朝鮮惠山市,是鴨綠江上游第一橋,由日本人于1936年修建。大橋建成后多次被洪水沖毀和美軍飛機炸毀。</p><p class="ql-block">1985年,中朝雙方協(xié)議各自承擔(dān)一半的設(shè)計修建任務(wù),中方由國家投資124萬元修筑了鋼筋混凝土大橋。大橋全長148米,寬9米,于當(dāng)年10月23日建成通車。</p> <p class="ql-block">第八座 中朝鴨綠江新橋</p><p class="ql-block">新鴨綠江大橋位于丹東市浪頭鎮(zhèn)丹東新區(qū),2010年12月動工修建,2015年建成,橋長6公里,寬33米,雙向四車道,投資額達22.2億元人民幣,由中國承擔(dān)全部建設(shè)費用。</p><p class="ql-block">新鴨綠江大橋采用斜拉索形式,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的設(shè)計精髓。橋體雄偉壯觀,恢宏氣派,宛如一條銀色的蛟龍橫臥大江,展現(xiàn)著新時代鴨綠江的迷人風(fēng)采。</p> <p class="ql-block">建造鴨綠江新橋的目標(biāo)是取代舊鴨綠江鐵路橋(中朝友誼橋),與正在修建的“東邊道”鐵路相連接,進而連接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鐵路。中朝鴨綠江新橋的建造將為東北亞五國即中、朝、韓、日、俄乃至歐洲,搭建一個最方便快捷的鐵路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八座制式橋外,鴨綠江上還架設(shè)過數(shù)座便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0年10月11日抗美援朝大戰(zhàn)前夕,彭德懷在鄧華、洪學(xué)智等陪同下,前往鴨綠江邊視察過江地點。憑借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他預(yù)見到一旦鴨綠江大橋被炸毀,將給交通運輸帶來極大困難,所以指示部隊要在鴨綠江上多架設(shè)便橋,確保部隊和軍需物資安全順利過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鴨綠江便橋有據(jù)可考的有八處,其中位于丹東的有三處,長甸河口有三處,集安和臨江各一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圖為鴨綠江畔丹東志愿軍公園的志愿軍過江紀(jì)念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丹東市區(qū)第一座便橋是東尖頭鐵道便線橋,位于丹東東尖頭大沙河與鴨綠江會合處,距鴨綠江一橋3.1公里。此橋為列樁式鐵路橋,架設(shè)于1950年底,1954年7月拆除。在拆除此橋時木樁基被截斷于水下,所以鐵軌和鋼梁框架拆除后,水面上未留下痕跡。</p> <p class="ql-block">1986年上游的太平灣水電站建成后,電站閘門關(guān)閉時下游水位變淺,使得東尖頭鐵道便線橋遺址得以露出。</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也是鐵路便橋,在丹東鴨綠江大橋上游7公里處,與丹東金山灣車站接軌,沿樓房、馬家堡在燕窩村過江,通過朝鮮五木里直達新義州。這是一個木結(jié)構(gòu)列柱橋,全長500米,寬6米,共有20座木樁結(jié)構(gòu)橋墩,每座橋墩由30根圓木立柱組成,橋建的很低,落潮時稍高出水面,漲潮時則沒于水中,有較強的隱蔽性。</p><p class="ql-block">1954年7月此橋被拆除,當(dāng)時只拆掉了鐵軌和橋面板,遺留木樁墩于江中,這是鴨綠江水面上唯一能夠看到的便橋遺跡,2005年被丹東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是公路便橋,位于九連城鎮(zhèn)馬市村。此橋長約350米,石塊堆橋墩??姑涝瘧?zhàn)爭結(jié)束后橋面被拆除,橋墩隱沒于江水中。</p><p class="ql-block">該橋遺址2014年被列入遼寧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時志愿軍64軍曾經(jīng)由此橋過江,隨軍記者黎民攝下了那張著名的《跨過鴨綠江》照片。