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愛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什么才是愛?</p><p class="ql-block">我們如何感受愛,理解愛,付出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歷時一月,通過班級共讀</p><p class="ql-block">我們一同在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里,似乎找到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亞米契斯創(chuàng)作的長篇日記體小說。首次出版于1886年。整部小說以一個小學生安利柯的角度出發(fā),記錄了他從開學第一天開始到第二年的七月份的四年級生活。全書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p><p class="ql-block">第一,安利柯的日記:描述了他在校內外的生活點滴和小故事,比如《少年筆耕》、《六千英里尋母》等。</p><p class="ql-block">第二,父母的勸誡啟發(fā)性的文章:這些文章充滿了對安利柯的教育和關愛。</p><p class="ql-block">第三,老師的每月故事:這些故事旨在啟發(fā)學生們對生活的思考和對道德的理解。</p><p class="ql-block">除了這三個主體部分,《愛的教育》還在開頭和結尾加入了其他元素,使得整部作品有血有肉,更加豐富立體。</p> <p class="ql-block"> 我和孩子們于10月中旬開始,利用每周三的午自習時間進行了整本書的閱讀,歷時一個多月。</p><p class="ql-block"> 或許大家會感覺我們花的時間過長了一些,實際上確實也是沒辦法。</p><p class="ql-block"> 第一,針對班級里有閱讀障礙的小朋友,我們不能棄之不顧。所以,我們每天閱讀的篇幅較少,一般最少一則(如篇幅較長的),那些篇幅少的,我們也就讀最多三則。</p><p class="ql-block"> 第二,我們這次的班級共讀,主要以“讀”的形式來完成。有的時候老師讀,有的時候學生讀。篇幅較長的幾個同學分著讀。這樣的“讀”其實也是比較費時的。但是,對于個別閱讀困難的學生來說,幫助特別大。至少,他們能通過聽故事,而收獲知識。</p><p class="ql-block"> 第三,我們的每次閱讀,不是僅限于閱讀。我們會思考,會交流,會就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提出質疑并且隨堂解決,我們也會因為某個特別好的段落進行情感上的碰撞。幸運的是,每次都能帶來一些令人驚喜的共鳴。我想,這不就是我們鼓勵孩子們閱讀的目標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們合上了這本陪伴了我們一個多月,也即將陪伴我們一生的書。從孩子們的眼睛里,我看見了對于一本書的難得一見的不舍。</p><p class="ql-block"> 其實,哪里只是孩子,我又何嘗不是留戀不舍呢?</p> <p class="ql-block"> 《帕多瓦的小小愛國者》,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貧苦孩子身上擁有的家國情懷;</p><p class="ql-block"> 《小抄寫員》,讓我們看到了親情之間的血脈溫暖,那種與生俱來的對愛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醫(yī)院里的天使》,讓我們明白愛是沒有界限的!</p><p class="ql-block"> 還有誰?太多啦!</p><p class="ql-block"> 見義勇為的羅博帝,品學兼優(yōu)的德羅西,仗義且暴脾氣的卡羅納,帕多瓦的愛國少年,清掃煙囪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太多太多的事件,太多太多的人物,每一處都彰顯出愛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祖國之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自然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次溫暖的閱讀,在家長們的支持下,我與孩子們都從文字中得到了無比幸福的精神滋養(yǎng)。盡管面對鏡頭,同學們的第一次分享并不完美,甚至不算精彩。但是,我相信,這也是只是時間與習慣的問題。以后一定也能更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名老師,我無法改變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實質性的問題。我沒有辦法勸服家長不要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要到處買資料,不要老是瘋狂刷題。我更沒有力量去與這個飛卷的現(xiàn)實去抗衡,去改變大家對于教育的膚淺認知。我能做的,僅僅只是多愛護他們的童年一點點,多守護他們的童心一點點而已。這不是一種妄自菲薄,而是我自己對于教育最本真的理解與追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