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24日, 美國的黑色星期五, 冬日里的一個晴朗清晨, 朝陽直射 Dekorte的湖面, 地平線上的紐約下城清晰可見,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美麗和平靜, 唯有湖面上空時不時傳來的一陣陣海鷗鳴叫的聲音, 才彰顯著這“黑五”清晨的慵懶. 然而, 就是這樣一個冷風吹來, 外面站久了都讓人有點凍得打顫的天氣, 我與遷徙中的雪鹀偶遇了. 第一次看見雪鹀是2022年7月21日在冰島的杰古沙龍冰河湖邊, 驚鴻一瞥, 我以為從此就與它失之交臂了, 沒想到今天在Dekorte堤壩上遇見它. 雖然它身著鐵銹色的冬裝, 但我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它. 由于它好動, 不停地在堤壩巖石縫隙中和搖曳的草叢間四處走動, 仿佛是在玩捉迷藏似的, 我嘗試對焦, 擔心光圈設置并檢查 ISO 的同時, 要捕捉完美構圖的圖像是極其不容易. 不過, 還是有幾張比較滿意的照片. 據(jù)說再過兩周它們就要繼續(xù)往南遷徙了, 只能期待明年的再相遇.</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21日拍于冰島杰古沙龍冰河湖)</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Snow Bunting</p><p class="ql-block">學名:Plectrophenax nivalis</p><p class="ql-block">雪鹀是鐵爪鹀科雀形目遷徙鳥類, 俗名雪雀, 路邊雀. 雪鹀是世界上有記載的生活在最北的雀形目鳥類, 在整個北極呈環(huán)極繁殖. 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到阿拉斯加, 加拿大和格陵蘭島, 并在冬季向南遷徙. 它們是英國和蘇格蘭的稀有繁殖物種, 因此被列入琥珀名單物種. 另外, 它們被列入“野生動物與鄉(xiāng)村法” 附表 1 中, 因此騷擾雪鹀屬違法行為.</p> <p class="ql-block">形態(tài)特征</p><p class="ql-block">雪鹀是一種雌雄異形的中型雀形目鳥類. 長15 厘米, 重31-46 克, 翼展30 厘米. 雪鹀有小圓錐形的嘴, 黑色的眼睛, 深灰色的腿和腳. 雪鹀有多種羽毛, 但它們總是顯示白色的內(nèi)翼, 黑色的翼尖和黑白相間的尾巴. 在繁殖季, 有著引人注目的“雪白”羽毛. 雄鳥呈鮮明的白色, 背部呈黑色, 翅膀又長又黑, 翅膀上有白色斑塊; 繁殖中的雌鳥整體呈白色, 背部紅褐色有白色條紋, 頭部有灰色條紋. 非繁殖季, 雄鳥下部呈白色, 頭頂, “耳朵”和肩部有銹斑, 背部呈紅褐色有黑色條紋, 上半身有銹跡, 尾巴是白色的, 邊緣有一個黑色的楔形, 翅膀大部分是白色的, 尖端是黑色的; 雌鳥臉上有銹跡, 胸部有深色銹斑. 繁殖中雌雄鳥的都有深色的喙,在非繁殖季節(jié), 喙通常是黃色的, 尖端是黑色的. 雪鹀不會像其他雀形目鳥類那樣經(jīng)歷換羽. 在春天, 而是隨著羽毛的磨損和磨損而變色, 露出下面的繁殖羽毛; 秋天, 它們蛻變成非繁殖羽毛. 它們的跗節(jié)有羽毛, 這是為了適應嚴酷的寒冷環(huán)境. 除了普通渡鴉之外, 沒有其它雀形目鳥類能夠像該物種一樣在北方過冬. 幼鳥整體呈灰色, 翅膀顏色較深, 腹部顏色較淺.</p> <p class="ql-block">生活習性</p><p class="ql-block">雪鹀是一種地面棲息的物種. 可以行走, 奔跑, 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跳躍. 雪鹀繁殖棲息在北極高海拔地區(qū)的巖石縫隙中, 包括巖石堆, 巨石場, 懸崖或巖石海灘的地區(qū); 冬季, 雪鹀在美國北部和加拿大溫帶的空曠地區(qū)越冬, 棲息在各種開闊的土地上, 包括短草草原, 農(nóng)田, 海灘和路邊. 雪鹀遷徙到北極繁殖, 它們是抵達這些地區(qū)的第一批遷徙物種. 雪鹀的遷徙是在夜間進行的, 它們能夠探測地球的地磁場, 以引導自己前往繁殖和越冬領地, 雪鹀在遷徙過程中的方向與任何類型的視覺提示無關. 此外, 研究表明, 只有那些能量儲存充足的個體才能在遷徙過程中選擇適合季節(jié)的方向. 它們在北遷徙前必須增加至少 30% 的體重, 一旦雪鹀向南遷徙, 它們就能夠減輕為繁殖而增加的體重, 體重總體下降了 15%. 地面覓食的雪鹀以小而松散的群體遷徙, 在繁殖季節(jié)以外成群出現(xiàn), 在它們的活動范圍內(nèi), 鳥群可以達到數(shù)千只, 通常有數(shù)百只. 這些鳥群經(jīng)常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 因此它們的冬季分布不穩(wěn)定且不斷變化. 雄鳥于四月初抵達北極繁殖地, 雌鳥在五月跟隨, 并在秋季離開, 十月中旬抵達并途經(jīng)華盛頓. 種子是雪鹀全年飲食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冬季; 在夏季, 它們吃更多的昆蟲和蜘蛛, 沿海地區(qū)的雪鹀也吃微小的甲殼類動物. 幼鳥幾乎完全以無脊椎動物為食.</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雪鹀具有一夫一妻制的行為, 具有很強的領地意識. 擁有適合筑巢的巖石堆的領地很難找到, 因此對領地的競爭非常激烈. 筑巢區(qū)域的質量對其繁殖成功至關重要, 雄鳥會在雌鳥受孕期間跟隨雌鳥, 以確保她不會與任何其它雄鳥交配. 雄鳥比雌鳥早六周到達繁殖地, 以標定包含合適筑巢地點的領地, 它們有時也會在建筑物上筑巢. 巢穴通常位于受保護的裂縫和巖石洞穴中; 但在人口稠密的地區(qū), 可能會使用人工巢穴. 雌鳥負責筑巢, 通常用草, 地衣, 苔蘚和樹根建造一個厚壁的巢穴, 巢內(nèi)襯有細草, 細根, 植物絨毛, 羽毛和頭發(fā). 每窩產(chǎn)卵 3 - 9 枚, 孵化期為 10 - 16 天. 由于惡劣的小氣候, 巖石巢穴很冷, 它們的孵化時間可能會更長, 而且較低的溫度有殺死胚胎的風險, 為了克服這一挑戰(zhàn), 孵化期, 雄鳥幾乎每 15 分鐘就會給雌鳥帶來食物, 因此雌鳥在孵化期間不需要經(jīng)常離開巢, 從而提高孵化成功率并縮短孵化時間. 父母雙方都會幫助喂養(yǎng)雛鳥. 雛鳥在 10 - 17 天后離開巢穴. 雛鳥離開巢穴后, 父母會繼續(xù)喂養(yǎng)幼鳥 8 - 12 天, 但雛鳥會在 3 - 5 天內(nèi)開始自己捕食. 雪鹀通常一年只養(yǎng)一窩. 有記錄的最長壽的雪鹀是一只雄鳥, 當它在阿拉斯加的環(huán)扎行動中被抓獲并重新釋放時, 它至少有 8 歲零 9 個月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