照片上全副武裝的志愿軍戰(zhàn)士雄赳赳、氣昂昂地行進在白雪茫茫的鴨綠江上,畫面開闊壯觀,氣勢恢宏,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寬甸長甸河口的三處便橋在《鴨綠江航行圖》有明確標(biāo)示,第一座位于長(河)島西南約1.5公里,橋墩湮沒水下,東南段小部分水低位時露出水面,深度為干出0.4至1.5米。</p><p class="ql-block">第二座位于上河口,兩端有個別殘墩露出水面,水深干出1.6米,東端水花明顯,近航道兩側(cè)墩上水深為0.2米至0.6米。</p><p class="ql-block">第三座位于小東洋河口下游約800米,右岸水下有零星木樁,近航道最小深度干出0.5米,附近設(shè)有紅色浮標(biāo)一個,左岸暗墩最小深度干出0.9米。</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吉林集安和臨江也各有一處便橋。</p> <p class="ql-block">集安便橋在集安城南三公里處,是鴨綠江上架設(shè)最早的便橋。這是一座“水下橋”,橋面淹沒于水面40至50厘米,使敵人在空中偵察時難以發(fā)現(xiàn)。架橋部隊還在“水下橋”附近架設(shè)了假浮橋吸引敵人的火力,以致美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無法搞清楚,為什么渡口內(nèi)的橋梁明明已經(jīng)被“炸斷”,志愿軍的部隊和物資仍然能夠源源不斷的順利過江。</p> <p class="ql-block">臨江便橋位于臨江大橋附近,具體位置不詳,能確定的是這座便橋與輯安便橋一樣,同為志愿軍工兵第4團突擊架設(shè),是一座木質(zhì)的低水橋。</p> <p class="ql-block">除上述便橋外,還在寬甸上河口村下游一公里處架設(shè)過浮橋。浮橋由多艘船只排列,用繩索連接起來,在船面上鋪滿橋板并加以固定。為保護橋梁不被破壞,采取傍晚架設(shè)凌晨拆除的方法,晚上架通保障部隊通行,白天則將器材疏散隱蔽起來。架通一次浮橋約需一至兩個小時時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五、碧水之殤</b></p><p class="ql-block">滔滔鴨綠江流淌千年,見證了無數(shù)次的朝代興衰,政權(quán)更迭。到了近現(xiàn)代更是經(jīng)歷了甲午海戰(zhàn)、鴨綠江江防之戰(zhàn)、日俄戰(zhàn)爭等多次戰(zhàn)爭,承載了太多的苦難。</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入??诓贿h處有一座島嶼,因其形狀像一只奔躍的梅花鹿被稱為大鹿島。大鹿島在遼東有著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在明末崇禎年間,遼東總兵毛文龍曾在島上駐守,抵抗后金入侵,如今島上依然保存有“毛文龍碑”。</p> <p class="ql-block">1894年7月25日,在大鹿島附近的海面上,日本聯(lián)合艦隊突襲清朝的北洋水師,由此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甲午海戰(zhàn)。因甲午海戰(zhàn)戰(zhàn)場位于鴨綠江入??诘拇髺|溝海面,這場海戰(zhàn)又被稱為鴨綠江海戰(zhàn)、大東溝海戰(zhàn)。</p> <p class="ql-block">如今島上村民依然記得祖輩流傳下來的口述史:“開戰(zhàn)當(dāng)天,整個大鹿島都彌漫在硝煙之中,炮聲震得大鹿島都在抖?!?“當(dāng)時時值秋季,正是島上摳地瓜的時候,由于海戰(zhàn)距離大鹿島太近了,有炮彈片直接就落到了地瓜地里。”</p> <p class="ql-block">海戰(zhàn)中北洋水師致遠艦船體多處受傷,彈藥即將耗盡。危急關(guān)頭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親自駕駛致遠艦開足馬力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決意與之同歸于盡,不幸被“吉野”號發(fā)射的魚雷擊中沉沒。