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疫情中斷了三年之久的出國之旅終于在今年金秋十月重啟,首站為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前蘇聯(lián)的加盟共和國),我們?nèi)珗F19位由嘉音國旅林國華總經(jīng)理親自領(lǐng)隊于11日零點過后搭乘阿聯(lián)酋航空A380空客飛往迪拜。</p> <p class="ql-block">空客380機型客艙有上下二層,樓上為商務(wù)、頭等艙。</p> <p class="ql-block">凌晨迪拜國際機場的免稅商場仍然人丁興旺。</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機前往阿塞拜疆首都巴庫。</p> <p class="ql-block">巴庫,一亇浸潤于伊斯蘭文化和拜火教文化的海濱城市,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城。</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巴庫機場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3年竣工完成的巴庫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占地面積101801平方米,由英籍伊拉克設(shè)計師扎哈·哈迪德(曾設(shè)計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那一位)設(shè)計。這個建筑將伊斯蘭文化、自然形態(tài)和先鋒藝術(shù)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一串與城市環(huán)境連為一體的巨大褶裥表皮和開放流動的空間,被稱為“流動的藝術(shù)”,也是巴庫乃至阿塞拜疆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參觀海達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碰巧有世界各國私人珍藏的古董車展。</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隨后的兩千多年,波斯、亞美尼亞、俄羅斯、土耳其、英國、德國等國,都曾試圖占據(jù)這個里海交通要地。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庫,位于里海的西岸,是里海的最大港口,它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被稱為“小迪拜”。</p> <p class="ql-block">巴庫火焰塔由三座高聳的地標建筑組成。</p> <p class="ql-block">二戰(zhàn)蘇軍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里海之濱的巴庫城高地公園,老天原人及家屬合影。</p> <p class="ql-block">路經(jīng)體育館。</p> <p class="ql-block">巴庫老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少女塔為巴庫老城的地標建筑。</p> <p class="ql-block">老城街上悠閑漂亮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公共浴室遺址。</p> <p class="ql-block">巴庫下榻酒店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酒店的旋轉(zhuǎn)樓梯。</p> <p class="ql-block">穿上朋友帶的服飾像不像阿拉伯婦女。</p> <p class="ql-block">在巴庫西面有個叫迪里巴巴的地方,山上有希爾萬王朝早期國王在此修行的洞窟。相傳以前有個人從小體弱多病,就來此地辟谷修行,不但病好了,還長命百歲。圓寂后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真身還在,這個地方就叫做迪里巴巴,其中迪里(Diri)是真身的意思,巴巴(Baba)是爺爺?shù)囊馑肌跣扌卸纯呓?jīng)近年來政府出資修復(fù)后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距巴庫120公里的沙馬基,有一片建于1402年的國王家族墓園,希爾萬王朝幾任國王及家屬葬于此,圓形桶狀穹頂建筑就是國王及家屬的墓冢。十五世紀這里發(fā)生地震,墓冢被毀,以后這個墓園就此荒廢?,F(xiàn)在平民百姓的家族墓冢也建在這個墓園中。