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語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鄭波老師代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好,今天主要想談一下詩的“用事”和“對仗”這二個問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我們一再強調(diào)詩詞的性質(zhì)是言志言情之物,不是講故事,不是寫日記,當然也不是寫小說。</b>所以,<b>詩之文體的特點,不是為了去記錄某些事情事件的具體過程,而是去抒發(fā)一種心志,或者是去散發(fā)一種情緒、情趣這一類的作用。</b>所以,<b>我們總是強調(diào)寫詩填詞時需要有塊壘在心,需要有情緒的催發(f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人之心志不是空來之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人的情緒是要受環(huán)境的影響,受事件的影響,受一定的經(jīng)歷所影響,所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脫離具體事件的過程而言情言志,無疑屬于空穴來風(fēng)般的瞎感嘆。</b>那么,就形成了一個比較矛盾的問題,詩中說事,該怎么說呢?事件的過程在詩中處于什么角色?如何去表現(xiàn)事件?說事的時候,會不會影響情趣的發(fā)揮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們著重要說的就是這個問題。因為開始我們說的詩之特點,就是<b>言情言志,這是詩詞作品的主要表現(xiàn)特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特點。</b>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出結(jié)論,不論說什么事,都是為了表達這種“情緒”而服務(wù)的,說事的本身不是寫詩的重點,而是這事帶來的影響,或者事件帶給我們的一種“感受”才是我們要寫出的。這樣看,任何事都不能成為詩之表現(xiàn)的主體,它都只能起著一種輔助的作用?!笆隆钡淖饔?,可以說明我們情緒的來由和原因,說明“情緒”的背景,為描寫這種“情緒”而做的背景鋪墊。這個特點,不僅適用于古典詩歌的范圍內(nèi),也適合一切其他詩歌體裁的文體之中。甚至包括一些所謂的長篇敘事體詩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寫作的目的,都是以揮發(fā)情緒為主體的,而不是以記錄事件本身為目的的。</b>如果寫詩時沒有某種情緒的揮發(fā),只是作為一個事件過程的記錄,那么,就可以明白無誤地斷定,這不是屬于詩歌,至少不是成功的詩歌體裁之寫作。要明確無誤地認識清楚詩歌的這個特點,那么,關(guān)于怎么在詩的寫作中“用事”,我們至少就有一個初步的概念了。<b>所謂的“用事”,其實也包括詩詞寫作中的“引典”這個概念,也包括如何在詩中引用的“人名”“地名”等寫作方法。</b>詩中的“用事”概念,可以用自己的事,可以用它人的事,可以用身邊的小事,也可以用關(guān)乎江山社稷的大事。還可以用今天正在發(fā)生的事,也可以用過去的事,以至于很古遠的一些傳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前面關(guān)于“事”在詩中的作用的一種闡述,得到了一些概念性的認識,我們就可以比較詳細的分析如何在詩中“用事”了。下面我們綜合一些過去的《詩話》《詞話》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來具體闡述一下,以使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借鑒參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首先,我們借用《詩品》之云“詩不貴用事”!</b>這點其實我們前面已經(jīng)說過了,詩之文體的表現(xiàn)特點,是表達情致情緒,是吟詠性情而不是說事,事之本身不是詩之主體。這點很好理解。那么,事件本身的時間啊地址啊過程啊都不是寫詩的主要表達內(nèi)容,所以也沒必要一一交代的很清楚。所以,不必刻意的去說一些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其次,是要注意“使事不為事使”,這也就是把握如何使事的描寫,不構(gòu)成喧賓奪主,與上一條對應(yīng)的是,詩言志,寫志才是“主”,而事件過程的具體描寫只是“賓”。若將過多的筆墨浪費在具體“事”的形容或描寫之上了,就屬于“為事所使”,而不是“使事”了</b>。用詩學(xué)的角度來看,“事”本身也屬于一種“意象”,而我們前面一再講過,寫詩要追求的是意境,意境與意象的關(guān)系,是意象的合理組合才是生成意境的根本,意境在于意象之間的“組合”搭配之中,而不是某一個意象所能代表包括的。那么這樣看,寫某事的具體本身,就等于在陳列某個意象,并不能直接體現(xiàn)出詩的“意境”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把事件這個“意象”與其它例如景物風(fēng)光等意象可以等同看待,它只是為了體現(xiàn)意境而需要的一個“道具”而已,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了。<b>“事”為詩所利用,不是詩為“事”而著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學(xué)寫作者,有時就會把握不住這種關(guān)系,寫詩成了寫“事”了,用的雖然也是平平仄仄的詩句,描述的重點卻是“事”的具體過程,這個分寸一定要把握好的。正如我們在詩中對風(fēng)光景物的描寫要求是一樣的,寫景物,不一定要寫的如何細致逼真。<b>如寫一朵花兒,我們不一定要象生物教科書那樣把它的根莖葉都做具體的描寫。而只須寫出花朵所帶給我們的那種感覺就可以。</b>比如寫梅花,我們可以用風(fēng)雪來襯托它--“梅花遜雪三分白,雪讓梅花一縷香”。這里突出的不是梅花的形狀如何,而是梅花所帶來的感覺和特質(zhì)。再看“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寫出的是它不畏嚴寒笑對風(fēng)雪的傲風(fēng)傲骨。這種梅花的“傲”勁才是詩中要表達的,怎么表達呢?就通過一種對比的描寫,用他物和梅花不同的特性的區(qū)別來襯托而表達出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樣,我們在詩理上,也可以把“事”看做是梅花一類的“意象”,我們要利用或要吸取的是“事”所帶來的影響和印象,這種感覺是我們的詩中要表達的,而不是事本身。