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話說浦城贛劇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夏廣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7年底我下放浦城前,地委副書記王文波同志曾對我交待:浦城有??贛劇團,以后多關心些。他們演江西戲,經常上山下鄉(xiāng)為農民演出。農民稱為扁擔劇團,深受農民歡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到浦城宣傳部后,了解劇團非常困難:二十余人,人員青黃不接,參差不齊,老的老,小的小。去年剛把一中讀高中的吳秀英同學調來,其他多數(shù)均是初中以下小學學歷,有的還是半文盲。全靠經驗演戲。后來我與江西聯(lián)系,分兩批派往南昌贛劇院學習(兩批共20幾人,對象為劇團內部青年,外招部分青年),經過兩年兩期培訓,水平大有提高。當時主要演員有:周文斌、關金炎、吳秀英、蔡紫文及南昌回來的部分學員,后來不少人成了主要臺柱。還有一位上了大學,當上了省宣傳部文藝處長、省文聯(lián)主席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時指導員是祝利蒼,團長金元朝。他們是好領導,經常上山下鄉(xiāng)與同志們同甘苦,共患難。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胺Q模范領導!演職員和他們一條心,同舟共濟闖過一道道險灘、難關,終于迎來了勝利曙光!劇團一年有半年時間挑著扁擔,身背道具,奔赴浦城各地鄉(xiāng)村僻壤,高山大嶺,為群眾演岀,深受群眾歡迎。全縣200個大隊,大部分都留下他們的足跡和汗水。黃崗山(名謠:登上黃崗山,天還沒有光;爬了一條嶺,太陽落西山,回家洗個腳,東方又發(fā)亮)和陡峭的浮蓋山、有數(shù)百個臺階的池家都踩在他們腳底下。在人民心中真正扎下了根。農民稱他們是:好劇團,好演員。我們非常喜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們做出特殊貢獻,1960曾獲國務院“烏蘭牧騎”輕騎演出隊獎。祝利蒼曾到北京受到周總理接見,并頒獎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3年全省現(xiàn)代劇匯演,省文化局文藝處長汪友梅同志邀我給省、市劇團文藝團體作一次報告,介紹贛劇團上山下鄉(xiāng)的情況。受到熱烈歡迎和掌聲。會中芳華劇團有一張紙條問我:你們頭牌花旦多少工資?我答:39元。全場轟動,掌聲四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縣委領導很重視劇團工作,胡錦望同志常對我說:要多關心他們。我從省匯演回浦城時,他帶領縣委全體及機關干部到車站迎接我們。”滿山春”上演時他帶領縣委領導去觀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省文化局長陳虹同志曾帶領一個工作組在劇團蹲點一個月,同吃同住同勞動。說我們沒有自己劇本不行。后來才創(chuàng)作“滿山春”的劇本。1963年在全省匯演時獲得優(yōu)秀劇目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志敏同志夫人繆敏同志專程從江西來看望過贛劇團。江西對我們幫助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委王文波書記(他的故鄉(xiāng)是江西,對家鄉(xiāng)戲特有感情)每次來浦城工作時都會到劇團看望同志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切對他們起了很大的鼓舞鞭策作用。他們表態(tài):一定不辜負黨的期望,繼續(xù)堅持上山下鄉(xiāng)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60年的往事了,但回憶起來還歷歷在目,心中難以平靜。它畢竟是我親生經歷的事???不吐不快,吐出來輕松許多。我這個九十四歲老人,要抓緊時間留一些資料給后人。</p> <p class="ql-block"><b>圖為福建省浦城贛劇演員們跋山涉水,給居住分散的山區(qū)農民送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浦城縣贛劇團簡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浦城贛劇團,于1956年10月,在半職業(yè)性的同樂劇團基礎上組建的藝術劇團,為集體所有制團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發(fā)展歷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縣派駐干部加強領導,堅持上山下鄉(xiāng)演出,自帶服裝道具,曾被譽為“扁擔劇團”。1958年劇團辦農場,實行藝術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聲名大振?!度嗣袢請蟆?、《解放日報》、《光明日報》、《福建畫報》、《閩北報》等先后以新聞、通訊、照片、評論等形式報道其勤儉辦團、亦藝亦農、面向農村等先進事跡。1959年,福建省文化局將浦城贛劇團事跡制成模型在福州和北京展覽。