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華清宮,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華清路38號(西安城東30公里),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清宮是中國唐宮文化旅游標志性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華清宮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筑,規(guī)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 自古以來就是皇家游覽沐浴的勝地。相傳西周的周幽王就曾在這里建驪宮,秦始皇改驪山湯,漢武帝擴建為離宮,唐太宗更名湯泉宮,唐玄宗擴建更名華清宮。這里遺留有比較完整的周、秦、漢、唐、明、清等歷代文化遺址、園林景觀、古建筑及古樹名木等文物資源。</p> <p class="ql-block"> 驪山亦名臨潼山。西周時期因驪戎所居得名。又一說是古代此山松柏蒼郁,實象一匹純青色的驪馬,故稱驪山。此山東西綿亙10公里,南北約7公里,海拔1000~1302米,山形秀麗,林木繁茂,斷崖險峻,又因美如錦繡,故又稱“繡嶺”。驪山最高處有烽火臺,相傳系古代周幽王為博得寵妃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遺址。</p> <p class="ql-block"> 春寒賜浴廣場中矗立著貴妃出浴雕塑,半披紗的楊貴妃,體態(tài)婀娜,柔美豐滿,仿佛俯視著驪山溫泉,真實再現(xiàn)了楊貴妃醉生夢死的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 宮城即羅城,華清宮的重要建筑都布設在這里,周圍繞以羅城,分設四門,以北門名津陽門為正門,東門名開陽門,南門名昭陽門,西門名望京門。</p> <p class="ql-block"> 相傳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出游這里,“千乘萬旗被原野,云霞草木相輝光”、“八十一車千萬騎,朝有宴飲暮有賜”,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出行的規(guī)模之大,讓這里成為了第二長安城,芙蓉殿就成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相聚之地。</p> <p class="ql-block"> 長生殿在九龍湖對面,是唐玄宗的寢宮?!堕L恨歌》所描寫:“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大多就發(fā)生在這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來華清宮,他們就住在飛霜殿。</p> <p class="ql-block"> 華清宮現(xiàn)存唐代湯池遺址,是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fā)現(xiàn)的,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nèi)發(fā)現(xiàn)5個湯池遺址,經(jīng)考古專家發(fā)掘整理,并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星辰湯、太子湯、尚食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海棠湯,又名芙蓉池,它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愛情禮物,俗稱貴妃池,俯瞰下去很像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楊貴妃就是在這里沐浴了多少個春秋,如今雖已香消玉殞,但墨玉拼砌而成的湯池遺址,卻讓人不由得想起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描寫:“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年輕漂亮、豐腴白皙、豐滿富態(tài)的楊貴妃,經(jīng)常陪侍李隆基來到這個坑里,寬衣解帶,鴛鴦戲水,玉滑凝脂,泡澡洗漱、洗頭搓背、沐浴更衣的動人情景……一幅幅生動的、活靈活現(xiàn)的畫面,就會呈現(xiàn)在你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 “蓮花湯”專屬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玄宗,也</span>被稱為“御湯九龍殿”,非常有氣勢。據(jù)說這里原本是有雙蓮花底座的,象征了唐玄宗與楊貴妃“永做并蒂蓮”和“在地愿做連理枝。</p> <p class="ql-block"> 五座湯池里面積最大的則是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星辰湯,平面形狀模仿了“北斗七星”,分為“斗池”和“魁池”,旁邊還有供他沐浴后休息的寢殿遺址。這里算是華清宮的風水寶地,所以在星辰湯底部,還發(fā)現(xiàn)疊壓著秦始皇的“驪山湯”和漢武帝的“漢離宮”遺址。四周的玻璃柜內(nèi)展出的,就是當時出土的部分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 太子湯,位于戶外, 是唐代皇太子所使用的湯池,用水來源于星辰湯,寓意太子沐浴父皇恩澤。唐玄宗當太子的時候也是在這里泡澡的。</p> <p class="ql-block"> 尚食湯是唐玄宗時期為隨侍官員修筑的湯池,尚食湯這個名字,來源于唐代官署的名稱:尚食局。