比如,我們在做《詞學(xué)基礎(chǔ)講座》時(第十五講),講過小山的一闋《臨江仙》,我們再來看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臨江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里也是在說的有事,說的去年的“事”,甚至還說了更早的“事”,那就是作者和某女“小蘋”的感情故事。這闋詞要表達的是要說事嗎?不是,而是這些“往事”所帶來的一些感嘆,小山在這里要表達的是一種唏噓懷念的情感,而不是要真的對你講他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樣的故事。<b>借事而言情,正如那借景而言情的道理是一樣的。</b>所以,<b>“事”本身就是詩詞中所用的“意象”之一,和詩詞中所借用的風(fēng)景這類的“意象”在意義上沒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這個概念一定要搞明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用事”的原則上,除了上面說的兩點要認識清楚外,還要注意一些手法特點和注意事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1.用事要無跡。</b>何謂無跡呢?用古人形象的比喻是“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水里放了鹽,水便是咸的了??墒悄銖谋砻嫔峡床怀鰜?,那水看來還是那樣透亮清澈,可是你去嘗一口就知道了,它到底是咸水還是淡水。<b>關(guān)于詩中“引典”的要求,我們素常也是這樣說的,要引典而無痕。</b>前面我們說了,<b>所謂引典,就是在“用事”!</b>我們寫詩時借用某些典故,其實也就是在借用某些事。<b>這引典之法,就應(yīng)該如那種“水中著鹽”的做法,讓這典故和你的詩意以及詩句中的描寫環(huán)境融為一體,盡量不要露出生硬的痕跡。</b>讓人一打眼就看到你是在引典,而沒有有機地結(jié)合到你的詩中,就屬于失敗的引典了,也就是失敗的“用事”了。關(guān)于引典之法,我們在以后還會有進一步的探討的。但是,如何使“典”化為己句,視為己出,才是最重要的。在前一時期我曾說過一個“偷”字的問題,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偷勢、偷意還是偷句,體現(xiàn)了不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層次。借或偷,都是在“用”他人之事而為我所用,怎么借或偷,當然需要有所設(shè)計,生搬硬搶顯然是很笨的做法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要做到最佳的程度就是“事如己出天然渾厚”</b>,以江休復(fù)的詩語為例“郡邸獄冤誰與辨,皋橋客死世同悲”,江在這里寫的是哭子美之詩,他這里就是“用事”來說話了,寫了蘇子美遭遇和悲涼結(jié)局,但是這事寫得如同他自己的感同身受,那一腔的悲憤完全是象他自己親臨之感受所激發(fā)出來的。“事如己出”融情于事中,那么陳述事的同時就是發(fā)泄一種情緒。這道理,也如同我常講的寓情于景中,描述景色的同時,就是在描寫情緒感覺,情和景本是不可分開的。“事”即詩詞中的一“景”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2.寫詩要有豐富的素材。</b>寫<b>詩須善用事,前提是需要有事可用才行。</b>躺在床上兩眼只瞪著天花板,那你的事也只有寫天花板而已。這里要求的,其實就是自己的知識底蘊厚薄的問題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你要寫相思之情,那么,你就可以有諸多的材料可用,傳說中的牛郎和織女也是在相思吧?用他們的愛情故事來比喻一下如何?楊玉環(huán)李隆基也是一種愛情吧?看著心愛的人被活活的絞死,那種心痛,那種日后長久的思念也是一種長相思吧?借用一下這種典故來比喻一下自己的情感也未嘗不可。愛情是文學(xué)上永恒的主題,愛情的故事也層出不窮,我們知道的越多,那么可借鑒可借用的機會就越多。這是借他人的事來說明自己的事。同時,自己的一些以往的經(jīng)歷也是一種素材啊,愛過一個人,那么那種愛的經(jīng)歷也是自己詩筆下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比如前面舉例說的小山的《臨江仙》,他填的這個詞,就是用自己的經(jīng)歷做的素材,他真正要散發(fā)的,其實只是一種惆悵傷懷的感覺而已,如果沒有那些經(jīng)歷,那散發(fā)個啥呀?讀的書不多,掌握的典故故事不多,也不打緊,重要的還是如何善于聯(lián)想。<b>要表達一個主題的時候,要善于聯(lián)想到這個主題所能關(guān)聯(lián)的各種“事”,這樣,我們自己所經(jīng)歷的每個片段都是可借之事。</b>我們所知道的各種傳說或歷史典故也都是“事”,借事說事,這所說的事就是我們的情感所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寫事手法如同寫景,事實上,所寫景物也是一“事”,都是屬于如何處理詩中意象的手法問題。處理好意象的組織,以達到表達情致情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以詩的意境感染自己同時感染他人的目的了。如此看待“用事”,看透“事”在詩中的地位和它起到的作用,就可以了解到怎么用它才為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用事要得當,你詩中所說之事與你詩意的表達要格調(diào)味道一致才可以,既用之,則須“精準”,而勿離譜。</b>這也如同<b>我們寫景色來造境一樣,要貼切而非濫用。</b>月色下的紅花綠葉是矛盾的,春天里的枯枝敗葉是不合時節(jié)的,喜宴上的哀婉聲調(diào)是要被鄙視的,正常的審美準則和習(xí)慣的環(huán)境認識,其實才是檢驗寫作的真實標準。常被初學(xué)者忽略的寫作錯誤,其實往往都是一些司空見慣的常識性錯誤。這種常識我們天天見天天接觸并熟悉,可是寫到詩里就犯了錯誤,常把白天當做夜景來寫,<b>這類錯誤的根源,就是拘泥于詩句詩字本身而未認識到詩寫的就是自己的個人情緒和人生體驗。是離不開生活的真實和自然的屬性的。</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b style="color:rgb(237, 35, 8);">3.還有,“用事不可牽強”“不可失事實”。</b>如前面所說的一些不對景的描寫,就屬于牽強的寫法。在“用事”上也同樣要避免的。這里舉個例子,是杜牧寫的一首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大家都熟悉的膾炙人口的一首詩。很美。但是寫的其實卻不合景。唐明皇幸臨驪山的時間與荔枝成熟的季節(jié)是不一致的,杜牧在這里其實是屬于在杜撰其“事”了。于此,史上早有學(xué)者論之了。<b>我們寫作同樣也要避開這種生造杜撰的寫事。