1960年,劇團派代表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得到國務院的獎勵,并受到周恩來總理和其他中央首長接見。同年11月,與越劇團合并組成浦城縣地方國營劇團,稱贛劇分團。1961年,列為省5個重點劇團之一,派代表參加全國重點劇團文藝座談會。1962年,縣地方國營劇團撤銷,恢復浦城贛劇團名稱,仍為集體所有制。1965年,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林涵表和姜永泰、《戲劇報》編輯田野、省文化局局長陳虹、南平專區(qū)文化局副局長袁啟彤均到贛劇團蹲點。1965年冬,在此召開全省劇團辦農場現(xiàn)場會。1969年1月,劇團被撤銷,大部分演員下放或改業(yè),少數(shù)編入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72年,被下放演員得到重新安置。1978年恢復贛劇團建制,復稱浦城贛劇團。1985年曾試演黃梅戲,1986年改演歌劇、滑稽戲,因觀眾不多,1987年改演歌舞,仍稱浦城贛劇團。1988年,經建陽地區(qū)文化局批準,贛劇團亦稱浦城歌舞劇團,實行一個單位兩塊牌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基本情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贛劇團現(xiàn)有演職員工60余人,擁有高級職稱4人,中、初級職稱40多人。劇團有一百多人次先后在省、市會演和各種藝術比賽中獲獎,劇團一方面精心抓藝術創(chuàng)生產,另一方面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努力開發(fā)多種經營項目,收到了后臺養(yǎng)前臺、副業(yè)補主業(yè)的良好效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獲獎簡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建團幾十年來,劇團自創(chuàng)劇目《鐵算盤》、《滿山春》、《種子》、《霞嶺晨曲》、《五公分》、《向陽坡》、《地道》、《丹桂情》、《練氏夫人》、《解煩丹》、《夢筆江郎》、《木樨花開》、《江良還債》等,參加福建省會演均獲得多項獎勵。其中《丹桂情》獲華東第七屆田漢劇本二等獎、福建省首屆百花文藝二等獎;94年《丹桂情》改編攝制成電視劇《竹鄉(xiāng)姐妹》,獲全國第九屆“天安獎”戲曲電視二等獎;《夢筆江郎》獲省政府第二屆“百花文藝”三等獎;《木樨花開》獲省政府第四屆“百花文藝”三等獎,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劇本征文優(yōu)秀劇本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發(fā)展概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浦城贛劇早期是唱弋陽高腔的,其行當?shù)慕蟹ㄅc其它劇種不同,統(tǒng)稱“十三太?!保嬘行∩?、老生、須生、副末合稱“四白臉”;大花、二花、三花(丑)、四花(酒保)合稱“四花臉”;馱梁旦(文武旦)、二梁旦(花旦)、三梁旦(又名貼旦)、四梁旦(又叫茶盤旦,即丫環(huán))合稱“四旦”,外加老旦,共有13個行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清代至民國期間,浦城贛劇班社多系江西藝人。1952年開始,由當?shù)孛耖g藝人金元進等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半職業(yè)劇團。同年8月,成立浦城縣同樂劇團,1950年,正式改名浦城縣贛劇團。劇團堅持上山下鄉(xiāng),面向農村觀眾,走遍全縣279個村莊,被稱為“扁擔劇團”?!度嗣袢請蟆贰ⅰ豆饷魅請蟆?、《福建日報》等報刊作了詳細報道,1959年,獲得福建省“紅旗單位”光榮稱號;1960年,被評為全國文教先進單位,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獲得國務院頒發(fā)的獎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浦城贛劇團創(chuàng)作《全家紅》、《滿山春》等10多個現(xiàn)代戲劇目。其中《滿山春》以閩北地區(qū)林業(yè)為題材,于1964年參加福建省第三屆戲曲現(xiàn)代戲會演獲得好評。1981年,反映浦城歷史人物的《練氏夫人》,參加省創(chuàng)作劇目調演,獲創(chuàng)作演出、音樂、舞美、演員等多項獎,劇本被江蘇淮劇、河南豫劇、四川川劇、浙江越劇以及閩劇等移植上演。省電視臺與中央電視臺作了錄像播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2年,創(chuàng)作以計劃生育為題材的現(xiàn)代贛劇《丹桂情》,被選調到福州演出,反映十分熱烈,省計生委決定讓該劇在全省各地區(qū)作巡回演出。1993年,《丹桂情》參加首屆“海峽兩岸(閩臺)戲劇節(jié)”暨福建省第19屆戲劇會演,獲優(yōu)秀劇本獎和優(yōu)秀舞美獎、優(yōu)秀導演獎。該劇1994年被改編為電視劇《竹鄉(xiāng)女人》,在中央電視臺播放。1996年,在福建省第20屆戲劇會演中,浦城贛劇團演出的《解煩丹》獲劇目獎。至1997年,浦城縣除專業(yè)性質的贛劇團外,尚有民間職業(yè)劇團活躍于城鎮(zhèn)農村,還經常流動演出于閩、贛交界的幾個縣份。</p>