鄧世昌義不獨生,拒絕相救,與245名官兵壯烈殉國。</p><p class="ql-block">那一天是他45歲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鄧世昌殉國的消息一出,舉國悲痛,光緒皇帝揮淚寫下祭文與碑文各一篇,賜鄧世昌“壯節(jié)”封號,入祀京師昭忠祠,世稱“鄧壯節(jié)公”。</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大連莊河一潛水員在一次打撈甲午沉船財物時,在致遠艦指揮艙里發(fā)現(xiàn)一具遺骨,認(rèn)定是管帶鄧世昌的遺骨,將其背出沉船,埋葬在大鹿島的啞巴營。</p> <p class="ql-block">1988年東港市政府重修鄧世昌墓,為了能讓先賢時時眺望當(dāng)年殺敵的海戰(zhàn)戰(zhàn)場,將墓地遷到現(xiàn)在的位置——面朝大海的大鹿島南山的北坡。重修后鄧世昌墓掩映在一片青松翠柏之中,后面是遼寧籍作家王充閭先生書寫的“甲午英烈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在鄧世昌墓左側(cè),是“甲午海戰(zhàn)無名將士墓”。當(dāng)年大海戰(zhàn)后,大鹿島的漁民撈起海面漂浮的13具北洋將士遺體,集中掩埋在大鹿島東山上,后來隨鄧世昌墓一起遷移到新址,1988年被當(dāng)時東溝縣立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為了紀(jì)念鄧世昌,東港市政府在大鹿島上建造了一尊鄧世昌塑像,我去大鹿島觀光時曾專門前往拜謁。仰望蒼茫暮色中的鄧世昌塑像,仿佛耳邊還在回響著當(dāng)年的隆隆炮聲,不禁感嘆今天的和平盛世來之何艱。</p> <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沉入海底121年的致遠艦殘骸被打撈出水面??脊殴ぷ髡咴诖摪l(fā)現(xiàn)了一件帶有銘文的瓷盤,瓷盤上面寫有英文THEIMPERIALCHINESENAVY(中國皇家海軍)和CHIHYüAN(致遠)的字樣,中間則是篆字“致”和“遠”,組成了一個中心艦徽,這無疑就是致遠艦的“身份證”??吹竭@件破碎的瓷盤,在場的人不禁潸然淚下。</p> <p class="ql-block">為了銘記這場海戰(zhàn),1995年國家關(guān)心下一代委員會和丹東市政府把大鹿島列為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東港市將一條主要市區(qū)道路命名為“甲午大街”。</p> <p class="ql-block">1996年,我國唯一一艘國防動員艦命名“世昌號”,以表達對鄧世昌的崇高敬意,這是中國海軍唯一一艘以北洋將領(lǐng)命名的艦船。</p> <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25日,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正式服役,為了紀(jì)念發(fā)生在遼寧海域的中國海軍第一戰(zhàn)甲午海戰(zhàn),<span style="font-size:18px;">命名為遼寧號,</span>警示世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p> <p class="ql-block">遼寧艦舷號16,也是為了紀(jì)念甲午海戰(zhàn)英勇犧牲的先烈,將1-15舷號留給了全軍覆沒的北洋水師七鎮(zhèn)八遠15艘戰(zhàn)艦,向世界昭示中國海軍從此揚帆起航,走向深藍。</p> <p class="ql-block">日本在甲午海戰(zhàn)之后又發(fā)動了一場陸戰(zhàn),即鴨綠江江防之戰(zhàn)。1894年10月24日,日軍從朝鮮泅水渡過鴨綠江,在安東(現(xiàn)丹東)九連城登陸。雙方在九連城附近的虎山展開鏖戰(zhàn),守邊清軍因孤軍無援而敗。26日日軍入據(jù)九連城,攻陷安東。</p> <p class="ql-block">清政府戰(zhàn)敗后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馬關(guān)條約》。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后雖經(jīng)俄德法三國干涉遼東半島得以贖回,但追加了3000萬兩的還遼費。