</b>在對《詞源》介紹時,我們也對詩之“用事”做過一些簡略的介紹,今天再詞探討,則是從更本質(zhì)的角度來理解它,于我們寫作時做多方位的角度參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原打算還要談一個寫作中常見的問題,就是“對仗”,由于時間關(guān)系,就放在后面的講座中再具體說吧?,F(xiàn)在只大略上做一些重點的提示性的說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對仗,是我們做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時最常遇到的一種修辭手段。</b>在近體詩中,律詩尤其要求的是應(yīng)該有對仗的存在,特別是中間二聯(lián)要以對仗的形式表現(xiàn)。在寫絕句的時候,可以選擇性的使用對仗,而不是要求必須對仗。<b>習(xí)慣上,五言的律或絕,因為起句多用仄收的句型,所以,首聯(lián)(律)或前兩句(絕)多是采用對仗的形式。</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填詞時,我們也常見到對仗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我們前面例舉小山的《臨江仙》,上片的煞尾“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就是很工整的一種對仗。<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于詞而言,舍得的建議是“遇雙則對”,見有二個同等字數(shù)的句相鄰,就能對則對。</b>而這種上下片一樣的雙調(diào)之詞,例如《臨江仙》這個詞牌,上片的煞尾就對的比較工,而下片的煞尾則不拘于工對了。因為就是說可以一工一寬,體現(xiàn)的是一個“靈活”的特點。同樣看這闋《臨江仙》的起拍“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采用的也是對仗的形式,這也體現(xiàn)了“遇雙則對”的原則。但是,下闋的過片則沒有去對仗,同樣形式的上下片,一對一不對,或者是一工一寬,體現(xiàn)的是靈活應(yīng)對的變化靈動性。<b>同樣是“對仗”,用在律詩中,用在絕句上,以及用在填詞或楹聯(lián)時,各自表現(xiàn)的特點也各不一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一是要了解不同的體裁中對仗的適用特點和使用方法,二是要更本質(zhì)地了解對仗這種修辭形式與詩歌的本質(zhì)聯(lián)系,起到的究竟是什么作用,為什么詩歌類體裁離不開對仗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體分析,我們會在后期的講座中予以探討和分析。今天的講座到此結(jié)束,謝謝各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熊才偉23年4月26日晚代講于長青詩教一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鄭波23年11月23日晚代講于長青詩教二群</p> 教師簡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孫連宏:</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網(wǎng)名舍得之間,客居洛陽,著名詩人,資深學(xué)者,詩詞評論家,長青詩學(xué)院榮譽院長,多年致力于詩學(xué)文化的普及教育。著有《詩學(xué)要義》、《唐韻大觀》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榮譽院長:</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陶 濤 孫連宏 包德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院務(wù)委員:</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高 源 周興海 陳顯赫 盛月富 姜曉瑋 張 刃 張和平 裔 均 宋曉光 周劍平 趙 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首席主講:</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包德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院長:</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盛月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副院長:</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陳林洲 宋 力 張士平 華慧娟 張 刃 翁寒春 盧敬兵 陳麗娟 鐘茂榮 周海燕 宋曉光 邢國宏 劉志祥 文勵洪</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務(wù)長:</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盛月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執(zhí)行教務(wù)長:</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張 刃 周劍平 文勵洪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務(wù)部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盧敬兵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務(wù)部副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王友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成員:</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袁秀芬、吳文勝、唐云海、孫彥華、張 偉、孫勝權(quán)、劉凡舒</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學(xué)部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袁秀芬</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學(xué)部副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邵玉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成員:</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張秋波、景寶華、蔡 