站在國王家族墓園眺望對面山坡上的沙馬基小鎮(zhèn),依然是自然古樸的農(nóng)村田園風光。</p> <p class="ql-block">沙馬基往西180公里,是曾經(jīng)的舍基汗國都城舍基。2019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的舍基汗王宮,建于1762年,以精美的雕塑及壁畫、彩色鑲嵌玻璃組成的馬賽克圖案等構(gòu)成獨特的伊斯蘭建筑風格?,F(xiàn)開放的王宮是夏宮。</p><p class="ql-block">王宮門口兩邊是兩顆距今八百多年的古樹。</p> <p class="ql-block">位于阿塞拜疆西北部的舍基,是個人口只有6萬多的小城市,但在十七世紀卻是絲路貿(mào)易中重要的商旅驛站和舍基汗國都城。</p> <p class="ql-block">阿塞拜疆舍基山上有個古老的小教堂,叫阿爾巴尼亞神廟。高加索最早的一批先民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他們從山水自然崇拜探索了五百年,最早接受了基督教,并創(chuàng)建了東方正教(與東正教有區(qū)別),約在五世紀建起了這個世界上第一座東方正教的教堂。特點之一是教堂外部沒有十字架,而在教堂內(nèi)部天花板上有阿爾巴尼亞十字。</p><p class="ql-block">著名的挪威探險家托爾·海爾達爾到訪后,得出來自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人,是移民到北方的維京人祖先的結(jié)論。公元2003年,由于托爾·海爾達爾的個人努力, 挪威政府捐贈了資金使教堂得以修復(fù)?,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不是祭祀祈禱的場所,而是人們了解、敬仰先民們追求信仰的地方,所以不叫教堂,叫神廟。</p> <p class="ql-block">午餐在舍基的網(wǎng)紅飯店用餐,環(huán)境優(yōu)雅漂亮,菜肴美味可口。</p> <p class="ql-block">品嘗舍基美食的靈魂燉羊肉湯piti,小陶罐里放入羊肉、鷹嘴豆、洋蔥、栗子等,進烤箱烘焙8-12個小時,臨近出爐前加入藏紅花等調(diào)味,面餅撕小塊和燉羊肉湯一起吃,類似西安的泡饃。</p> <p class="ql-block">離開阿塞拜疆前往格魯吉亞時在邊關(guān)留影。</p> <p class="ql-block">從陸路拖著行李箱步行出關(guān)。</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東部的西格納吉鎮(zhèn),又名皇家鎮(zhèn),是公元前二世紀格魯吉亞皇室所在地。小鎮(zhèn)建于18世紀后半葉,建造目的是為了保護當?shù)厝嗣馐芨呒铀髂滤沽稚矫窠俾?,吸引亞美尼亞商人繁榮經(jīng)濟,因此小鎮(zhèn)建有4公里長的城墻,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小鎮(zhèn)依山而建,被包圍在森林中,遠山高低起伏,近處房屋教堂錯落有致,屋頂統(tǒng)一為紅色,在黃昏的斜陽映照下,特別迷人。</p> <p class="ql-block">世界葡萄酒的發(fā)源地就在格魯吉亞西格納吉。考古專家在格境內(nèi)考古發(fā)現(xiàn)了迄今8000年,人類歷史最早的葡萄酒釀造技術(shù)遺跡。之后格魯吉亞將葡萄和葡萄美酒傳到了歐洲、亞洲和中東地區(qū),英文、法文、德文、俄文中"葡萄"一詞均來自格魯吉亞語。我們游程中安排了參觀格魯吉亞最大的葡萄酒廠KTW,只見無數(shù)巨大的葡萄酒發(fā)酵罐排列在工廠,每個不銹鋼發(fā)酵罐都有溫度、壓力顯示,不同品種、不同釀制時間的葡萄酒有不同的溫度,有的是攝氏19度,有的才攝氏幾度。這些不銹鋼發(fā)酵罐都來自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第26號不銹鋼儲罐為斯大林生前最喜歡的葡萄酒,口感略甜。</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歌舞餐廳。</p> <p class="ql-block">藝術(shù)家們的歌舞表演給晚餐增添了食欲和歡樂。</p> <p class="ql-block">與表演藝術(shù)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建都于公元四世紀,曾先后被阿拉伯、突厥侵占。1801年,第比利斯隨格魯吉亞被沙皇俄國兼并。十月革命以后,格魯吉亞曾經(jīng)短暫獨立,第比利斯再次成為國家的首都。1922年格魯吉亞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同年12月作為該聯(lián)邦成員加入蘇聯(lián),直到1991年格魯吉亞從前蘇聯(lián)獨立,第比利斯始終是格首都。