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順德清暉園</p><p class="ql-block"> 清暉園位于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清暉路, 地處市中心。中國十大名園,位居廣東四大名園之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暉園始建于嘉慶五年(1800),1996年擴建成后二萬二千多平方米,是嶺南園林藝術(shù)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主要景點船廳、碧溪草堂、紅蕖書屋、澄漪亭、惜陰書屋、竹宛、歸寄廬、筆生花館、斗洞、讀云軒、沐英澗、留芬饋等。造型構(gòu)筑別具匠心,各具情態(tài),靈巧雅致,門窗古樸精美,品味無窮。園內(nèi)樹木繁茂,品種豐富,多姿多彩,與古色古香的樓臺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間,步移景異,令人流連。1984年1月,鄧小平同志曾到清暉園參觀。</p><p class="ql-block">明朝萬歷丁未(1607)狀元黃士?。?570-1661年)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建筑黃家祠、天章閣和靈阿之閣。清乾隆年間(1711—1799年),大良進士龍應時(1716—1800年)購得舊址,修葺擴建,植花蒔草,漸成規(guī)模。1805年,龍廷槐((1749—1827年)建小方園。1806年,其子龍元任擴建,稱“清暉園”。后其子龍元僖(1809-1884)建龍?zhí);▓@、楚薌園,幾經(jīng)周折轉(zhuǎn)手,龍?zhí);▓@后改稱“廣大園”。龍氏后人經(jīng)年精修,這一古老園林漸富嶺南特色。</p><p class="ql-block"> 清暉園曾作過順德縣委招待所,設(shè)酒樓、賓館、停車場,為旅游、飲食、住宿綜合服務(wù)單位。上世紀九十年代,順德政府撥款修復擴建清暉園。上世紀末,政府再度擴建,增添眾多景點。如今,占地22,500平方米的清暉園與佛山梁園、番禺余蔭山房、東莞可園并稱廣東清代四大名園。</p><p class="ql-block"> 園林藝術(shù)特色</p><p class="ql-block"> 清暉園內(nèi)景致清雅優(yōu)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古墻、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造型構(gòu)筑別具匠心,各具情態(tài),靈巧雅致,建筑物之雕鏤繪飾,多以嶺南佳木花鳥為題材,古今名人題寫之楹聯(lián)匾額比比皆是,大部分門窗玻璃為清代從歐洲進口經(jīng)蝕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古樸精美,品味無窮清暉園內(nèi)水木清華,景致清雅優(yōu)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古墻、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集我國古代建筑、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shù)于一身。突出了我國庭院建筑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花卉果木</p><p class="ql-block"> 園內(nèi)花卉果木逾百種,有嶺南園林常用的果樹,還栽種了蘇杭園林特有的紫竹、枸骨、紫藤、五針松、金錢松、七瓜楓、羽毛楓等,并從山東等地刻意搜集了龍順棗、龍瓜槐等北京樹種,品種豐富,多姿多彩,其中銀杏、沙柳、紫藤、龍眼、水松等古木樹齡已有百年有余,一年四季,蔥蘢滿目,與古色古香之樓閣亭榭交相掩映,倘佯其間,步移景換,令人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建筑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清暉園的建筑藝術(shù)頗高,蔚為壯觀。庭園曲徑回廊,景趣盎然。園內(nèi)幽深清空,布局緊湊,步移景換;建筑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園內(nèi)有大量裝飾性和欣賞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p><p class="ql-block"> 園林藝術(shù)處理,頗具匠心。園內(nèi)疊石假山,曲水流觴。銀杏千秋,百齡龍眼,玉棠春瑞,沙柳飄揚。閑步曲橋喜看金鯉碧波嬉戲;徐行花徑,好賞綠樹時花撲面。時而庭園內(nèi)傳出裊裊弦歌,聽一粵曲,令你心清耳悅,如醉如癡。</p> <p class="ql-block"> 佛山梁園</p><p class="ql-block"> 梁圓是佛山梁氏宅園的總稱,主要由“十二石齋”、“群星草堂”、“汾江草廬”、“寒香館”等不同地點的多個群體的精華部分組成,規(guī)模宏大,主體位于松風路先鋒古道。梁園由當?shù)卦姇嬅伊禾@如、梁九章、梁九華及梁九圖叔侄四人,于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年)陸續(xù)建成,歷時四十余年。時至民初,一代名園已瀕于湮沒。鑒于其歷史、藝術(shù)和觀賞價值,1982年,佛山市委、市政府首先對現(xiàn)存的群星草堂群體進行了搶救保護,1990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而于1994年開始大規(guī)模的全面修復,總面積達21260平方米,依文物修復“修舊如舊”的原則,重現(xiàn)名園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園林藝術(shù)特色</p><p class="ql-block"> 梁園是清代嶺南文人園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與園林渾然一體,嶺南式的“庭園”空間變化迭出,格調(diào)高雅;造園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詩如畫的田園風韻;富于地方特色的園林建筑式式俱全、輕盈通透;園內(nèi)果木成蔭、繁花似錦,加上曲水回環(huán)、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嶺南水鄉(xiāng)韻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態(tài)、設(shè)置組合之巧妙脫俗而獨樹一幟,是聞名遐邇的粵中四大名園之一。</p><p class="ql-block">梁園的沒計布局在國內(nèi)古園林中頗為少見;造團組景以大面積湖池及國內(nèi)少見的水網(wǎng)池沼中造園最具珠江三角洲水鄉(xiāng)園林特征,尤其是以奇峰異石作為重要造景手段,在嶺南園林中獨樹一幟。其中的四組園林群體因各自構(gòu)思取向不同而風格各異,各種“平庭”、“山庭”、“水庭”、“石庭”、“水石庭”等嶺南特有的組景手段式式具備,變化迭出。與各建筑物和景區(qū)主題緊密結(jié)合的詩書畫文化內(nèi)涵豐富多彩,詩情畫意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園內(nèi)精心構(gòu)思的“草廬春意”、“枕湖消夏”、“群星秋色”、“寒香傲雪”等春夏秋冬四景俱全,各異其趣;展示文人園林特質(zhì)的“石齋寄情”、“硯磨言志”、“幽居香蘭”、“莊宅遺風’四景,將嶺南古園林的多種文化意境,如雅集酬唱、讀書著述、家塾掌教、幽居賦閑等多種文人文化生活追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梁園所展現(xiàn)的古代佛山文人在大都會中遠離凡囂、林泉之樂的追求,也體現(xiàn)了“廣府文化”中對花園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間環(huán)境的向往;其典型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薈萃、文風鼎盛的重要實物例證。