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源于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在少數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后取其首音的諧音“普”為漢字單姓,稱普氏。據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的記載,先秦至兩漢時期,彝族被稱作“嶲”、“昆明”,處于“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狀態(tài),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馬頭山、底尼、阿戛米等地。據史學界一些專家的考察,認為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時代的古滇人,從易門甲浦菜子山、趙普寨子山兩個新石器遺址發(fā)現的石器、陶片來看,易門早就有古人類居住,這些土著古人與南遷的一部分氐羌族融合成為當地較早的彝族先民。水塘鄉(xiāng)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遷至昆明數代后,又被外族驅至易門浦貝,最后又被逐到水塘鄉(xiāng)一帶。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別占居了紅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樹等山寨。新華浪巴鋪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時期入滇,先落籍定遠,后分支廟門,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鋪)。而凹里簸普氏族人則氏在清朝光緒年間從牟定秧田沖遷入。自兩漢以后,內地漢族人民因各種歷史原因陸續(xù)遷入云南,部分輾轉至易門,與當地的土著彝族先民來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彝族同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姓,中國《百家姓》里沒有的一個姓。在夷姓改漢姓中,普姓是清乾隆皇帝特允許保留的夷姓。至今,普姓的人仍會自豪地說:在中國,只有云南才有普姓,凡姓普的大都是彝族。</p><p class="ql-block"> 普姓,在中國彝族史,特別是云南彝族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普,彝語,譯成漢語為祖、祖先之意。約兩千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彝族始祖篤慕,為避洪水泛濫,率古夷人(彝族先民)遷徙到今昆明東川、昭通一帶謀生。這一帶彝語為“能尼羅尼幾堵迷”,意為:紅土地,黑虎山出銅地方;哈尼語為:虎尼虎那,意為:紅土地,黑石頭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夷人逐漸形成武、乍、糯、恒、布、默6個大部落。始祖篤慕有6個兒子,待6個兒子長大成人后,率族人在尼羅白山殺牛祭祖分支。此事彝文史書稱“六祖分支”“六祖魂光輝”,土家族稱“六子分家”。篤慕令其長子穆阿法率武一支往西遷,其子孫成了今滇西、小涼山一帶的彝族。令次子穆阿枯率乍一支往南遷,其子孫成了今滇中、滇南地區(qū)的彝族。令三子穆阿賽率糯一支和四子慕阿臥率恒一支一起往北遷。數年后兩只從永善渡口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南部地區(qū),糯支改稱為曲涅,并一直往西遷,成了今生活在西昌、大涼山一帶的彝族和唐朝初期從西昌、冕寧一帶遷回云南的哈尼族。恒一支改稱為古候,從川南往東遷,成了今生活在四川屏山、宜賓、瀘州一帶的彝族。布、默兩支往東遷,布一支成了今生活在貴州、廣西一帶的彝族。默一支越過貴州入五溪(湖南),成了今土家族。</p><p class="ql-block">普姓,是篤慕兒子穆阿枯所生的長子后裔,封建帝王,封建土司的繼承王法是:“立長不立次,立嫡不立庶”。六祖分支穆阿枯成了乍一支的頭領,往后其職位只能由嫡生長子來承襲。這是封建王法,嫡生長子自然成世祖。歷經千百年演變,乍一支嫡生長子為納樓永樂末代土司普國泰;跨越兩朝,前半生為土司,民國服務,后半生為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服務的前紅河州政協(xié)副秘書長普增輝;現存者為出生在元陽的納樓永樂土司衙門,上世紀60年代畢業(yè)于云南大學物理系,后供職于個舊無線電廠,現退休在家的高級工程師普光斗先生。嫡生長子長孫為祖,“祖”彝語普,“普”成了這支的身份,久而久之成了姓,普姓由此而來。乍一支遷至滇池一帶休養(yǎng)生息,生兒育女。這時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征服云南周邊鄰國后,對云南的少數民族實施“攻心為上”的戰(zhàn)略。令其漢兵在滇池中打造一艘有樓的船。船載著軍十每天在滇池里游戈,士兵在船上習武。滇池四周的乍支普姓和其他彝民看到漢族居然能在船上造樓,可不得了,就歸順于漢朝。這就是云南有名的“漢習樓船”“滇國歸漢”。在這一歷史大變革中,乍一支普氏首領率其臣民歸順。