</p> <p class="ql-block">從第比利斯下榻酒店陽臺鳥瞰城市。</p> <p class="ql-block">位于第比利斯庫拉河左岸伊利亞山上的圣三一主座教堂是一個大型宗教建筑群,大教堂,小禮拜堂、鐘樓,修道院,神學院一應(yīng)俱全,是格魯吉亞最大的東正教堂,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公元330年,這個國家接受基督東正教為其國教。</p><p class="ql-block">圣三一主座教堂的占地面積為137000立方米。教堂中殿面積就有238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從地面到十字架頂部的高度為105.5米。教堂于1995年修建,2004年完工。教堂是典型的格魯吉亞風格,地面鋪著大理石磚,祭壇用馬賽克瓷磚裝飾。它的穹頂為7.5 米高,全部包著純金,而這些黃金一半是由格魯吉亞人自發(fā)捐贈的。</p> <p class="ql-block">建于公元五世紀的梅特希教堂,位于庫拉河畔的一個高地之上,最初用于堡壘,后改建為教堂、監(jiān)獄。斯大林曾在此監(jiān)獄關(guān)過,獲得政權(quán)后,斯大林下令廢除了該監(jiān)獄?,F(xiàn)在恢復(fù)了教堂,教堂古樸簡單,里面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市中心從德國拆除柏林墻時運來的墻體。</p> <p class="ql-block">橫跨庫拉河的和平橋是一座新建的步行橋 ,和平橋采用鋼筋骨架和玻璃的結(jié)構(gòu),外形像一只蠕動的海洋生物,它出自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師 Michel De Lucchi和法國的照明師 Philippe Martinaud之手。</p> <p class="ql-block">照片山頂上的建筑為耗資10億美金建造的總統(tǒng)府。</p> <p class="ql-block">乘坐纜車前往山頂俯瞰全城。</p> <p class="ql-block">與熱情友好的安德烈地接導游談笑風生。</p> <p class="ql-block">被格魯吉亞人尊稱為"英雄母親"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民族編年史紀念柱,位于第比利斯西北角的一座小山上,由移居俄羅斯的格魯吉亞雕塑藝術(shù)家 Z Tsereteli 設(shè)計。景區(qū)大門是兩根很不協(xié)調(diào)的柱子,一根是完整的愛奧尼石柱,一根是不規(guī)則的碎片拼起來的柱子,象征著格魯吉亞的歷史是完整和破碎交替著。主體部分是16根高35米的青銅柱子佇立在廣場之上,柱子上半部分的浮雕人物都是格魯吉亞歷史上的名人,包括圣人、國王、詩人和軍人;下半部分是圣經(jīng)里的人物和場景,正面一副是創(chuàng)世紀,其他分別描寫了童貞女懷胎、耶穌誕生、天使來報等圣經(jīng)故事。在夕陽映照下,這些巨大的銅鑄雕塑顯得高大、神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門口的銅鑄雕塑是一部正在卷開的書,上面用格語、俄語、英語寫著:該紀念柱旨在紀念格魯吉亞3000年歷史,和基督教在格魯吉亞傳播2000周年。</p> <p class="ql-block">紀念柱后面靠湖邊還有一座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第比利斯。</p> <p class="ql-block">建于公元六世紀的季瓦里教堂又名圣十字教堂。相傳公元四世紀,來自耶路撒冷的修女尼諾在此用葡萄藤立起十字架,而此座十字架數(shù)次引發(fā)神跡,成功地使當時的國王歸依,吸引了信徒前來高加索朝圣。從姆茲赫塔的任何一個位置都能看到這座建于山上的教堂,從而更增加了這座教堂的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當日正逢圣餐的日子,孩子們排隊依次等候。</p> <p class="ql-block">姆茨赫塔城區(qū)街景。</p> <p class="ql-block">位于姆茨赫塔城區(qū)的圣袍教堂也叫生命支柱教堂,初建于公元四世紀,目前的建筑是十一世紀被毀后重建的。該教堂是格魯吉亞最神圣,最壯麗的教堂之一,也是僅次于耶路撒冷教堂的第二大基督圣地,因為藏有耶穌的血斗篷和早期教堂建筑的支柱而聞名。傳說中耶穌死后,一個猶太裔格魯吉亞人將他的長袍從羅馬人手中買下,從耶路撒冷帶回了格魯吉亞,這個人的姐姐碰觸到長袍的一瞬間就因為情緒過于激烈而死去。因抓得太緊,誰也沒辦法將長袍從死者的手中松開,于是耶穌的長袍和這個普通女人的尸體一起被埋葬。