其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既是老城內(nèi)歷史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的文化旅游項目亮點,又是老城利用其大面積的園林建筑,設(shè)置為嶺南古園林、國內(nèi)著名古園林史料、實物展示,具佛山陶塑瓦脊特色的“華夏勝跡圖”長卷展示,以及“園林藝術(shù)博物館”的理想場所。</p> <p class="ql-block"> 番禺余蔭山房</p><p class="ql-block"> 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是請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南襯鎮(zhèn)北大街。初建于1867年(清同治六年)建成于1817(清同治十年)年,距今已有140多年歷史了。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余蔭山房的園林部分有四座主體建筑,包括臥瓤廬、臨池別館、深柳堂和玲瓏水榭,中間橫臥一座小虹橋,把花園分成東西兩部分。余蔭山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余蔭山房深柳堂的檀香木雕屏上刻有晚清三大才子梁山舟、張船山、翁方綱等人的詩句和乾隆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p><p class="ql-block"> 園林藝術(shù)特色</p><p class="ql-block">余蔭山房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和“縮龍成寸”的手法,將畫館樓臺,軒榭山石亭橋盡納于三畝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幽深廣闊的絕妙佳境。通過名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使全園的文飾做到豐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給人們一種恬靜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塵香”之中。進入寫有“余蔭山房”的正門后,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lián)一幅:“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p><p class="ql-block"> 園景分為。東、西兩半部,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cè)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筑,是裝飾藝術(shù)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cè)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心馳神往。</p><p class="ql-block"> 余蔭山房表現(xiàn)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通過回廊、花窗、影壁的巧妙借景,以模仿自然山水為特色的中國古典園林,融入不少來自西方的建筑元素。中西合璧,共同營造出別具特色的嶺南佳景。制作“夾墻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表現(xiàn)出古典清雅的驕人之作。</p> <p class="ql-block"> 東莞可園</p><p class="ql-block"> 可園位于廣東省東莞市莞城可園路32號,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嶺南園林的代表,具有嶺南園林的代表性。東莞可園孕育了一批藝術(shù)家和文化名家,對莞邑文化乃至嶺南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是東莞寶貴的文化資源。園內(nèi)收藏、展示、研究古典園林建筑、嶺南畫派文物作品,設(shè)有嶺南建筑文化和嶺南畫派藝術(shù)的專題性博物館,陳列展覽《嶺南傳統(tǒng)園林與民居》《居巢、居廉與可園》《莫伯治與嶺南建筑藝術(shù)》及不定期更新的流動展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藝術(shù)特色</p><p class="ql-block"> 可園占地面積約有2200平方米,外緣呈三角形,園內(nèi)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間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等,另有草藝堂、擘紅小榭、雙清室、問花小院、博溪漁隱等景。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磚結(jié)構(gòu)。最高建筑可樓,高15.6米,沿樓側(cè)石階可登頂樓的邀石閣,四面明窗,飛檐展翅,憑窗可眺莞城景色。</p><p class="ql-block">可園運用了江南造園藝術(shù),以建筑結(jié)構(gòu)在一小塊面積上營造了一組組層次豐富、錯落有致,富有節(jié)奏色彩和空間對比的建筑體系,小中見大,暗中通明、高低回轉(zhuǎn),妙趣橫生。</p><p class="ql-block"> 可園的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 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占地面積約2204平方米,建筑面積1234平方米。所有建筑均沿外圍邊線成群成組布置,“連房廣廈”圍成一個外封閉內(nèi)開放的大庭園空間。其特點是面積小、設(shè)計精巧,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園、書齋,藝術(shù)地合在一起。在三畝三(2204平方)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樹,廳堂軒院,一并俱全。園主在造園時,運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故能在有限的空間里再現(xiàn)大自然的景色。園北臨村中大池塘,建筑物分西南、東北兩組,中隔庭園。布局上高低錯落,處處相通,曲折回環(huán),撲朔迷離。 基調(diào)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擺設(shè)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可園雖是木石、青磚結(jié)構(gòu),但建筑十分講究,窗雕、欄桿、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廣東四大名園中所植的花卉果木,以桂花居多其次是帶香味的花如白蘭花,漂亮的花如紫藤花、大花玉蘭、紫薇等</p><p class="ql-block"> 果樹以龍眼居多</p><p class="ql-block"> 園林中以竹、葵、蕉等作綠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