冰、吳文勝、庾 勤、李依倫、直 珍、史曉麗、歐陽鈺</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研部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周劍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教研部副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華慧娟、陳麗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成員:</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文勵洪、鐘曉紅、元 舒、傅占魁、范讓能、周海燕、鐘茂華、郎 松、楊忠明、周立軍、李 斌、陳秋紅、姜秀穎、楊 開、邱俊標、劉曉新、詹彩梅、張學(xué)祥、陳講一、熊才偉、王文達、王新城、鄭志華、張秀蘭、王井珍、韋秀孟、王文福 、直 珍、康懷軍、曾繼全、魏俊山、荊惠芬、王恒深、岳禮、章明程、彭慧勤、史曉麗、孫勝權(quán)、梁 靜、陳 星、賴新陽、任衛(wèi)紅、馬乾齋、曾艷梅、葉力為、張世瓊、楊貴全、王春燕、劉凡舒、王 杰、楊 光、王淑艷、劉育新、武桂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微刊編輯部編審:</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張 刃、劉志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執(zhí)行主編:</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華慧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副主編:</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宋 力、鐘曉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編委:</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唐石成、盧敬兵、周海燕、李金日、周立軍、楊忠明、李 欣、尹秀華、荊惠芬、文勵洪、王傳金、賈 真、夏小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拓展部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翁寒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成員:</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馬海軍、楊 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藝術(shù)中心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陳林洲</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成員:</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陶 一、趙 明、張樹華、張士平、萬 靜、翁寒春、胡旭輝、葉小芬、曠文昭、李光祖、李進生、馬海軍、楊 光、 陳秋紅、劉建茂、邱俊標、邱紅峰、吳文勝、鄭志華、康懷軍、文勵洪、 歐陽鈺、劉凡舒、蘇 婷 、陳 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詩教叢書采編部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宋曉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成員:</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周劍平、唐石成、李 靖</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辦公室主任:</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唐超</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成員:</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楊帥、張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美篇編輯部主編:</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盧敬兵</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編委:</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江 杰、蔡 冰、袁秀芬、馮品揚、文勵洪、劉合平、連錦梅、楊振興、陳一燦、唐云海、殷德鴻</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本期編輯:</b><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盧敬兵</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xhpx2go" target="_blank">舍得之間:詩詞創(chuàng)作方法探微(三)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xrc1uwt" target="_blank">舍得之間:詩詞創(chuàng)作方法探微(四)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x3g358b" target="_blank">舍得之間:詩詞創(chuàng)作方法探微(十)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4xkad0vp" target="_blank">舍得之間:詩詞創(chuàng)作方法探微(十一)長青詩學(xué)院詩詞系列講座</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轉(zhuǎn)載聲明:此文章版權(quán)歸原作者舍得之間(孫連宏)所有;轉(zhuǎn)載或者引用本文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及原作者;對于不遵守此聲明或者其他違法使用本文內(nèi)容者,原作者依法保留追究權(quán)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