后來墳?zāi)怪虚L出了一棵雪松,在教堂建造時支撐大教堂的第七根柱子之一就來自這棵大樹。建造過程中,第七根柱子突然浮在空中,修女圣尼諾聞訊祈禱了一晚上這根柱子才落下來豎在被埋葬處,后來就相傳“神圣的第七根柱”。大教堂外觀建筑雄偉,外圍有一圈城墻。室內(nèi)裝飾華麗而精細,有很多精美的壁畫和貼圖。具有圓屋頂和十字形平面的建筑風格。教堂中還有格魯吉亞王室若干成員墓,包括格魯吉亞最后兩代國王。</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騎馬的小女孩。</p> <p class="ql-block">在格魯吉亞卡茲別吉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高地上,有俄格友誼紀念碑。1783年,俄羅斯帝國和東格魯吉亞的卡特里-卡赫迪王國締結(jié)了盟約,俄國成為了格魯吉亞的保護國。1983年,蘇聯(lián)擇此連接格魯吉亞和俄羅斯公路上的風景絕佳之地,建立了這個紀念碑,以慶祝俄格盟約締結(jié)200周年,并展示當時兩個蘇維埃加盟共和國間的友好情誼。紀念碑作為當時兩兄弟之間友誼的象征,盡管兩國現(xiàn)在因南奧塞梯沖突而交惡,但格魯吉亞不敢輕易毀掉。而且這里是絕佳的觀景點,放眼望去,千山萬壑盡收眼底。正是秋意濃時,五顏六色分外妖嬈。</p> <p class="ql-block">清晨驅(qū)車前往高加索山區(qū)卡茲別吉山上拍日出,只見矗立在山頂?shù)母耵敿獊喪ト唤烫勉逶≡诮鹕墓庹罩?,顯得格外神圣。</p> <p class="ql-block">該教堂建于十四世紀,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海拔2170米險峻山頂之上的這個教堂,曾為戰(zhàn)亂中的教會保管珍貴文物,被譽為“世界上離天空最近的教堂”。如今這里是國家地理雜志認可的高加索雪山最佳觀景點。</p> <p class="ql-block">沿途秋景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從卡茲別吉出發(fā)來到阿南努里要塞。這里是十三世紀阿拉格維王朝時領(lǐng)主的私人城堡,也是軍事要塞。十八世紀王朝被推翻,之后的統(tǒng)治者依然作為城堡要塞,直到十九世紀。正在城堡前的平臺上,可以俯視整個阿拉格維河。該要塞在2007年,已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暫定名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里是格魯吉亞西北部的一個小城市,人口約6萬人。這里是斯大林的出生地。斯大林去世4年后,前蘇聯(lián)政府在這里建造了斯大林博物館,目前是全世界唯一紀念斯大林的官方博物館。斯大林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物,人們對他評價毀譽參半,但他領(lǐng)導蘇聯(lián)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巨大貢獻卻是無法抹殺的。格魯吉亞人民對斯大林的感覺并不好,但哥里人卻因有斯大林而自豪,格俄交惡后,格魯吉亞其他地方的斯大林痕跡都已消除,而斯大林博物館卻始終完整保留著,而且維護良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外觀高大雄偉,有著蘇聯(lián)時期的建筑風格。二層的四個展廳以大量的圖片、文件和實物講述斯大林的生平,他的革命活動、他的著作、他領(lǐng)導的國家建設(shè),他在二戰(zhàn)時期出席的一些國際會議等。各國領(lǐng)導人、組織機構(gòu)送給斯大林的禮物也是重要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博物館照片 斯大林與母親(左下圖二)</p><p class="ql-block">斯大林第一任妻子(左下圖三)</p><p class="ql-block">斯大林第二任妻子(右下圖三)</p><p class="ql-block">圖中上斯大林大兒子,二戰(zhàn)中被希特勒俘虜搶殺。</p><p class="ql-block">圖右下二為斯大林和第二任妻子的兒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出生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專用列車(他曾乘座前往波茨坦簽約)。</p> <p class="ql-block">雨中游博爾若米 borjomi純凈甜水之鄉(xiāng),博爾若米清泉,公園及小鎮(zhèn)。號稱最適合人體的自然礦泉水,格魯吉亞當?shù)厝说亩燃賱俚亍?lt;/p> <p class="ql-block">公園內(nèi)泉水的出水口。