</p><p class="ql-block"> 這里是唐代皇帝為天天為皇家的飲食起居、出行等勞心勞力的高等級內(nèi)宮侍人們提供“泡澡”福利的地方。雖然名稱來源于尚食局,但是同等重要的尚藥局、尚舍局、尚乘局、尚攆局,合稱“五大局”的官員都是可以在這里泡澡的。尚食湯地方雖然不大,卻也有石梁一道將“湯”分隔成一大一小兩個區(qū)域。民間戲稱他們是“大眾澡堂”和“VIP澡堂”。各局官員進小池,各局吏員則進大池子。在等級森嚴的唐代,這么設計非常有必要。省的雙方打成一片,亂了祖宗規(guī)矩!</p> <p class="ql-block"> 在湯池遺址內(nèi),還可以看到華清宮的溫泉水水源,里面的水真的非常純凈。據(jù)說這里的水溫常年保持在43℃左右,富含多種礦物質,應該對人體非常有好處。時間允許的話,在這里泡泡湯,感受下帝王貴妃的待遇,也是一種享受呢。</p> <p class="ql-block"> 華清宮更是因這里曾是楊貴妃沐浴的地方而聞名四方,在華清宮內(nèi)還有一座楊貴妃出浴雕像,據(jù)說是在1991年完工,整體由漢白玉雕刻而成,雕塑設計大膽開放,正是昔日那個年代為打破思想境界的瓶頸而大膽設計,展現(xiàn)了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于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意境之美。</p> <p class="ql-block"> 出了這里,我特地去看了看“周恩來總理沐浴池”。所屬建筑如今正式的名稱叫“華清池溫泉沐浴中心”,普通游客都可以在此消費。價格隨等級的不同120元-1295元不等。1961年10月7日,周恩來總理陪同外賓參觀華清池期間,代表政府邀請外賓在貴賓室沐浴,而他則堅持在大眾間沐浴,也就是如今保留下來僅供參觀的這個小間。</p> <p class="ql-block"> 在“唐御湯遺址博物館”的東邊就是環(huán)園,因整個園子以環(huán)形布局而得名。原為清代驛館,同治年間毀于戰(zhàn)火,建成于1878年,臨潼知縣沈家貞采用“以工代賑”的方法重修驛館,并改名“環(huán)園”。</p><p class="ql-block"> 環(huán)園內(nèi)頗具有江南園林風格,也是過去的達官貴人停留華清池期間住宿的地方。清代西巡的康熙皇帝、八國聯(lián)軍進京后逃難到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民國時期的蔣介石,京劇大師梅蘭芳等都曾住過這里。</p> <p class="ql-block"> 進環(huán)園,過了望湖樓門洞,迎面可見一個荷花池,水面上東、西分置有白蓮榭與荷花閣,都是小房間。沿荷花池右側步道向前走,右手邊會經(jīng)過楊妃池。</p><p class="ql-block"> 所謂楊妃池,始建于清代,分為休息室和“泡澡室”,因為湯池仿唐代貴妃池的海棠花造型,故名楊妃池。1957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來此地時,題寫了“楊妃池”三字。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先后兩次下榻環(huán)園,就是在這個湯池沐浴的。所以,現(xiàn)在也掛著“蔣介石沐浴室”的牌子。</p> <p class="ql-block"> 華清池不只有愛情故事,也是國家重點的紅色愛國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再往北邊走,便是“西安事變”這段歷史最為驚心動魄的發(fā)生地“五間廳”了。五間廳即五間房子,又名“桐蔭軒”,始建于1900年,為一排坐南面北的磚木結構平房,平面呈矩形,坐南朝北,總占地面積6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51.1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12月蔣介石兩次入陜,以華清池為“行轅”,下榻五間廳,蔣介石住在中間的一間,內(nèi)有床、圓桌、沙發(fā)和椅子,是兵諫捉蔣的重要見證、西安事變的重要舊址之一。1936年12月12日清晨,東北軍隊對華清池發(fā)起攻擊,孫銘九率領衛(wèi)隊二營50多人直撲五間廳。倉皇之中,蔣介石逃離這里,爬上后方的驪山。如今,在五間廳的外墻上,依然可以看到當時留下的彈孔。</p> <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尊重歷史和反復考證的基礎上,五間廳內(nèi)復原出“西安事變”發(fā)生前的布局,分為侍從室、秘書室、蔣介石臥室、蔣介石辦公室和會議室。</p> <p class="ql-block"> 沿登山道而上,出了昭陽門,在驪山半山腰虎斑石處存有民國末期修筑的“兵諫亭”。兵諫亭始建于1946年,由胡宗南發(fā)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初名“正氣亭”。新中國成立后,更名“捉蔣亭”,1986年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之際更名“兵諫亭”。兵諫亭高4米,寬2.5米,由四根古希臘多立克式柱支撐,是純西方建筑風格,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事變舊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 華清宮與驪山,西周時烽火戲諸侯,秦漢隋興建溫泉宮,目睹了唐玄宗楊玉環(huán)的愛情,也見證了大唐的盛世與衰微。晚清環(huán)園落成,迎接了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逃,還成為了中國歷史轉折點西安事變的主要發(fā)生地。王朝興衰,歷史演變,華清宮的身影爍爍閃耀,貫穿古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