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初在成都見到童年時的老鄰居:范廠長的幺兒范希杰,聽他講起亞西廠,瞬間穿越回那個火紅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比我大7歲的希杰哥哥回憶說:亞西廠的技術核心源于劉湘時代的槍械維修所,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成都被轟炸后,遷到樂山,樂山被轟炸后,再遷至牛華鎮(zhèn)。后經多次合并整合,1952年,與北大機器廠合并成為“四川省國營亞西鐵工廠”,直屬四川省第一機械工業(yè)局領導。</p> <p class="ql-block">關于亞西廠的起源,坊間有多個版本,發(fā)小張樹林在他的《牛華溪往事之十:亞西機器廠》有詳細的介紹。</p><p class="ql-block">我理解的邏輯是:抗戰(zhàn)時期的第二次“川鹽濟楚”令牛華鹽業(yè)空前繁榮,與制鹽有關的機械、器具需求增加。各路民族資本家,包括江浙內遷的民營資本紛紛投資興建相關的鐵工廠。而這些作坊式的小鐵工廠在牛華鹽業(yè)走下坡路時難以為繼,或關停并轉,或建國后賣給政府(公私合營)抱團取暖。</p><p class="ql-block">涓涓細流終入大海,諸多私營小廠在牛華溪最終整合成了“亞洲西部的工廠”—亞西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我始終相信:槍械所追求加工精度的基因,才是日后亞西產品精益求精的靈魂!</span></p> <p class="ql-block">下圖左三為我的父親,1953年任亞西鐵工廠會計股代理股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隨新生共和國誕生的亞西廠,好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借助照片翻新技術,穿越時光,回到父親和亞西的芳華年代</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亞西車間,熱火朝天</p> <p class="ql-block">工作環(huán)境雖然簡陋,但洋溢在工人臉上的笑容好親切</p> <p class="ql-block">隨著維新翻砂廠、永興鍋爐廠、和記機器廠等私營企業(yè)并入亞西鐵工廠,擴建后正式命名為“四川省國營亞西機器廠”,(后來成為國家二級企業(yè),機械工業(yè)部大型橡塑設備定點生產企業(yè))。</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四月,四川省第一機械工業(yè)局領導到廠宣布亞西領導班子任命后,與班子成員在簡陋的辦公室前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為希杰哥哥的父親范志鈞,時任副廠長。記憶中范爸爸常披一件大衣,走路帶風不怒自威。</p> <p class="ql-block">而我們小時候的宿舍是鹽商吳少樂1943年至45年建的二層樓大別墅,楠木地板,古色古香。公私合營時賣給亞西廠,住了六家人。是廠里當年最好的職工宿舍,號稱“亞西中南?!?。</p> <p class="ql-block">圖為隔壁鄰居黃科長伉儷在小樓前的留影,可惜只能看到一個角落。透過那片盛開的油菜花,遠處新宿舍區(qū)的蘇式筒子樓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亞西廠(文革中改名為東方紅機器廠)對我們的影響是終身的:小時候跟著廠區(qū)高音喇叭學唱樣板戲,從此喜歡上唱歌。從幼兒園起就開始登臺表演,高光時刻是代表二碼頭小學(當時叫牛華五一學校),登上牛華公園的大舞臺。</p> <p class="ql-block">曾幾何時,五一學校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也是人才濟濟,童星閃耀。</p> <p class="ql-block">上圖為五一學校初71、初72級宣傳隊合影,后排左一的劉老師后來成了我們小學二年的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小學二年級在教室里看克難兒辟叉的時候,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辟叉小子后來當了醫(yī)生,劉若渲則真的進了演藝圈。</p> <p class="ql-block">上圖C位者即為在CCTV的某臺晚會上,擔任舞臺總監(jiān)的劉老師。劉的女兒現在是CCTV少兒頻道的主持人,亞西第三代的顏值擔當</p> <p class="ql-block">革命樣板戲早已隨著那個荒誕年代的結束而煙消云散,但唱歌的愛好堅持了下來。在沒有詩和遠方的疫情時代,至少還有音樂和故鄉(xiāng)可以撫慰我們的靈魂。</p><p class="ql-block">是音樂給了我們向上牽引的力量,是音樂給了我們努力奮斗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我愛藍天,我要翱翔!</p> <p class="ql-block">工廠車間,田間地頭,曾活躍著五一學校宣傳隊的身影。但與亞西廠的宣傳隊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他們的顏值和表演都是專業(yè)的,還有固定的表演場地:需憑票才能進去的亞西俱樂部。</p> <p class="ql-block">從《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樣版戲都是演全劇(我們只能演片斷),好仰慕??!</p><p class="ql-block">記得有一回演話劇《杜鵑山》,其中一個場景是演員在臺上開槍打叛徒,劇務在臺下點火炮兒。但槍都甩了幾下還不響,引得臺下觀眾哄堂大笑,把我們笑慘了:專業(yè)的也露餡?</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童年的快樂很簡單,</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跟著瞎起哄就行了。</i></p> <p class="ql-block">廠里每周一場的壩壩電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憶,特別是那些打仗的電影讓我們男孩子看得如癡如醉,幾部戰(zhàn)爭片的經典臺詞背到滾瓜爛熟。六、七十年代能公映的電影就那么幾部,有一次放《列寧在一九一八》,有牛華溪街上來的娃兒第一次看到片中劇院鏡頭里,芭蕾舞演員穿得那么少,不斷驚叫:</p><p class="ql-block">耶欠耶欠耶欠???</p><p class="ql-block">已看過該片的亞西子弟則以不屑回敬他們的少見多怪:</p><p class="ql-block">喲喂喲喂喲喂?。?!