為此日本在這場戰(zhàn)爭中共獲得白銀2.3億兩,相當(dāng)于其四年的財政總收入,由此日本國力大增,為其躋身世界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1900年庚子事變后八國聯(lián)軍侵華,沙皇俄國趁機強占中國東北,在鴨綠江沿岸修筑工事,意欲長期占領(lǐng)。為了與俄國爭搶中國東北,1904年日本宣布與俄絕交,捕俄艦于仁川,突襲旅順口俄國艦隊,由此爆發(fā)了在中國領(lǐng)土上的日俄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1904年4月18日,日軍第一軍3萬人分三路強渡鴨綠江,歷史上第二次侵入九連城。日俄雙方在虎山一帶展開廝殺,九連城最終被日軍占領(lǐng),俄軍敗退至吉林四平一帶。后又經(jīng)過幾次戰(zhàn)役,到1905年8月俄軍最后戰(zhàn)敗。</p> <p class="ql-block">戰(zhàn)敗后的俄國與日本簽訂了《樸次茅斯和約》,將“關(guān)東州”的租借權(quán)轉(zhuǎn)讓給了日本。日本隨后向東北駐扎了約一百二十萬軍隊,大肆掠奪我國東北的資源。</p> <p class="ql-block">1906年,日本為“紀(jì)念”九連城戰(zhàn)役于九連城鎮(zhèn)東山修建了“鴨綠江戰(zhàn)績碑”。1916年石碑被“日本滿洲戰(zhàn)線保存會”移建鴨綠江邊保存至今,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留下的鐵證。</p> <p class="ql-block">1908年,日本逼迫清政府合辦了“鴨綠江采木公司”,瘋狂掠奪長白山木材,每年的采伐量都在50萬立方米以上,最高時達100萬立方米。當(dāng)時每年5-10月,鴨綠江上木排首尾相連,24小時不停歇的運輸著木材。</p> <p class="ql-block">扎好的木排從高處望去如同巨大的孔雀開屏,看上去十分漂亮。</p> <p class="ql-block">但是放木排卻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古老職業(yè)。鴨綠江河床由塊石和盤巖構(gòu)成,汀多哨險峽奇,沿途要經(jīng)過100多個險灘哨口,稍有閃失便會人排俱毀。</p> <p class="ql-block">電視劇《闖關(guān)東》中朱傳武在江中放木排的情景,就是取材于歷史上鴨綠江放木排。</p> <p class="ql-block">鴨綠江上游漂來的木材都到當(dāng)時的安東縣(丹東)集中,再銷往國內(nèi)和朝鮮、東南亞等地區(qū)。當(dāng)時的安東是東北地區(qū)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從市區(qū)內(nèi)的大沙河到浪頭一帶,沿江幾十里木排遍布,木垛如山,被稱為中國的木都。由此而興起的木材加工業(yè)與絲綢業(yè)、榨油業(yè)并稱為安東的三大支柱產(chǎn)業(yè)。</p> <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事變第二天日本軍隊便侵占安東和鳳城,繼而占領(lǐng)了東北全境,扶植傀儡皇帝溥儀上臺,成立了偽滿洲國,對東北人民實施了長達14年的殖民統(tǒng)治。</p> <p class="ql-block">1943年5月4日溥儀曾“巡幸”安東,先后視察了今鴨綠江造紙廠、青城子鉛礦、錦江山公園、水豐發(fā)電站和化纖公司等處。</p><p class="ql-block">這是為溥儀“巡幸”安東專門建造的東行宮,位于鴨綠江邊的丹東市浪頭港西側(cè)。經(jīng)丹東市人民政府批準(zhǔn),東行宮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丹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溥儀倉惶逃至吉林通化鴨綠江邊的大栗子溝,于8月17日宣讀“退位詔書”,結(jié)束了他可恥的傀儡“皇帝”生涯,偽滿洲國從此淹沒在滾滾鴨綠江中。</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