漢武帝就用皇帝才用的九重錫命杯賜酒給乍支普氏首領喝,并牽來五匹馬,讓五馬分別向五方奔走,五馬所到之處為乍支普姓領地。這就是納樓土司新建衙門時,門上必有的“九重錫命傳金碧,五馬開基自漢唐”對聯(lián)的歷史淵源。這時的乍支普姓進入興盛時期,其衙門設在“阿谷咪”“谷窩”,彝語,即昆明。疆域北至昆明,南至“核咪”,即通海,西至“威楚”,即楚雄,東至“阿瀘匹堵”,意為石頭開花洞,即瀘西阿瀘古洞地區(qū)。樹大分支,山大分脈。普姓人丁興旺,至三國南北朝時,普姓雖為一家,但內部形成三大宗族部落??偞笞彘L為阿德,阿德育有三子,長子阿雄,次子羅雄,三子步雄,史稱普氏三雄。三子成人后,阿德決定普氏宗族祭祖分支,分別由3個兒子各率一支向東南發(fā)展。在分支的家宴上,阿德令長子阿雄率一支向南方發(fā)展,古彝語中南為納,給封號為納樓,意為向南方發(fā)展的一支。這一支發(fā)展成為今通海、新平、石屏、建水、元陽一帶普姓中吃田中生長的細葉菜的人和地區(qū)彝族。阿德正要給次子羅雄封號,羅雄被雞骨頭卡住脖子,咽不下去,吐不出,當場死亡。雞肉是彝族的主要食物,不可不吃,恰巧當晚宴席上有一道菜是田中生長的細葉菜,就把羅雄的死因推給細葉菜,說是吃細葉菜中毒死亡,規(guī)定羅雄子孫不得吃細葉菜。中毒彝語叫昂,悲切中阿德將次子一支封為昂支,也稱普昂支。羅雄死亡,其子孫還小,就留在滇中,其子孫成了今天居滇中彌勒、瀘西、石林一帶姓昂的和普姓中不吃細葉菜的人和地區(qū)彝族。阿德要給三子步雄封號步雄嘴里不停地叫著“嚇死我了,嚇死我了”。嚇,彝語為酒。阿德干脆封他為酒支,也稱普酒,令他率一支部族向東發(fā)展,其子孫成了今文山、曲靖一帶姓普的人和地區(qū)彝族。丘北的“普者黑”為彝語,準確的說應是“普酒黑”,意為“普酒家的?!?。史料記載,清時,今華寧的土知州為納樓一支中的普提,清初普提歸附清,被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賜姓祿。到清康熙四年,普提正式改普姓為祿姓。由此,普、昂、祿三姓同祖同宗,同為普姓。阿雄、羅雄、步雄三弟兄分支后,各據一方,各勢力逐漸強大。到南詔王閣羅鳳統(tǒng)一三十七蠻部,實施三十七蠻部聯(lián)盟時,三十七蠻部中的納樓部、步雄部、羅雄部、寧部、納茍部、羅伽部、休制部、峨部、中部等10部均屬乍支普姓同宗同族。這時是普姓宗族的全盛時期。</p> <p class="ql-block">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前,普姓雖為一族,但名多數不冠普字,父子、兄弟也不聯(lián)絡,而是任其所好,各為一名。唐貞觀二十三年,南詔王細奴邏廢除選舉首領舊制,開始在烏蠻諸種中實施父子聯(lián)名制,實行繼承制。其他諸姓一律采用姓與名分開,父名第二字為子名第一字連接下去,形成父子聯(lián)名制。而普姓則各取自名,互不關聯(lián)。有用普冠名,也有冠普,用排字輩方法連下去。這些方法沿襲唐、宋、元、明四朝,至清乾隆年間夷姓改漢姓時,乾隆皇帝特許普姓保留,普姓就姓與名相連沿襲下來。</p><p class="ql-block">三祖分支后,納樓一支從昆明往南遷。其祖阿雄將衙門設在新興州(今玉溪),施政數百年后,昆明、玉溪一帶發(fā)生瘟疫,瘟疫吞噬了無數生命,就撤離玉溪,往南遷徙。每到一地,他們就利用彝族崇拜祖先篤慕、圖騰虎的心理,宣揚自己是篤慕的長子長孫,是黑虎星下凡,要民眾服從他們,有不服從者,實施武力吞并,先后占據了峨山、石屏、通海、建水一帶,把衙門建在建水城中心,實施對這一帶的統(tǒng)治,從元朝時期繪制的納樓疆域圖上看,今石屏、建水縣所轄的岔科、青龍、李浩寨、漾田、普雄、南莊、渣臘、官廳、老李洞、面甸以及個舊所轄的賈沙、保和、卡房,蒙自所屬的蠻耗、冷泉、新田和紅河南岸地區(qū)、老撾北部地區(qū)、越南老街省北部地區(qū)全在他的領地內。這時期的納樓一支,仍處在強盛時期。到元朝中葉,納樓被元朝政府封為千戶所(七品),但其統(tǒng)治地位開始出現動搖。元兵多為兵,蒙兵甚少,漢兵多為北方兵,他們從北方到南方這一水草豐茂、四季如春的地區(qū)后,就定居下來。他們憑元朝政府的支持,手握兵權、政權,就采取各種手段占據建水、石屏城中心地段,占據壩區(qū)土地。納樓只好讓出城中心,將衙門建在城邊。通海、石屏等廣大地區(qū)的領土丟失</p> <p class="ql-block"> 明朝時,納樓被明朝政府封為長官司(七品),但朝廷從中原源源不斷地移漢民至云南屯軍屯田,使云南的漢族人口首次超過當地少數民族人口。漢民以軍隊為先鋒、政府為后盾,每到一地,政府統(tǒng)一劃給土地無償耕種,壩區(qū)土地被以各種借口、手段占有。納樓衙門也被擠出城到狗街建衙門,不久又從狗街遷官廳建衙門。</p><p class="ql-block"> 1917年3月,省主席唐繼堯將納樓普姓土司所屬的,擁袁反唐的北三個里、南三個里實施改土歸流。僅剩擁唐反袁的普國泰所屬的永順里和樂善里。</p><p class="ql-block">1940年,為適應抗日戰(zhàn)爭需要,云南省政府對永順、樂善二里實施改土歸流,為建水縣永樂鄉(xiāng),但名改實不改,仍實行土司制。1950年1月,永樂鄉(xiāng)解放,在云南彝族史上占有顯赫地位的普姓土司由此結束。但其后裔遍布全國,人才輩出。民國時期,普國泰4弟兄先后畢業(yè)于云南講武堂,4人任過國民黨軍政要職。1910年至1945年8月,3代人4次出兵抗擊法帝國主義對祖國領土的侵略,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史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