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西安,可是來到西安,偏偏天公不作美,正逢連續(xù)幾天降雨,與同行幾人合計好后,打車前往臨潼,冒雨去參觀“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陵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chǎn),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nèi)。</p> <p class="ql-block"> 到了兵馬俑景區(qū),為了更深刻了解兵馬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找了個導(dǎo)游進行專業(yè)講解,導(dǎo)游小姐姐告訴我們參觀兵馬俑要“三分看七分聽”,跟著她,夢回大秦,撿起時間的碎片,見證歷史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兵馬俑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 古代有殉葬的制度,奴隸主死后會有陪葬的物品和殉葬的人畜,凸顯生前墓主人的尊貴地位。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但是自周朝開始人殉制度開始受到抑制,秦獻公元年(前381年)“止縱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p><p class="ql-block"> 人殉廢止后,出現(xiàn)以俑殉葬,即用陶木俑等來代替人殉。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兵馬俑的“前世”</b></p><p class="ql-block"> 秦俑之所以在規(guī)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歷史上,兵馬俑屬于秦始皇這個強大的帝王,如今兵馬俑屬于燦爛的中國文化遺產(chǎn)。一代帝王的象征,在埋沒于土壤中2000多年的今天亮相于世,向世界展現(xiàn)了兵馬俑獨有的氣魄。</p><p class="ql-block"> 若談到古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軍隊,那一定是秦國的軍隊。在秦始皇的帶領(lǐng)下,秦國先后戰(zhàn)勝了六國,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完成中國大一統(tǒng)的王朝。作為一個當時無人能戰(zhàn)勝的軍隊,秦始皇早在13歲登位時,就開始了建設(shè)為他殉葬的浩大工程。該是一個志向多么堅定,氣魄多么雄大的君王,創(chuàng)造了這個史無前例的奇跡——兵馬俑。</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制度下的秦王朝,動員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yōu)榍厥蓟市藿昴?,這是一個氣魄雄偉、具有鴻鵠之志的君王才能享有的。他憑借著這份魄力打下了江山,創(chuàng)造出了那個時代的輝煌,不禁讓人感到驚嘆。中華民族千年的瑰寶,真是讓人甘愿臣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兵馬俑的“今生”</b></p><p class="ql-block"> 1974年3月,在距秦始皇帝陵1500米的臨潼西楊村,當?shù)卮迕裨诖迥希ㄒ惶柨拥臇|南角)抗旱打井時,忽然挖出了和真人大小相仿,形象逼真的陶俑。對于這些樣式古怪、叫不出名字的“瓦片”,大家不知所措,后來給它們起名“瓦盆爺”。至此,沉寂已久的兵馬俑終于重見天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俑坑結(jié)構(gòu)建筑</b></p><p class="ql-block">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筑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墻。墻的兩邊排列木質(zhì)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墻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gòu)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禹斨量拥變?nèi)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nèi)用夯土填實,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兵馬俑的分布、排列</b></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陵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fā)現(xiàn)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里有8000余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p><p class="ql-block"> 整體來看,三個俑坑呈品字形排列,構(gòu)成一個面積二萬多平方米約有八千個陶俑兵馬、車步騎混合編組,部伍嚴整,排列有序,氣勢宏偉的軍陣體系。</p><p class="ql-block"> 此外,考古人員在1996年第二次挖掘時發(fā)現(xiàn)了四號俑坑,里面空空如也,但已經(jīng)開具形制,有的專家認為是因為當時陳勝吳廣燃起抗秦烽火,所以這個坑匆匆填埋沒有放置,也有專家認為四號坑本來的作用僅僅是為了取土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一號俑坑遺址</b></p><p class="ql-block"> 進入一號坑遺址,我們看到的是龐大的地下軍團,一號兵馬俑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lián)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東面前三排武士為先鋒,在南、北兩側(cè)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不是朝東站的,而是面貼著墻壁向外站著,這分別是部隊左、右護翼,后面還有三排兵馬俑還在地底下還沒有挖出來,那是部隊的后衛(wèi)。前鋒、后衛(wèi),左右護翼守護著中間的三十八路縱隊。這個方陣可退、可進、可守、可攻,是四方為繩的主力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兵馬俑破損和武器丟失</b></p><p class="ql-block"> 當秦始皇兵馬俑坑的面紗剛剛被考古工作者揭開時,人們看到的是陶俑身首異處、腿斷臂折,隔墻上的棚木被燒成黑色的焦炭,就連隔墻本身也被烈火烤成了赤紅色……秦兵馬俑這個奇跡既然被大規(guī)模地制作出來,又為什么遭到了焚毀呢?</p><p class="ql-block"> 還有,看著這些站立的兵馬俑,你可能會好奇他們手中好像是在握著什么,沒錯,握的是兵器,據(jù)說當年兵馬俑手握的武器是戈,矛劍等,全是真的,但現(xiàn)在這些兵馬俑的手上都是沒有武器的,那么,這些兵馬俑的武器去哪里了?</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書記載,項羽攻入關(guān)中后對秦朝宮殿以及秦始皇陵進行洗劫和大規(guī)模破壞,不僅火燒阿房宮,摧毀了陵墓的地面建筑,還搗毀了兵馬俑,搜走了所有的兵器和財寶。</p><p class="ql-block"> 兵馬俑坑里沒有一件完整的俑,全都支離破碎。墓坑里挖出來的殘件,碎片由修復(fù)人員一片片拼接起來。后排的兵俑身上都發(fā)黑了,這也是項羽的軍隊放火燒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二號俑坑遺址</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 二號俑坑目前尚未全面開挖,每天晚上都會有工作人員在坑內(nèi)工作。