</p> <p class="ql-block">在格魯吉亞西南部城市阿哈爾齊赫有座叫拉巴提的城堡,始建于公元九世紀,曾先后被多個國家或民族統(tǒng)治。十六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占領(lǐng),由奧斯曼帝國于十八世紀建造軍事指揮中心和清真寺。以后這里被沙皇俄國占領(lǐng)作為軍事要塞,蘇聯(lián)時期也一直作為軍事用途,直到蘇聯(lián)解體。由于長期來復(fù)雜的文化沖突,這里東正教教堂、清真寺、猶太會堂、天主教堂以及中世紀的城堡共存,融合了多種風格的的建筑。格魯吉亞獨立后,這里作為旅游景點進行了開發(fā),成為著名的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格魯吉亞瓦茲迪亞洞穴遺址位于庫拉河左岸的一個山坡上,為人工開鑿的洞穴群。洞穴沿懸崖延伸約500米,現(xiàn)存約500多個洞穴。這個洞穴群源于原始社會人類遠祖穴居地。自十三世紀開始,格魯吉亞頻頻遭受外族入侵,受奧斯曼土耳其、波斯薩法維、愷加王朝的宗教迫害,東正教信徒逃難于此秘密苦修。自1985年以來,該遺址已成為瓦爾其亞博物館的一部分,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備選名單。</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導游第二天要與大家道別,結(jié)束格魯吉亞的陪同服務(wù),小伙子特別依依不舍。</p> <p class="ql-block">早晨前往亞美尼亞前與導游安德烈道別合影。</p> <p class="ql-block">室內(nèi)過境通道。</p> <p class="ql-block">攜帶行李箱通過邊境走廊。</p> <p class="ql-block">進入亞美尼亞境內(nèi)。</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塞凡湖。</p> <p class="ql-block">湖邊半島山頂上有兩座九世紀的小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西部靠近土耳其邊境,有座格加爾德教堂,大部分建筑是在一座山中開鑿出來的。該教堂始建于公元四世紀,十三世紀重建。格加爾德意為“圣矛”,是羅馬士兵刺穿耶穌右肋的矛。修建這座教堂就是用來收藏這把圣矛的,現(xiàn)在矛已經(jīng)移到埃其米阿津教堂,只是在格加爾德教堂的門上見到刻有這把矛的十字架圖案。</p> <p class="ql-block">加尼神廟是亞美尼亞境內(nèi)唯一的希臘化神廟建筑,距首都埃里溫以東28公里。據(jù)說當時這里是古希臘的地盤,留下了這座歷史古跡。原先的神廟始建于公元一世紀,1679年在地震中倒塌,遺跡散落在公園各處。這座神廟是勃列日涅夫時代復(fù)建的,大部分建筑構(gòu)件是原有的。</p> <p class="ql-block">茲瓦爾特諾茨教堂建于公元641-661年,早在公元十世紀時化為一片廢墟。據(jù)稱當時該高達45米的圓弧形三層建筑在世界是已知的第一座。該遺址2000年被列為聯(lián)合國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1901-1907年發(fā)掘出底座、柱廊、地基、柱頭及許多建筑殘片。后來考古學家托拉馬尼揚根據(jù)發(fā)掘和他個人的設(shè)想對遺址加以復(fù)原。復(fù)原后的教堂為三層圓頂,內(nèi)部為十字形,有回廊相通。</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考古遺址的旁邊另建了一座博物館,詳細介紹了考古發(fā)現(xiàn)、復(fù)原的建筑等,一些廢墟的殘片也陳列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埃其米阿津在公元180年至340年間為亞美尼亞古老的首都。公元四世紀圣格里高利時期,埃奇米阿津主座教授堂是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的總堂和亞美尼亞宗主教駐地,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主座教堂。修道院入口處有個巨大的如同兩扇門一樣的雕塑,再現(xiàn)了當年國王梯里達底三世在圣格里高利面前皈依基督教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大鐵門顯示圣矛的圖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教堂現(xiàn)為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修道院內(nèi)的主教堂。