</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童年的時光就這樣悄悄遛走,但充滿喜感的記憶卻能留存很久……</i></p> <p class="ql-block">在那個文化生活極度貧乏的年代,亞西廠內的文體活動倒是有聲有色:廣播站中午連播的長篇小說《李自成》,讓從廠食堂回家的路不再漫長;廠內車間(部門)之間的籃球聯賽,讓那些草根明星成了我們的偶像。</p><p class="ql-block">有一個外號叫老母子的車間工人,彈跳力驚人;白娃兒上籃動作之瀟灑,讓我們感嘆:難怪他能追到我們漂亮的班主任陳老師。</p> <p class="ql-block">上圖中的白娃兒(白志華)后來擔任廠女籃主教練,帶領亞西鏗鏘玫瑰大殺四方。</p> <p class="ql-block">小學三年級,在五一學校的籃球場模仿白娃兒上籃:一步大、二步小、三步往上跳。這一跳,就跳了五十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五一學校打下的籃球基礎,管用五十年!</span></p> <p class="ql-block">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父親從廠圖書室借回來的革命書籍,填補了童年的課外空間,讓好動遷翻的我喜歡上了讀書。在他指導下,從小學二年級開始閱讀《艷陽天》、《金光大道》等長篇小說(浩然的小說雖帶濃厚的時代烙印,但文字還是不錯的)。語文成績一直不錯,與小時候喜歡讀書有很大關系。有小伙伴從家里帶來連環(huán)畫,會喊我?guī)退麄冏x下面的字。因為識字多,自然就成了娃娃頭,為后來當選五一學校紅衛(wèi)兵團長,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知識就是力量,信息帶來權威。</i></p> <p class="ql-block">小學五年級時,父親帶我到鎮(zhèn)上的新華書店買了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叢書。扉頁上還印有偉人語錄,但里面的科學原理是真實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饅頭蒸好后為什么有很多小洞洞?</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早期的飛機為什么是雙翼的?</i></p> <p class="ql-block">那套叢書像是打開了一扇科學的大門,讓懵懂少年產生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向往。買叢書花了7塊多錢,當年可以買十多斤豬肉了?;丶液蠼憬銈兌嘤袌笤梗赣H笑而不辯。若干年后,老幺兒用家族中第一個工學博士學位回報了他的英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桃李不言,父愛如山!</span></p> <p class="ql-block">作為牛華鎮(zhèn)唯二的大廠,亞西當年的福利之好令人羨慕。曾幾何時,我們都為擁有高貴的亞西血統(tǒng)而自豪,但誰會料到九十年代的亞西廠落到破產倒閉的境地?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亞西的衰敗就是故鄉(xiāng)衰敗的一個真實縮影。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國企,沒有一個能活到二十一世紀。從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消滅資本家;到改開中的國企轉制,產生資本家。歷史就這樣給我們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歷史浩蕩無可阻擋。<i style="font-size: 20px;"><u>所幸中國經濟總算是重新回到正確的發(fā)展軌道!我們懷念亞西,并不是留戀那個僵化的計劃經濟時代。</u></i>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父輩用亞西工資養(yǎng)大的一代,感恩亞西廠一輩子。</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行文至此,掩卷深思:亞西血統(tǒng)給我們留下了什么?</i></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技術受到尊重,即使在WG期間,亞西人對技術和技藝的追求也從未停滯。在師帶徒的廠子里,能當別人的師父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鄰居錢爸爸是七級工,每個月九十多元的工資比廠領導高,走路比范爸爸還拽,身邊的榜樣就這樣天天激勵著我們。</p><p class="ql-block">因為整體技術水平高,破產之后的亞西職工很快在相關企業(yè)上崗并陸續(xù)成為技術骨干。我的表姐夫趙大哥八十歲了還有企業(yè)聘請他,創(chuàng)造了亞西職工再就業(yè)的高齡紀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座難以逾越的亞西豐碑!</i></p> <p class="ql-block">亞西人重視讀書,即使在讀書無用論的年代,亞西家長也沒有放松對子女的學習成績要求。亞西技校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亞校老師就是受人尊敬的一個群體。高一寒假跟鄰居黃家兄妹去拜訪亞校老師,老師聽說我是李富全的兒子,然后就回頭教育他的兒子說:他的哥哥考上了樂山一中,你要向他哥學習。</p><p class="ql-block">不經意間就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有點小驕傲呢。</p><p class="ql-block">恢復高考后,亞西子弟每年都有考上重點大學的,“亞西中南?!钡牧鶓羧思?,第三代基本上都讀了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血緣的力量,薪火相傳,歲月書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謹以此文獻給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國企和散落天涯的國企子弟們,共和國不應該忘記工業(yè)化初期國企的歷史貢獻,以及在改開中作出巨大犧牲的國企下崗職工。只要我們還記得父輩的榮光和大廠文化的滋養(yǎng),他們就是不朽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