它的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據(jù)現(xiàn)地表深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從試掘的情況推斷,二號兵馬俑坑內(nèi)埋藏陶俑、陶馬1300余件。二號俑坑較一號俑坑的內(nèi)容更豐富,兵種更齊全。</p><p class="ql-block"> 至于二號坑為什么沒有全面開挖,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開挖難度最大(最復(fù)雜、最壯觀、兵種最復(fù)雜),清場至少需要5到7年時間。第二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科學(xué)技術(shù)水平不發(fā)達,就以目前挖掘出來的俑舉例,這些兵馬俑剛挖出來時色彩非常鮮艷,但是沒過多久便立刻在空氣中氧化,迅速褪色,因此完全看不出剛被挖掘出來的顏色,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文物,很多科學(xué)家也已經(jīng)放棄繼續(xù)挖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三號俑坑遺址</b><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三號坑位于一號坑西端北側(cè),與二號坑?xùn)|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規(guī)模較小,東邊有斜坡門道,東西長28.8米,南北寬24.57米,距現(xiàn)地表深5.2~5.4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整體呈凹字形,由南北廂房和車馬房組成,車馬房中有一輛駟馬戰(zhàn)車及四件兵馬俑,三號坑共可出土兵馬俑68個。</p><p class="ql-block"> 從三號坑的內(nèi)部布局看,應(yīng)為一二號坑的指揮部。三號坑是三個坑中唯一一個沒有被大火焚燒過的,所以出土?xí)r陶俑身上的彩繪殘存較多,顏色比較鮮艷。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戰(zhàn)爭規(guī)模的增大,作戰(zhàn)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zhàn)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zhàn)術(shù)發(fā)展的一大進步。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唯一完整的秦俑——跪射俑</b></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里有一個“鎮(zhèn)館之寶”,它的名字叫做跪射俑,這個跪射俑的只有1.2米高,比普通的跪射俑矮60多厘米,可它卻是歷經(jīng)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流轉(zhuǎn),在眾多的陶俑中保存最完整,唯一未經(jīng)人工修復(fù)的。</p><p class="ql-block"> 秦兵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種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復(fù)。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導(dǎo)游說,這得益于它的低姿態(tài)。首先兵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的土木結(jié)構(gòu)工程,當坑頂塌陷,土木俱下的時候,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沖會受到傷害,而低姿勢的跪射俑受到的傷害會相對少一些。這就是俗話說的“天塌了有個兒高的頂著”。另外,跪射俑的蹲跪姿勢呈三角形,支撐著上體。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使其重心在下,增強了整個身體的穩(wěn)定性,不容易傾倒和破碎。也因為這樣,它才能掩埋了幾千年還得以完好無損。</p><p class="ql-block"> 跪射俑,身穿戰(zhàn)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cè)綰一發(fā)髻,左腿曲蹲,右膝著地,雙手置于身體右側(cè)作握弓弩待發(fā)狀。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細,對表情神態(tài)和發(fā)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畫生動傳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繪保存狀況極好,真實表現(xiàn)了秦軍作戰(zhàn)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震驚世界的藝術(shù)瑰寶</b></p><p class="ql-block">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chǔ),手法細膩、明快。所有陶俑、陶馬,與真人、真馬大小比例相仿,形象生動、細節(jié)精巧,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tài)都不一樣。人物的發(fā)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傮w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兵馬俑雕塑采用繪塑結(jié)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fā)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gòu)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正因為如此,秦兵馬俑在中國的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從已整理出土的一千多個陶俑、陶馬來看,幾乎無一雷同。</p><p class="ql-block"> 漫漫歲月里,兵馬俑經(jīng)歷過種種不為人知的過往,又與一次次的滅頂之災(zāi)擦肩而過,終于在這個時代逐漸露出真面目。1979年10月1日,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館,開館以來,參觀的中外人士絡(luò)繹不絕。秦始皇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發(fā)掘,彌補了這個斷裂文明的缺失。對于研究封建帝王的埋葬制度,秦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社會生活,雕塑藝術(shù),青銅鑄造技術(shù)等方面特別珍貴。</p> <p class="ql-block"> 秦兵馬俑豐富生動地塑造出一個又一個鮮活人物形象,他們面容各異,極富藝術(shù)感染力,是我國古代塑造藝術(shù)逐漸成熟的標志。兵馬俑不僅將戰(zhàn)國以之后的陶塑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而且還為唐代塑造藝術(shù)的輝煌而奠定基礎(chǔ),因此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以及、“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攝于2023年9月1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