2000年埃其米阿津教堂和茲瓦爾特諾茨古跡一起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由于刺入耶穌右肋的圣矛從格加爾德教堂移入該教堂,成為珍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修道院多處呈現(xiàn)“圣矛”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埃其米阿津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規(guī)模很大,內(nèi)有多座宗教建筑及亞美尼亞教會總部珍寶博物館。博物館每次限制20人買票進入,限制參觀時間為十五分鐘。博物館內(nèi)展出多件史詩級的寶物,如刺入耶穌右肋的圣矛,從耶路撒冷運來的石頭雕刻的諾亞十字架底座,還有重現(xiàn)格里高利為梯里達底三世加冕的掛毯等。</p> <p class="ql-block">圣矛。</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底座。</p> <p class="ql-block">掛毯。</p> <p class="ql-block">彩繪圣經(jīng)。</p> <p class="ql-block">午餐時經(jīng)過當?shù)卣诮绦『⒆鍪筹灐?lt;/p> <p class="ql-block">在亞美尼亞靠近土耳其邊境的山上,有座改變亞美尼亞歷史的教堂,叫霍瑞維拉教堂,也叫深坑教堂。公元287年,基督教的啟蒙者圣格里高利被亞美尼亞國王梯里達底三世當作瘋子,囚禁在這座山上一個直徑僅5米的遍布毒蟲的深坑里長達13年,靠著神跡和附近一名婦女暗中接濟才活了下來。后來國王梯里達底三世病重,遵循神啟將格里高利放出。格里高利治好了國王的病,國王因此信仰了基督。公元301年, 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家。</p> <p class="ql-block">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圣格里高利,在這里建造了霍瑞維拉教堂和修道院,并于七世紀成為禮拜中心。如今這個深坑還在,游客可以從教堂順著幾乎是垂直180°的鐵制梯子下到坑底,約有4米深。</p> <p class="ql-block">在埃里溫附近一座山丘上,有亞美尼亞種族屠殺紀念館和紀念碑。此館建于1965年,發(fā)生種族大屠殺50周年之際。</p> <p class="ql-block">1915年4月24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亞美尼亞人實施慘無人道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導致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他們首先集體屠殺亞美尼亞上層知識分子和所有男人,然后將婦幼老弱病殘者驅(qū)趕到敘利亞沙漠,讓其自生自滅。1978年,聯(lián)合國將此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如今,生活在國內(nèi)的亞美尼亞人不到300萬,而散落在歐洲及世界各地的亞美尼亞人多達900萬。</p> <p class="ql-block">在紀念館留言簿上感言簽名。</p> <p class="ql-block">共和國廣場是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最熱鬧的地方,匯聚了國家博物館、藝術(shù)館、財政部、外交部、國家銀行等眾多著名建筑。該廣場歷史悠久,現(xiàn)在看到的是在蘇聯(lián)時期建造成型,當時叫列寧廣場,1991年亞美尼亞獨立后改名共和國廣場。</p> <p class="ql-block">亞美尼亞國際機場導航塔。</p> <p class="ql-block">候機大廳。</p> <p class="ql-block">機場周邊拾景。</p> <p class="ql-block">遠處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原定皁晨飛伊朗的航班被無理由取消后林總緊急商議行程調(diào)整,開啟22小時的長途行車,從陸路口岸進入伊朗。</p> <p class="ql-block">途中卻幸運看到圣經(jīng)中紀載大洪水后諾亞方舟最后的停泊地亞拉臘山,位于土耳其與亞美尼亞邊境處,海拔五千多米。</p> <p class="ql-block">風景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終于抵達伊朗境內(nè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